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严格意义上讲,抗生素就是在非常低浓度下对所有的生命物质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药物。如针对细菌、病毒、寄生虫,甚至抗肿瘤的药物都属于抗生素的范畴。但日常生活和医疗当中所指的抗生素主要是针对细菌、病毒的药物。其种类繁多,每一种类都有自己的特点,在使用时应针对不同的的疾病、人群、病原等适当地选用。
抗生素与抗菌药和消炎药的区别
严格意义上来说,消炎药和抗生素是不同的两类药物。抗生素不是直接针对炎症来发挥作用的,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杀灭微生物;而消炎药是针对炎症本身的,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抗菌药和抗生素则是大范围和小范围的关系。抗生素是针对所有生命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肿瘤细胞等,抗菌药物主要是杀灭细菌的。抗病毒和抗细菌的药物都可以包括在抗生素的范畴中。抗生素是比较广义的,而抗菌药物则比较专一。
各类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及联合使用抗生素的指征
对于感染性疾病而言,用药前应对病原菌进行检查。临床必须根据患者特殊情况使用不同的抗菌药。基本原则是:①不良反应小的;②剂量要充足;③间隔合理;④一旦感染控制住应及时停药。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易引起菌群失调。
应严格掌控联合使用抗生素的指征:①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如细菌性心内膜炎和败血症等;②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如腹腔脏器穿孔所致腹膜炎和创伤感染等;③感染部位一般抗生素不易渗入,难以发挥单一药物的充分疗效者,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联合应用抗生素注意的问题
混淆诊断延误病情:因随便联用几种药物无针对性,达不到诊断目的,使病情变得不典型,细菌培养结果亦受干扰,因此难以诊断,疾病未得到根除或延误治疗时机。
增强毒性或过敏反应:尤其合用毒性重叠的药物如氨基苷类均能引起毒性反应,如卡那霉素等。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药物青霉素、链霉素,其抗菌机理和不良反应相似,联用不能扩大抗菌范围,且不良反应相加。
青霉素与先锋霉素结构相似,抗菌谱相似,两药之间交叉性过敏,合用可增加不良反应。青霉素与氨基苄青霉素均属β-内酰胺药物,后者是人工合成青霉素类药物,在青霉素结构的α位上有一氨基,故两者有交叉过敏。青霉素与红霉素抗菌机制相似,联用可发生药理性拮抗及降低药效,而红霉素多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萄球菌感染或青霉素过敏者。
滥用抗生素,对肝、肾、神经系统带来不良后果。①肝功能不良时慎用或避免应用红霉素、利福平、二性霉素B,其原因是红霉素主要在肝脏摄取、排泄,当肝功能不良时会加重肝脏负担,引起转氨酶过高,直接损害肝脏。利福平可致高胆红素血症,氯霉素引起肝细胞毒型黄疸及肝脂浸润。二性霉素B可导致黄疸。②肾功能不良时使用氨基苷类抗生素,直接引起近肾小管损害,长期使用对老年人易引起肾毒性,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因效较强而用量较小,故肾毒性低,合用林可霉素可降低肾毒性。③神经系统:青霉素用量过大或鞘内注射,可引起脑膜刺激征或中枢兴奋致惊厥,氨基苷类肌注可引起第八对神经症状,表现为耳鸣、耳聋或前庭障碍等。④针对患者的情况合理用药,患者的病理、生理及免疫情况可影响药物的作用,对不同的患者使用抗菌药品,品种、剂量均应有所不同。
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
细菌本身因素细菌可通过突变或获得耐药质粒而产生耐药性,一种细菌可通过多种耐药机制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细菌耐药的普遍性随地理区域和时间而变化,但对每一种抗菌药物耐药迟早都会出现,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抗菌药物广泛应用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耐药菌只占少数,难与占大多数的优势敏感菌竞争,只有敏感菌因抗菌药物的选择作用而被大量杀灭后,耐药菌才能大量繁殖成为优势菌取代敏感菌的地位引起感染。另外,抗菌药物在农业、畜牧、水产方面的滥用实际上是杀灭了敏感菌株选择了耐药菌株,这些耐药菌株可通过直接接触或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可见,抗菌药物的使用和滥用是医院感染发生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盲目应用广谱抗茵药物细菌的耐药方式和耐药率在医院和医院间、地区和地区间均不同,缺乏本地区细菌耐药性的流行情况,盲目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缺少联合用药缺少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是耐药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个体化联合用药治疗方案可以缩短疗程、减少每日用药剂量,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医学新技术的应用静脉导管、人工瓣膜、介入治疗等新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为一些机会致病菌提供了进入人体的通道,这些机会致病菌比有毒力的致病菌更易产生耐药性。
小 结
综合以上几点,怎样才能合理使用抗生素呢?①一定要有严格的用药指征。病毒感染或非细菌性发热,应视为抗生素使用的禁忌证。②如能检出细菌,最好做药敏试验,选用最敏感的抗生素。③用药量要足,还要坚持按疗程用药。但老年人、儿童、孕妇、体弱消瘦和肝、肾功能不良者,则抗生素的剂量和用药时间要酌减。④根据需要,必要时可联合用药。⑤如使用某种抗生素疗效不佳时,应考虑是否与用量不足、用药时间短、给药途径不当、全身免疫功能差等因素有关,如与此有关,只要对这些原因予以调整和改善,疗效就会提高,不要频繁更换药物。⑥使用抗生素“试验性治疗”要慎重。对原因不明的长期发热诊断不清时,“试验治疗”虽不失为权宜之计,但不能滥用,特别是不宜过早使用。
抗生素与抗菌药和消炎药的区别
严格意义上来说,消炎药和抗生素是不同的两类药物。抗生素不是直接针对炎症来发挥作用的,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杀灭微生物;而消炎药是针对炎症本身的,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抗菌药和抗生素则是大范围和小范围的关系。抗生素是针对所有生命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肿瘤细胞等,抗菌药物主要是杀灭细菌的。抗病毒和抗细菌的药物都可以包括在抗生素的范畴中。抗生素是比较广义的,而抗菌药物则比较专一。
各类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及联合使用抗生素的指征
对于感染性疾病而言,用药前应对病原菌进行检查。临床必须根据患者特殊情况使用不同的抗菌药。基本原则是:①不良反应小的;②剂量要充足;③间隔合理;④一旦感染控制住应及时停药。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易引起菌群失调。
应严格掌控联合使用抗生素的指征:①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如细菌性心内膜炎和败血症等;②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如腹腔脏器穿孔所致腹膜炎和创伤感染等;③感染部位一般抗生素不易渗入,难以发挥单一药物的充分疗效者,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联合应用抗生素注意的问题
混淆诊断延误病情:因随便联用几种药物无针对性,达不到诊断目的,使病情变得不典型,细菌培养结果亦受干扰,因此难以诊断,疾病未得到根除或延误治疗时机。
增强毒性或过敏反应:尤其合用毒性重叠的药物如氨基苷类均能引起毒性反应,如卡那霉素等。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药物青霉素、链霉素,其抗菌机理和不良反应相似,联用不能扩大抗菌范围,且不良反应相加。
青霉素与先锋霉素结构相似,抗菌谱相似,两药之间交叉性过敏,合用可增加不良反应。青霉素与氨基苄青霉素均属β-内酰胺药物,后者是人工合成青霉素类药物,在青霉素结构的α位上有一氨基,故两者有交叉过敏。青霉素与红霉素抗菌机制相似,联用可发生药理性拮抗及降低药效,而红霉素多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萄球菌感染或青霉素过敏者。
滥用抗生素,对肝、肾、神经系统带来不良后果。①肝功能不良时慎用或避免应用红霉素、利福平、二性霉素B,其原因是红霉素主要在肝脏摄取、排泄,当肝功能不良时会加重肝脏负担,引起转氨酶过高,直接损害肝脏。利福平可致高胆红素血症,氯霉素引起肝细胞毒型黄疸及肝脂浸润。二性霉素B可导致黄疸。②肾功能不良时使用氨基苷类抗生素,直接引起近肾小管损害,长期使用对老年人易引起肾毒性,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因效较强而用量较小,故肾毒性低,合用林可霉素可降低肾毒性。③神经系统:青霉素用量过大或鞘内注射,可引起脑膜刺激征或中枢兴奋致惊厥,氨基苷类肌注可引起第八对神经症状,表现为耳鸣、耳聋或前庭障碍等。④针对患者的情况合理用药,患者的病理、生理及免疫情况可影响药物的作用,对不同的患者使用抗菌药品,品种、剂量均应有所不同。
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
细菌本身因素细菌可通过突变或获得耐药质粒而产生耐药性,一种细菌可通过多种耐药机制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细菌耐药的普遍性随地理区域和时间而变化,但对每一种抗菌药物耐药迟早都会出现,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抗菌药物广泛应用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耐药菌只占少数,难与占大多数的优势敏感菌竞争,只有敏感菌因抗菌药物的选择作用而被大量杀灭后,耐药菌才能大量繁殖成为优势菌取代敏感菌的地位引起感染。另外,抗菌药物在农业、畜牧、水产方面的滥用实际上是杀灭了敏感菌株选择了耐药菌株,这些耐药菌株可通过直接接触或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可见,抗菌药物的使用和滥用是医院感染发生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盲目应用广谱抗茵药物细菌的耐药方式和耐药率在医院和医院间、地区和地区间均不同,缺乏本地区细菌耐药性的流行情况,盲目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缺少联合用药缺少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是耐药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个体化联合用药治疗方案可以缩短疗程、减少每日用药剂量,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医学新技术的应用静脉导管、人工瓣膜、介入治疗等新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为一些机会致病菌提供了进入人体的通道,这些机会致病菌比有毒力的致病菌更易产生耐药性。
小 结
综合以上几点,怎样才能合理使用抗生素呢?①一定要有严格的用药指征。病毒感染或非细菌性发热,应视为抗生素使用的禁忌证。②如能检出细菌,最好做药敏试验,选用最敏感的抗生素。③用药量要足,还要坚持按疗程用药。但老年人、儿童、孕妇、体弱消瘦和肝、肾功能不良者,则抗生素的剂量和用药时间要酌减。④根据需要,必要时可联合用药。⑤如使用某种抗生素疗效不佳时,应考虑是否与用量不足、用药时间短、给药途径不当、全身免疫功能差等因素有关,如与此有关,只要对这些原因予以调整和改善,疗效就会提高,不要频繁更换药物。⑥使用抗生素“试验性治疗”要慎重。对原因不明的长期发热诊断不清时,“试验治疗”虽不失为权宜之计,但不能滥用,特别是不宜过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