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节日”的功能性变化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重心的转变和人们对“节日”内涵理解的升华。
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民主高扬、法治进步,人民生活在健康幸福、愉悦自由、平等文明、安定和谐的社会中。60年来共和国前进的每一个脚步,都凝结着人民劳动创造的汗水,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富足安康的生活。60年来国家“法定节日”的变化是新中国60年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折射着新中国60年的社会变迁。
早在1949年12月23日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务院(即现在的国务院)就发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以下简称《放假办法》),该《放假办法》历经50年,于1999年9月18日作了第一次修订,2007年12月14日又作了第二次修订。《放假办法》从1949年的制定到1999年和2007年的两次修订,我们对“节日”的理解走出了“政治的节日”一“经济的节日”一“文化的节日”的轨迹。
“政治的节日”。1949年的《放假办法》规定了很多具有政治意义和意识形态色彩的节日,如妇女节(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劳动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儿童节(六一国际儿童节)、青年节(五四青年节)和国庆纪念日(即后来的国庆节)等。其中很多节日都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诞生,并为社会主义国家所普遍推崇和实施的,此为“政治的节日”。
“经济的节日”。1999年我国政府主动对《放假办法》作了第一次修订。修订要点是将劳动节由放假一天调整为三天,国庆节由放假两天调整为三天。由于从1995年5月1日开始施行《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此时我国已经实行了每周五天工作日,周六周日休息的“双休日”制度,劳动节和国庆节各三天的假期,再加上前后两个“双休日”,就形成了连续七天的长假,即通常所说的“黄金周”(虽然春节也是放假七天形成“黄金周”,但春节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它是合家团圆的传统节日,而没有像劳动节和国庆节那样形成所谓的“旅游黄金周”、“假日经济”等。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黄金周”,主要是指“五一黄金周”和“十一黄金周”)。“黄金周”有力地带动了民航、铁路、交通、商业、文化、體育、餐饮、保险、通讯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扩大了内需,刺激了消费,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发展观念的一次新变革。此为“经济的节日”。
“文化的节日”。2007年对《放假办法》所作的第二次修订是在民间力量的推动下进行的。民间自下而上、强烈要求尊重和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增加诸如除夕、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政府顺应民意,增加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三个节日为法定假日,并将农历正月初三放假调整为农历除夕放假,将劳动节的三天放假恢复到了1949年《放假办法》的放假一天。此为“文化的节日”。
“节日”的功能性变化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重心的转变和人们对“节日”内涵理解的升华,“文化的节日”见证了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正如英国现代哲学家罗素所说:是否懂得休闲是对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最终检验。当“节日”褪去了政治的狂热和经济的浮华,而成为了人们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当“节日”承继和弘扬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时候,“文化”也就自然成为了“节日”的内核。“文化的节日”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同时也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新起点。
10月1日,祖国六十年大庆的同一天,中国民众即将迎来“史上最长黄金周”。这将是一个集国庆、中秋之欢乐于一身的节日;这将是一个民众物质消费、文化消费空前壮观的节日;这将是一个完美融合政治元素、经济元素、文化元素的“史上最强节日”。
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民主高扬、法治进步,人民生活在健康幸福、愉悦自由、平等文明、安定和谐的社会中。60年来共和国前进的每一个脚步,都凝结着人民劳动创造的汗水,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富足安康的生活。60年来国家“法定节日”的变化是新中国60年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折射着新中国60年的社会变迁。
早在1949年12月23日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务院(即现在的国务院)就发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以下简称《放假办法》),该《放假办法》历经50年,于1999年9月18日作了第一次修订,2007年12月14日又作了第二次修订。《放假办法》从1949年的制定到1999年和2007年的两次修订,我们对“节日”的理解走出了“政治的节日”一“经济的节日”一“文化的节日”的轨迹。
“政治的节日”。1949年的《放假办法》规定了很多具有政治意义和意识形态色彩的节日,如妇女节(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劳动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儿童节(六一国际儿童节)、青年节(五四青年节)和国庆纪念日(即后来的国庆节)等。其中很多节日都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诞生,并为社会主义国家所普遍推崇和实施的,此为“政治的节日”。
“经济的节日”。1999年我国政府主动对《放假办法》作了第一次修订。修订要点是将劳动节由放假一天调整为三天,国庆节由放假两天调整为三天。由于从1995年5月1日开始施行《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此时我国已经实行了每周五天工作日,周六周日休息的“双休日”制度,劳动节和国庆节各三天的假期,再加上前后两个“双休日”,就形成了连续七天的长假,即通常所说的“黄金周”(虽然春节也是放假七天形成“黄金周”,但春节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它是合家团圆的传统节日,而没有像劳动节和国庆节那样形成所谓的“旅游黄金周”、“假日经济”等。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黄金周”,主要是指“五一黄金周”和“十一黄金周”)。“黄金周”有力地带动了民航、铁路、交通、商业、文化、體育、餐饮、保险、通讯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扩大了内需,刺激了消费,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发展观念的一次新变革。此为“经济的节日”。
“文化的节日”。2007年对《放假办法》所作的第二次修订是在民间力量的推动下进行的。民间自下而上、强烈要求尊重和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增加诸如除夕、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政府顺应民意,增加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三个节日为法定假日,并将农历正月初三放假调整为农历除夕放假,将劳动节的三天放假恢复到了1949年《放假办法》的放假一天。此为“文化的节日”。
“节日”的功能性变化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重心的转变和人们对“节日”内涵理解的升华,“文化的节日”见证了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正如英国现代哲学家罗素所说:是否懂得休闲是对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最终检验。当“节日”褪去了政治的狂热和经济的浮华,而成为了人们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当“节日”承继和弘扬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时候,“文化”也就自然成为了“节日”的内核。“文化的节日”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同时也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新起点。
10月1日,祖国六十年大庆的同一天,中国民众即将迎来“史上最长黄金周”。这将是一个集国庆、中秋之欢乐于一身的节日;这将是一个民众物质消费、文化消费空前壮观的节日;这将是一个完美融合政治元素、经济元素、文化元素的“史上最强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