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有基础,教有冲突,评有导向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zhur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年轻教师在教学时,对侧重解决问题,还是侧重研究、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存在困惑,把握不好两者的关系。其实,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策略的学习离不开解决问题的过程。新授时,问题是策略学习的载体;练习时,策略又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课,尝试让学有基础、教有冲突、评有导向,从而求解这一教学的困惑。
  关键词:学;教;评;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年轻教师年教学时,往往对侧重解决问题,还是侧重研究、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存在困惑,把握不好两者的关系。其实,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策略的学习离不开解决问题的过程。新授时,问题是策略学习的载体;练习时,策略又是解决问题的工具。笔者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课时,尝试从学、教、评三个维度,求解这一教学困惑。
  一、教学过程
  (一)完成材料,交流方法
  (教师出示如图1所示的学习单,学生完成并交流。)
  生(展示自己的方法,如图2)小杯是大杯的三分之一,1个大杯就有3个小杯。一共有9个小杯。
  生(质疑)9个是怎么来的?1个大杯为什么看成3个小杯?
  生题目说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也可以说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1个大杯就可看作3个小杯,加上原来的6个小杯,一共9个。
  师说得真好!他是将“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理解成了——
  生(齐)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
  师这让我们一下子明白大杯和小杯之间还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生(齐)倍数关系。
  生(展示自己的方法,如图3)因为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我们还可以把3个小杯看成1个大杯,6个小杯就能看作2个大杯,这样一共有3个大杯。
  师3个大杯在哪里?真的有3个大杯吗?
  生不是真的有3個大杯,是假定出来的。
  师你说到点子上了!3个大杯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假定的。这样的方法在数学上就叫假设。
  生(展示自己的方法,如图4)我是用的一一列举的方法。先把小杯的容量看成10毫升,因为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大杯就是30毫升,但6个小杯和1个大杯的总量不等于720毫升。再把小杯的容量看成20毫升,大杯就是60毫升,总量也不等于720毫升。以此类推,发现小杯的容量是80毫升、大杯的容量是240毫升时,总量为720毫升。
  生(质疑)他用的是试一试的方法,是凑数,不是假设。
  师真是凑数吗?有没有假设?怎么假设的?
  生表面看是凑数,实际上是假设小杯是10毫升,大杯和小杯存在倍数关系,大杯就是30毫升。
  师是的,不仅要知道假设,还要知道怎样假设。
  (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如图5。)
  师他假设了吗?
  生假设了。他假设小杯的容量是x毫升,大杯就是3x毫升。6x表示6个小杯的容量,3x表示1个大杯的容量。
  师还可以怎样假设?
  (学生展示其他方法。)
  师这么多种方法,有点乱,能分类整理吗?
  (师生对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列方程、画图、列表……)
  师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总量是不变的。
  生都是把不同的转化成相同的。
  生都用了倍数关系。
  生都用了假设。
  ……
  (二)变化例题,深化认识
  (教师改变题目条件为“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四分之一”。学生的方法如图6、图7所示。)
  师继续改变条件: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20毫升。现在是什么关系了?
  生相差关系。
  师仍用假设方法,怎样想呢?假设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展示自己的方法,如图8)大杯比小杯多20毫升,我们就把6个小杯都加上20毫升,6×20=120(毫升),这样就全部是大杯了,总量也要增加,720+120=840(毫升),现在一共有7个大杯,用840÷7算出1个大杯的容量是120毫升,小杯的容量就是120-20=100(毫升)。
  生(质疑)6×20是什么?哪里假设了?
  生6个小杯每个都加上20毫升,就变成大杯了,这样6个小杯就假设成了6个大杯,总量就多了6个20毫升。
  师说得有理有据,真棒!
  (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如图9。)
  生(质疑)6x是什么?(x+20)呢?总量是多少?
  生6x是6个小杯的容量,(x+20)就是1个大杯的容量,总量还是720毫升。
  生(展示自己的方法,如图10)我是画线段图的:有6个小杯,把1个大杯当成1个小杯加20,只要去掉20,就全部是小杯了。
  师假设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杯数没变,果汁总量变了。
  师比较一下,相差关系与倍数关系的两个量假设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相同的是两种量变成一种量。
  生不同的是倍数关系假设前后的总量不变,杯子(两种量)总数变了;相差关系的假设前后总量可能发生变化,假设成大杯时总量变多,小杯时总量变少,杯子(两种量)总数不变。
  师今天学的假设都是把两种量转化成一种量,除此以外,还有什么问题可以用假设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继续思考。
  二、教学反思
  (一)学有基础——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作家林清玄说:“垦地播种的人都有一个经验,花未发而草先萌,禾未绿而草已青。”在“花发”与“禾绿”之前,种子已在悄悄积蓄力量。学习亦是如此,学生学习新知之前对所学内容有或多或少的了解。无视“学”的现状,“教”不过是人为设计的自说自话,是被动的“学”。在学生已“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质疑、评价、思考,从个体认识到达成共识,思考逐步深入,思维得以进阶,这是主动的“学”。这要求教师设计相应的手段,呈现学生的已知,并作为新知学习的基石。   课始,教师提供学习素材,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彰显学生的已有认知。可以看到,学生对这句话的认识是多样的:有的画直观图,有的画线段图,有的列表,有的列举,有的画图加算式,有的列方程……这也是最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认知展现。接着,教师引领学生交流。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和相互启发,学生不断地兼容并蓄,丰富、完善着个体的已有认知,认知的“同心圆”不断变大:大杯可以转化成小杯,小杯也可以转化成大杯,这个转化的过程是一种策略;而在转化的过程当中,这样的大杯或小杯实际上并不存在,是假定(设)的。这种对“假设”的体悟是自然流淌出来的结论,会让所有学生产生共鸣。
  (二)教有冲突——让思维有进阶
  没有教的学,只能是一种原始本能下的自然生长——学需要在教的引导下从自发走向自主、自觉;教,应顺应学生的思路,让其他学生(或教师)接着说。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就要让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需求。对此,一种有效的手段就是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從倍数关系的两个量到相差关系的两个量的假设,继而到变化的两个量的假设,再到三个量的假设,让学生的认知冲突不断递进,促使他们不断在建立平衡后打破平衡,完成思维的进阶。正是这样的过程,造就了学生对练习题 “两张桌子、四把椅子4200元”,能想到转化成“一张桌子、两把椅子2100元”来思考。这样的过程是灵活运用策略的过程,也是思维进阶的过程,更有了创造性思维的成分在里面。
  (三)评有导向——让过程看得见
  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课堂上的细节,就是要让学生的认识经历从不一致到一致的过程,让学习的过程看得见。让过程看得见,是看到策略意识在学生头脑当中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学的反馈和教师教的预设的相互印证,是一节课后留给学生的思考……让过程看得见,要求评有导向。
  评是对学生思考方向的肯定鼓励,是对质疑的回应,是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把握,是对不同方法的勾连对比,更是让知识学习、逻辑思考方式结构化的表现。评是求同,将个人想法进行展示、补充、交流,让所有人的想法都得到补充和完善。评,肯定方向,回应质疑,勾连对比,导学亦导教。
  本节课中,交流第一种方法时,学生对9个杯子的由来以及把1个大杯看成3个小杯的道理有疑惑,教师引导“是将‘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理解成了——”,让学生重点理解假设的依据是“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对于第二种方法,教师通过质疑3个大杯的真实性,引发学生思考:3个大杯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一种数学上的假设。对于第三种方法,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是凑数还是假设”,进一步促进学生思考,发现凑数的本质是数学上的假设,从而加深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出现画图(线段图、直观图)、列举、列方程等多种方法时,教师引导学生分类、对比、思考,从不同中找相同,从相同中找不同,将已有知识经验与当下所学发生勾连,形成知识结构。
  教师在学生学的基础上,一次次地顺水推舟,在关键处点评,帮助学生表达(呈现)自己的想法,让过程看得见,并通过交流、反思,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参考文献:
  [1] 贲友林.重新认识课堂[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一种重要的习题课,单元知识讲评课要放眼长远、注重长效,要在查漏补缺之外,重点让学习更深入,让所学“带得走”。具体地,要做到:促进思维表达,增强内容理解;注重方法提炼,提升迁移能力;引导反思梳理,完善认知结构。  关键词:单元知识讲评课;长远;深入;《长方形和正方形》  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为什么这道题我讲了那么多遍,学生还是错?我想,主要原因还是对题目的讲解和对学
期刊
摘要:低年级学生的古诗学习还停留在初级阶段,需要教师从他们的接受认知角度出发,探索多变灵动的教学路径,引导他们入情入境,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感受古诗语言的魅力。相关做法有:趣味诵读,读出诗味;紧扣诗眼,悟得诗意;以“画”解诗,领悟诗韵;主题拓展,延展诗情。  关键词:低年级古诗教学诵读诗眼主题拓展  古诗是低年级学生接触古典文学、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绝佳启蒙素材。对于资历尚浅、认知积淀尚显单薄的低年
期刊
摘要: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时,不能用技术“绑架”教学,而要用教学“反绑”技术,即根据教学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收集、展示验证结论的学习成果;利用相应的工具软件,创生更多验证结论的学习成果;利用微视频,以个性化学习的方式,突破证明结论这一难点;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评价反馈功能,提升练习教学的交互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教学平台工具软件微视频《三角形的内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单元知识测评一般采取纸笔测试的形式。针对命题现状,提出命题原则:重视基础,助力体系的构建;联系实际,体验数学的应用;关注本质,促进思维的发展;尊重个性,促进素养的提升。同时,给出命题路径:梳理要点,明晰方向;确立题型,多元评价;整理资源,融合创新;依据分析,编排调控。  关键词:单元知识测评;试题命制;《长方形和正方形》  单元知识教学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评,即做出基本的
期刊
摘要:为了让单元知识讲评课成为学生喜爱的高效课堂,以“至理数学”教学主张为指导,在实践研究中,形成“两主体、三阶段、六任务”的单元知识讲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均为单元知识讲评的主体,在“课前准备”“课中讲评”“课后跟进”三个阶段,分别对应承担分析、赏评、支持三项任务和自评、助评、自省三项任务。  关键词:单元知识讲评;教学模式;《长方形和正方形》  小学数学单元知识讲评是指单元知识测评后,教师对学
期刊
本刊小学教育教学版立足于引领广大一线教师超越经验与案例的层面,提炼实践与探究成果,提升认识与理解水平,从而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的双向互动及不断深化。  2020年,我们继续关注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话题,注重打通学科界限,与大家一起,跳出学科看教学,并努力从教学走向教育,引发有深度的研究及多角度的评论。目前遴选出如下话题:  1.教材特色分析及其教学研究;  2.汉字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使用;  3.核
期刊
摘要:高效教学文言文,既能帮助小学生提升审美情趣与古汉语学习能力,又能丰厚他们的文化底蕴,培植其文化自信。具体策略有:指导使用注释及工具书进行感知,至“明意”之境,可联系白话文故事及注释进行猜想,以插图注释帮助想象,查工具书区分古今义;聚焦梯度朗读获得感悟,至“得法”之境,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主读、小组合作读等推进;凭借多样训练学会迁移,至“活用”之境,可通过类比迁移、关联运用等巩固所学。  关
期刊
【主持人语】小学数学单元知识的测评与讲评(合称“评研”),是一线教师教学以及评价中深感困扰的难点。对此,江苏省南京市栖霞、鼓楼、玄武三区联片开展了一次专题教研活动。本期《独家策划》栏目的四篇文章,便是这次教研活动的主要研究成果:先总述评研的研究价值、命题导向、教学策略,再分述测评的命题现状、原则和路径,以及讲评的教学模式和长远、长效目标下讲评课的实践思考。  ——陈静  摘要:单元知识评研,就是针
期刊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语文要素能有效地矫正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的“跑偏”行为,但是,受之前教学模式惯性的影响,语文要素在落实中被“打折”。教师要学会将语文要素“溶”入之前的教学过程中,设计科学的教学步骤,给学生搭建跨越障碍的“支架”,并做到前后勾连,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习得技能、养成习惯以及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要素;教学策略;语文素养  作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主线(也是明线),语文要
期刊
摘要:要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有效领会文意、悟得文味,具体策略有:强调以“读”润“文”,初读读通读顺,巧读激发兴趣;强化以“法”解“文”,与生活搭建联系,与其他阅读材料做比较,灵活融入各种理解技巧;聚焦以“品”悟“文”,品语言之精妙,品构思之精巧,品内蕴之深厚;观照以“文”会“文”,循出处,循下文,循类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领会文意;悟得文味  文言文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瑰宝,对小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