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屡屡出现,复旦大学学生对室友投毒致室友死亡案只是一个极端的个案,但如果不真正重视对学生知识教育之外的生命教育、人格教育、心理教育,类似的事件还会发生。著名学者熊丙奇表示:“学历只代表一个人的学习经历,如果一个人只有高学历,没有高素质,知识和技能反而可能成为祸害社会的工具。”
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现在都只关注对学生的知识教育,一个学生只要分数高就是好学生。在这种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学生们被纳入同样的成才模式里同场竞技,就把本应促进个体发展的教育异化为了竞技教育。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即便走进大学,也无法抹去竞技教育留下的印记,他们会把同学有意无意地当成竞争的对手,不懂得为他人喝彩。而拼杀的结果是,友情不再,只剩冷漠。
敬畏自然行有所止 陈家兴
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出现毒烟雾,原因是当时河谷上空的逆温层使诸多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大烟囱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累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20世纪50年代,日本发生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事件,罪魁祸首是日本一家氮肥公司,其排放废水中所含的汞,在大海中富集,再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
一则废气,一则废水,是20世纪有记载的最早工业排放致害事件,其后类似事件层出不穷。
为什么人类总是“不长记性”?具体原因可能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对自然不敬畏。不敬畏自然,便多以征服为荣,多以改造为勇,多以攫取为应当,多以破坏为必然。然而,从历史看,自然从未被征服,只是让人学会了顺从。有些时候,我们伤害过自然并未被报复,那也仅是因为自然在能够承受伤害时便宽容了我们。但不要忘了,伤害的次数和程度都将被累积,一旦到了某个“临界点”,它就将以我们小可承受的方式返还。
明代学者方孝孺有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人不知敬畏,则天不怕、地不怕,结局往往是自作自受、自取灭亡。有敬畏心,则必守道而多思,“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对于自然来说,人们只有心存敬畏,才能行有所止。否则,对自然为所欲为。行无所止,不知生态环境会被糟蹋成什么样子,更不知自然将给予人类怎样的惩罚。
在相当意义上讲,大自然对人类的教训,实质上都是人类对自己的惩罚,大自然只不过把它不能承受的人为破坏变相还给了人类而已。工业排污给大自然,大自然还污给生长于斯的人。对自然的馈赠无节制地攫取,大自然让生长于斯的人食无所依。对大自然进行破坏性改造,大自然让生长于斯的人不可再居。一言以蔽之,大自然是生长于斯者的家园,攫取者、破坏者可以一时逃离。但生长于斯的人无处可逃。敬畏自然,归根到底是要敬畏生命,敬畏人民。真正懂得了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的行为才不会肆无忌惮。
越是科技进步。越不要低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力,越不要高估自然的自净力。越是发展快速,越要懂得敬畏自然,越要自觉尊重和保护自然。
“手机控”小心“数码痴呆症” 鲍贞烨
近日,某市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年轻人由于常玩智能手机,出现记忆力下降、爱忘事、丢三落四等情况。一时问,“数码痴呆症”成为网络热词。所谓数码痴呆症,是指由于使用智能手机而造成注意力、记忆力下降等类似于早期痴呆症的迹象,如常常忘记一些电话号码、熟人亲友的名字等。
“数码痴呆症"iE呈现低龄化的特征。当下,患有记忆障碍的青少年明显增加,有的中学生记不住家门门禁密码,要查看手机才能进门。
据2013年的数据显示。在10岁至19岁青少年中,18.4%的用户每天使用智能手机超过7小时,与往年相比上升了7个百分点,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数码痴呆症”在青少年中并不少见,
对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放射科医生金锋强调:“青少年时期恰恰是脑部发育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时期过度使用智能手机等数码产品,将严重影响他们脑部的发育。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家长和学校要对此负起责任。”
陌生人的微笑 未刀
近日,作家池莉的一条微博引来了热议。微博上说:“地铁里,外国人对乘客微笑,微笑的回报率是99.9%。我的一位朋友做了一个试验,连续多天,进地铁就对人微笑,微笑的回报率是0%。”真的是这样吗?7月3日,记者走上街头,进行了一场特殊的“微笑测试”。面对记者的笑,许多人回以防备或警惕的眼神,但也有少数路人对记者微笑相对,还有人关切地问记者:“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问题?”
微笑是人类表示亲和力的共同语言,一个不经意的微笑可以给人一份温暖,甚至是激励。然而,生活中的人们表情冷淡。似乎失去了微笑的“本能”,这是否就意味人们变得冷漠了呢?
实际上,无论是作家池莉还是记者的“微笑测试”,其受众都是陌生群体。在这个连警方都忠告“不要同陌生人讲话”的现实生态里,微笑这样的亲善之举自然会被我们压在表情库存的“箱底”。与陌生人相处时,我们常常首先想到的是防备,担心自己会不会受骗,或者遇上不可预料的麻烦事。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中微笑表情的稀少。折射出公众对陌生人的普遍戒备心理。
戒备是因为缺乏信任,缺乏信任是因为我们对待陌生人缺乏真诚。今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指出,中国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程度在进一步扩大,社会总体信任程度的平均得分为59.7分,进入到“不信任”水平。七成人不相信陌生人。
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现在都只关注对学生的知识教育,一个学生只要分数高就是好学生。在这种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学生们被纳入同样的成才模式里同场竞技,就把本应促进个体发展的教育异化为了竞技教育。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即便走进大学,也无法抹去竞技教育留下的印记,他们会把同学有意无意地当成竞争的对手,不懂得为他人喝彩。而拼杀的结果是,友情不再,只剩冷漠。
敬畏自然行有所止 陈家兴
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出现毒烟雾,原因是当时河谷上空的逆温层使诸多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大烟囱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累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20世纪50年代,日本发生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事件,罪魁祸首是日本一家氮肥公司,其排放废水中所含的汞,在大海中富集,再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
一则废气,一则废水,是20世纪有记载的最早工业排放致害事件,其后类似事件层出不穷。
为什么人类总是“不长记性”?具体原因可能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对自然不敬畏。不敬畏自然,便多以征服为荣,多以改造为勇,多以攫取为应当,多以破坏为必然。然而,从历史看,自然从未被征服,只是让人学会了顺从。有些时候,我们伤害过自然并未被报复,那也仅是因为自然在能够承受伤害时便宽容了我们。但不要忘了,伤害的次数和程度都将被累积,一旦到了某个“临界点”,它就将以我们小可承受的方式返还。
明代学者方孝孺有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人不知敬畏,则天不怕、地不怕,结局往往是自作自受、自取灭亡。有敬畏心,则必守道而多思,“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对于自然来说,人们只有心存敬畏,才能行有所止。否则,对自然为所欲为。行无所止,不知生态环境会被糟蹋成什么样子,更不知自然将给予人类怎样的惩罚。
在相当意义上讲,大自然对人类的教训,实质上都是人类对自己的惩罚,大自然只不过把它不能承受的人为破坏变相还给了人类而已。工业排污给大自然,大自然还污给生长于斯的人。对自然的馈赠无节制地攫取,大自然让生长于斯的人食无所依。对大自然进行破坏性改造,大自然让生长于斯的人不可再居。一言以蔽之,大自然是生长于斯者的家园,攫取者、破坏者可以一时逃离。但生长于斯的人无处可逃。敬畏自然,归根到底是要敬畏生命,敬畏人民。真正懂得了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的行为才不会肆无忌惮。
越是科技进步。越不要低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力,越不要高估自然的自净力。越是发展快速,越要懂得敬畏自然,越要自觉尊重和保护自然。
“手机控”小心“数码痴呆症” 鲍贞烨
近日,某市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年轻人由于常玩智能手机,出现记忆力下降、爱忘事、丢三落四等情况。一时问,“数码痴呆症”成为网络热词。所谓数码痴呆症,是指由于使用智能手机而造成注意力、记忆力下降等类似于早期痴呆症的迹象,如常常忘记一些电话号码、熟人亲友的名字等。
“数码痴呆症"iE呈现低龄化的特征。当下,患有记忆障碍的青少年明显增加,有的中学生记不住家门门禁密码,要查看手机才能进门。
据2013年的数据显示。在10岁至19岁青少年中,18.4%的用户每天使用智能手机超过7小时,与往年相比上升了7个百分点,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数码痴呆症”在青少年中并不少见,
对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放射科医生金锋强调:“青少年时期恰恰是脑部发育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时期过度使用智能手机等数码产品,将严重影响他们脑部的发育。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家长和学校要对此负起责任。”
陌生人的微笑 未刀
近日,作家池莉的一条微博引来了热议。微博上说:“地铁里,外国人对乘客微笑,微笑的回报率是99.9%。我的一位朋友做了一个试验,连续多天,进地铁就对人微笑,微笑的回报率是0%。”真的是这样吗?7月3日,记者走上街头,进行了一场特殊的“微笑测试”。面对记者的笑,许多人回以防备或警惕的眼神,但也有少数路人对记者微笑相对,还有人关切地问记者:“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问题?”
微笑是人类表示亲和力的共同语言,一个不经意的微笑可以给人一份温暖,甚至是激励。然而,生活中的人们表情冷淡。似乎失去了微笑的“本能”,这是否就意味人们变得冷漠了呢?
实际上,无论是作家池莉还是记者的“微笑测试”,其受众都是陌生群体。在这个连警方都忠告“不要同陌生人讲话”的现实生态里,微笑这样的亲善之举自然会被我们压在表情库存的“箱底”。与陌生人相处时,我们常常首先想到的是防备,担心自己会不会受骗,或者遇上不可预料的麻烦事。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中微笑表情的稀少。折射出公众对陌生人的普遍戒备心理。
戒备是因为缺乏信任,缺乏信任是因为我们对待陌生人缺乏真诚。今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指出,中国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程度在进一步扩大,社会总体信任程度的平均得分为59.7分,进入到“不信任”水平。七成人不相信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