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烧伤是生产和生活中的常见外伤,也是突发事故、灾难和战争中容易发生的创伤之一。烧伤不仅导致体表皮肤损伤,还可造成呼吸道(因烟雾、热气体等吸入而造成吸入性损伤)、皮下组织、肌肉、血管、神经甚至内脏损伤。大面积烧伤可引起全身变化和功能失调,导致应激性消化道出血、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为了让严重烧伤病人安然渡过凶险期,减少创面及全身感染,尽可能挽救病人的生命,让病人重返社会,我国医学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走出一条独特的烧伤治疗之路。
抢救邱财康——我国烧伤医学的序曲
1958年,当时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收治了一名烧伤体表面积达89%、皮肤全层毁损体表面积达23%的钢铁工人邱财康。虽然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十几年里,在全球范围内,创伤医学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当时对特大面积的烧伤仍然束手无策。有文献称“烧伤面积超过80%鲜见治愈”。换言之,这名严重烧伤的钢铁工人在当时几乎救治无望。
但是,凭着救死扶伤的高度责任感,医护人员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依靠集体的智慧,制定了周密的抢救计划,在未知领域中探索,终于使这名严重烧伤病人渡过了伤后休克期、创面植皮期和感染期,治愈了在当时十分棘手的绿脓杆菌感染及败血症,同时给予积极的全身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营养失衡,最终使病人痊愈出院。在整个医学领域刚刚开始认识休克本质、探索感染机制和寻求临床强化营养支持的上世纪50年代末,邱财康的康复无疑是一个伟大的成就,不仅在医学史上写下了鲜明的一页,而且奏响了我国烧伤医学的序曲。
治愈杨光明——我国烧伤医学的凯歌
1963年,我国有关烧伤专家开始系统研究严重烧伤的治疗技术,发明了混合移植方法。用这一方法结合分期分批切除创面焦痂,以头皮作为主要供皮区,曾救治了全层皮肤毁损面积超过90%的烧伤病人,其中一位病人是原上海炼油厂工人杨光明,她的烧伤面积达100%,全层皮肤毁损面积达94%,是一个罕见的病例。
一般大面积烧伤后,需尽早大范围切除创面坏死组织,但切除后创面依然裸露,若不覆盖,不仅会发生干涸而再度坏死,而且会丢失体液(包括血浆),细菌可轻而易举地进入体内。如果用自体皮肤覆盖创面,因大面积烧伤后正常皮肤所剩无几,而且取自体皮肤后的部位又变为新的创面;如果用异体皮覆盖创面,只能生存约3个星期即被机体排斥。因此,大面积烧伤后术后创面覆盖成了当时“世界级”的难题。
国外曾用异体皮与自体皮条状间隔移植,但此举顶多节省自体皮用量的一半。另一种方法是异体皮覆盖创面后,用抑制机体免疫排斥的药物,但这种方法不分青红皂白地将机体对细菌的“排斥”抵抗也打压下去,效果并不理想。我国烧伤专家通过临床大量实践和探索,终于找到一条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他们先将大张异体皮打洞,洞的大小似黄豆或绿豆,洞的间距不超过1厘米,然后将异体皮覆盖在手术后的创面上,将已制成黄豆或绿豆大小的自体皮嵌植在异体皮的洞中。自体皮在创面上存活后,开始以新生表皮向四周匍行,并在异体皮的表皮和真皮之间潜行,最后铲除异体表皮,在异体真皮上永久性地覆盖创面,形成所谓两层自体组织(新生表皮和自体创面床)和一层异体真皮的“三明治现象”,最终异体真皮被降解重塑(见混合移植示意图)。采用这一移植方法,烧伤创面可以在不暴露的状况下被新生表皮覆盖,使病人不致因创面裸露而丧失蛋白质和体液,不被细菌侵袭感染。另外,它可使自体皮面积通过新生增长扩大7~10倍。也就是说,10%的自体皮可以覆盖70%~100%的烧伤创面。如果用愈合能力很强的头皮作供皮区,就可在7天左右的时间内,反复切取自体皮用以覆盖创面。
杨光明是幸运的,全身只剩下头皮上的丁点皮肤,为此她曾20次接受头皮自体皮肤的切取,然后将20次生长出的皮肤打成小皮片混合移植。混合移植是一项费时的治疗,它要求医务人员像绣花那样耐心细致。1%体表面积的创面,理论上就要打洞嵌皮70余次。像杨光明这样需要植皮烧伤创面达体表面积90%以上,就需要打洞近7000次!是全体医护人员的高度责任心使她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的进步,包括干细胞、组织工程等烧伤领域的研究正在蓬勃展开,但这些研究离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了让严重烧伤病人安然渡过凶险期,减少创面及全身感染,尽可能挽救病人的生命,让病人重返社会,我国医学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走出一条独特的烧伤治疗之路。
抢救邱财康——我国烧伤医学的序曲
1958年,当时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收治了一名烧伤体表面积达89%、皮肤全层毁损体表面积达23%的钢铁工人邱财康。虽然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十几年里,在全球范围内,创伤医学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当时对特大面积的烧伤仍然束手无策。有文献称“烧伤面积超过80%鲜见治愈”。换言之,这名严重烧伤的钢铁工人在当时几乎救治无望。
但是,凭着救死扶伤的高度责任感,医护人员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依靠集体的智慧,制定了周密的抢救计划,在未知领域中探索,终于使这名严重烧伤病人渡过了伤后休克期、创面植皮期和感染期,治愈了在当时十分棘手的绿脓杆菌感染及败血症,同时给予积极的全身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营养失衡,最终使病人痊愈出院。在整个医学领域刚刚开始认识休克本质、探索感染机制和寻求临床强化营养支持的上世纪50年代末,邱财康的康复无疑是一个伟大的成就,不仅在医学史上写下了鲜明的一页,而且奏响了我国烧伤医学的序曲。
治愈杨光明——我国烧伤医学的凯歌
1963年,我国有关烧伤专家开始系统研究严重烧伤的治疗技术,发明了混合移植方法。用这一方法结合分期分批切除创面焦痂,以头皮作为主要供皮区,曾救治了全层皮肤毁损面积超过90%的烧伤病人,其中一位病人是原上海炼油厂工人杨光明,她的烧伤面积达100%,全层皮肤毁损面积达94%,是一个罕见的病例。
一般大面积烧伤后,需尽早大范围切除创面坏死组织,但切除后创面依然裸露,若不覆盖,不仅会发生干涸而再度坏死,而且会丢失体液(包括血浆),细菌可轻而易举地进入体内。如果用自体皮肤覆盖创面,因大面积烧伤后正常皮肤所剩无几,而且取自体皮肤后的部位又变为新的创面;如果用异体皮覆盖创面,只能生存约3个星期即被机体排斥。因此,大面积烧伤后术后创面覆盖成了当时“世界级”的难题。
国外曾用异体皮与自体皮条状间隔移植,但此举顶多节省自体皮用量的一半。另一种方法是异体皮覆盖创面后,用抑制机体免疫排斥的药物,但这种方法不分青红皂白地将机体对细菌的“排斥”抵抗也打压下去,效果并不理想。我国烧伤专家通过临床大量实践和探索,终于找到一条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他们先将大张异体皮打洞,洞的大小似黄豆或绿豆,洞的间距不超过1厘米,然后将异体皮覆盖在手术后的创面上,将已制成黄豆或绿豆大小的自体皮嵌植在异体皮的洞中。自体皮在创面上存活后,开始以新生表皮向四周匍行,并在异体皮的表皮和真皮之间潜行,最后铲除异体表皮,在异体真皮上永久性地覆盖创面,形成所谓两层自体组织(新生表皮和自体创面床)和一层异体真皮的“三明治现象”,最终异体真皮被降解重塑(见混合移植示意图)。采用这一移植方法,烧伤创面可以在不暴露的状况下被新生表皮覆盖,使病人不致因创面裸露而丧失蛋白质和体液,不被细菌侵袭感染。另外,它可使自体皮面积通过新生增长扩大7~10倍。也就是说,10%的自体皮可以覆盖70%~100%的烧伤创面。如果用愈合能力很强的头皮作供皮区,就可在7天左右的时间内,反复切取自体皮用以覆盖创面。
杨光明是幸运的,全身只剩下头皮上的丁点皮肤,为此她曾20次接受头皮自体皮肤的切取,然后将20次生长出的皮肤打成小皮片混合移植。混合移植是一项费时的治疗,它要求医务人员像绣花那样耐心细致。1%体表面积的创面,理论上就要打洞嵌皮70余次。像杨光明这样需要植皮烧伤创面达体表面积90%以上,就需要打洞近7000次!是全体医护人员的高度责任心使她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的进步,包括干细胞、组织工程等烧伤领域的研究正在蓬勃展开,但这些研究离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