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计划在幼儿区域活动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不是教师直接给予孩子们的引导,而是通过制订计划的形式,给幼儿思考游戏、坚持游戏、感受游戏的重要方法。
做计划对于小班幼儿有无价值?
小班幼儿在开学初的游戏中,由于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往往表现得更加喜欢探索新事物,他们容易被周围的事物吸引,游走在各个区域之间,频繁转换游戏。随着孩子们渐渐熟悉并了解了各个区域的游戏内容,他们开始对游戏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并有了持续游戏的可能。如,在一天早上的活动中,壮壮在游戏前计划要到娃娃家做一条美味的鱼给客人吃。只见他来到娃娃家,带上购物袋,去市场买了一条鱼,之后回到家里,仔细地收拾这条鱼——刮鳞、清洗、用刀切一切,又开始非常专注地烹制。然后,邀请娃娃家里的小朋友品尝这条美味的鱼。整个活动中,壮壮始终坚持、专注地游戏。这种专注,源于孩子在游戏前对于游戏的思考,并进行了初步的计划,计划支持了孩子在活动中有目的地自主游戏。
梳理日常实践发现,计划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更加专注和持久,能够支持他们实现自己的想法,帮助他们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有助于促进幼儿思维和统筹能力的发展。
教师如何看待小班幼儿的计划?
对于教师来说,关注幼儿的计划对于教师教育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关注幼儿制订计划的过程能够使教师了解幼儿的计划水平和游戏想法,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支持幼儿提升计划能力,在活动中鼓励并支持幼儿实现自己的想法,让幼儿获得更大的发展和成就感。其次,在关注幼儿计划的过程中,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教师从多个角度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要,例如语言表达、思维、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等,能够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幼儿,从而做出适合幼儿的教育计划。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观察,我们也注意到:幼儿在计划性上存在个体差异,同一年龄段的幼儿计划性的发展程度也各不一样,而且因为受到兴趣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幼儿体现出来的做计划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我们一方面要接纳不同幼儿的不同发展阶段,另一方面要接纳不同幼儿的不同个性特点。教师要善于观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分析影响幼儿计划性的可能因素,并从能力、经验、兴趣、时间、氛围等多方面入手调整教育方式,适应幼儿需求,培养幼儿主动做计划的能力,在幼儿喜欢的活动中使其计划性得到提升。
1. 进行口头计划
小班幼儿以游戏化为主、绘画表达能力有限,纸面计划对于他们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们和孩子们约定,每天早上进入区域前,可以到老师身边,悄悄地告诉老师自己决定去的地方;也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商量好,再进入区域活动。
在幼儿做口头计划的同时,我们关注幼儿的游戏内容,并且根据事先对他们的观察,了解其真正需要。如,有的幼儿已经能够有自己游戏前的思考与想法,他们有准备地告诉我:“今天会去娃娃家过生日”“今天会在美工区制作小医院用的药丸”……针对这些幼儿的计划,我们在提问时可以帮助他们把计划做得更具体,来支持他们的游戏。但对于在活动前能选择区域,但进区之后不能思考游戏内容的小朋友,要在游戏时鼓励他们挑选自己最喜爱的游戏内容,并在游戏区结束时进行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回顾计划内容,并提问“如果下次还来这里,还有哪些事情可以做”,以此来帮助幼儿初步感受计划的乐趣。
2. 支持“到站游戏”
偶尔也会出现一些计划不太明确的小朋友,针对这一类幼儿,可以先鼓励他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针对小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比如,可以以开小火车的游戏形式,支持幼儿“到站游戏”。小火车依次开过每一个区域,想在这个区域游戏的幼儿,到站下车,进入区域。然后在游戏中进行观察,对于幼儿的坚持给予适当肯定,帮助幼儿逐渐建立计划的意识。
3. 搭建丰富的主题
口头计划和“到站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初步形成了做计划的意识。孩子们渐渐从漫无目的转向有一定的计划意识,能够在活动前初步思考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区域。活动中我们发现,有的幼儿能够在自己选择的区域内充分游戏,但也有的幼儿在活动一会儿后会变得无目的性。
考虑到小班幼儿的特点,我们尝试在活动前,除了引导幼儿计划活动的区域外,还多为幼儿搭建一些主题。如,在知道了幼儿想选择的区域后,追问:“今天那里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吗?”在建筑区,当孩子想进入的时候,可以追问:“今天你想搭些什么?”幼儿的回答通常会是小动物的家,我们可以再支持幼儿进行游戏内容的计划,如小动物分别住在不同的区域。在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随时关注,当幼儿的活动缺乏主题或兴趣时,帮助幼儿继续在自己计划的区域里进行有意思的活动,而不是漫无目的地放弃。
无论哪种形式,计划作为支持孩子游戏的一种方法,不一定是每天每次必须去做的。因为在游戏中,孩子们的想法可能是阶段性的。有的时候,孩子对某个区域或者材料很感兴趣时,就会有强烈的计划;也有的时候,孩子可能处于观察和选择的阶段,不能把计划当成按时按点的强迫工作。但计划性是孩子们游戏中所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孩子们每天的活动中,关注他们计划性的培养,这可以为幼儿打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以此发展他们的学习品质。
做计划对于小班幼儿有无价值?
小班幼儿在开学初的游戏中,由于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往往表现得更加喜欢探索新事物,他们容易被周围的事物吸引,游走在各个区域之间,频繁转换游戏。随着孩子们渐渐熟悉并了解了各个区域的游戏内容,他们开始对游戏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并有了持续游戏的可能。如,在一天早上的活动中,壮壮在游戏前计划要到娃娃家做一条美味的鱼给客人吃。只见他来到娃娃家,带上购物袋,去市场买了一条鱼,之后回到家里,仔细地收拾这条鱼——刮鳞、清洗、用刀切一切,又开始非常专注地烹制。然后,邀请娃娃家里的小朋友品尝这条美味的鱼。整个活动中,壮壮始终坚持、专注地游戏。这种专注,源于孩子在游戏前对于游戏的思考,并进行了初步的计划,计划支持了孩子在活动中有目的地自主游戏。
梳理日常实践发现,计划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更加专注和持久,能够支持他们实现自己的想法,帮助他们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有助于促进幼儿思维和统筹能力的发展。
教师如何看待小班幼儿的计划?
对于教师来说,关注幼儿的计划对于教师教育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关注幼儿制订计划的过程能够使教师了解幼儿的计划水平和游戏想法,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支持幼儿提升计划能力,在活动中鼓励并支持幼儿实现自己的想法,让幼儿获得更大的发展和成就感。其次,在关注幼儿计划的过程中,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教师从多个角度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要,例如语言表达、思维、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等,能够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幼儿,从而做出适合幼儿的教育计划。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观察,我们也注意到:幼儿在计划性上存在个体差异,同一年龄段的幼儿计划性的发展程度也各不一样,而且因为受到兴趣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幼儿体现出来的做计划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我们一方面要接纳不同幼儿的不同发展阶段,另一方面要接纳不同幼儿的不同个性特点。教师要善于观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分析影响幼儿计划性的可能因素,并从能力、经验、兴趣、时间、氛围等多方面入手调整教育方式,适应幼儿需求,培养幼儿主动做计划的能力,在幼儿喜欢的活动中使其计划性得到提升。
1. 进行口头计划
小班幼儿以游戏化为主、绘画表达能力有限,纸面计划对于他们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们和孩子们约定,每天早上进入区域前,可以到老师身边,悄悄地告诉老师自己决定去的地方;也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商量好,再进入区域活动。
在幼儿做口头计划的同时,我们关注幼儿的游戏内容,并且根据事先对他们的观察,了解其真正需要。如,有的幼儿已经能够有自己游戏前的思考与想法,他们有准备地告诉我:“今天会去娃娃家过生日”“今天会在美工区制作小医院用的药丸”……针对这些幼儿的计划,我们在提问时可以帮助他们把计划做得更具体,来支持他们的游戏。但对于在活动前能选择区域,但进区之后不能思考游戏内容的小朋友,要在游戏时鼓励他们挑选自己最喜爱的游戏内容,并在游戏区结束时进行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回顾计划内容,并提问“如果下次还来这里,还有哪些事情可以做”,以此来帮助幼儿初步感受计划的乐趣。
2. 支持“到站游戏”
偶尔也会出现一些计划不太明确的小朋友,针对这一类幼儿,可以先鼓励他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针对小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比如,可以以开小火车的游戏形式,支持幼儿“到站游戏”。小火车依次开过每一个区域,想在这个区域游戏的幼儿,到站下车,进入区域。然后在游戏中进行观察,对于幼儿的坚持给予适当肯定,帮助幼儿逐渐建立计划的意识。
3. 搭建丰富的主题
口头计划和“到站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初步形成了做计划的意识。孩子们渐渐从漫无目的转向有一定的计划意识,能够在活动前初步思考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区域。活动中我们发现,有的幼儿能够在自己选择的区域内充分游戏,但也有的幼儿在活动一会儿后会变得无目的性。
考虑到小班幼儿的特点,我们尝试在活动前,除了引导幼儿计划活动的区域外,还多为幼儿搭建一些主题。如,在知道了幼儿想选择的区域后,追问:“今天那里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吗?”在建筑区,当孩子想进入的时候,可以追问:“今天你想搭些什么?”幼儿的回答通常会是小动物的家,我们可以再支持幼儿进行游戏内容的计划,如小动物分别住在不同的区域。在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随时关注,当幼儿的活动缺乏主题或兴趣时,帮助幼儿继续在自己计划的区域里进行有意思的活动,而不是漫无目的地放弃。
无论哪种形式,计划作为支持孩子游戏的一种方法,不一定是每天每次必须去做的。因为在游戏中,孩子们的想法可能是阶段性的。有的时候,孩子对某个区域或者材料很感兴趣时,就会有强烈的计划;也有的时候,孩子可能处于观察和选择的阶段,不能把计划当成按时按点的强迫工作。但计划性是孩子们游戏中所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孩子们每天的活动中,关注他们计划性的培养,这可以为幼儿打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以此发展他们的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