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思暮想的人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_you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和姥姥关系很好。我小时候是姥姥带的,她很惯我、很爱我,几乎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很依赖姥姥,也很喜欢和姥姥一起生活,因为她总是无条件满足我所有的需求。
  在所有序列里,姥姥已经习惯性地把自己放在最后一位。她爱别人,胜过爱自己,对我更是倾囊的爱。东北冬天的寒冷是刺骨的,可在我放寒假回来的时候,她还是会在凌晨的火车站外等我,当我手机电量告急的时候,她会小心翼翼地拿出老人机的充电线。从不关心娱乐圈的姥姥,会留心关注着一个叫彭于晏的演员,只因为我喜欢,大概全世界只有她觉得她的外孙女是真的配得上彭于晏吧。姥姥就是那么相信我,逢人就夸我的懂事和聪明。等我能干家务活儿了,却基本上还是她一人在做,洗衣做饭,洗碗扫地。她嘴上说着我懒,可是能做的都是自己做,现在回想起来,好想跟她一起分担啊!
  我们无话不谈,夏天的晚上很热,她睡觉不喜欢开空调,只是扇扇子,我常常嫌棄她,可是我以后,再也看不到半夜迷迷糊糊时还给我扇扇子的姥姥了。她说赚钱不容易,让我不要赚了钱就乱买东西,空调用的是电费,电费不是钱吗?那电费,也不好赚呐。看我电脑整夜地开机,她也会来说我,让我也让电脑休息休息。我们还经常在一起吐槽我妈,这儿不好,那儿不对,呵呵,其实这些毛病在我们身上也天天上演。
  我喜欢吃辣条,她总说吃多了不健康,可每次要钱总会给我,让我去买,吃饭的时候,也跟着我一起吃。说到吃饭时间,我知道这是她最头疼的,因为每次吃饭都要喊我很久,以至于别人告诉我说:“你姥喊你回家吃饭呢。”这时,我才会蹦跶着回去,姥姥就坐在桌子前等着我,到如今,再也没有人会像她一样等我吃饭了。好怀念我们俩人吃完饭坐在沙发上聊天的时候,我天马行空地给她编月亮的故事,告诉她星星代表着什么。每次,我们俩人吃完饭,姥姥总是很认真地听我讲话,她总是要歇上很长时间,我那时候不懂为什么,现在逐渐明白,因为她知道我是个小话痨。
  忘不了姥姥掰着手指头算着,跟我说:“今年我75岁。你一年回来两次。要是我还活五年,那我还能见你十次。”我是多么幸运,能得她疼爱多年。感谢她一直以这样笨拙的方式爱我。姥姥的年纪,越来越大了,这几年身体很不好,而我却无能为力,除了多陪陪她,多听她的话,我没什么可以做的了。说实话,我很害怕,害怕她离开我,害怕妈妈没有了妈妈。哪怕知道我留不住,可仍然希望她能陪我更久。
  她是那么爱我,也是那么疼我。我差不多已经长大了,不知道她喜不喜欢我现在的样子。即使我用网络上那句“我抽烟,我喝酒,我文身,可我是好人”来自嘲,全世界任何一个人都不会相信,但是我知道,姥姥她一定会相信。
  以前我看到坟就害怕,以为里面是鬼,直到近年我才知道,那里面躺的,是别人朝思暮想的人。
  美术插图:吴彦
其他文献
记不清是在几岁时,有一天夜里睡觉前,奶奶塞给我一颗水果糖,剥了糖纸,将糖果含在嘴里,便在甜蜜中睡着了。第二天一早醒来,很是驚喜,嘴里还有薄薄的一小片糖果。那颗小小的水果糖,给了我一个甜蜜的夜晚,又给我一个甜蜜的早晨。早晨甜,那一天都甜啊。  不怪孩子馋,那些年孩子们不容易吃到糖果。一般人家没钱买,就算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糖果。不过,民间总有民间的智慧,没钱买或者有钱买不到,都扑灭不了人们吃糖的梦想。
期刊
庚子初秋,我們走进了吴昌硕故居,潇潇的细雨打湿了我虔诚的目光。哦,朴素的江南四合院。  先生的故居在安吉县鄣吴村,是一个峰峦环抱、竹木葱茏的山村,风景清幽。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农历八月初一,先生诞生于这幢老屋,在此度过了少年时光。故居为四合院建筑,原有主楼、东西侧厅、倒厅和“状元桥”、半月池等,总占地约2500平方米。清咸丰末年,因战事之故,大部分建筑毁于一旦,仅留下东侧厅。1987年
期刊
大雪飞舞,我站在窗前,静静地感受着满世界的洁白。  突然,手机响起,是父亲来电,接通了,那头却不说话,我大声叫着:“爸!爸爸!”那头还是没有声音,如是三次,我有点儿着急。父亲新年88岁高龄,一个人生活在乡下,保姆回家过年去了,父亲一个人在家,看着他的猫儿、鸟儿。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我又拨打过去,父亲终于说话了:“小燕儿,我这里着火了,已经扑灭了。”天呐,声音如此平静,说完就挂断了。我只好拨通邻居
期刊
总有些时候,全世界都不爱了。  横阳支江静卧千年,哪能为一粒尘埃动容?我不过是和爱人一言不合,吵了架,气鼓鼓地喊:“我不想跟你回家!”然后转身就走,头也不回。而我的爱人,他应该知道我为什么委屈,可他很生氣,并没有跟来。如果他当时追上来,并抱抱我,我现在应该已经左手是诗,右手是歌了,何至于在江堤上思考人生?人这一生,归根到底是跟人打交道,跟别人或者跟自己。这个“别人”分两种,一种生人,一种熟人,跟生
期刊
汀泗长寿村有个黄陂垴,站在黄陂垴上左可眺望永安城,右可鸟瞰温泉城。这个信息是前几天去长寿村下乡时听村支书董庆辉讲的,当时就决定一登黄陂垴。  今天周末与一凡兄、新平兄相约前往,两位驴友欣然同意。  上午有零星小雨,晌午时有放晴的迹象,我们相约在董庆辉支书家里午餐,然后登山。下午二时许,从七二家里简餐后稍事休息即行出发。甫一上山,七二就非常兴奋活跃。因为工作关系我与七二打过多次交道,印象中他不善言语
期刊
死亡,从来都是一切哲学的源头!而不知死,焉知生?  假如原创江南越韵歌剧《秋瑾》,不遇绍兴文理学院艺术学院长李强,倘若李强先生不是《秋瑾》落户绍兴文理学院的推手,第一锹破土动工的奠基人,也就不会有歌剧《秋瑾》今天的轰动效应!不会有本月22日晚7点,登台绍兴大剧院的发轫,更不可能有12月8日晚,《秋瑾》在杭州余杭保利大剧院首演的诞生!以及作为一部在秋瑾的故乡绍兴,于145年之后,再度重温秋瑾精神的壮
期刊
我的奶奶出生在1909年,7岁开始缠足,拥有一双标准的“三寸金莲”。她出嫁时,才下花轿,脚刚一着地,就听到围观的人们在啧啧称赞,夸奖老生家新媳妇的脚缠得真是漂亮。  奶奶出生在鲁西南滕州一个比较富裕的人家,从没上过学的她虽然只识得不多的字,但她天资聪颖,会讲很多故事,会自己编词唱歌,记得她编过一首夸奖我妈贤惠孝顺的歌,每句字数相同,很押韵。奶奶曾把那首歌唱给我们听,还唱给隔壁我四姥娘和几个表姨听。
期刊
谷子  那个冷得说话都能结冰碴儿的腊月,母亲用家里芦花鸡生的蛋在乡里粮店捌饬的一升小米,做了我的救命粮食。我得以度过最枯寒的日子,谷子和生养我的母亲一样,对我充满了恩泽。谷子生在村庄高处,在被父辈修整过的梯田里,不声不响,不言不语,和世界安静对视。  父亲看着谷子一天天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渐渐成熟。他找来一个葫芦,扎一个稻草人穿上人的衣服,用一根木桩固定在谷地里,稻草人很敬业,风雨无阻,守着一爿谷
期刊
像往常一样,下午两时许,我迎着秋日的暖阳来到青年公园散步。  当我踏着秋阳筛落树梢的剪影,享受秋意弥漫在空气中独有的温柔,接近被色彩斑斓的灌木丛覆盖的假山时,看见山坡前有一群小孩子,不吵不闹,也不蹦蹦跳跳,安安静静地围在一起。我下意识地慢步靠近。啊,原来是我们小区附近一个幼儿园在这里搞什么活动。那些孩子有十五六个,都在四至六岁左右。中间站着一位小姐姐教师,模样清秀,扎一条高高的马尾辫儿,二十来岁的
期刊
被彝家人称为“龙褂”“霞披”的火草褂,是千年前云南人最原始的服饰树皮、草皮、麻、兽皮中的一种。  《云南通志》(182卷)记载,明清时期,云南干彝以麻、毛和兽皮为主,“织麻捻火草为布衣之,男衣至膝,女衣不开领,缘中穿一孔,从头下之,名‘套头’。”唐朝时期,咨卡彝族村火草褂编织手工技艺已达到彝族服饰的鼎盛时期。千百年来,咨卡彝族同胞,只要到每年入秋时,他们就会利用劳作间隙,背上大花箩进山采火草叶,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