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流摇滚 刚刚开始
摇滚背叛者,这曾是扣在汪峰头上最沉重的骂名。
有人说他的创作向商业妥协,有人说他背叛了摇滚,他淡淡回答:“如果再有二十个摇滚歌手的音乐,
传唱性像我的作品一样,就不会有人问这样的问题。”在这个唱片业并不景气的年代,
说摇滚和音乐是信仰的大有人在。
但最后一部分变成生意人、一部分卖上了烤鸭、一部分奔回老家,
单从这点,一个仍旧在坚持信仰的汪峰,就值得尊敬。
在主流摇滚的路上,汪峰说:“我才刚刚开始。”
没有选择的选择
年过40岁的汪峰声音沉稳而沙哑。说到与音乐有关的问题时,有点权威,有点霸气。
1994年,作为一个学院派出身的摇滚歌手,汪峰组建了鲍家街43号乐队,以中央音乐学院的门牌号码命名,成员全部来自于中央音乐学院。这一年,是中国摇滚史上前所未有浓墨重彩的一年。人们关注“唐朝”、“黑豹”和刚刚出专辑的郑钧,“魔岩三杰”何勇、窦唯和张楚分别推出了《垃圾场》《黑梦》和《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摇滚教父崔健也推出了第三张专辑《红旗下的蛋》。今天,那些人基本处于半退休状态,汪峰像一个幸存者,从废墟中走出来。
4年后,28岁的汪峰在北京建国门地铁口的报摊上焦急地打着公用电话,怀里揣着新专辑《花火》中的十首小样—他要去位于北京建国门一家名叫滚石的唱片公司推销自己的小样。此前,鲍家街43号在京文唱片旗下出版了第二张唱片,可是这张投入了他们几乎整年时间精力的专辑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知名度和收入,作为主唱的他仍然潦倒得付不起房租。
公司在两张专辑失败后对乐队开始愈发怠慢,表示允许汪峰把新的十首歌拿到别的公司去做。汪峰开始疯狂地打电话找唱片公司听小样。半年后,汪峰在建国门附近的另一家唱片公司签约,但这次只有他一个人,而不是他的乐队。唱片行老板简单明了地要求只签汪峰,乐队不要。汪峰做出了没有选择的选择,这个选择被一些人视为背叛,汪峰自己也坦言“不是一般的痛苦”,至今难以释怀。
2009年7月,汪峰推出了自己的第5张唱片《信仰在空中飘扬》。新专辑封面上,他戴上了墨镜,蓄起了胡子。他想起他的第一张专辑《鲍家街43号》的那个签售会,刚开始的时候,除了工作人员一共只有3个人到场,一上午只签了不到10张唱片。
从2004年开始,每座城市的街头店铺都唱着“我要飞得更高”、“我想要怒放的生命”。这两首歌里的的励志口号对一个三十多岁的人来说,多少有点儿矫情。许多从鲍家街开始追随汪峰的摇滚青年认为这些年他飞得太高了,有了“信用卡”、“24小时热水的家”,不再属于摇滚乐。他们觉得汪峰是一个过于商业,与流行走得太近的人,甚至有人说他是摇滚叛徒。汪峰对此淡然:“如果一个国家这个领域里不商业,那才是真正走上悲哀。商业必须走到高级商业才能转化为艺术,很多人就在这个坎儿上完蛋了。摇滚是一种态度。摇滚音乐不是让人懂的,感受远比懂要重要的多。”
信仰的意义是整个世界
汪峰一直选择信仰音乐。对于信仰,他说:“你一生只喜欢这种花,那它就是你的信仰,它对于你的意义就是整个世界。”
十八九岁的时候他听鲍勃·迪伦的歌,有一首叫《答案在风中飘扬》:“一个男孩要走过多少路,才能变成一个男人?”那时候给他影响的还有崔健、披头士。他开始喜欢上写歌,并在头脑里建立了初步的信念:“如果有一天我可以成为这样的人,我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小时候学小提琴,汪峰曾经有过半年的时间课上只拉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的四小节,那绝对是一种煎熬。“长大后我明白那半年的意义了:当你遇到你完全过不去的坎儿,你的智慧和你所有已经获得的生活经验无法去解释和驾驭的时候,你只需把自己退回到最原始,用最持之以恒的一种韧劲,什么也别管,坚持写歌,只沉浸在这里面,不要离开它。”
与那些当初受到理想感染的摇滚音乐人不同,对于从小为练琴所苦的汪峰而言,音乐更像是一种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爱好。在多数时候,音乐与汪峰的关系更多是生存层面的,是自我实现的唯一通道和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一项技术。
2009年,汪峰发表专辑《信仰在风中飘扬》,这是一个向鲍勃·迪伦致敬的名字。他的老歌迷发现,从空洞的青春励志里绕了一圈,那个汪峰又回来了。这是当年那个愤怒、尖锐的汪峰,那个直指现实的汪峰。《信仰在空中飘扬》这首歌汪峰写了5年,20多稿,他决定只要这首歌最终能写成,专辑就叫这个名字。“每一次都觉得写得特牛,过一个星期就觉得是狗屎。因为这个名字太大了,内容只要是虚弱一点点都会觉得特傻。直到最后这一稿,写完之后连续审视了差不多三四个月,我觉得没有问题了,最终我决定这张专辑就以它为核心。”
今天有人说,汪峰是国内最接近鲍勃·迪伦的歌者,很少能找到这样一个自己的音乐、个人气质和价值观完全统一的艺人。这个人就是汪峰。
歌唱真实经历
汪峰的好友们都说他是一个“控制狂”,这表现在喜欢控制别人和自制力超强两个方面。那英说,和汪峰一起录音时,“就连大家吃什么样式的盒饭,他也得管”。
控制别人或许只是欲望的一种外在体现,同时还能对自己的生活有完全的控制力。汪峰一直为自己秩序井然和有条不紊的生活规律骄傲:在一个习惯于晚睡晚起的行业里,他从早晨七点开始创作。他的生活方式更接近公司白领。他顽固地相信,当才华和激情退潮,比起那些对于音乐怀有单纯的理想主义,纯粹靠热爱而创作的摇滚歌手们,自己在创作上表现出了一种坚固的纪律与技术上的双重优势。
“信仰2010”演唱会,汪峰可以把整个流程事无巨细地写下来,除了几个视频上的技术问题,导演不用做任何修改。演唱会策划贾维评价汪峰:“在摇滚圈子里,他是唯一具有CEO的精力和聪明程度的人。”
2011年,汪峰的休息日加起来也没超过20天。《春天里》成为全年最红的歌曲之一,也将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捧红。歌中唱的“拿着破木吉他,唱着无人问津的歌谣”,这是他真实的经历,还有“24小时热水的家”,也都是他曾经和正在经历的生活。 2012年的汪峰,推出了他酝酿了好几年的书《晚安北京》。10年前,汪峰以这首同名单曲《晚安北京》,道出年轻人对世界的感悟,唱尽浮华背后的现实与伤痕。10年后,汪峰将这些感悟从歌词沉淀为小说文字,表达自己、励志明天。
对话汪峰
“没赶上唱片的最好年代”
F:你的专辑《生无所求》中收录了26首歌曲,是你花两年多时间来打造的,在业内关于“唱片已死”的讨论不绝于耳的当下,你怎么坚持保持自己的创作力?
汪:创作力是我的一个本能,对于创作歌曲,我从来不会考虑最近音乐不好做,市场不好,或者听众现在流行什么口味。我喜欢音乐,我创作不是为了跟自己较劲。我问自己,是每年拿下所有的最佳男歌手奖项,出场费一路飙升,上各大杂志封面更刺激,还是写一首让自己真正满意的作品更重要?那些虚幻的掌声完全没有价值,会让我看不起自己。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创作,才最纯粹。我想在上一张专辑的高度上有一个突破,所以写了七八十首歌,最终我认为这张一定要是双张,从中挑选了26首,有些人认为是逆势而上,我是觉得不能再减了,更多我也可以出。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对“生无所求”有一个比较好的诠释。
F:你在微博中对网友说,唱片永远都不会死,为什么会这么有信心?
汪: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前提是音乐永远不会消亡,它是这世界仅存的一门无形的艺术,可以给人的精神和心灵产生影响的。只要音乐不会消亡,无论你在线上,还是利用MP3这些形式,我相信实体的唱片制作这个事物永远都不会灭亡。它必须有本身存在的位置,别人才有可能去聆听和了解。
F:你觉得唱片最好的年代是什么时候?
汪:唱片最好的年代,好像我都没赶上吧,我出道之前应该是它好的年代。21世纪初,销量渐渐开始不行,其实从质量上音乐是一直在进步的。科技的变革影响了人们收听音乐媒介的改变,对传统唱片业的冲击才会出现,但是这个跟音乐没关系,它只是一个科技的改变。
F:自己的那么多张专辑里面,你最喜欢哪一张?
汪:相对来说,《生无所求》《信仰在空中飘扬》和《花火》这三张我觉得是质量比较突出的三张。
F:那首《向阳花》,是你送给女儿的歌,你曾在微博里描述早晨和小苹果安静地坐在餐厅里吃饭,只有你们两个在一起的感觉。
汪:并非是某一天和女儿吃饭才有这个想法的,早就想给她写歌,只是我觉得我还没有准备好,没有想好怎么样来写这首歌。女儿的存在让我更敢于直接地表达。曾经生活中给人带来的困惑的方面,有了女儿以后会觉得没那么复杂了。
F:你平时陪伴她的时间多吗?
汪:不多,因为确实太忙了。所以我觉得我能给她的一个最好的礼物,至少到现在为止是这首歌,她现在一定不懂这歌词对她来讲在说什么,但是她也许20岁的时候会明白。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是不一样的,我想早点告诉女儿真相,希望她长大以后能被这首歌触动,无需为了感到孤独而害怕。
F:时至今日您喜欢多少岁的自己?
汪:在每一个阶段问我的时候,我都肯定会说喜欢当时那个阶段,你15年前问我,我一定说是那个时候,你在三年前问我,我一定喜欢那个时候。每到一个阶段,我又更多了一些作品,更多的人因为我的歌曲多了一点点快乐或者安慰,自己也感受到更多生活给自己的力量和温暖。
F:现在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吗?
汪:是的。我过的生活如果不是我想要的,以我的性格,我绝不会继续。
F:你这些年在商业上的成功,会不会让摇滚圈的人觉得,你已经是某种异类了?
汪:一开始有很多人骂我,严重质疑我是摇滚界的叛徒,但我做音乐的初衷一直没变。我想让老百姓知道,原来摇滚乐还可以这样唱。很多人骂《飞的更高》不是摇滚,就此断定我不行;然后《春天里》出来了,他们没话说了,承认汪峰的确玩的是摇滚。其实所谓 “流行”、所谓“摇滚”,都是人造出来的概念而已,我只做能打动人心的音乐,就这么简单。去年在首体的演唱会,所有人一起大合唱,我觉得特骄傲,因为我意识到我没有被这个时代所抛弃,我和这个时代至少是并行的。我15年前演出的时候,台底下站的是20多岁的青年。我现在的演出,至少60%依然还是20多岁的青年。
F:有人说你是摇滚圈里最主流的,主流歌手里最摇滚的,你怎么看这种评价?
汪:我只知道我做的是主流摇滚乐,我也清楚主流摇滚乐几乎已经是这个世界上流行音乐范畴里最难做的音乐,做不好的时候你会被流行和摇滚两头骂,做得好的时候你会在商业和艺术上都能达到最顶峰,我才刚刚开始。别人怎么去评价真的不是特别重要,如果你一定要问大家对我音乐的感受,那就去问那些底层的老百姓,不是乐评人,不是专业人士,不是社会精英,最最普通的老百姓他们只知道一点,就是我是否需要这些旋律,这些歌词是否讲述的是我的生活。
F:如今纯粹的音乐人越来越少,大家都去改行去做这个做那个了,但你是一个例外。
汪:我相信音乐是自己的一项持久的能力,假如明天一早起来,什么都没有了,房子没了,车没了,我一点都不担心,因为只要我还会写歌,就都会有的。
F:十几年前,你还是个地下摇滚青年的时候,你曾有过纠结,如今令你纠结的是什么?
汪 :和过去一模一样。过去是身无分文,就想是否有可能多一点钱,生活更好一点。现在有了一点钱,就会想我是否能有更多。要更多钱的目的是什么?我想,也许我可以更主动地掌控我的事业,我的演唱会我可能投入更多,也许我可以帮到更多的人,而不只是嘴上说说,我可以将拥有的财富拿出一部分来,并且对我的生活毫无影响。你成功与否,对很多事情的影响只是在一个局部的范围内,比如我妈看我,20 年前当我是小孩,现在还是一样,其实我40 出头了。和爱人一起,男人女人之间该有的争吵和磕磕绊绊还是一样不少。
摇滚背叛者,这曾是扣在汪峰头上最沉重的骂名。
有人说他的创作向商业妥协,有人说他背叛了摇滚,他淡淡回答:“如果再有二十个摇滚歌手的音乐,
传唱性像我的作品一样,就不会有人问这样的问题。”在这个唱片业并不景气的年代,
说摇滚和音乐是信仰的大有人在。
但最后一部分变成生意人、一部分卖上了烤鸭、一部分奔回老家,
单从这点,一个仍旧在坚持信仰的汪峰,就值得尊敬。
在主流摇滚的路上,汪峰说:“我才刚刚开始。”
没有选择的选择
年过40岁的汪峰声音沉稳而沙哑。说到与音乐有关的问题时,有点权威,有点霸气。
1994年,作为一个学院派出身的摇滚歌手,汪峰组建了鲍家街43号乐队,以中央音乐学院的门牌号码命名,成员全部来自于中央音乐学院。这一年,是中国摇滚史上前所未有浓墨重彩的一年。人们关注“唐朝”、“黑豹”和刚刚出专辑的郑钧,“魔岩三杰”何勇、窦唯和张楚分别推出了《垃圾场》《黑梦》和《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摇滚教父崔健也推出了第三张专辑《红旗下的蛋》。今天,那些人基本处于半退休状态,汪峰像一个幸存者,从废墟中走出来。
4年后,28岁的汪峰在北京建国门地铁口的报摊上焦急地打着公用电话,怀里揣着新专辑《花火》中的十首小样—他要去位于北京建国门一家名叫滚石的唱片公司推销自己的小样。此前,鲍家街43号在京文唱片旗下出版了第二张唱片,可是这张投入了他们几乎整年时间精力的专辑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知名度和收入,作为主唱的他仍然潦倒得付不起房租。
公司在两张专辑失败后对乐队开始愈发怠慢,表示允许汪峰把新的十首歌拿到别的公司去做。汪峰开始疯狂地打电话找唱片公司听小样。半年后,汪峰在建国门附近的另一家唱片公司签约,但这次只有他一个人,而不是他的乐队。唱片行老板简单明了地要求只签汪峰,乐队不要。汪峰做出了没有选择的选择,这个选择被一些人视为背叛,汪峰自己也坦言“不是一般的痛苦”,至今难以释怀。
2009年7月,汪峰推出了自己的第5张唱片《信仰在空中飘扬》。新专辑封面上,他戴上了墨镜,蓄起了胡子。他想起他的第一张专辑《鲍家街43号》的那个签售会,刚开始的时候,除了工作人员一共只有3个人到场,一上午只签了不到10张唱片。
从2004年开始,每座城市的街头店铺都唱着“我要飞得更高”、“我想要怒放的生命”。这两首歌里的的励志口号对一个三十多岁的人来说,多少有点儿矫情。许多从鲍家街开始追随汪峰的摇滚青年认为这些年他飞得太高了,有了“信用卡”、“24小时热水的家”,不再属于摇滚乐。他们觉得汪峰是一个过于商业,与流行走得太近的人,甚至有人说他是摇滚叛徒。汪峰对此淡然:“如果一个国家这个领域里不商业,那才是真正走上悲哀。商业必须走到高级商业才能转化为艺术,很多人就在这个坎儿上完蛋了。摇滚是一种态度。摇滚音乐不是让人懂的,感受远比懂要重要的多。”
信仰的意义是整个世界
汪峰一直选择信仰音乐。对于信仰,他说:“你一生只喜欢这种花,那它就是你的信仰,它对于你的意义就是整个世界。”
十八九岁的时候他听鲍勃·迪伦的歌,有一首叫《答案在风中飘扬》:“一个男孩要走过多少路,才能变成一个男人?”那时候给他影响的还有崔健、披头士。他开始喜欢上写歌,并在头脑里建立了初步的信念:“如果有一天我可以成为这样的人,我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小时候学小提琴,汪峰曾经有过半年的时间课上只拉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的四小节,那绝对是一种煎熬。“长大后我明白那半年的意义了:当你遇到你完全过不去的坎儿,你的智慧和你所有已经获得的生活经验无法去解释和驾驭的时候,你只需把自己退回到最原始,用最持之以恒的一种韧劲,什么也别管,坚持写歌,只沉浸在这里面,不要离开它。”
与那些当初受到理想感染的摇滚音乐人不同,对于从小为练琴所苦的汪峰而言,音乐更像是一种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爱好。在多数时候,音乐与汪峰的关系更多是生存层面的,是自我实现的唯一通道和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一项技术。
2009年,汪峰发表专辑《信仰在风中飘扬》,这是一个向鲍勃·迪伦致敬的名字。他的老歌迷发现,从空洞的青春励志里绕了一圈,那个汪峰又回来了。这是当年那个愤怒、尖锐的汪峰,那个直指现实的汪峰。《信仰在空中飘扬》这首歌汪峰写了5年,20多稿,他决定只要这首歌最终能写成,专辑就叫这个名字。“每一次都觉得写得特牛,过一个星期就觉得是狗屎。因为这个名字太大了,内容只要是虚弱一点点都会觉得特傻。直到最后这一稿,写完之后连续审视了差不多三四个月,我觉得没有问题了,最终我决定这张专辑就以它为核心。”
今天有人说,汪峰是国内最接近鲍勃·迪伦的歌者,很少能找到这样一个自己的音乐、个人气质和价值观完全统一的艺人。这个人就是汪峰。
歌唱真实经历
汪峰的好友们都说他是一个“控制狂”,这表现在喜欢控制别人和自制力超强两个方面。那英说,和汪峰一起录音时,“就连大家吃什么样式的盒饭,他也得管”。
控制别人或许只是欲望的一种外在体现,同时还能对自己的生活有完全的控制力。汪峰一直为自己秩序井然和有条不紊的生活规律骄傲:在一个习惯于晚睡晚起的行业里,他从早晨七点开始创作。他的生活方式更接近公司白领。他顽固地相信,当才华和激情退潮,比起那些对于音乐怀有单纯的理想主义,纯粹靠热爱而创作的摇滚歌手们,自己在创作上表现出了一种坚固的纪律与技术上的双重优势。
“信仰2010”演唱会,汪峰可以把整个流程事无巨细地写下来,除了几个视频上的技术问题,导演不用做任何修改。演唱会策划贾维评价汪峰:“在摇滚圈子里,他是唯一具有CEO的精力和聪明程度的人。”
2011年,汪峰的休息日加起来也没超过20天。《春天里》成为全年最红的歌曲之一,也将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捧红。歌中唱的“拿着破木吉他,唱着无人问津的歌谣”,这是他真实的经历,还有“24小时热水的家”,也都是他曾经和正在经历的生活。 2012年的汪峰,推出了他酝酿了好几年的书《晚安北京》。10年前,汪峰以这首同名单曲《晚安北京》,道出年轻人对世界的感悟,唱尽浮华背后的现实与伤痕。10年后,汪峰将这些感悟从歌词沉淀为小说文字,表达自己、励志明天。
对话汪峰
“没赶上唱片的最好年代”
F:你的专辑《生无所求》中收录了26首歌曲,是你花两年多时间来打造的,在业内关于“唱片已死”的讨论不绝于耳的当下,你怎么坚持保持自己的创作力?
汪:创作力是我的一个本能,对于创作歌曲,我从来不会考虑最近音乐不好做,市场不好,或者听众现在流行什么口味。我喜欢音乐,我创作不是为了跟自己较劲。我问自己,是每年拿下所有的最佳男歌手奖项,出场费一路飙升,上各大杂志封面更刺激,还是写一首让自己真正满意的作品更重要?那些虚幻的掌声完全没有价值,会让我看不起自己。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创作,才最纯粹。我想在上一张专辑的高度上有一个突破,所以写了七八十首歌,最终我认为这张一定要是双张,从中挑选了26首,有些人认为是逆势而上,我是觉得不能再减了,更多我也可以出。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对“生无所求”有一个比较好的诠释。
F:你在微博中对网友说,唱片永远都不会死,为什么会这么有信心?
汪: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前提是音乐永远不会消亡,它是这世界仅存的一门无形的艺术,可以给人的精神和心灵产生影响的。只要音乐不会消亡,无论你在线上,还是利用MP3这些形式,我相信实体的唱片制作这个事物永远都不会灭亡。它必须有本身存在的位置,别人才有可能去聆听和了解。
F:你觉得唱片最好的年代是什么时候?
汪:唱片最好的年代,好像我都没赶上吧,我出道之前应该是它好的年代。21世纪初,销量渐渐开始不行,其实从质量上音乐是一直在进步的。科技的变革影响了人们收听音乐媒介的改变,对传统唱片业的冲击才会出现,但是这个跟音乐没关系,它只是一个科技的改变。
F:自己的那么多张专辑里面,你最喜欢哪一张?
汪:相对来说,《生无所求》《信仰在空中飘扬》和《花火》这三张我觉得是质量比较突出的三张。
F:那首《向阳花》,是你送给女儿的歌,你曾在微博里描述早晨和小苹果安静地坐在餐厅里吃饭,只有你们两个在一起的感觉。
汪:并非是某一天和女儿吃饭才有这个想法的,早就想给她写歌,只是我觉得我还没有准备好,没有想好怎么样来写这首歌。女儿的存在让我更敢于直接地表达。曾经生活中给人带来的困惑的方面,有了女儿以后会觉得没那么复杂了。
F:你平时陪伴她的时间多吗?
汪:不多,因为确实太忙了。所以我觉得我能给她的一个最好的礼物,至少到现在为止是这首歌,她现在一定不懂这歌词对她来讲在说什么,但是她也许20岁的时候会明白。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是不一样的,我想早点告诉女儿真相,希望她长大以后能被这首歌触动,无需为了感到孤独而害怕。
F:时至今日您喜欢多少岁的自己?
汪:在每一个阶段问我的时候,我都肯定会说喜欢当时那个阶段,你15年前问我,我一定说是那个时候,你在三年前问我,我一定喜欢那个时候。每到一个阶段,我又更多了一些作品,更多的人因为我的歌曲多了一点点快乐或者安慰,自己也感受到更多生活给自己的力量和温暖。
F:现在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吗?
汪:是的。我过的生活如果不是我想要的,以我的性格,我绝不会继续。
F:你这些年在商业上的成功,会不会让摇滚圈的人觉得,你已经是某种异类了?
汪:一开始有很多人骂我,严重质疑我是摇滚界的叛徒,但我做音乐的初衷一直没变。我想让老百姓知道,原来摇滚乐还可以这样唱。很多人骂《飞的更高》不是摇滚,就此断定我不行;然后《春天里》出来了,他们没话说了,承认汪峰的确玩的是摇滚。其实所谓 “流行”、所谓“摇滚”,都是人造出来的概念而已,我只做能打动人心的音乐,就这么简单。去年在首体的演唱会,所有人一起大合唱,我觉得特骄傲,因为我意识到我没有被这个时代所抛弃,我和这个时代至少是并行的。我15年前演出的时候,台底下站的是20多岁的青年。我现在的演出,至少60%依然还是20多岁的青年。
F:有人说你是摇滚圈里最主流的,主流歌手里最摇滚的,你怎么看这种评价?
汪:我只知道我做的是主流摇滚乐,我也清楚主流摇滚乐几乎已经是这个世界上流行音乐范畴里最难做的音乐,做不好的时候你会被流行和摇滚两头骂,做得好的时候你会在商业和艺术上都能达到最顶峰,我才刚刚开始。别人怎么去评价真的不是特别重要,如果你一定要问大家对我音乐的感受,那就去问那些底层的老百姓,不是乐评人,不是专业人士,不是社会精英,最最普通的老百姓他们只知道一点,就是我是否需要这些旋律,这些歌词是否讲述的是我的生活。
F:如今纯粹的音乐人越来越少,大家都去改行去做这个做那个了,但你是一个例外。
汪:我相信音乐是自己的一项持久的能力,假如明天一早起来,什么都没有了,房子没了,车没了,我一点都不担心,因为只要我还会写歌,就都会有的。
F:十几年前,你还是个地下摇滚青年的时候,你曾有过纠结,如今令你纠结的是什么?
汪 :和过去一模一样。过去是身无分文,就想是否有可能多一点钱,生活更好一点。现在有了一点钱,就会想我是否能有更多。要更多钱的目的是什么?我想,也许我可以更主动地掌控我的事业,我的演唱会我可能投入更多,也许我可以帮到更多的人,而不只是嘴上说说,我可以将拥有的财富拿出一部分来,并且对我的生活毫无影响。你成功与否,对很多事情的影响只是在一个局部的范围内,比如我妈看我,20 年前当我是小孩,现在还是一样,其实我40 出头了。和爱人一起,男人女人之间该有的争吵和磕磕绊绊还是一样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