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共性要求。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共性要求。传统语文教学当然也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但其弊端也不言而喻,其中最重要的是忽视对本文的整体把握而更多地是在老师引领下的对文章的肢解性解读;另外,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存在一元化倾向,强调同一性思维,不注重学生对文章的自主解读。所有这些从根本上无益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1]。
一、课前预习阶段该怎么做
在课前预习阶段,如果教师能有效避免长期以来布置预习任务时候的机械化、任务化、即兴化,那么学生的预习效率或许会有一定的增长。无论是哪一种预习方法,我认为务必要完成两个任务:促进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形成;对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有效指导和监控。
1、去机械化,增情境化。一般而言,对于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有距离的知识点或者技能,教师就要想办法通过艺术化的教学技能和方法来填平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沟壑,让他们实现与文本真正的沟通,而且这种沟壑要在他们没有接触之前就填好。绝大部分古诗词的内容都和学生目前的生活经验存在一定的距离,如思乡情怀,就是一般学生所难以真正体会和理解的。此时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如果没有针对每一篇古诗词的特点去指导学生预习,那么所有的古诗词预习任务都会是机械化和模式化的,其效果必然很差。
以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为例。这是一首表达旅途思乡主题的古诗。那么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时,可以考虑设置以下几个环节:①请学生用一组简单的词语来形容和同学,老师分别时的情感体验,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初步唤起思乡的间接体验,从而产生共鸣;②通过鼓励学生想象,还原作者旅途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③让学生用自己的内心感受诗词中描绘的画面,借助联想和想象,尝试描绘诗词中的内容。
经过这样的暖场活动,接下来学生在学习他们未接触过的古诗词过程中,就会表现出对这首诗或讨本身内容的一种具体、形象化的理解。诗词本是一种浓缩的艺术,如果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理解将其内容充实化,就是他们理解文本的开始。
2、去任务化,增生活化。如果教师在课前准备环节,没有提出对古诗词朗读和朗诵的要求,那么谈对于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能力的培养,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在这一过程中,假如教师只是定期给学生布置朗读和背诵的硬性任务,然后再机械地在课堂上检查背诵是否过关,长时间下来未免有些缺乏新意,学生心理上也会产生些许抵触,久而久之学生的朗读水平会越来越不尽如人意,因为他们已经将其视作一种被迫完成的任务。对于每一篇古诗同,在起始阶段,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引下,让学生初步学会朗读古诗同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停顿、重音等方面的指导,最好是用学生巳经会背诵的古诗词举例说明,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加深对这些朗读技巧和方法的理解和吸收。然后教师设置预习任务时,可以设置得更加生活化、更灵活一些,关键要有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的作用,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意识。例如,学习《钱塘湖春行》时,可以布置以下预习内容:生活处处有语文,也处处有诗词,结合学校、家里、社区的一园一景、一草一木,将已学过的和正在学习中的诗词,“串烧”成一段歌咏春天的美妙话语,写在自己的预习本上,准备课上讨论,贤求当堂有感情地朗诵出来。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就会渐渐提升,因为他们不仅收获了朗读的基本技巧和规范,还提升了知识迁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3、去即兴化,增常态化。如果教师仅仅着眼于提升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而没有对课前预习质量进行严格把控,那么就会使学生学习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可能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因为初中生对于该如何有效预习古诗词并不明确,所以充实学生预习阶段的认知策略这一环节至关重要,而且这一环节应该常态化、有序化。
这部分环节对教师主要有两个要求:一个是在平常的课前预习要求中,逐步渗透一些认知策略,比如复述策略、精加工和組织策略等。例如,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一些名句应该时常强化自己在批注、画关键词等精加工策略方面的能力;在朗读预习中,应该用模块记忆的组织方式将诗词内容形成有效链接,然后逐一提取信息。這些都是对学生学习策略很有效的辅助方法,也是文科预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另一个要求就是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学习习惯的要求和方法的反馈指导。指导务求精细化、可监测化、系统化,可以针对不同学情定期监测,及时反馈评价,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认真地对待预习环节,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学习习惯,这样课堂学习才有必要的保证[2]。
二、课后巩固阶段怎样才能事半功倍
如果说课前预习提升是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的前提,那么课后巩固则可使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得到质的飞跃。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实效性:以类文赏析为抓手。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和培养是关键。所以笔者建议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同一类型文章(以下简称类文)的分析、鉴赏、评价乃至重复的诵读,来强化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同时也培养并保持自己对古诗词的鉴赏敏感性。
这种迁移能力可以按照主题来划分。例如:学完王维的《使至塞上》之后,教师可针对他诗词中经常体现出来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特点来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类文可以是《竹里馆》、《山居秋瞑》等,以此来体会“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来品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画结合的特点。
2、注重系统性:初步形成知识的模块化和组织化。到了一定阶段之后,教师有必要将以前的内容做一个有效梳理,将巩固和迁移知识模块化和主题化,这一点对于学生寻找记忆点和归纳技巧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既可以按照教材单元分类的方法来组织复习和巩固强化,也可以多换几种角度,比如以“山水田园”为题材的诗词,可以寻找一下它们在意象选择、艺术手法上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再如以“艺术手法”为一个模块,让学生再细分其中的内容,从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扩充他们的知识库,让他们的学习内容更加系统化,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学有所成[3]。
参考文献
[1] 尹晓红.浅谈初中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师版,2010(12).
[2] 张次富.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17):58.
[3] 朱小丽.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J].新课程:上,2014(11).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共性要求。传统语文教学当然也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但其弊端也不言而喻,其中最重要的是忽视对本文的整体把握而更多地是在老师引领下的对文章的肢解性解读;另外,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存在一元化倾向,强调同一性思维,不注重学生对文章的自主解读。所有这些从根本上无益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1]。
一、课前预习阶段该怎么做
在课前预习阶段,如果教师能有效避免长期以来布置预习任务时候的机械化、任务化、即兴化,那么学生的预习效率或许会有一定的增长。无论是哪一种预习方法,我认为务必要完成两个任务:促进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形成;对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有效指导和监控。
1、去机械化,增情境化。一般而言,对于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有距离的知识点或者技能,教师就要想办法通过艺术化的教学技能和方法来填平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沟壑,让他们实现与文本真正的沟通,而且这种沟壑要在他们没有接触之前就填好。绝大部分古诗词的内容都和学生目前的生活经验存在一定的距离,如思乡情怀,就是一般学生所难以真正体会和理解的。此时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如果没有针对每一篇古诗词的特点去指导学生预习,那么所有的古诗词预习任务都会是机械化和模式化的,其效果必然很差。
以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为例。这是一首表达旅途思乡主题的古诗。那么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时,可以考虑设置以下几个环节:①请学生用一组简单的词语来形容和同学,老师分别时的情感体验,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初步唤起思乡的间接体验,从而产生共鸣;②通过鼓励学生想象,还原作者旅途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③让学生用自己的内心感受诗词中描绘的画面,借助联想和想象,尝试描绘诗词中的内容。
经过这样的暖场活动,接下来学生在学习他们未接触过的古诗词过程中,就会表现出对这首诗或讨本身内容的一种具体、形象化的理解。诗词本是一种浓缩的艺术,如果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理解将其内容充实化,就是他们理解文本的开始。
2、去任务化,增生活化。如果教师在课前准备环节,没有提出对古诗词朗读和朗诵的要求,那么谈对于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能力的培养,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在这一过程中,假如教师只是定期给学生布置朗读和背诵的硬性任务,然后再机械地在课堂上检查背诵是否过关,长时间下来未免有些缺乏新意,学生心理上也会产生些许抵触,久而久之学生的朗读水平会越来越不尽如人意,因为他们已经将其视作一种被迫完成的任务。对于每一篇古诗同,在起始阶段,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引下,让学生初步学会朗读古诗同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停顿、重音等方面的指导,最好是用学生巳经会背诵的古诗词举例说明,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加深对这些朗读技巧和方法的理解和吸收。然后教师设置预习任务时,可以设置得更加生活化、更灵活一些,关键要有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的作用,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意识。例如,学习《钱塘湖春行》时,可以布置以下预习内容:生活处处有语文,也处处有诗词,结合学校、家里、社区的一园一景、一草一木,将已学过的和正在学习中的诗词,“串烧”成一段歌咏春天的美妙话语,写在自己的预习本上,准备课上讨论,贤求当堂有感情地朗诵出来。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就会渐渐提升,因为他们不仅收获了朗读的基本技巧和规范,还提升了知识迁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3、去即兴化,增常态化。如果教师仅仅着眼于提升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而没有对课前预习质量进行严格把控,那么就会使学生学习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可能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因为初中生对于该如何有效预习古诗词并不明确,所以充实学生预习阶段的认知策略这一环节至关重要,而且这一环节应该常态化、有序化。
这部分环节对教师主要有两个要求:一个是在平常的课前预习要求中,逐步渗透一些认知策略,比如复述策略、精加工和組织策略等。例如,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一些名句应该时常强化自己在批注、画关键词等精加工策略方面的能力;在朗读预习中,应该用模块记忆的组织方式将诗词内容形成有效链接,然后逐一提取信息。這些都是对学生学习策略很有效的辅助方法,也是文科预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另一个要求就是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学习习惯的要求和方法的反馈指导。指导务求精细化、可监测化、系统化,可以针对不同学情定期监测,及时反馈评价,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认真地对待预习环节,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学习习惯,这样课堂学习才有必要的保证[2]。
二、课后巩固阶段怎样才能事半功倍
如果说课前预习提升是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的前提,那么课后巩固则可使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得到质的飞跃。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实效性:以类文赏析为抓手。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和培养是关键。所以笔者建议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同一类型文章(以下简称类文)的分析、鉴赏、评价乃至重复的诵读,来强化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同时也培养并保持自己对古诗词的鉴赏敏感性。
这种迁移能力可以按照主题来划分。例如:学完王维的《使至塞上》之后,教师可针对他诗词中经常体现出来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特点来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类文可以是《竹里馆》、《山居秋瞑》等,以此来体会“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来品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画结合的特点。
2、注重系统性:初步形成知识的模块化和组织化。到了一定阶段之后,教师有必要将以前的内容做一个有效梳理,将巩固和迁移知识模块化和主题化,这一点对于学生寻找记忆点和归纳技巧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既可以按照教材单元分类的方法来组织复习和巩固强化,也可以多换几种角度,比如以“山水田园”为题材的诗词,可以寻找一下它们在意象选择、艺术手法上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再如以“艺术手法”为一个模块,让学生再细分其中的内容,从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扩充他们的知识库,让他们的学习内容更加系统化,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学有所成[3]。
参考文献
[1] 尹晓红.浅谈初中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师版,2010(12).
[2] 张次富.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17):58.
[3] 朱小丽.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J].新课程:上,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