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优生学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在英美风行一时,渗透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构成英美现代话语的重要"范式"之一。本文试从约翰?斯坦贝克在《愤怒的葡萄》中彻底颠覆优生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乔德一家及其他弱势群体代表在成长的过程中由弱变强的独特经历。
【关键词】 愤怒的葡萄 优生学 成长 由弱变强
英国科学家F•高尔顿(1822-1911)于1883年根据希腊语eugenic首先提出"优生学"概念。其提出主要受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启发。1904年,高尔顿指出:"大自然的选择是盲目、缓慢和无情的,但人类的选择却是可预见、高效和仁慈的(82)。"由此,一场国际优生学运动正式兴起。优生学于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达到巅峰。它流行于医学,渗透于政治,同时还深刻影响着其它领域,构成英美现代话语的重要"范式"。文学作为现代话语的重要阵地和时代风向标,明显地反映出被优生学热潮席卷后的痕迹,在萧伯纳、伍尔芙、菲茨杰拉德等的作品中皆有体现。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同样受到优生学理论的影响。凯文?哈勒(79)曾指出:"作为一个业余生物学家,斯坦贝克阅读了大量优生学家约翰•思玛茨和埃勒斯沃斯•亨特顿的作品。"其传记作者杰伊•帕里尼(117)也提到他阅读过"'社会遗传学之父'J.S. 哈尔代的著作"。但斯坦贝克并没有盲目接受这些优生学家的观点,而是彻底颠覆了这个学说。
优生学认为"下层社会民众遗传基因不够高贵,人下贱、没有尊严,同时易沾染与贫困有关的特征,如:软弱、肢体缺陷、懒惰、暴力和纵欲等(Caldwell, 27)"。但在《愤怒的葡萄》中,斯坦贝克却把移民工人看成善于在艰苦环境中生存的人,他们有能力并能克服生活中潜在的危险与羁绊。本文拟从小说中男女两性的代表人物着手分析,阐释他们在成长路上经历艰险后由弱变强的历程,并论证他们是如何颠覆传统优生学理论的。
1、 男性成长对优生理论的颠覆
优生理论为底层民众贴上了"低等的"标签,在《愤怒的葡萄》中,尽管斯坦贝克着重展示移民的能力和态度,他也刻画了这些移民的"低等"特征。这样做的目的并非附和优生学家的声音去谴责下层阶级的生活状况,而是为了推翻社会大众对贫苦人民的负面看法。接下来本文将从两位男性人物的典型成长论证这种观点。
1.1 汤姆•约德
汤姆第一次出场是从监狱假释回来的路上。他不是个顺从的孩子,而是曾因失手杀人入狱。看到他会使人们想起"那些典型的不受控制的贫穷白人"(16)①。这恰好符合优生理论对贫苦人民所贴的"低等"标签之——暴力。事实上,汤姆并不是一个危险的人。他第一次杀人是出于"自卫"(28),第二次是为精神导师凯绥复仇,同样也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他对杀人并不感到内疚和羞耻,并表示在相同的情况下还会这么做。刚开始汤姆只顾自己享乐,到后来逐步关注家庭和身边人的利益并到最后要走出去帮助全人类,这段历程反映了他的心理成长,也揭示了他由弱变强的渐进过程。
1.2 吉姆•凯绥
最初,凯绥是一个走乡串户的巡回牧师,他满足于为一点小利益而布道,并认为自己就是上帝派来挽救众生的天使。同时他也有疑问:他的行为应与他圣洁的工作一致,但事实并非如此。他坦白的告诉汤姆,他常常在布道会后和一些女孩在草地上媾和。他知道这样不对却无能为力。这又与优生学家贴给下层民众的第二个标签——纵欲符合。但凯绥最终顿悟到,只有实实在在人的行为,才是最重要的,"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善与恶"(25)。后来,他因解救汤姆入狱,出狱后关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为别人谋福利,这一切皆颠覆了优生学家穷人低等的论调。
2. 女性成长对优生理论的颠覆
优生理论曾认为"美国的将来会很危险,因为上、中层阶级新生孩子越来越少,而底层妇女所生孩子越来越多(Kline, 97)",这会导致"种族自杀"。乔德一家就是典型代表,乔德妈生养了6个孩子,罗撒香更是这样典型的危险人物:穷苦的单身母亲。但这并未妨碍斯坦贝克对这些劳动妇女的欣赏,她们也能成长为为别人奉献的成功女性。
2.1 罗撒香
怀有身孕,丈夫又毫无收入,罗撒香注定被归为反面阵营中去。她似乎永远被性欲驱使,她那"胖胖的身子——饱满而柔软的乳房和肚子,还有那结实的屁股,自由自在的摆动着,富有诱惑力,仿佛要挑逗人去拍一拍摸一摸似的(97)"。她带着身孕加入全家迁移的队伍,满怀跟丈夫在加州生活的美梦。她从未想过独立生活,而是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她终生托付的男人身上。但是,丈夫中途一去不返,又诞下一个死婴,她遭受了一切,但并未被压垮,而是挣扎着站了起来。在小说最后,这位虚弱的女士用自己的奶水救了一位中年男子的命。以这种方式,她实现了自身的提升,将自己贡献给对别人的救助,超越了那个只需要别人帮助和关心的自我。
2.2 乔德妈
格莱德斯塔因(77-78)认为乔德妈是"积极的母亲形象象征",一个拥有"超人类特质"的妇女。西迁途中,她令人敬佩,她有坚定的决心来维持家庭的完整。跟以往那个沉默的家庭主妇截然不同,因为她意识到男人在遭受了远离家乡,经济危机的打击,以及长时间的旅途劳顿之后,已经精疲力竭,这时候女人不得不坚强的站出来成为家庭的支柱,鼓励每个人坚持下去。虽然她意志力很强,但她善良和温和的秉性并没有随她不断增强的意志力而减退。她收容凯绥、分食给苦孩子、帮助汤姆,是一位成功的女性,撑起了一个家。
2.3 第四清洁所妇女委员会
第四清洁所妇女委员会是迁移人员自己的团体,是由一些不幸的妇女组成。她们并未因生活困苦而沮丧,而是组织起来帮助别人。她们成功的协助男性将整个营地纳入一个有条不紊的整体。她们有适当的组织机制和强烈的责任感,以至于妈在营地里有一种"重新成人"(307)的感觉。
斯坦贝克笔下的罗撒香由一个纵欲、自私的女孩变为一个能帮助别人的强者;乔德妈代表的则是那些虽普通却坚强的大众母亲形象;第四委员会则展示了女性特有的领导才能,在迁移的过程中,她们独特的经历促使她们不断成长。
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颠覆了优生理论的种种观点,描述了主人公在经历各种磨难后的成长历程,展示了他们由弱变强的奋斗经历。
①注:本文所引用的《愤怒的葡萄》中的内容,均只标明页码。
参考文献
[1] Galton, F. Eugenics, Its Definition, Scope and Aims in Essays in Eugenics. New York: Garland, 1985.
[2] Gladstein, Mimi. The Indestructible Women. Ann Arbor: UMI Research P, 1986.
[3] Hearle, Kevin. Beyond Boundaries: Rereading John Steinbeck. Tuscaloosa: U Alabama P, 2002.
[4] Kline, Wendy. Building a Better Race. Berkeley: U California P, 2001.
[5] Parini, Jay. John Steinbeck: A Biography.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95.
[6] Steinbeck, John. The Grapes of Wrath. New York Viking, 1995.
【关键词】 愤怒的葡萄 优生学 成长 由弱变强
英国科学家F•高尔顿(1822-1911)于1883年根据希腊语eugenic首先提出"优生学"概念。其提出主要受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启发。1904年,高尔顿指出:"大自然的选择是盲目、缓慢和无情的,但人类的选择却是可预见、高效和仁慈的(82)。"由此,一场国际优生学运动正式兴起。优生学于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达到巅峰。它流行于医学,渗透于政治,同时还深刻影响着其它领域,构成英美现代话语的重要"范式"。文学作为现代话语的重要阵地和时代风向标,明显地反映出被优生学热潮席卷后的痕迹,在萧伯纳、伍尔芙、菲茨杰拉德等的作品中皆有体现。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同样受到优生学理论的影响。凯文?哈勒(79)曾指出:"作为一个业余生物学家,斯坦贝克阅读了大量优生学家约翰•思玛茨和埃勒斯沃斯•亨特顿的作品。"其传记作者杰伊•帕里尼(117)也提到他阅读过"'社会遗传学之父'J.S. 哈尔代的著作"。但斯坦贝克并没有盲目接受这些优生学家的观点,而是彻底颠覆了这个学说。
优生学认为"下层社会民众遗传基因不够高贵,人下贱、没有尊严,同时易沾染与贫困有关的特征,如:软弱、肢体缺陷、懒惰、暴力和纵欲等(Caldwell, 27)"。但在《愤怒的葡萄》中,斯坦贝克却把移民工人看成善于在艰苦环境中生存的人,他们有能力并能克服生活中潜在的危险与羁绊。本文拟从小说中男女两性的代表人物着手分析,阐释他们在成长路上经历艰险后由弱变强的历程,并论证他们是如何颠覆传统优生学理论的。
1、 男性成长对优生理论的颠覆
优生理论为底层民众贴上了"低等的"标签,在《愤怒的葡萄》中,尽管斯坦贝克着重展示移民的能力和态度,他也刻画了这些移民的"低等"特征。这样做的目的并非附和优生学家的声音去谴责下层阶级的生活状况,而是为了推翻社会大众对贫苦人民的负面看法。接下来本文将从两位男性人物的典型成长论证这种观点。
1.1 汤姆•约德
汤姆第一次出场是从监狱假释回来的路上。他不是个顺从的孩子,而是曾因失手杀人入狱。看到他会使人们想起"那些典型的不受控制的贫穷白人"(16)①。这恰好符合优生理论对贫苦人民所贴的"低等"标签之——暴力。事实上,汤姆并不是一个危险的人。他第一次杀人是出于"自卫"(28),第二次是为精神导师凯绥复仇,同样也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他对杀人并不感到内疚和羞耻,并表示在相同的情况下还会这么做。刚开始汤姆只顾自己享乐,到后来逐步关注家庭和身边人的利益并到最后要走出去帮助全人类,这段历程反映了他的心理成长,也揭示了他由弱变强的渐进过程。
1.2 吉姆•凯绥
最初,凯绥是一个走乡串户的巡回牧师,他满足于为一点小利益而布道,并认为自己就是上帝派来挽救众生的天使。同时他也有疑问:他的行为应与他圣洁的工作一致,但事实并非如此。他坦白的告诉汤姆,他常常在布道会后和一些女孩在草地上媾和。他知道这样不对却无能为力。这又与优生学家贴给下层民众的第二个标签——纵欲符合。但凯绥最终顿悟到,只有实实在在人的行为,才是最重要的,"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善与恶"(25)。后来,他因解救汤姆入狱,出狱后关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为别人谋福利,这一切皆颠覆了优生学家穷人低等的论调。
2. 女性成长对优生理论的颠覆
优生理论曾认为"美国的将来会很危险,因为上、中层阶级新生孩子越来越少,而底层妇女所生孩子越来越多(Kline, 97)",这会导致"种族自杀"。乔德一家就是典型代表,乔德妈生养了6个孩子,罗撒香更是这样典型的危险人物:穷苦的单身母亲。但这并未妨碍斯坦贝克对这些劳动妇女的欣赏,她们也能成长为为别人奉献的成功女性。
2.1 罗撒香
怀有身孕,丈夫又毫无收入,罗撒香注定被归为反面阵营中去。她似乎永远被性欲驱使,她那"胖胖的身子——饱满而柔软的乳房和肚子,还有那结实的屁股,自由自在的摆动着,富有诱惑力,仿佛要挑逗人去拍一拍摸一摸似的(97)"。她带着身孕加入全家迁移的队伍,满怀跟丈夫在加州生活的美梦。她从未想过独立生活,而是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她终生托付的男人身上。但是,丈夫中途一去不返,又诞下一个死婴,她遭受了一切,但并未被压垮,而是挣扎着站了起来。在小说最后,这位虚弱的女士用自己的奶水救了一位中年男子的命。以这种方式,她实现了自身的提升,将自己贡献给对别人的救助,超越了那个只需要别人帮助和关心的自我。
2.2 乔德妈
格莱德斯塔因(77-78)认为乔德妈是"积极的母亲形象象征",一个拥有"超人类特质"的妇女。西迁途中,她令人敬佩,她有坚定的决心来维持家庭的完整。跟以往那个沉默的家庭主妇截然不同,因为她意识到男人在遭受了远离家乡,经济危机的打击,以及长时间的旅途劳顿之后,已经精疲力竭,这时候女人不得不坚强的站出来成为家庭的支柱,鼓励每个人坚持下去。虽然她意志力很强,但她善良和温和的秉性并没有随她不断增强的意志力而减退。她收容凯绥、分食给苦孩子、帮助汤姆,是一位成功的女性,撑起了一个家。
2.3 第四清洁所妇女委员会
第四清洁所妇女委员会是迁移人员自己的团体,是由一些不幸的妇女组成。她们并未因生活困苦而沮丧,而是组织起来帮助别人。她们成功的协助男性将整个营地纳入一个有条不紊的整体。她们有适当的组织机制和强烈的责任感,以至于妈在营地里有一种"重新成人"(307)的感觉。
斯坦贝克笔下的罗撒香由一个纵欲、自私的女孩变为一个能帮助别人的强者;乔德妈代表的则是那些虽普通却坚强的大众母亲形象;第四委员会则展示了女性特有的领导才能,在迁移的过程中,她们独特的经历促使她们不断成长。
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颠覆了优生理论的种种观点,描述了主人公在经历各种磨难后的成长历程,展示了他们由弱变强的奋斗经历。
①注:本文所引用的《愤怒的葡萄》中的内容,均只标明页码。
参考文献
[1] Galton, F. Eugenics, Its Definition, Scope and Aims in Essays in Eugenics. New York: Garland, 1985.
[2] Gladstein, Mimi. The Indestructible Women. Ann Arbor: UMI Research P, 1986.
[3] Hearle, Kevin. Beyond Boundaries: Rereading John Steinbeck. Tuscaloosa: U Alabama P, 2002.
[4] Kline, Wendy. Building a Better Race. Berkeley: U California P, 2001.
[5] Parini, Jay. John Steinbeck: A Biography.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95.
[6] Steinbeck, John. The Grapes of Wrath. New York Viking,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