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介绍了湖北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民营经济 配套型模式 块状分布模式
湖北省民营经济近年来发展很快,对湖北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民营经济在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以及融资渠道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何发挥民营企业产权明晰、机制灵活的比较优势,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这是民营经济发展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4年,私营企业从业户数增长了25倍;2004年非国有经济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投资达到1404.65亿元,同比增长 41.2%,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的59.6%。民营经济已经成长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从1990年到2004年的十四年间,全省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从不到1%上升到44.2%以上;2004年湖北省民营企业出口商品总额达5亿多美元,占全省出口商品总额的14.9%。
二、湖北省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1、 湖北省民营企业空间分布情况及产业集聚状态分析
从表1可看出, 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基本上分布在江汉平原及长江沿线的少数地区,这表明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武汉市是华中地区的工业中心,以武汉市为龙头的沿江民营经济区无论从工业产值、营业收入,还是从科技企业数量水平等指标来看,均占全省民营企业的65%--75%以上;以十堰、襄樊为龙头的汽车及配件制造业为主的汽车走廊则位居其次,而其它地区所占比重仅10%。
2、湖北民营经济配套型聚集模式
以武汉、十堰、襄樊为中心的三大经济区域产业聚集有一个共同特征,即以国有企业为主导,众多的民营企业为其提供互补品或配套品,或为这些大型企业提供相应的专业化服务。与大工业配套协作、共同发展是湖北民营企业的一大特色。湖北省民营经济已形成了以十堰、襄樊、随州、武汉为一线的汽车改装、零部件加工的“汽车工业走廊”;大冶、黄石、鄂州一条采矿、冶炼、机械加工的“钢铁工业带”;荆州、宜昌、恩施一带建筑、建材、运输的“三峡服务群”。
这种配套型产业集聚模式的优点体现在:有相对稳定的客户;能够通过快速或便捷的方式来获得竞争对手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各种信息;可解决大企业的“规模不经济”。
3、湖北省民营经济块状分布模式
湖北省的民营经济借鉴浙江省等经济发展的模式,利用当地优势资源,组织相应的集群网络,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湖北的棉、麻、丝等资源丰富,轻纺工业历史悠久,如荆州的棉纺、黄冈的织布在市场享有盛誉。湖北是农业大省,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江汉平原的粮、棉、猪、鱼板块。
三、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民营经济市场竞争秩序混乱
集群内低水平过度竞争现象严重。原因主要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集群企业的进入壁垒低造成的恶性竞争;二是大部分民营企业群产品同质性较高;三是企业素质不高。民营企业通常采取的手段是压价竞销、仿冒、偷工减料等低劣的竞争手段,例汉正街小商品市场产品档次普遍偏低,很大程度还停留在简单模仿水平上,损害了整个产业群乃至地区的形象,最终严重影响了企业集群的持续发展能力。
2、民营企业之间缺乏分工与合作
企业间合作度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机制尚未建立。许多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分散独立,小而全的状况使组织规模较小,不具备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缺乏合作,生产效率低下,没有建立起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联合生产网络。
3、湖北省民营企业中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缓慢造成国际竞争力不强
据统计,2004年湖北省专利申请受理数为7960个,比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南略高,但远低于浙江、北京、上海。技术市场成交额、R&D经费内部支出的情况也是如此。湖北省民营中小企业在产业经营上仍以外延型为主,如目前的汉产软件、计算机等信息产业,大多数以组装为主,没有自主产权,出口产品附加值不高。2004年湖北省5亿多美元的出口产品中,纺织品、农产品、工业原料等约占50%-60%,高新技术产品仅占10%-20%左右。
4、湖北省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欠佳
由表2可知,湖北省民营企业资金来源中40%以上是自筹,2004年自筹资金比例超过50%。筹措渠道较窄,扩大再生产的潜力有限。民营企业获得信贷资金限制很多,获得银行贷款所占比例只有10%左右。
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1、发挥民营经济产业集群优势
发挥其自身配套型产业集聚优势,引导产业集群龙头企业裂变和中小企业围绕产业链聚集来加快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浙江省创造和培育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专业市场,把大量的个体户、家庭企业连接在一起,分工合作,形成通向全国和全世界的营销网络;大胆放宽投资领域,活跃民间投资;创造众多“块状经济体”,产生了集聚效应;加快培育了一大批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民营企业,逐步形成核心竞争力;及时组建商会和行业公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2、建立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及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湖北省民营企业的科技活动和R&D活动的覆盖面相对较低,但资源条件相对较好。产出水平方面,与全国同类企业比较,专利和新产品较好。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是发展民营经济的有效途径。中小企业要实现对传统技术、传统工艺的改造与提高, 高技术不仅可以对传统产业进行改进,还可以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延伸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3、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并提高外资利用水平
各金融机构应转变经营模式,加强和改善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开发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融资服务项目,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到国内外证券市场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募集资金。鼓励民营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进行境外融资。
【参考文献】
[1] 傅智能:湖北发展集群经济的决策思考[J]. 决策建议, 2005, (9).
[2] 夏承禹: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的研究[J]. 科技创业, 2003, (7).
[3] 柯美录:湖北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 (7).
[4] 湖北统计年鉴(2004年)[Z].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关键词】民营经济 配套型模式 块状分布模式
湖北省民营经济近年来发展很快,对湖北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民营经济在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以及融资渠道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何发挥民营企业产权明晰、机制灵活的比较优势,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这是民营经济发展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4年,私营企业从业户数增长了25倍;2004年非国有经济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投资达到1404.65亿元,同比增长 41.2%,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的59.6%。民营经济已经成长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从1990年到2004年的十四年间,全省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从不到1%上升到44.2%以上;2004年湖北省民营企业出口商品总额达5亿多美元,占全省出口商品总额的14.9%。
二、湖北省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1、 湖北省民营企业空间分布情况及产业集聚状态分析
从表1可看出, 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基本上分布在江汉平原及长江沿线的少数地区,这表明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武汉市是华中地区的工业中心,以武汉市为龙头的沿江民营经济区无论从工业产值、营业收入,还是从科技企业数量水平等指标来看,均占全省民营企业的65%--75%以上;以十堰、襄樊为龙头的汽车及配件制造业为主的汽车走廊则位居其次,而其它地区所占比重仅10%。
2、湖北民营经济配套型聚集模式
以武汉、十堰、襄樊为中心的三大经济区域产业聚集有一个共同特征,即以国有企业为主导,众多的民营企业为其提供互补品或配套品,或为这些大型企业提供相应的专业化服务。与大工业配套协作、共同发展是湖北民营企业的一大特色。湖北省民营经济已形成了以十堰、襄樊、随州、武汉为一线的汽车改装、零部件加工的“汽车工业走廊”;大冶、黄石、鄂州一条采矿、冶炼、机械加工的“钢铁工业带”;荆州、宜昌、恩施一带建筑、建材、运输的“三峡服务群”。
这种配套型产业集聚模式的优点体现在:有相对稳定的客户;能够通过快速或便捷的方式来获得竞争对手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各种信息;可解决大企业的“规模不经济”。
3、湖北省民营经济块状分布模式
湖北省的民营经济借鉴浙江省等经济发展的模式,利用当地优势资源,组织相应的集群网络,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湖北的棉、麻、丝等资源丰富,轻纺工业历史悠久,如荆州的棉纺、黄冈的织布在市场享有盛誉。湖北是农业大省,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江汉平原的粮、棉、猪、鱼板块。
三、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民营经济市场竞争秩序混乱
集群内低水平过度竞争现象严重。原因主要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集群企业的进入壁垒低造成的恶性竞争;二是大部分民营企业群产品同质性较高;三是企业素质不高。民营企业通常采取的手段是压价竞销、仿冒、偷工减料等低劣的竞争手段,例汉正街小商品市场产品档次普遍偏低,很大程度还停留在简单模仿水平上,损害了整个产业群乃至地区的形象,最终严重影响了企业集群的持续发展能力。
2、民营企业之间缺乏分工与合作
企业间合作度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机制尚未建立。许多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分散独立,小而全的状况使组织规模较小,不具备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缺乏合作,生产效率低下,没有建立起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联合生产网络。
3、湖北省民营企业中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缓慢造成国际竞争力不强
据统计,2004年湖北省专利申请受理数为7960个,比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南略高,但远低于浙江、北京、上海。技术市场成交额、R&D经费内部支出的情况也是如此。湖北省民营中小企业在产业经营上仍以外延型为主,如目前的汉产软件、计算机等信息产业,大多数以组装为主,没有自主产权,出口产品附加值不高。2004年湖北省5亿多美元的出口产品中,纺织品、农产品、工业原料等约占50%-60%,高新技术产品仅占10%-20%左右。
4、湖北省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欠佳
由表2可知,湖北省民营企业资金来源中40%以上是自筹,2004年自筹资金比例超过50%。筹措渠道较窄,扩大再生产的潜力有限。民营企业获得信贷资金限制很多,获得银行贷款所占比例只有10%左右。
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1、发挥民营经济产业集群优势
发挥其自身配套型产业集聚优势,引导产业集群龙头企业裂变和中小企业围绕产业链聚集来加快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浙江省创造和培育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专业市场,把大量的个体户、家庭企业连接在一起,分工合作,形成通向全国和全世界的营销网络;大胆放宽投资领域,活跃民间投资;创造众多“块状经济体”,产生了集聚效应;加快培育了一大批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民营企业,逐步形成核心竞争力;及时组建商会和行业公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2、建立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及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湖北省民营企业的科技活动和R&D活动的覆盖面相对较低,但资源条件相对较好。产出水平方面,与全国同类企业比较,专利和新产品较好。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是发展民营经济的有效途径。中小企业要实现对传统技术、传统工艺的改造与提高, 高技术不仅可以对传统产业进行改进,还可以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延伸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3、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并提高外资利用水平
各金融机构应转变经营模式,加强和改善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开发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融资服务项目,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到国内外证券市场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募集资金。鼓励民营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进行境外融资。
【参考文献】
[1] 傅智能:湖北发展集群经济的决策思考[J]. 决策建议, 2005, (9).
[2] 夏承禹: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的研究[J]. 科技创业, 2003, (7).
[3] 柯美录:湖北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 (7).
[4] 湖北统计年鉴(2004年)[Z].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