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问题的提出
高考作文自从实行“三自”(文体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原则,并且从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层面来评判作文的高下后,无疑为考生在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发挥自己的写作个性等方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特别是《考试说明》中将基础等级的“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改为“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突出;语言通顺,结构完整”后,作文对感情、内容和语言方面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对社会价值的取向、个人道德的倾向等方面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处理好“感情真挚”与“思想健康”之间的关系,把作文和做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已成为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二、课堂回放
记得在高三的一节作文指导课上,整堂课讨论作文的审题立意:先出示作文评分表,要求学生对下发的四篇例文独立打分,阐述理由,自然地引出本课教学目标——明确审题立意的基本要求,了解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接着以全国高考作文题《心灵的选择》和平时训练的作文题《面对失去的事实》为例,从审材料、审提示语到审话题、审写作要求四方面,结合高考要求,紧扣教学目标展开了教学活动,学生广泛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在讲清重点、难点,掌握技法要领后,又以话题作文“战胜诱惑”为训练材料,要求学生谈谈面对诱惑,一个人怎样才能拥有一个充实的、高尚的、有意义的人生收束全文。
尽管结尾略显仓促,整堂课教学流程还是比较顺畅的。不过,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个细节的处理明显欠妥,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那就是当要求一位学生进行“心灵的选择”——做出是“停下来帮助别人”还是“一个人继续走出去”的抉择时,这位学生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做出了“一个人继续走出去”的选择,丝毫不是在“作秀”(这是一堂公开教学展示课,下面坐着四、五十位教师)。
上课的老师尽管仍面带微笑,但心里肯定非常紧张,因为这是他丝毫没有预料到的,不是他希望听到的,也是无法去自圆其说的,所以几乎是不假思索地马上予以纠正:“假如像你这样立意,在高考阅卷老师手里肯定是三类卷以下的分数。”这位学生没有作丝毫的辩解,面无表情地坐了下去,再看看其他学生,也没有多少强烈的反响。
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很不平静,像这样的细节其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并不鲜见,它固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部分学生认知水平较低、心理健康亟待关注的现状,但同时也反映了部分教师教学理念滞后,人文关怀不够的客观事实,如果像上文提到的那位老师一样处理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对整堂课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可能会影响到部分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引发思考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学作文报》题词)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鲁迅先生在《作文的秘诀》一文中更是毫不留情地指斥所谓的“作文秘诀”,最后语重心长地指出:“作文若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纵观三位大师的话,无不昭示着这样一个真理,那就是:作文就是做人,既要做到“感情真挚”,又要保持“思想健康”——这里的“真”,不是生活的简单的翻版,而是生活的艺术加工,是健康人生的文本再现。这一点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去体味感悟,因为生活的美源于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明辨是否的审美观念、爱憎分明的价值取向。所以,我们要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关注时代、关心社会、关爱人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思辩能力,彻底抛弃胡编滥造、虚情假意、无病呻吟等不良文风,切不可因特殊情况或一己之见而一叶障目、标新立异、消极颓废。
四、应对策略
在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和训练中绝不能停留在思想教育的空洞说教或写作技法的机械训练的层面上,一定要努力做到课内、家中、校外同步,“补血”、“补钙”、“补心”并举:
(一)经常开展让身边的事、让平凡的人“走进我们的心灵”的系列活动,建立一种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大语文观”。
可以通过写日记,读报纸,讲故事,收看《实话实说》、《焦点访谈》、《今日说法》、《艺术人生》、《东方之子》、《服务先锋》、《情感之旅》等电视节目,参加助困扶贫等“青年志愿者”活动,甚至可以把在某些领域有成就的地方“名人”或校友请到学校,请到班级中来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平等对话,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人生价值的良好习惯和优良品质。
(二)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在调查和讨论中辨是非、长知识、明事理,努力营造“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敢说真话”的学习氛围。
可以对诸如人生观、价值观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市场经济时代是物质文明更重要,还是精神文明更重要”、“到底是提倡‘见义勇为’,还是提倡‘见义智为’”、“高薪究竟能不能养廉”等进行正、反双方的辩论;可以开展诸如“我心目中的……”、“我看……”、“假如我是……”等演讲比赛;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假期围绕诸如“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究竟何在”、“追寻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之路”、“发展我市旅游经济的几点建议”、“医疗改革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等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访谈,形成调查报告……让学生在活生生的事实面前,在触目惊心的数据面前捍卫自己应有的道德底线和责任意识。
(三)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抓住教育契机,创设问题情景,锻炼和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上文提到的教学细节其实就是一个极佳的教育资源和时机。那位教师在学生做出了“继续一个人走出去”的选择后,如果能作以下的教学设计,可能会受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老师应接着问:“你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能给大家讲讲吗?”
也许这位学生本人曾有过做好事,反而被人误解甚至含恨蒙冤的尴尬经历;也许这位学生的家长或亲戚曾经有过身处困境,无人相助的痛心遭遇;也许这位学生从小受到的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家庭教育……
反正从这位学生当时回答问题的表情来看,绝不是恶作剧,肯定有什么特殊原因,如果始终不给他解开这个结,也许将影响到他今后的人生态度。反之,如果能让他讲出事情的原委,然后因势利导地加以分析,恐怕会使他放弃或彻底改变原来的一些错误的想法。
如:在这位同学讲出特殊的遭遇或原因后,老师可以做一项调查:请全班有过类似经历的同学举手,肯定会发现这种不愉快的经历毕竟是少数,由此可见,凡事切不可以偏概全,世上毕竟还是好人多。
或者可以追问这位同学:“如果你再遇到类似的经历,你最希望得到的是别人对你的帮助,还是仍然是麻木不仁、视同路人呢?既然你希望别人能作出如此的选择,那么,别人会怎么要求你呢?……”
如果这位同学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不愿意袒露自己的心声,老师应该充分尊重他:“这位同学敢于表明自己的看法是非常可贵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存在,但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说服别人,课后老师想和你作进一步的交流,好吗?”……
尽管这样处理会浪费课堂上一些宝贵的时间,尤其是在有人来听课的情况下,但在我们的课堂上还有什么比塑造人的灵魂更重要的事情呢?
其实,又何止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着这种“目中无人”的现象呢?!
高考作文自从实行“三自”(文体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原则,并且从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层面来评判作文的高下后,无疑为考生在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发挥自己的写作个性等方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特别是《考试说明》中将基础等级的“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改为“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突出;语言通顺,结构完整”后,作文对感情、内容和语言方面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对社会价值的取向、个人道德的倾向等方面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处理好“感情真挚”与“思想健康”之间的关系,把作文和做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已成为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二、课堂回放
记得在高三的一节作文指导课上,整堂课讨论作文的审题立意:先出示作文评分表,要求学生对下发的四篇例文独立打分,阐述理由,自然地引出本课教学目标——明确审题立意的基本要求,了解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接着以全国高考作文题《心灵的选择》和平时训练的作文题《面对失去的事实》为例,从审材料、审提示语到审话题、审写作要求四方面,结合高考要求,紧扣教学目标展开了教学活动,学生广泛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在讲清重点、难点,掌握技法要领后,又以话题作文“战胜诱惑”为训练材料,要求学生谈谈面对诱惑,一个人怎样才能拥有一个充实的、高尚的、有意义的人生收束全文。
尽管结尾略显仓促,整堂课教学流程还是比较顺畅的。不过,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个细节的处理明显欠妥,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那就是当要求一位学生进行“心灵的选择”——做出是“停下来帮助别人”还是“一个人继续走出去”的抉择时,这位学生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做出了“一个人继续走出去”的选择,丝毫不是在“作秀”(这是一堂公开教学展示课,下面坐着四、五十位教师)。
上课的老师尽管仍面带微笑,但心里肯定非常紧张,因为这是他丝毫没有预料到的,不是他希望听到的,也是无法去自圆其说的,所以几乎是不假思索地马上予以纠正:“假如像你这样立意,在高考阅卷老师手里肯定是三类卷以下的分数。”这位学生没有作丝毫的辩解,面无表情地坐了下去,再看看其他学生,也没有多少强烈的反响。
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很不平静,像这样的细节其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并不鲜见,它固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部分学生认知水平较低、心理健康亟待关注的现状,但同时也反映了部分教师教学理念滞后,人文关怀不够的客观事实,如果像上文提到的那位老师一样处理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对整堂课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可能会影响到部分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引发思考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学作文报》题词)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鲁迅先生在《作文的秘诀》一文中更是毫不留情地指斥所谓的“作文秘诀”,最后语重心长地指出:“作文若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纵观三位大师的话,无不昭示着这样一个真理,那就是:作文就是做人,既要做到“感情真挚”,又要保持“思想健康”——这里的“真”,不是生活的简单的翻版,而是生活的艺术加工,是健康人生的文本再现。这一点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去体味感悟,因为生活的美源于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明辨是否的审美观念、爱憎分明的价值取向。所以,我们要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关注时代、关心社会、关爱人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思辩能力,彻底抛弃胡编滥造、虚情假意、无病呻吟等不良文风,切不可因特殊情况或一己之见而一叶障目、标新立异、消极颓废。
四、应对策略
在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和训练中绝不能停留在思想教育的空洞说教或写作技法的机械训练的层面上,一定要努力做到课内、家中、校外同步,“补血”、“补钙”、“补心”并举:
(一)经常开展让身边的事、让平凡的人“走进我们的心灵”的系列活动,建立一种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大语文观”。
可以通过写日记,读报纸,讲故事,收看《实话实说》、《焦点访谈》、《今日说法》、《艺术人生》、《东方之子》、《服务先锋》、《情感之旅》等电视节目,参加助困扶贫等“青年志愿者”活动,甚至可以把在某些领域有成就的地方“名人”或校友请到学校,请到班级中来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平等对话,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人生价值的良好习惯和优良品质。
(二)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在调查和讨论中辨是非、长知识、明事理,努力营造“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敢说真话”的学习氛围。
可以对诸如人生观、价值观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市场经济时代是物质文明更重要,还是精神文明更重要”、“到底是提倡‘见义勇为’,还是提倡‘见义智为’”、“高薪究竟能不能养廉”等进行正、反双方的辩论;可以开展诸如“我心目中的……”、“我看……”、“假如我是……”等演讲比赛;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假期围绕诸如“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究竟何在”、“追寻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之路”、“发展我市旅游经济的几点建议”、“医疗改革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等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访谈,形成调查报告……让学生在活生生的事实面前,在触目惊心的数据面前捍卫自己应有的道德底线和责任意识。
(三)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抓住教育契机,创设问题情景,锻炼和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上文提到的教学细节其实就是一个极佳的教育资源和时机。那位教师在学生做出了“继续一个人走出去”的选择后,如果能作以下的教学设计,可能会受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老师应接着问:“你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能给大家讲讲吗?”
也许这位学生本人曾有过做好事,反而被人误解甚至含恨蒙冤的尴尬经历;也许这位学生的家长或亲戚曾经有过身处困境,无人相助的痛心遭遇;也许这位学生从小受到的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家庭教育……
反正从这位学生当时回答问题的表情来看,绝不是恶作剧,肯定有什么特殊原因,如果始终不给他解开这个结,也许将影响到他今后的人生态度。反之,如果能让他讲出事情的原委,然后因势利导地加以分析,恐怕会使他放弃或彻底改变原来的一些错误的想法。
如:在这位同学讲出特殊的遭遇或原因后,老师可以做一项调查:请全班有过类似经历的同学举手,肯定会发现这种不愉快的经历毕竟是少数,由此可见,凡事切不可以偏概全,世上毕竟还是好人多。
或者可以追问这位同学:“如果你再遇到类似的经历,你最希望得到的是别人对你的帮助,还是仍然是麻木不仁、视同路人呢?既然你希望别人能作出如此的选择,那么,别人会怎么要求你呢?……”
如果这位同学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不愿意袒露自己的心声,老师应该充分尊重他:“这位同学敢于表明自己的看法是非常可贵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存在,但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说服别人,课后老师想和你作进一步的交流,好吗?”……
尽管这样处理会浪费课堂上一些宝贵的时间,尤其是在有人来听课的情况下,但在我们的课堂上还有什么比塑造人的灵魂更重要的事情呢?
其实,又何止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着这种“目中无人”的现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