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花卉种植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关键一环,直接影响园林建设质量。本文从科学角度探究园林花卉种植原则以及设计技术要点,促进提升园林工作者技术能力,提高园林景观建设质量。
关键词:园林;花卉种植;花卉设计
0 引言
新时代形势下,国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重视精神层面的满足。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充分适应国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而在园林绿化工程中,花卉植物因具备极强观赏性,通常占据较大比重。因此应重视提升花卉种植和设计技术。
1 园林花卉种植与设计技术要点
1.1 选择合适的花卉品种
园林花卉种植需要充分考虑当地自然因素,优先选择本地花卉品种。主要原因是本地品种充分适应当地环境,植物存活率更高,且不需要花费较高的运输成本,避免资源浪费,可实现经济适用的目标。不仅可以保证园林景观的美观性和艺术性,使得园林建设富有浓厚的本土气息,也易于当地居民接受和喜爱,利于打造城市名片。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温湿度、园林设计需要等因素,引进外地花卉品种,并保证花卉品种优良。值得注意的是,因花卉受季节影响明显,应将花卉生长周期和花期纳入设计考虑范围内,以此保证园林景观更具有艺术性。
1.2 选择花卉种植方式
基于保证种植花卉的优良品种以及花卉的健康生长,选择合适的种植方式是关键[1]。种植前,需要对土壤土质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针对性施加肥料。种植过程中,根据园林设计需要和花卉品种分阶段栽种,重视前期花卉栽种的管理工作,以及后期的养护工作。不同品种的花卉以及不同生长阶段的花卉需要满足的生长条件不同,需要全面掌握其生长特点,实行差异化培育,保证花卉成活率,利于提高其观赏水平。应严格按照园林设计图纸种植花卉,以达到预期效果。
1.3 优化场景布置效果
在园林绿化总结构中,花卉起到点缀作用。为突出种植花卉的优势和特点,在设计时往往要考虑到种植地周边环境,包括植被和建筑物等。只有做到和谐统一,才能达到良好的观赏效果,保证园林花卉种植的美观性和艺术性。同时,花卉还应与其他植物和谐共存。通过合理布置,确保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与合理性,使得物种间达到平衡生存的条件。为此,花卉种植场景布置尤为重要,不仅利于园林景观建设,也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保障,这就对园林绿化人员的审美水平、种植水平、设计水平、创新能力等提出更高要求。
1.4 优化花卉色彩搭配
色彩是花卉在园林景观中的主要优势。因此,花卉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花卉的色调是否做到与园林景观和谐统一的同时,也可以突出自身鲜明特色和美感。这就需要设计人员掌握花卉配色技术,通过不同色彩搭配,营造独具美感的花卉景观,形成不同的花卉图案及色彩层次,达到更好的观赏效果。一般情况下,同种颜色花卉设计较为普遍,为进一步优化花卉色彩搭配,设计中可以采用色彩明暗度对比和渐变色彩的方式,打造花卉设计层次,达到主次分明,突出各个主题。按照一定次序和方向设计色彩变化形式,使得颜色变化有层次,使色彩搭配更具有艺术感,符合大众审美要求。注意使用相同颜色花卉品种设计的花卉图案,颜色不可超过三种,以免有颜色复杂凌乱的感觉,不易与园林景观整体相适应。
2 园林花卉种植与设计技术实际应用
2.1 花丛与花群
城市园林设计中,对于有一定坡度的街道、小山坡大面积草坪附近等,通常采用自然式花卉设计,主要是多品种多株花卉搭配,形成组合花丛。选择花卉品种侧重宿根性花卉,再配以同样具有加强生命力的新品种花卉,更具备观赏性。对于有大面积种植要求的位置,也可以选择能够自我繁殖或传播的花卉组成花丛或花群,采用粗放式手段,更易于管理。不论是立体或平面设计,花丛的设计原则均需要以自然为主。但也不可毫无章法,应尽量做到花丛简单整洁,在色彩搭配和形状方面要突出自身特点,最好色彩上有层次分明的效果,观赏效果更佳。
2.2 花坛设计
花坛中的花卉设计通常注重空间设计的合理性与艺术性,为达到与周围园林景观的和谐统一、风格一致,应选择不同的布局形式,包括规则式设计或自然式设计。结合当地气候、花坛类型、花卉鉴赏期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种植的花卉品种。花坛中不适合种植长势较高且易倒伏的花卉品种,可以选择有穗状或菊状花序的花卉以及观赏期较长的草木花卉等。通过色彩搭配和不同品种花卉组合设计,确保美观性。
2.3 花镜设计
花镜观赏类型主要分为单面和双面观赏两种,采用自然和放养式管理[2]。其中,达到双面观赏效果需要将花镜置于开阔位置,周围种植较矮的花卉作为搭配。而建筑草坪附近可设计单面观赏花镜,其高度可以高于人平行视野,即设置在较远的位置的花丛中,可以达到层次分明的效果。除矮小花卉,花镜还可以与花架、游廊、篱笆等搭配。
3 结论
为提升园林景观中花卉种植的效果,需要保证花卉设计的合理性,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提高花卉种植与设计技术水平及其观赏性、艺术性,以进一步推动园林绿化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伟佳.园林花卉种植与设计技术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20(16):205.
[2] 陈星星.园林花卉種植的规则设计与自然设计[J].花卉,2020(6):124-125.
关键词:园林;花卉种植;花卉设计
0 引言
新时代形势下,国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重视精神层面的满足。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充分适应国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而在园林绿化工程中,花卉植物因具备极强观赏性,通常占据较大比重。因此应重视提升花卉种植和设计技术。
1 园林花卉种植与设计技术要点
1.1 选择合适的花卉品种
园林花卉种植需要充分考虑当地自然因素,优先选择本地花卉品种。主要原因是本地品种充分适应当地环境,植物存活率更高,且不需要花费较高的运输成本,避免资源浪费,可实现经济适用的目标。不仅可以保证园林景观的美观性和艺术性,使得园林建设富有浓厚的本土气息,也易于当地居民接受和喜爱,利于打造城市名片。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温湿度、园林设计需要等因素,引进外地花卉品种,并保证花卉品种优良。值得注意的是,因花卉受季节影响明显,应将花卉生长周期和花期纳入设计考虑范围内,以此保证园林景观更具有艺术性。
1.2 选择花卉种植方式
基于保证种植花卉的优良品种以及花卉的健康生长,选择合适的种植方式是关键[1]。种植前,需要对土壤土质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针对性施加肥料。种植过程中,根据园林设计需要和花卉品种分阶段栽种,重视前期花卉栽种的管理工作,以及后期的养护工作。不同品种的花卉以及不同生长阶段的花卉需要满足的生长条件不同,需要全面掌握其生长特点,实行差异化培育,保证花卉成活率,利于提高其观赏水平。应严格按照园林设计图纸种植花卉,以达到预期效果。
1.3 优化场景布置效果
在园林绿化总结构中,花卉起到点缀作用。为突出种植花卉的优势和特点,在设计时往往要考虑到种植地周边环境,包括植被和建筑物等。只有做到和谐统一,才能达到良好的观赏效果,保证园林花卉种植的美观性和艺术性。同时,花卉还应与其他植物和谐共存。通过合理布置,确保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与合理性,使得物种间达到平衡生存的条件。为此,花卉种植场景布置尤为重要,不仅利于园林景观建设,也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保障,这就对园林绿化人员的审美水平、种植水平、设计水平、创新能力等提出更高要求。
1.4 优化花卉色彩搭配
色彩是花卉在园林景观中的主要优势。因此,花卉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花卉的色调是否做到与园林景观和谐统一的同时,也可以突出自身鲜明特色和美感。这就需要设计人员掌握花卉配色技术,通过不同色彩搭配,营造独具美感的花卉景观,形成不同的花卉图案及色彩层次,达到更好的观赏效果。一般情况下,同种颜色花卉设计较为普遍,为进一步优化花卉色彩搭配,设计中可以采用色彩明暗度对比和渐变色彩的方式,打造花卉设计层次,达到主次分明,突出各个主题。按照一定次序和方向设计色彩变化形式,使得颜色变化有层次,使色彩搭配更具有艺术感,符合大众审美要求。注意使用相同颜色花卉品种设计的花卉图案,颜色不可超过三种,以免有颜色复杂凌乱的感觉,不易与园林景观整体相适应。
2 园林花卉种植与设计技术实际应用
2.1 花丛与花群
城市园林设计中,对于有一定坡度的街道、小山坡大面积草坪附近等,通常采用自然式花卉设计,主要是多品种多株花卉搭配,形成组合花丛。选择花卉品种侧重宿根性花卉,再配以同样具有加强生命力的新品种花卉,更具备观赏性。对于有大面积种植要求的位置,也可以选择能够自我繁殖或传播的花卉组成花丛或花群,采用粗放式手段,更易于管理。不论是立体或平面设计,花丛的设计原则均需要以自然为主。但也不可毫无章法,应尽量做到花丛简单整洁,在色彩搭配和形状方面要突出自身特点,最好色彩上有层次分明的效果,观赏效果更佳。
2.2 花坛设计
花坛中的花卉设计通常注重空间设计的合理性与艺术性,为达到与周围园林景观的和谐统一、风格一致,应选择不同的布局形式,包括规则式设计或自然式设计。结合当地气候、花坛类型、花卉鉴赏期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种植的花卉品种。花坛中不适合种植长势较高且易倒伏的花卉品种,可以选择有穗状或菊状花序的花卉以及观赏期较长的草木花卉等。通过色彩搭配和不同品种花卉组合设计,确保美观性。
2.3 花镜设计
花镜观赏类型主要分为单面和双面观赏两种,采用自然和放养式管理[2]。其中,达到双面观赏效果需要将花镜置于开阔位置,周围种植较矮的花卉作为搭配。而建筑草坪附近可设计单面观赏花镜,其高度可以高于人平行视野,即设置在较远的位置的花丛中,可以达到层次分明的效果。除矮小花卉,花镜还可以与花架、游廊、篱笆等搭配。
3 结论
为提升园林景观中花卉种植的效果,需要保证花卉设计的合理性,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提高花卉种植与设计技术水平及其观赏性、艺术性,以进一步推动园林绿化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伟佳.园林花卉种植与设计技术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20(16):205.
[2] 陈星星.园林花卉種植的规则设计与自然设计[J].花卉,2020(6):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