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县域经济是联系大中城市与农村的纽带,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县域经济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因此探索如何在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上进行县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及县域经济的关系研究,及现实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问题,简单论述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几条途径。
关键词: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县域经济 村庄体系重构 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相关理论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一条城镇化与工业化和现代化适度同步发展,城镇化的形式多元化,集中型城镇化与分散型城镇化相结合,据点式城镇化与网络式城镇化相结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并由市场推动和政府导向并举,政府发动型城镇化与民间发动型城镇化相结合,自上而下城镇化与自下而上城镇化相结合,强调城市发展方式多样化和合理化并以内涵方式为主的路子。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2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与县域经济的关系
县域经济作为小尺度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相对应,有其特殊结构。在上级区域经济中承担着具体功能,是宏观经济发展的基础力量,像是组成生物的细胞,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就是“三农”问题的解决,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和收入问题。提高城镇化水平是解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和途径。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接合部和交汇点,是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发展县域经济另外的关键点就是加快县域二三产业的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这也是要靠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为载体的,要充分发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效应,
增强城镇在资源、人才、技术、产业、商品和信息方面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从而以城镇为平台,推动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壮大。可以说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3 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制约
3.1 县级政府调控能力的制约
从宏观上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集权化倾向仍然明显,在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任务不断加重的同时,其调控能力却不断弱化。责和权的日趋失衡,使县级政府处境十分尴尬。金融部门、税务部门、工商部门、国土部门、电力部门等职能部门的权力不断上收,使县级政府的调控手段越来越少。财政拮据,债务沉重,调控力度减弱。
3.2 低效率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
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表现为典型的以防范式管理为主的基本特征,不仅机构庞大,人员众多,而且运行成本极高,效率十分低下。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先后经过多次改革,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政府职能的错位、越位、缺位和机构层次过多、部门林立、冗员过多、财政负担过重等严重问题。
3.3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严重不足的制约
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城乡差别发展模式,导致县域范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十分薄弱,使大多数地方农村道路、水利、教育、卫生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矛盾难以缓解,生产和生活条件改善的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恶化农村经济未来发展的基础,抵消税费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利益。少数地方以大规模举债方式推进基础设施改造,不仅实际运行极为困难,而且所要支付的代价将十分沉重。
3.4 生产要素利用率低的制约
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是保证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但主要由于政策导向不力和外部环境不利,县域经济发展中土地、劳动力、资金三大生产要素利用率不高的矛盾都表现得十分突出。耕地过度垦殖,土壤质量下降和污染加重矛盾并存,水土流失虽有所抑制但仍然严重。土地粗放经营较为普遍,耕地抛荒现象在一些地区呈发展态势。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镇的快速扩张,耕地减少规模呈急剧扩大之势。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积聚,就业问题亟待解决。县域贷款困难资金外流等问题同样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4 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问题
4.1 制度的改革
三农问题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问题,而现阶段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是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最大障碍。农民的收入过低,没有生活保障,势必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因此应大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改善户籍政策,取消保障制度与户籍的挂钩,使农民也能享受到国家给我们给予的各种保障。
4.2 空间结构的改变
农村性是县域经济的根本属性,农业生产活动在县域经济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因此,村镇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村居民点已经无法适应快速城镇化中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急需变革。
结合中心地理论与村庄的实际情况,对村镇体系等级空间结构进行重组,突出区域的整体性及中心城镇的辐射作用。可将村镇体系分为几个等级,如一级城镇,发挥中心城镇的发达及辐射作用,二级城镇可为城镇的副中心为一级城镇分担相应职能,以此类推。县城以下的居民点分为小城镇——集镇——中心村——基层村四类,其中县(市)域中心县城的郊区仍可包含中心村、基层村两个层次,当然也可仅包含基层村一个层次甚至没有村庄地域。村庄的职能一般均为农村地区的生活基地。而根据服务范围的不同,又可以分成中心村和基层村。中心村是规模较大、设施较完善的生活服务性村庄。基层村是规模较小,服务功能不完備的生活性村庄。这样村镇体系进行重组后可最大程度的支撑县域经济的发展。
4.3产业结构的改变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传统的工业高消耗,污染严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应重点发展高科技含量信息化产业,以信息技术再造传统工业,注重实体经济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实现产业整合,特别要突出县域的特色。特色产业将带动人口集聚及县域经济的发展。
5 结论
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的关键问题,因此应该不断的探索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必须注意的是,在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人为本,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绿色产业,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贯彻其中。
参考文献
[1] 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上海:学林出板社.2005.
[2] 张泉,王晖.城乡统筹下的农村霞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杨吾扬.高等经济地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 朱志伟.农村居民点合并是农村城市化的必由之路[J].村镇建设,1999.(9).
[5] 曹大贵,杨山.农村居民点合并规划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6).
[6] 曾荣华.加快发展县域特色经济[J].福建论坛,2001(1).
[7] 段培君.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的系统框架[J].中国软科学,2003(6).
[8] 李世华,高南扣主编.中国区域经济管理概论[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9] 李悦主编.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凌耀初著.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关键词: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县域经济 村庄体系重构 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相关理论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一条城镇化与工业化和现代化适度同步发展,城镇化的形式多元化,集中型城镇化与分散型城镇化相结合,据点式城镇化与网络式城镇化相结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并由市场推动和政府导向并举,政府发动型城镇化与民间发动型城镇化相结合,自上而下城镇化与自下而上城镇化相结合,强调城市发展方式多样化和合理化并以内涵方式为主的路子。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2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与县域经济的关系
县域经济作为小尺度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相对应,有其特殊结构。在上级区域经济中承担着具体功能,是宏观经济发展的基础力量,像是组成生物的细胞,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就是“三农”问题的解决,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和收入问题。提高城镇化水平是解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和途径。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接合部和交汇点,是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发展县域经济另外的关键点就是加快县域二三产业的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这也是要靠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为载体的,要充分发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效应,
增强城镇在资源、人才、技术、产业、商品和信息方面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从而以城镇为平台,推动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壮大。可以说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3 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制约
3.1 县级政府调控能力的制约
从宏观上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集权化倾向仍然明显,在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任务不断加重的同时,其调控能力却不断弱化。责和权的日趋失衡,使县级政府处境十分尴尬。金融部门、税务部门、工商部门、国土部门、电力部门等职能部门的权力不断上收,使县级政府的调控手段越来越少。财政拮据,债务沉重,调控力度减弱。
3.2 低效率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
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表现为典型的以防范式管理为主的基本特征,不仅机构庞大,人员众多,而且运行成本极高,效率十分低下。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先后经过多次改革,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政府职能的错位、越位、缺位和机构层次过多、部门林立、冗员过多、财政负担过重等严重问题。
3.3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严重不足的制约
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城乡差别发展模式,导致县域范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十分薄弱,使大多数地方农村道路、水利、教育、卫生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矛盾难以缓解,生产和生活条件改善的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恶化农村经济未来发展的基础,抵消税费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利益。少数地方以大规模举债方式推进基础设施改造,不仅实际运行极为困难,而且所要支付的代价将十分沉重。
3.4 生产要素利用率低的制约
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是保证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但主要由于政策导向不力和外部环境不利,县域经济发展中土地、劳动力、资金三大生产要素利用率不高的矛盾都表现得十分突出。耕地过度垦殖,土壤质量下降和污染加重矛盾并存,水土流失虽有所抑制但仍然严重。土地粗放经营较为普遍,耕地抛荒现象在一些地区呈发展态势。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镇的快速扩张,耕地减少规模呈急剧扩大之势。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积聚,就业问题亟待解决。县域贷款困难资金外流等问题同样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4 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问题
4.1 制度的改革
三农问题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问题,而现阶段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是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最大障碍。农民的收入过低,没有生活保障,势必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因此应大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改善户籍政策,取消保障制度与户籍的挂钩,使农民也能享受到国家给我们给予的各种保障。
4.2 空间结构的改变
农村性是县域经济的根本属性,农业生产活动在县域经济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因此,村镇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村居民点已经无法适应快速城镇化中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急需变革。
结合中心地理论与村庄的实际情况,对村镇体系等级空间结构进行重组,突出区域的整体性及中心城镇的辐射作用。可将村镇体系分为几个等级,如一级城镇,发挥中心城镇的发达及辐射作用,二级城镇可为城镇的副中心为一级城镇分担相应职能,以此类推。县城以下的居民点分为小城镇——集镇——中心村——基层村四类,其中县(市)域中心县城的郊区仍可包含中心村、基层村两个层次,当然也可仅包含基层村一个层次甚至没有村庄地域。村庄的职能一般均为农村地区的生活基地。而根据服务范围的不同,又可以分成中心村和基层村。中心村是规模较大、设施较完善的生活服务性村庄。基层村是规模较小,服务功能不完備的生活性村庄。这样村镇体系进行重组后可最大程度的支撑县域经济的发展。
4.3产业结构的改变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传统的工业高消耗,污染严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应重点发展高科技含量信息化产业,以信息技术再造传统工业,注重实体经济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实现产业整合,特别要突出县域的特色。特色产业将带动人口集聚及县域经济的发展。
5 结论
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的关键问题,因此应该不断的探索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必须注意的是,在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人为本,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绿色产业,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贯彻其中。
参考文献
[1] 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上海:学林出板社.2005.
[2] 张泉,王晖.城乡统筹下的农村霞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杨吾扬.高等经济地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 朱志伟.农村居民点合并是农村城市化的必由之路[J].村镇建设,1999.(9).
[5] 曹大贵,杨山.农村居民点合并规划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6).
[6] 曾荣华.加快发展县域特色经济[J].福建论坛,2001(1).
[7] 段培君.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的系统框架[J].中国软科学,2003(6).
[8] 李世华,高南扣主编.中国区域经济管理概论[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9] 李悦主编.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凌耀初著.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