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在课堂上不敢举手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导致的原因往往是:自我认可的枷锁、不良班风的压抑、陈规陋念的束缚。教师可想法在课堂上设计机智的问题,创造表现的机会,鼓起学生自信的帆,也可以让学生换只手举高他们的自信,要善于利用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势,久而久之,就可培养起学生的自信。
【关键词】爱心 恒心 诚心 自信
学生在课堂上大气不敢出,小手不敢举,死气沉沉,是缺乏自信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许多。
一、自我认可的枷锁
一个农夫把一匹高大的白马拴在一截短短细细的木桩上,马却不会跑掉,为什么?原来这匹马在小的时候,就被拴在这截小木桩上了。开始,它极力要从这截小木桩上挣脱出来,可是,它那时劲儿小,折腾了一阵子,白搭,它就蔫了。长大后,这匹马便被小时的心理定势束缚在了那截小木桩上。许多学生在刚上小学的时候,思维非常活跃,课堂上敢举手,敢发言,“童言无忌”,善于幻想,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不说话了,成了“身子挺挺直,小手放放好,小嘴紧紧闭”了。为什么?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所谓的“优等生”,对他们是关爱有加;而对所谓的“差生”、“调皮生”则不管不问甚至冷嘲热讽,“笨蛋”、“不争气”、“朽木不可雕”等一顶顶帽子满天飞来,扣在学生的头上,仿佛一条鞭子时时抽打在学生的稚嫩的心灵上,久而久之,学生就如故事中的马一样逐渐认可了“自己不如别人”、“自己是笨的”,山顶的美景永远属于别人,胜利的花环永远与自己无缘。这种自我认可,把学生的才智紧紧地束缚住,学生在这无形的绳索束缚下变得缩手缩脚,小心翼翼,唯恐说错了话,还谈什么积极思考,举手发言!
二、不良班风的压抑
“一个勇敢的士兵在一支懦弱的军队里待久了也会变成懦夫。”一个班里如果大多数学生课堂上积极思考,举手发言,并以此为荣,就能带动起全班来。如果大多数学生不敢发言,甚至发言就被讥笑为“出风头”,那么所有的学生都会变得缄口不言,整个课堂就会启而不发,许多学生不是不想发言,迫于舆论的压力,害怕课下的冷嘲热讽。
三、陈规陋念的束缚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下,教师似乎永远比学生强,学生的发问如果把老师难住了,教师会窘得脸红脖子粗,甚至会大声训斥:“就你能!”其实,“师不必不如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大千世界,浩渺宇宙,知识无穷无尽,教师决不可能尽能皆知。教师有时不如学生是很正常的事,不必大惊小怪,也不必面红耳赤。孔子不也曾被两个辩日的小孩问住吗?我们为了所谓的面子无端训斥学生,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泯灭了他们率真的天性。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举起稚嫩的小手,找回自信呢?
首先,鼓起学生自信的帆。这种鼓励要在教学中时时进行,不是一两次就能奏效的。要让学生改变长期自我认可的心理定势,从心灵深处真正认识到自己并不差,从而走出自卑的阴影。教师可多起用牛顿、爱因斯坦等名人的故事来鼓励。
其次,换只手,让学生举高他们的自信。我悄悄地对几个不敢发言的学生说:“课堂上,我提出的问题如果你会,就举左手,不会就举右手。”开始,这几个同学举左手的次数少,举右手的次数多。但他们每一次举手我都提问他们,给他们创造机会,并且每一次我都大加鼓励,时间久了,他们举左手的机会渐渐多了起来。换只手,我让他们找回了自信。
第三,善用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势。当整个班的课堂气氛沉闷,都不讲话时,老师千万不要着急,更不可丧失信心,可以找到几个平时学习好一点,思维活跃一点的学生,课前做做工作,暗示暗示,争取让这几个学生课堂上先举起手来并开口说话(当然鼓励要跟上),再慢慢向周围扩展,敢于举手的人会越来越多,当举手的人数达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整个课堂气氛就可以带动起来了,这个时候离成功就不远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四,设计理智的内容创造表现的机会。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使他们在举手发言中获得成功感,这就要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力求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同时,设计的内容要“理智”。问题抛出后要有挑战性(但也不能难得谁都不会),要让学生运用智慧,通过分析归纳才能找到答案,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只要翻翻书就可以水落石出,久而久之会失去兴趣。没有挑战就没有成功感,没有成功感,学生便找不会自信。
第五,教师要放下架子,不要随便打断学生的发言。老师在课堂上要民主,要平等,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被学生问住了,就坦然承认自己不懂,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学生上课发言很可能是創新的契机,要善于引导不要随便打断或否定。
让我们用爱心去唤醒,用恒心去鼓励,用诚心去激发,让稚嫩的小手举高他们的自信!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2]山东教育.2007,(10).
[3][瑞士]路德维希著.王宪生译.拿破论传.中国致公出版社.
[4]现代教学思想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
[5]当代教育新理念.北京出版社.
(作者单位:山东莱芜市莱城区羊里镇辛兴小学)
【关键词】爱心 恒心 诚心 自信
学生在课堂上大气不敢出,小手不敢举,死气沉沉,是缺乏自信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许多。
一、自我认可的枷锁
一个农夫把一匹高大的白马拴在一截短短细细的木桩上,马却不会跑掉,为什么?原来这匹马在小的时候,就被拴在这截小木桩上了。开始,它极力要从这截小木桩上挣脱出来,可是,它那时劲儿小,折腾了一阵子,白搭,它就蔫了。长大后,这匹马便被小时的心理定势束缚在了那截小木桩上。许多学生在刚上小学的时候,思维非常活跃,课堂上敢举手,敢发言,“童言无忌”,善于幻想,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不说话了,成了“身子挺挺直,小手放放好,小嘴紧紧闭”了。为什么?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所谓的“优等生”,对他们是关爱有加;而对所谓的“差生”、“调皮生”则不管不问甚至冷嘲热讽,“笨蛋”、“不争气”、“朽木不可雕”等一顶顶帽子满天飞来,扣在学生的头上,仿佛一条鞭子时时抽打在学生的稚嫩的心灵上,久而久之,学生就如故事中的马一样逐渐认可了“自己不如别人”、“自己是笨的”,山顶的美景永远属于别人,胜利的花环永远与自己无缘。这种自我认可,把学生的才智紧紧地束缚住,学生在这无形的绳索束缚下变得缩手缩脚,小心翼翼,唯恐说错了话,还谈什么积极思考,举手发言!
二、不良班风的压抑
“一个勇敢的士兵在一支懦弱的军队里待久了也会变成懦夫。”一个班里如果大多数学生课堂上积极思考,举手发言,并以此为荣,就能带动起全班来。如果大多数学生不敢发言,甚至发言就被讥笑为“出风头”,那么所有的学生都会变得缄口不言,整个课堂就会启而不发,许多学生不是不想发言,迫于舆论的压力,害怕课下的冷嘲热讽。
三、陈规陋念的束缚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下,教师似乎永远比学生强,学生的发问如果把老师难住了,教师会窘得脸红脖子粗,甚至会大声训斥:“就你能!”其实,“师不必不如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大千世界,浩渺宇宙,知识无穷无尽,教师决不可能尽能皆知。教师有时不如学生是很正常的事,不必大惊小怪,也不必面红耳赤。孔子不也曾被两个辩日的小孩问住吗?我们为了所谓的面子无端训斥学生,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泯灭了他们率真的天性。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举起稚嫩的小手,找回自信呢?
首先,鼓起学生自信的帆。这种鼓励要在教学中时时进行,不是一两次就能奏效的。要让学生改变长期自我认可的心理定势,从心灵深处真正认识到自己并不差,从而走出自卑的阴影。教师可多起用牛顿、爱因斯坦等名人的故事来鼓励。
其次,换只手,让学生举高他们的自信。我悄悄地对几个不敢发言的学生说:“课堂上,我提出的问题如果你会,就举左手,不会就举右手。”开始,这几个同学举左手的次数少,举右手的次数多。但他们每一次举手我都提问他们,给他们创造机会,并且每一次我都大加鼓励,时间久了,他们举左手的机会渐渐多了起来。换只手,我让他们找回了自信。
第三,善用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势。当整个班的课堂气氛沉闷,都不讲话时,老师千万不要着急,更不可丧失信心,可以找到几个平时学习好一点,思维活跃一点的学生,课前做做工作,暗示暗示,争取让这几个学生课堂上先举起手来并开口说话(当然鼓励要跟上),再慢慢向周围扩展,敢于举手的人会越来越多,当举手的人数达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整个课堂气氛就可以带动起来了,这个时候离成功就不远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四,设计理智的内容创造表现的机会。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使他们在举手发言中获得成功感,这就要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力求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同时,设计的内容要“理智”。问题抛出后要有挑战性(但也不能难得谁都不会),要让学生运用智慧,通过分析归纳才能找到答案,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只要翻翻书就可以水落石出,久而久之会失去兴趣。没有挑战就没有成功感,没有成功感,学生便找不会自信。
第五,教师要放下架子,不要随便打断学生的发言。老师在课堂上要民主,要平等,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被学生问住了,就坦然承认自己不懂,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学生上课发言很可能是創新的契机,要善于引导不要随便打断或否定。
让我们用爱心去唤醒,用恒心去鼓励,用诚心去激发,让稚嫩的小手举高他们的自信!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2]山东教育.2007,(10).
[3][瑞士]路德维希著.王宪生译.拿破论传.中国致公出版社.
[4]现代教学思想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
[5]当代教育新理念.北京出版社.
(作者单位:山东莱芜市莱城区羊里镇辛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