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胸膜间皮瘤[1-3]是较罕见的恶性肿瘤,我院1992年8月~1999年12月共收治12例,现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28~67岁,中位年龄47岁。局限性2例,弥漫性10例。病变位于左侧8例,右侧3例,双侧1例。全组病例均经病理或细胞学检查确诊。行部分肿瘤切除术4例,胸腔镜活检3例,胸腔穿刺胸液细胞学检查5例。病理类型:梭形细胞型3例,上皮细胞型4例,混合细胞型2例,未分类3例。全组病例均无明确的石棉接触史。 患者12例中,行单纯放射治疗(放疗)2例,单纯化学治疗(化疗)5例,放疗加化疗5例。放疗使用Varian-2100C电子直线加速器(美国瓦里安公司),采用我们自行设计的全胸膜照射技术(切线照射+电子线照射技术)[1]。病例均经CT和模拟机设计照射野,2例局限性患者采用单纯切线照射技术。放疗剂量(DT)19~67 Gy,平均49.4 Gy,其中2例DT<50 Gy(分别为19 Gy和25 Gy)。10例化疗患者中,单纯全身化疗1例,化疗方案为异环磷酰胺(IFO)+长春花碱酰胺(VDS)+表阿霉素(EADM);胸腔内灌注化疗8例,方案为顺氨氯铂(DDP)+氟脲嘧啶(5-FU);胸腔内灌注+全身化疗1例,胸腔内灌注为DDP+5-FU,全身化疗为环磷酰胺(CTX)+长春新碱(VCR)+EADM+氮烯米胺(DTIC)。根据治疗前后的CT检查评价疗效[2]:(1)完全缓解(CR):所有的可见病灶完全消失。(2)部分缓解(PR):可见胸膜斑片状病变的厚度减少50%以上,其它病变无变化或缩小。(3)无变化(NC):可见病变的厚度缩小不足50%,无新病灶出现。(4)进展(PD):①病变扩散至新区域如侵及对侧胸腔、胸壁、肋骨或椎体、腹腔或其他器官;②病变的厚度增厚2 mm以上,而其他部位无新病灶出现。病变厚度测量必须在同一部位,胸腔积液不算病变厚度。
恶性胸膜间皮瘤12例临床分析
【摘 要】
:
恶性胸膜间皮瘤[1-3]是较罕见的恶性肿瘤,我院1992年8月~1999年12月共收治12例,现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28~67岁,中位年龄47岁。局限性2例,弥漫性10例。病变位于左侧8例,右侧3例,双侧1例。全组病例均经病理或细胞学检查确诊。行部分肿瘤切除术4例,胸腔镜活检3例,胸腔穿刺胸液细胞学检查5例。病理类型:梭形细胞型3例,上皮细胞型4例,
【机 构】
:
山东省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内科,,,,
【发表日期】
:
2001年24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目的采用在体电生理法评价脊髓κ受体在瑞芬太尼诱发切口痛大鼠术后中枢敏化中的作用。方法取鞘内置管成功的成年SD大鼠60只,体重230~27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12):对照组(C组)、切口痛组(I组)、瑞芬太尼组(R组)、瑞芬太尼+切口痛组(R+I组)、κ受体激动剂U50488H组(U组)。R组静脉输注瑞芬太尼10 μg·kg-1·min-1持续1 h;R+I组静脉输注瑞芬太尼10
介绍了白花蛇舌草(Oldenlandia diffusa willd)的研究概况及其发展前景.通过查阅国内外资料,对该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白花蛇舌草含有蒽醌类、萜类、甾类、有机酸类
慢性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其发生原因对疾病预防、治疗,减轻疾病负担有重要意义.但较长时间人们多关注引起疾病的遗传因素.随人类基因组计划及人类基因组单倍体型组计划的完成,对复杂疾病遗传因素的研究进展迅速.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慢性病的发生主要归因于环境,环境暴露逐渐受到重视.暴露组与暴露组学的提出,为推动环境因素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就暴露组和暴露组学产生背景、概念发
期刊
目的评价FTY720预先给药对肢体缺血再灌注诱发大鼠肺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30~26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0):假手术组(S组)、肢体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FTY720组(F组)。F组在肢体缺血再灌注前7 d给予FTY720 3 mg·kg-1·d-1灌胃,而I/R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替代。于再灌注3 h时测定氧合指数(OI),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
多学科治疗在实体肿瘤中已被普遍应用,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积累,汲取教训,不断调整策略,逐步形成了多学科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充实其内涵,形成了多学科治疗的原则,得到了逐步推广。 一、肺癌有关多学科治疗的回顾 1.小细胞肺癌(SCLC) :20世纪60年代,SCLC被认为是肺癌中发展最快、最恶性的类型。90%以SCLC在诊断明确时已有胸内或远道转移,造成治疗困难、效果差,并被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