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4年,重庆万光书局曾出版了丰子恺的《教师日记》,收录了丰子恺自1938年10月24日至1939年6月24日的日记。其实,此后丰子恺还在坚持写日记,为世人所知的是《黔桂流亡日记》。《丰子恺文集》中收录的《黔桂流亡日记》一共八则,其中两则《逃难板》(1939年7月16日)、《荒冢避警》(1939年7月28日)作为散文收入《文学卷一》,另外六则(1939年9月8日、9日、11日、12日、13日、14日)作为《病中日记》收入《文学卷三》。
我认为,《教师日记》应为丰子恺《黔桂流亡日记》的一部分,可惜世人将其分开,实不明其时间的连贯性。丰子恺的《黔桂流亡日记》都是创作于广西桂林、宜山,其中有一段浙江大学时期的“宜山日记”是最著名的,或许是因为丰子恺写过《宜山遇炸记》。关于丰子恺到宜山浙大,李永军先生在《竺可桢冒险迎接丰子恺全家来浙大》所述甚详,内中就提到刚入宜山即被炸的故事:
4月5日,丰子恺到达广西桂林两江,当时的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闻讯后,立即派专车前往迎接丰的全家。他们搭乘浙江大学派去的专车,经阳朔、荔浦、柳州,于4月8日到达宜山。尚未进入宜山县城,就闻警报刺耳,接着天空一阵轰鸣,五架日制的“零式”轰炸机低低地掠过天空,地面上的防空警报声、哨子声,人们惊恐万状的哭喊声、奔跑声乱成一团。他们的车子陷入泥坑之中,被迫停在公路边,飞机俯冲下来,帮助推车的几个警察惊恐地四散逃窜……因紧急警告尚未解除,他们被告知必须把车子驶到县城南郊安全地带暂时躲避。无奈中,他们一行只好又沿来路返回到离县城4公里的峡口悬崖下。在暮色中,丰子恺遥望着宜山县城思索着……警报解除后,车子进入宜山县城,直驶西门。……没想到浙大校长竺可桢已经派人在那里等候,并把他的老母亲、妻子、年幼的孩子接到龙岗园(现今宜州市内燃机厂院内)暂住。……饱受战事离乱之苦的丰子恺,就在这里继续他的读书讲学创作。
其实,丰子恺在宜山遇炸多次,其中一次他还留下了日记——《宜山遇炸——黔桂流亡日记之一》,显得更为生动。由于此则日记未曾收入《丰子恺文集》,兹录全文如下:
上午十时警报至。十一时许解除。下午一时许警报又至。往日有警报,我常躲避屋旁岩石间。今日不知何故,发心逃出野外,且抱新枚而逃。逃至门外半里许岩石间,见一石缝宽二三尺许,左右有石壁而上无盖。即与满姊,软软,一吟,新枚五人共入石缝中。浙大同事男女七八人亦至。十余人共攒石缝,中有一人以伞误触黄蜂窠,黄蜂群起抵抗。一女人被螫,呼痛,诸人皆逃出。而紧急警报忽发。于是诸人不复怕蜂,仍攒石缝。蜂亦不再螫,似有知者。我本居缝口,见缝中人多,乃独赴邻近大石下,蜷卧丛草中。约十余分钟,敌机至。我从草中窥之,见九架,在我头顶稍偏东处。俄而炸弹声大作。我所卧之地面略为震动。度其远近约在一里左右。如此去而复来,共投弹四次。我之环境乃岩石起伏之荒地,心知不为投弹目标。然当胡禽初次飞过头顶时,及弹声初次震响时,不免惊骇。惊骇立即变为愤怒。愤怒终于变为镇定。第四次轰炸时,我正在草间吸纸烟也。三时许解除警报。随诸儿赴城察看,见西门外体育场直径丈余,深五六尺之地洞四个。其二分布于场中旗杆之左右,去旗杆均不过一丈,而旗杆巍然矗立,毫不倾侧,其如泥基石亦略无损坏。人言此国家基础巩固之象征也。复西行,见汽车站对面一小店被毁。军校医院亦受一弹。山谷公园(此公园以黄山谷名)中受一弹,有二人死树林下,惨不忍睹。此外直西五里外某村,受弹最多,村屋被焚。盖军校学生所居也。此次共投百余弹,死伤六七人。然大都由于无知,不避地,或避地不良,以至于死。例如公园中二尸,其身旁即有一深而窄之沟,沟中水甚浅。使二人肯入沟中,则无恙也。倘得处处设备周密,人人行动敏捷,则敌机实不能毁吾人之一毛。由此观之,空袭虽烈,亦复可怜!我个人此次所受惊骇,实为抗战以来最大之一次。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下午二时在石门湾缘缘堂第一次听炸弹时,虽地小弹多,危险万分,然所投皆小弹,炸声不大。且不意中突如其来,(事前我等确信此全无军事设备之小镇不致被炸也。)人皆不觉其可怕也。其后逃难途经杭州及南昌,皆遭逢空袭。居长沙及桂林时,亦逢数次空袭。或距离甚远,或并不投弹。居汉口时空袭最多,非但不惊,且感快意。因汉口吾国飞机甚多,一发警报,群起迎战,时将敌机击落,盖有抵抗而无恐怖也。今宜山军校所在,目标甚多;而全无抵抗,任其肆虐。我身虽可避患,而心不胜其愤。彼以利器从天上杀来,我以肉体匍匐地上,万有一死之可能。有生以来,未曾屈辱至于此极也!
二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于宜山。
除1939年7月21日记有日记之外,《丰子恺文集》未收的《黔桂流亡日记》还有两则,其中一则写于1939年6月30日,离《教师日记》的最末一则1939年6月24日,仅隔6天。兹录二则日记如下:
绘事后素
——黔桂流亡日记之一
明日考艺术教育及艺术欣赏。今日预为出题。题中用“绘事后素”一语。检《十三经注疏》“绘事后素”解,发见其与朱注大异:“郑曰: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疏曰:“子夏闻孔子言绘事后素,即解其旨,知以素喻礼,故曰礼后乎。”又正义曰:“案考工记云:绘画之事杂五色。下云:画缋之事后素功。是知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章也。”朱注则曰:“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工记曰: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粉地为质,而后施五彩。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又曰:“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地为先。……杨氏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苟无其质,礼不虚行。此绘事后素之说也。”今从朱子。因《注疏》所谓“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甚不合画理。吾国绘画向重素地。惟西洋画不留余地,需白则用白粉涂抹。但亦非先布众色,然后以白粉分布其间者。只有某种图案,或用此法亦甚罕有。今言“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此言不易解,故不从。
廿八年六月三十日于宜山
看凤凰城 ——黔桂流亡日记之一
杨女士送来入场券,邀我等今晚去看励志社演剧。七时同陈宝等六人伙颐观剧,诸兄皆揩油,我独出法币二元买一名誉券,共坐最前最中一排椅上。台上角色须眉毕见,布景上灰尘亦看得清楚。人云观剧宜远,信有理也。所演为凤凰城,即苗可秀殉国故事,各人表现皆出劲。主角苗可秀每幕出场,言行慷慨激昂,出力尤多。苗可秀抛却妻子,其仆张生抛却恋人,而一同从戎死国。剧中关于生离死别之描写,颇能动人。我于此痛感战争之罪恶。今日偶阅苏东坡代张方平谏用兵书。此感尤为痛切。抄数段在此:“臣闻好兵犹好色也。伤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死;贼民之事非一,而好兵者必亡”。“且夫战胜之后陛下可得而知者,凯旋,捷奏,拜表,称贺,赫然耳目之观耳。至于远方之民,肝脑屠于白刃,筋骨绝于馈饷,流离破产,鬻卖男女,薰眼,折臂,自经之状,陛下必不得而闻也。慈父,孝子,孤臣,寡妇之哭声,陛下必不得而闻也。譬犹屠杀牛羊、刳脔鱼鳖,以为膳馐,食者甚美,死者甚苦。使陛下见其呼号于梃刃之下,宛转于刀几之间,虽八珍之美,必将投箸而不能食,而况用人之命,以为耳目之欢乎?”“今陛下盛气于用武,势不可回,臣非不知。而献言不已者,诚见陛下圣德宽大,听纳不疑,故不敢以众人好胜之常心,望于陛下。且意陛下他日亲见用兵之害,必将哀痛悔恨,而追咎左右大臣未尝一言,臣亦将老且死,见先帝于地下,亦有以藉口矣。惟陛下哀而察之”。不知今日日本文化人中,亦有作此论者否?
剧场散出已十二时。照昔年平居杭州时惯例,必上酒面店饮酒吃炒面,然后坐黄包车返家。今日惯性犹存,然环境大非昔比。仅有一糕饼店尚未关门,买蛋糕十二块,且行且吃,返家已过夜半。
二十八年七月九日于宜山
(本文编辑 谢宁)
我认为,《教师日记》应为丰子恺《黔桂流亡日记》的一部分,可惜世人将其分开,实不明其时间的连贯性。丰子恺的《黔桂流亡日记》都是创作于广西桂林、宜山,其中有一段浙江大学时期的“宜山日记”是最著名的,或许是因为丰子恺写过《宜山遇炸记》。关于丰子恺到宜山浙大,李永军先生在《竺可桢冒险迎接丰子恺全家来浙大》所述甚详,内中就提到刚入宜山即被炸的故事:
4月5日,丰子恺到达广西桂林两江,当时的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闻讯后,立即派专车前往迎接丰的全家。他们搭乘浙江大学派去的专车,经阳朔、荔浦、柳州,于4月8日到达宜山。尚未进入宜山县城,就闻警报刺耳,接着天空一阵轰鸣,五架日制的“零式”轰炸机低低地掠过天空,地面上的防空警报声、哨子声,人们惊恐万状的哭喊声、奔跑声乱成一团。他们的车子陷入泥坑之中,被迫停在公路边,飞机俯冲下来,帮助推车的几个警察惊恐地四散逃窜……因紧急警告尚未解除,他们被告知必须把车子驶到县城南郊安全地带暂时躲避。无奈中,他们一行只好又沿来路返回到离县城4公里的峡口悬崖下。在暮色中,丰子恺遥望着宜山县城思索着……警报解除后,车子进入宜山县城,直驶西门。……没想到浙大校长竺可桢已经派人在那里等候,并把他的老母亲、妻子、年幼的孩子接到龙岗园(现今宜州市内燃机厂院内)暂住。……饱受战事离乱之苦的丰子恺,就在这里继续他的读书讲学创作。
其实,丰子恺在宜山遇炸多次,其中一次他还留下了日记——《宜山遇炸——黔桂流亡日记之一》,显得更为生动。由于此则日记未曾收入《丰子恺文集》,兹录全文如下:
上午十时警报至。十一时许解除。下午一时许警报又至。往日有警报,我常躲避屋旁岩石间。今日不知何故,发心逃出野外,且抱新枚而逃。逃至门外半里许岩石间,见一石缝宽二三尺许,左右有石壁而上无盖。即与满姊,软软,一吟,新枚五人共入石缝中。浙大同事男女七八人亦至。十余人共攒石缝,中有一人以伞误触黄蜂窠,黄蜂群起抵抗。一女人被螫,呼痛,诸人皆逃出。而紧急警报忽发。于是诸人不复怕蜂,仍攒石缝。蜂亦不再螫,似有知者。我本居缝口,见缝中人多,乃独赴邻近大石下,蜷卧丛草中。约十余分钟,敌机至。我从草中窥之,见九架,在我头顶稍偏东处。俄而炸弹声大作。我所卧之地面略为震动。度其远近约在一里左右。如此去而复来,共投弹四次。我之环境乃岩石起伏之荒地,心知不为投弹目标。然当胡禽初次飞过头顶时,及弹声初次震响时,不免惊骇。惊骇立即变为愤怒。愤怒终于变为镇定。第四次轰炸时,我正在草间吸纸烟也。三时许解除警报。随诸儿赴城察看,见西门外体育场直径丈余,深五六尺之地洞四个。其二分布于场中旗杆之左右,去旗杆均不过一丈,而旗杆巍然矗立,毫不倾侧,其如泥基石亦略无损坏。人言此国家基础巩固之象征也。复西行,见汽车站对面一小店被毁。军校医院亦受一弹。山谷公园(此公园以黄山谷名)中受一弹,有二人死树林下,惨不忍睹。此外直西五里外某村,受弹最多,村屋被焚。盖军校学生所居也。此次共投百余弹,死伤六七人。然大都由于无知,不避地,或避地不良,以至于死。例如公园中二尸,其身旁即有一深而窄之沟,沟中水甚浅。使二人肯入沟中,则无恙也。倘得处处设备周密,人人行动敏捷,则敌机实不能毁吾人之一毛。由此观之,空袭虽烈,亦复可怜!我个人此次所受惊骇,实为抗战以来最大之一次。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下午二时在石门湾缘缘堂第一次听炸弹时,虽地小弹多,危险万分,然所投皆小弹,炸声不大。且不意中突如其来,(事前我等确信此全无军事设备之小镇不致被炸也。)人皆不觉其可怕也。其后逃难途经杭州及南昌,皆遭逢空袭。居长沙及桂林时,亦逢数次空袭。或距离甚远,或并不投弹。居汉口时空袭最多,非但不惊,且感快意。因汉口吾国飞机甚多,一发警报,群起迎战,时将敌机击落,盖有抵抗而无恐怖也。今宜山军校所在,目标甚多;而全无抵抗,任其肆虐。我身虽可避患,而心不胜其愤。彼以利器从天上杀来,我以肉体匍匐地上,万有一死之可能。有生以来,未曾屈辱至于此极也!
二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于宜山。
除1939年7月21日记有日记之外,《丰子恺文集》未收的《黔桂流亡日记》还有两则,其中一则写于1939年6月30日,离《教师日记》的最末一则1939年6月24日,仅隔6天。兹录二则日记如下:
绘事后素
——黔桂流亡日记之一
明日考艺术教育及艺术欣赏。今日预为出题。题中用“绘事后素”一语。检《十三经注疏》“绘事后素”解,发见其与朱注大异:“郑曰: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疏曰:“子夏闻孔子言绘事后素,即解其旨,知以素喻礼,故曰礼后乎。”又正义曰:“案考工记云:绘画之事杂五色。下云:画缋之事后素功。是知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章也。”朱注则曰:“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工记曰: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粉地为质,而后施五彩。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又曰:“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地为先。……杨氏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苟无其质,礼不虚行。此绘事后素之说也。”今从朱子。因《注疏》所谓“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甚不合画理。吾国绘画向重素地。惟西洋画不留余地,需白则用白粉涂抹。但亦非先布众色,然后以白粉分布其间者。只有某种图案,或用此法亦甚罕有。今言“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此言不易解,故不从。
廿八年六月三十日于宜山
看凤凰城 ——黔桂流亡日记之一
杨女士送来入场券,邀我等今晚去看励志社演剧。七时同陈宝等六人伙颐观剧,诸兄皆揩油,我独出法币二元买一名誉券,共坐最前最中一排椅上。台上角色须眉毕见,布景上灰尘亦看得清楚。人云观剧宜远,信有理也。所演为凤凰城,即苗可秀殉国故事,各人表现皆出劲。主角苗可秀每幕出场,言行慷慨激昂,出力尤多。苗可秀抛却妻子,其仆张生抛却恋人,而一同从戎死国。剧中关于生离死别之描写,颇能动人。我于此痛感战争之罪恶。今日偶阅苏东坡代张方平谏用兵书。此感尤为痛切。抄数段在此:“臣闻好兵犹好色也。伤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死;贼民之事非一,而好兵者必亡”。“且夫战胜之后陛下可得而知者,凯旋,捷奏,拜表,称贺,赫然耳目之观耳。至于远方之民,肝脑屠于白刃,筋骨绝于馈饷,流离破产,鬻卖男女,薰眼,折臂,自经之状,陛下必不得而闻也。慈父,孝子,孤臣,寡妇之哭声,陛下必不得而闻也。譬犹屠杀牛羊、刳脔鱼鳖,以为膳馐,食者甚美,死者甚苦。使陛下见其呼号于梃刃之下,宛转于刀几之间,虽八珍之美,必将投箸而不能食,而况用人之命,以为耳目之欢乎?”“今陛下盛气于用武,势不可回,臣非不知。而献言不已者,诚见陛下圣德宽大,听纳不疑,故不敢以众人好胜之常心,望于陛下。且意陛下他日亲见用兵之害,必将哀痛悔恨,而追咎左右大臣未尝一言,臣亦将老且死,见先帝于地下,亦有以藉口矣。惟陛下哀而察之”。不知今日日本文化人中,亦有作此论者否?
剧场散出已十二时。照昔年平居杭州时惯例,必上酒面店饮酒吃炒面,然后坐黄包车返家。今日惯性犹存,然环境大非昔比。仅有一糕饼店尚未关门,买蛋糕十二块,且行且吃,返家已过夜半。
二十八年七月九日于宜山
(本文编辑 谢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