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解读教材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圆”的第一段教学内容(教材第93~97页),这部分教学内容共安排了三道例题、两道“练一练”以及八道练习题和一则“你知道吗”. 其中,三道例题包含10个知识点、5次交流、4次操作、1次观察和4次思考.
10个知识点,即:“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什么是圆心?”“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 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
5次交流,即学生观察教材呈现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个圆形物体后:“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看到圆?”“想办法画出一个圆,在小组里交流. ”“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对例3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 ”“你还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
4次操作,即:“想办法画一个圆.”“你能试着用圆规画一个圆吗?”“在自己画的圆里标出圆心,画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并分别用字母表示.”“先任意画一个圆,把它剪下来,再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
1次观察,即教学例1时,让学生观察教材中呈现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个圆形物体,以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圆的经验. 当然,其他活动中也包含观察,这里就不单独列出.
4次思考,即:“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你能试着用圆规画一个圆吗?”“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你还有什么发现?”
二、参阅《教师教学用书》
与苏教版教材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00页对这部分内容提出的教学建议是: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第93~94页的例1、例2、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七的第1,2题. 第二课时完成练习十七的第3~8题.
其中,对于第一课时的教学是这样建议的:教学例1时,要侧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充分地感知圆. 教学例2时,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并结合学生用圆规画圆的体会具体介绍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教学例3时,可以在学生各自操作的基础上,通过记录学生的表述逐步整理出需要重点讨论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以教材中所列的问题为主. 然后明确提出:“关于这些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验证你的发现?”接着再次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索或验证,在小组内就这几个问题展开讨论. 最后,总结出关于圆的几个主要特征. “练一练”第1题可让学生先独立判断,再说明自己判断的根据;第2题在学生独立完成后,可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所画的圆. 练习十七的第1题和第2题可以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回顾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画圆的步骤和注意点. 由此看来,第一课时除了要完成“练一练”2题和练习十七的第1,2题以外,更重要的教学任务是以上提到的10个知识点、5次交流、4次操作、1次观察和4次思考.
三、問诊教师教学实践
新教材全面推广以来,除了笔者亲历了教学实践,还学习了12节不同层次的课,并参与了几次关于该节课的交流. 笔者发现了困扰教师的一个共同问题,即“圆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任务繁重,难以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践行这个理念,必然要分配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5次交流、4次操作、1次观察和4次思考”,在一节课中这样一路走下来,新课标的理念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教学任务却无法完成,或者是匆匆忙忙完成了教学任务,新课标精神就难以体现,成了“夹生饭”. 这样就形成了难以调和的教与学的矛盾.
四、我的教学建议
为了调和教与学的矛盾,把新课标的精神真正落到实处,结合我的课堂教学实践,“圆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仍然用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例1、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七的第3题、第6题. 第二课时教学例3,完成练习十七剩余的题目和“你知道吗”.
“练一练”的第1题是检验学生对半径和直径的理解,同时为学习例3做一点准备;第2题是学生在巩固用圆规画圆的过程中系统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所以这两题仍留在第一课时完成. 练习十七的第1,2题是为了检查和巩固圆的一些主要特征,并形成必要的技能,所以随着例3移到第二课时完成. 第3~5题是分三个层次让学生逐步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技能,并且可以使学生体会圆的大小与半径或直径的长短有关,而第4,5题涉及圆的一些主要特征,所以把第3题放在第一课时完成,让学生巩固用圆规画圆的技能的同时,初步体会圆的大小与半径有关. 第6题是结合前面所学的用数对确定位置和平移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圆心的位置决定圆的位置,因而这一题放在第一课时完成无可非议. 其他题目都与圆的一些主要特征有联系,就仍作为例3的巩固练习留在第二课时完成.
通过上述调整,两课时的教学容量就得到了合理的分配,教师便可有的放矢地掌控课堂,学生就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和“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单元“圆”的第一段教学内容(教材第93~97页),这部分教学内容共安排了三道例题、两道“练一练”以及八道练习题和一则“你知道吗”. 其中,三道例题包含10个知识点、5次交流、4次操作、1次观察和4次思考.
10个知识点,即:“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什么是圆心?”“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 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
5次交流,即学生观察教材呈现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个圆形物体后:“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看到圆?”“想办法画出一个圆,在小组里交流. ”“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对例3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 ”“你还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
4次操作,即:“想办法画一个圆.”“你能试着用圆规画一个圆吗?”“在自己画的圆里标出圆心,画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并分别用字母表示.”“先任意画一个圆,把它剪下来,再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
1次观察,即教学例1时,让学生观察教材中呈现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个圆形物体,以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圆的经验. 当然,其他活动中也包含观察,这里就不单独列出.
4次思考,即:“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你能试着用圆规画一个圆吗?”“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你还有什么发现?”
二、参阅《教师教学用书》
与苏教版教材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00页对这部分内容提出的教学建议是: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第93~94页的例1、例2、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七的第1,2题. 第二课时完成练习十七的第3~8题.
其中,对于第一课时的教学是这样建议的:教学例1时,要侧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充分地感知圆. 教学例2时,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并结合学生用圆规画圆的体会具体介绍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教学例3时,可以在学生各自操作的基础上,通过记录学生的表述逐步整理出需要重点讨论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以教材中所列的问题为主. 然后明确提出:“关于这些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验证你的发现?”接着再次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索或验证,在小组内就这几个问题展开讨论. 最后,总结出关于圆的几个主要特征. “练一练”第1题可让学生先独立判断,再说明自己判断的根据;第2题在学生独立完成后,可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所画的圆. 练习十七的第1题和第2题可以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回顾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画圆的步骤和注意点. 由此看来,第一课时除了要完成“练一练”2题和练习十七的第1,2题以外,更重要的教学任务是以上提到的10个知识点、5次交流、4次操作、1次观察和4次思考.
三、問诊教师教学实践
新教材全面推广以来,除了笔者亲历了教学实践,还学习了12节不同层次的课,并参与了几次关于该节课的交流. 笔者发现了困扰教师的一个共同问题,即“圆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任务繁重,难以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践行这个理念,必然要分配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5次交流、4次操作、1次观察和4次思考”,在一节课中这样一路走下来,新课标的理念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教学任务却无法完成,或者是匆匆忙忙完成了教学任务,新课标精神就难以体现,成了“夹生饭”. 这样就形成了难以调和的教与学的矛盾.
四、我的教学建议
为了调和教与学的矛盾,把新课标的精神真正落到实处,结合我的课堂教学实践,“圆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仍然用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例1、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七的第3题、第6题. 第二课时教学例3,完成练习十七剩余的题目和“你知道吗”.
“练一练”的第1题是检验学生对半径和直径的理解,同时为学习例3做一点准备;第2题是学生在巩固用圆规画圆的过程中系统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所以这两题仍留在第一课时完成. 练习十七的第1,2题是为了检查和巩固圆的一些主要特征,并形成必要的技能,所以随着例3移到第二课时完成. 第3~5题是分三个层次让学生逐步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技能,并且可以使学生体会圆的大小与半径或直径的长短有关,而第4,5题涉及圆的一些主要特征,所以把第3题放在第一课时完成,让学生巩固用圆规画圆的技能的同时,初步体会圆的大小与半径有关. 第6题是结合前面所学的用数对确定位置和平移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圆心的位置决定圆的位置,因而这一题放在第一课时完成无可非议. 其他题目都与圆的一些主要特征有联系,就仍作为例3的巩固练习留在第二课时完成.
通过上述调整,两课时的教学容量就得到了合理的分配,教师便可有的放矢地掌控课堂,学生就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和“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