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质监站试验室作为政府管理建筑市场的检测机构,在近几年存在的原因,试验室市场化后将导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以及实验室的发展历史、发展模式、发展过程等等。
关键词:职能;机构;检测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6-0510(2008)12017-02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政府管理部门对建筑产品履行质量监督管理职能,进而形成政府对检验机构的需求,质监站试验室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但由于当时基建投资少,对建材质量的检测意识不强,因此没有独立的人员和编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试验室从建立到现在,机构和人员设置情况不断发生变化,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管理模式:
模式一:试验室做为质监站的内设机构。
在刚确试验室这个名称之初,我国的质监站和试验室的人员都是事业编制,同属质监站。试验室的收费和质监费一样都纳入行政收费,统一入账,统筹分配。这就直接导致部分试验室工作人员抱着吃大锅饭的想法,工作作风懒散,进取心不强,再加上当时我国的相关建筑质量管理法规尚未完善,人们的建筑工程质量意识普遍不高,同刚能开展的检测项目也不多,对试验室仪器设备的投入也不大,以至试验室的整体检测水平停滞不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基建项目数量增加,工程造价增大,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有的体制和人员素质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各个单位在寻求新的发展思路,于是就有了另外一种管理模式。
模式二:试验室成为质监站的一个下属单位。
九十年代是我国基本建设快速增长的时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人们的经济水平逐渐好转,对住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关注房屋不塌,而且逐步开始关注房屋使用方面的质量问题。如漏水、渗水等等。这时只对钢筋、水泥进行检测已远远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和政府部门监督管理的需要,防水卷材检测、门窗检测、混凝土抗渗检测等项目急待开展。为了更好地促进试验室的发展,人们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两种思路:
1、试验室办理营业执照,实行企业化管理,原检测人员保留原有事业单位编制,法人由质监站领导兼任,试验室人员工资仍由质监站发放,同时通过招聘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做为合同工,增加了试验室的技术力量。这种管理方式从整体而言,虽然增强了检测技术水平,但试验室正式检测人员的工作成效与收入脱钩。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同时财务管理混乱,不利于企业以后的发展。
2、试验室做为质监站的一个下属单位,实行股份制管理。质监站以原有的仪器设备和工作场所投股,占有一部分股份,原质监站分流到试验室的人员投资购买新的仪器设备,占有另一部分股份,法人直接由试验室成员担任,试验收入按投股比例分成。这种模式下的管理者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能够积极拓展企业发展的思路,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并能根据检测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加必要的人员和设备,为试验室检测品种的增加和检测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
但是,由于工程中经常出现某些进场材料试验不合格,或某些混凝土、砂浆试块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致使这个工程丧失了被评为优质工程或获得某种奖杯的资格,出于各方面的原因,部分试验室提供假数据、假报告,导致质量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而试验室与质监站合在一起,监管不分,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也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权威性。
模式三:试验室从质监站独立出来,真正实现政企分开。
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要为适应目前国内国际形势发展以及政府职能转变,实行政事政企分开,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管理的要求,把属于企业、事业、中介组织的职能完全放给他们。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试验室属于中介组织,应从质监站独立出来,成为一家平等、公正、科学的,面向社会的检测机构。这种模式的人员积极性较高,能真正实现自己当家作主。而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不仅要从专业技术上,而且还要在管理水平、人力资源上增加投入,真正建立一个质量管理体系完善、项目齐全的检测机构,以适应检测市场的竞争行为。
但是在建立一个真正市场化的检测体系前,我们首先必须分析质监站试验室作为政府管理建筑市场的检测机构。在近几年存在的原因,试验室市场化后将导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从而进一步理清今后试验室体制改革的方向:
一、试验室市场化导致的问题
1、试验室的市场化,使人员由事业编制变为企业编制随着招考制度的改革。凡进事业单位就必须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考试,而进企业就相对简单多了。它与企业不同的是:(1)事业单位按照职称级别套用工资,并且随着工龄的增长,工资不断地增加,而企业只给固定工资;(2)事业单位代交一部分的住房公积金,而大部分的企业不给员工交纳住房公积金,(3)事业单位即使无所事事,只要不犯错误,也能守着工资日子,但企业却竞争激烈,到处充满了下岗的危机。这也是人们排斥体制改革的一个原因。
2、试验室的市场化,增加了质监站的费用支出
质监站承担着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职能,随着国家近几年清费减负工作的开展,做为质监站主要收入来源的质监费由原来总造价的3‰改为1.8元/m2,实际收费数额有所降低,只够支付人员工资和办公费用。而质监站对建筑市场的管理不仅要以理论知识来指导工作,更重要的是依靠科学的检测手段,如现场抽取的建筑产品,中间验收依赖的结构检测,都是需要试验室来完成。试验室市场化后,质监站需要这些检测数据就必须支付给试验室检测费用,而仅靠质监费是根本支付不起这些费用的。
3、试验室的市场化,使政府部门落实地方规章制度缺少必要的场所。
1998年《建筑法》的颁布实施,监理制度作为国家强制推行的制度,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已逐步完善。但是见证取样、涉及主体结构的试块养护条件等工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为了更好提高工程质量,管理好建筑市场,一些地方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而试验室走向市场,使这些政策的贯彻落实缺少必要的场所,直接影响了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给工程质量留下隐患。
二、对策
随着形势的发展,质监站试验室走向市场是大势所趋。但是政府在将质监站试验室推向市场的同时,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推进事业单位的改制:现有质监站一部分享有行政权利、具有行政职能(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另一部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营利性(试验项目)。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将试验仪器设备出售、股份合作等方式从质监站中剥离出来,原有劳动关系进行适当的分流,提高资产的运行效益。增强自身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真正实现政企分开。
2、加大政府对质监站的投入:由于存在不正当的竞争行为。监理费普遍较低,导致施工现场的监理人员配置不足,监理人员的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质监站作为政府监督机构,不仅要通过考相应的技术人员加强质监站的技术力量:同时增加财政经费,保证政府监督抽查所需的费用。
3、出台一系列政策,规范检测市场:检测机构从建立到现在也只有十几年的时间,真正涉及检测的法律法规屈指可数。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关的政策,规范检测市场,加大处罚力度,杜绝虚假报告。伪造数据等行为的发生。只有不断地完善检测市场,提高检测机构的质量意识,才能更好的执行地方性法律法规,才能使检测机构真正有序、健康地走向社会。才能为整个建筑业提供完善的服务。
关键词:职能;机构;检测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6-0510(2008)12017-02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政府管理部门对建筑产品履行质量监督管理职能,进而形成政府对检验机构的需求,质监站试验室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但由于当时基建投资少,对建材质量的检测意识不强,因此没有独立的人员和编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试验室从建立到现在,机构和人员设置情况不断发生变化,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管理模式:
模式一:试验室做为质监站的内设机构。
在刚确试验室这个名称之初,我国的质监站和试验室的人员都是事业编制,同属质监站。试验室的收费和质监费一样都纳入行政收费,统一入账,统筹分配。这就直接导致部分试验室工作人员抱着吃大锅饭的想法,工作作风懒散,进取心不强,再加上当时我国的相关建筑质量管理法规尚未完善,人们的建筑工程质量意识普遍不高,同刚能开展的检测项目也不多,对试验室仪器设备的投入也不大,以至试验室的整体检测水平停滞不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基建项目数量增加,工程造价增大,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有的体制和人员素质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各个单位在寻求新的发展思路,于是就有了另外一种管理模式。
模式二:试验室成为质监站的一个下属单位。
九十年代是我国基本建设快速增长的时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人们的经济水平逐渐好转,对住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关注房屋不塌,而且逐步开始关注房屋使用方面的质量问题。如漏水、渗水等等。这时只对钢筋、水泥进行检测已远远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和政府部门监督管理的需要,防水卷材检测、门窗检测、混凝土抗渗检测等项目急待开展。为了更好地促进试验室的发展,人们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两种思路:
1、试验室办理营业执照,实行企业化管理,原检测人员保留原有事业单位编制,法人由质监站领导兼任,试验室人员工资仍由质监站发放,同时通过招聘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做为合同工,增加了试验室的技术力量。这种管理方式从整体而言,虽然增强了检测技术水平,但试验室正式检测人员的工作成效与收入脱钩。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同时财务管理混乱,不利于企业以后的发展。
2、试验室做为质监站的一个下属单位,实行股份制管理。质监站以原有的仪器设备和工作场所投股,占有一部分股份,原质监站分流到试验室的人员投资购买新的仪器设备,占有另一部分股份,法人直接由试验室成员担任,试验收入按投股比例分成。这种模式下的管理者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能够积极拓展企业发展的思路,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并能根据检测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加必要的人员和设备,为试验室检测品种的增加和检测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
但是,由于工程中经常出现某些进场材料试验不合格,或某些混凝土、砂浆试块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致使这个工程丧失了被评为优质工程或获得某种奖杯的资格,出于各方面的原因,部分试验室提供假数据、假报告,导致质量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而试验室与质监站合在一起,监管不分,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也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权威性。
模式三:试验室从质监站独立出来,真正实现政企分开。
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要为适应目前国内国际形势发展以及政府职能转变,实行政事政企分开,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管理的要求,把属于企业、事业、中介组织的职能完全放给他们。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试验室属于中介组织,应从质监站独立出来,成为一家平等、公正、科学的,面向社会的检测机构。这种模式的人员积极性较高,能真正实现自己当家作主。而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不仅要从专业技术上,而且还要在管理水平、人力资源上增加投入,真正建立一个质量管理体系完善、项目齐全的检测机构,以适应检测市场的竞争行为。
但是在建立一个真正市场化的检测体系前,我们首先必须分析质监站试验室作为政府管理建筑市场的检测机构。在近几年存在的原因,试验室市场化后将导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从而进一步理清今后试验室体制改革的方向:
一、试验室市场化导致的问题
1、试验室的市场化,使人员由事业编制变为企业编制随着招考制度的改革。凡进事业单位就必须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考试,而进企业就相对简单多了。它与企业不同的是:(1)事业单位按照职称级别套用工资,并且随着工龄的增长,工资不断地增加,而企业只给固定工资;(2)事业单位代交一部分的住房公积金,而大部分的企业不给员工交纳住房公积金,(3)事业单位即使无所事事,只要不犯错误,也能守着工资日子,但企业却竞争激烈,到处充满了下岗的危机。这也是人们排斥体制改革的一个原因。
2、试验室的市场化,增加了质监站的费用支出
质监站承担着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职能,随着国家近几年清费减负工作的开展,做为质监站主要收入来源的质监费由原来总造价的3‰改为1.8元/m2,实际收费数额有所降低,只够支付人员工资和办公费用。而质监站对建筑市场的管理不仅要以理论知识来指导工作,更重要的是依靠科学的检测手段,如现场抽取的建筑产品,中间验收依赖的结构检测,都是需要试验室来完成。试验室市场化后,质监站需要这些检测数据就必须支付给试验室检测费用,而仅靠质监费是根本支付不起这些费用的。
3、试验室的市场化,使政府部门落实地方规章制度缺少必要的场所。
1998年《建筑法》的颁布实施,监理制度作为国家强制推行的制度,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已逐步完善。但是见证取样、涉及主体结构的试块养护条件等工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为了更好提高工程质量,管理好建筑市场,一些地方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而试验室走向市场,使这些政策的贯彻落实缺少必要的场所,直接影响了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给工程质量留下隐患。
二、对策
随着形势的发展,质监站试验室走向市场是大势所趋。但是政府在将质监站试验室推向市场的同时,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推进事业单位的改制:现有质监站一部分享有行政权利、具有行政职能(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另一部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营利性(试验项目)。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将试验仪器设备出售、股份合作等方式从质监站中剥离出来,原有劳动关系进行适当的分流,提高资产的运行效益。增强自身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真正实现政企分开。
2、加大政府对质监站的投入:由于存在不正当的竞争行为。监理费普遍较低,导致施工现场的监理人员配置不足,监理人员的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质监站作为政府监督机构,不仅要通过考相应的技术人员加强质监站的技术力量:同时增加财政经费,保证政府监督抽查所需的费用。
3、出台一系列政策,规范检测市场:检测机构从建立到现在也只有十几年的时间,真正涉及检测的法律法规屈指可数。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关的政策,规范检测市场,加大处罚力度,杜绝虚假报告。伪造数据等行为的发生。只有不断地完善检测市场,提高检测机构的质量意识,才能更好的执行地方性法律法规,才能使检测机构真正有序、健康地走向社会。才能为整个建筑业提供完善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