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是关注学生的发展,精选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信息发展的关系,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能力。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转变自身观念,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提高对现代信息技术、时政以及研究性学习等方面的整合能力,以便使自己能较快适应高中政治新课程的改革,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一、时政整合能力
1. 整合的时效性。政治课的吸引力在于其鲜活性,这是政治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作为社会脉搏的时政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为能把最新的时事传递给学生,我们要及时搜集“新闻联播”的主要内容、网上新闻及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消息及热点报道,设计时政教案时要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国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如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于2004年9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为党在今后的执政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因而是高中政治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的同时应及时向学生灌输《决定》中提出的一些新思想、新观点,如“三种执政”、“五大能力”,让学生区别这五大执政能力与教材所述的五个能力的不同。《决定》提出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倡导的绿色GDP及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等内容,对此我们要及时结合课程有关知识,帮助学生做理论上的思考与分析,以弥补政治教材的滞后性。
2. 整合的全面性。就重大时事热点本身而言,它的出现并不是完全孤立的,总有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因此,我们要从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去了解热点,并运用历史的、阶级的、辩证的观点看待和分析事件。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从“五个统筹”到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从已连续七年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到2006年“双稳健政策”的出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所作出的重大决策的调整,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务院责令“铁本”项目全面停工,并责成江苏省和有关部门对“铁本事件”的有关责任人作出相应的处理。只有准确全面地了解党和政府的相关方针政策出台的背景和前因后果,才能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
3.整合热点与教材的关联性。我们要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教材观点多角度、多方位地剖析热点事件,把握热点切入的角度和深度,引导学生揭示时事背后本质的、深刻的内涵,着力寻找基础知识与热点问题的结合点,要求学生在分析时必须回归教材。针对2003年下半年以来某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过旺,2004年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点是严格控制信贷投放和土地供给两大闸门,2004年10月29号起中央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及2006年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目标。联系教材从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可作如下理论思考:
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可结合如下知识点: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固有弱点和缺陷,需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如何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等。
从哲学角度看体现了如下观点: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的原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等。
从政治常识角度看可结合如下知识点分析: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依法治国原则以及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等。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的整合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各科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必须提高现代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的整合能力,为教学实践服务。
1. 整合的必要性。高中政治教材内容庞杂、理论性强,长期以来形成了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通过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环境、多媒体等服务于政治课教学,能扩大和优化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基本上每节教材都搜集和制作了课件作为教学素材,这些素材集中了文字、图形、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有其良好的交互性能和视听优势,有利于使理论知识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知识点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2. 整合的模式及原则。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的整合模式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将知识变成问题,根据内容设置相应情景,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转化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呈现于网络,充分运用图片、文本、动画等信息技术要素设置具体生动的情景,或者采取过程搞研究、活动连网络的模式。在整合的过程中应体现以下原则。
适度原则:教师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制作紧扣教学大纲,围绕教学内容,图、文、声、像并茂的课件,适时地运用网络环境提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适量信息。相反,如果多媒体等一旦过度使用,信息量过大,容易造成重点不突出。这样,教学效率不但不会提高,反而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针对性原则: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的整合要求在教学中设置一定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是情景越多越好,课件搞得越花俏越好;也并不是课堂氛围越热烈就越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情景设置要符合高中生的思维特点,问题的提出要考虑高中生的知识水平,要对学生的讨论及时进行引导,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主体性原则: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的整合要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多媒体间的互动,防止“人灌”变为“机灌”,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考的园地,让学生真正地投入进去并主动学习。总之,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研究性学习与政治课程的整合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的一大特色是增加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教育部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明确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即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就要求政治教师整合思想政治课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使之实现“双赢”。
1. 研究性学习与政治教材的关系。
政治教材内容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理论基础,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和信息网络中搜寻分析相关资料,服务于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反过来,研究性学习与政治学科的有效整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提高他们运用课本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间接知识同直接参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特别是学生把研究性学习的兴趣、观念转变到课堂学习中来,更会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总之,搞好研究性学习与政治教材的整合,可以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 研究性学习与政治教师角色之整合。
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由单一的教学者变为复合的组织者、指导者。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你讲我听、你写我记的呆板模式,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明显提高。一方面,作为课题的指导者自身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包括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题、实施计划、途径以及如何解题等要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指导。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开阔视野,具有比学生更丰富、更详尽的资料,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另一方面,学生的研究又往往会涉及本学科前沿或深层次的领域,甚至涉及相关学科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做到既专又博,不断学习充电,以适应学生无形中给我们提出的要求。
科学指导,整合角色。在课题立项阶段,由于大部分同学以前基本上没有从事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开始时可能会茫然不知所措。此时,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社会热点,或以学生希望关注的问题为切入点,提炼一些适合他们研究的课题以供学生选择,学生会受此启发纷纷提出自己的一些课题项目。我们则指导学生从学校、社区的社会资源及学生自身条件出发,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师的指导力量、时间保障等方面进行筛选、加工、提炼并进行可行性研究,以确定适合他们研究的课题。如我们已经实施的《尝尝炒股的滋味》、《家庭投资理财计划》、《央行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必要性及其影响》,这些课题既切合学生实际,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本重点难点知识的落实。在课题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广泛开展搜集资料的工作,包括浏览网页、查阅资料、实地了解,作为组织者在此过程中要开发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当然,教师要自己适度超前研究相关课题,以便更准确、更及时地提供给学生有效搜集信息的途径及相关内容,比如教师提供与课题有关的网站名称等。在研究一段时间后,有的学生可能会出现懈怠现象,此时作为教师应充当加油者的角色,为他们加油鼓劲,或者选择的课题本身就充满挑战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我把参与模拟炒股的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定相同的资金数额和期限,学生通过证券交易平台了解股票行情进行模拟炒股,各小组展开竞赛,以此激发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分享成功的快乐。结题阶段,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后阶段,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所搜集到的资料如何进行梳理,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进行整理。同时,指导学生如何撰写结题报告,最后,组织同学相互交流、质疑,发表不同见解,共同提高。
四、文综整合能力
随着高考试卷综合化趋势日益加强,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材料不仅具备政治上的时效性,而且有历史上的延续性和地理上的区域性,试题的内容也不是简单的大拼盘,而是学科的有机渗透,这种结合由此及彼地将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内容融会贯通,从而加强了对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的要求,体现了文综试题的发展与创新。对此,我们学校政治、历史、地理三科教师多次由备课组长牵头,就整合三科内容的渗透点、交叉点和结合点展开讨论,这样有利于各科教师打破学科界限,更多了解其他学科的基本内容以及本学科向其他学科辐射的知识点、辐射的程度和范围,以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辐射与整合。
同时,对于重大时事的出现,我们又组织政治、历史、地理三科教师分头搜集与本学科有关的知识点。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政治角度看,体现了认识论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从历史角度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我国经济建设长期摸索的结果,如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20世纪60年代前后提出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以阶级斗争为纲”都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从地理角度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体现了人类对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符合科学生态观。总之,通过教师跨学科整合这种途径,可以有效增强教师综合运用政治、历史、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一、时政整合能力
1. 整合的时效性。政治课的吸引力在于其鲜活性,这是政治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作为社会脉搏的时政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为能把最新的时事传递给学生,我们要及时搜集“新闻联播”的主要内容、网上新闻及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消息及热点报道,设计时政教案时要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国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如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于2004年9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为党在今后的执政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因而是高中政治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的同时应及时向学生灌输《决定》中提出的一些新思想、新观点,如“三种执政”、“五大能力”,让学生区别这五大执政能力与教材所述的五个能力的不同。《决定》提出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倡导的绿色GDP及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等内容,对此我们要及时结合课程有关知识,帮助学生做理论上的思考与分析,以弥补政治教材的滞后性。
2. 整合的全面性。就重大时事热点本身而言,它的出现并不是完全孤立的,总有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因此,我们要从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去了解热点,并运用历史的、阶级的、辩证的观点看待和分析事件。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从“五个统筹”到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从已连续七年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到2006年“双稳健政策”的出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所作出的重大决策的调整,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务院责令“铁本”项目全面停工,并责成江苏省和有关部门对“铁本事件”的有关责任人作出相应的处理。只有准确全面地了解党和政府的相关方针政策出台的背景和前因后果,才能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
3.整合热点与教材的关联性。我们要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教材观点多角度、多方位地剖析热点事件,把握热点切入的角度和深度,引导学生揭示时事背后本质的、深刻的内涵,着力寻找基础知识与热点问题的结合点,要求学生在分析时必须回归教材。针对2003年下半年以来某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过旺,2004年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点是严格控制信贷投放和土地供给两大闸门,2004年10月29号起中央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及2006年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目标。联系教材从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可作如下理论思考:
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可结合如下知识点: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固有弱点和缺陷,需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如何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等。
从哲学角度看体现了如下观点: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的原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等。
从政治常识角度看可结合如下知识点分析: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依法治国原则以及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等。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的整合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各科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必须提高现代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的整合能力,为教学实践服务。
1. 整合的必要性。高中政治教材内容庞杂、理论性强,长期以来形成了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通过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环境、多媒体等服务于政治课教学,能扩大和优化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基本上每节教材都搜集和制作了课件作为教学素材,这些素材集中了文字、图形、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有其良好的交互性能和视听优势,有利于使理论知识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知识点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2. 整合的模式及原则。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的整合模式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将知识变成问题,根据内容设置相应情景,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转化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呈现于网络,充分运用图片、文本、动画等信息技术要素设置具体生动的情景,或者采取过程搞研究、活动连网络的模式。在整合的过程中应体现以下原则。
适度原则:教师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制作紧扣教学大纲,围绕教学内容,图、文、声、像并茂的课件,适时地运用网络环境提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适量信息。相反,如果多媒体等一旦过度使用,信息量过大,容易造成重点不突出。这样,教学效率不但不会提高,反而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针对性原则: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的整合要求在教学中设置一定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是情景越多越好,课件搞得越花俏越好;也并不是课堂氛围越热烈就越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情景设置要符合高中生的思维特点,问题的提出要考虑高中生的知识水平,要对学生的讨论及时进行引导,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主体性原则: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的整合要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多媒体间的互动,防止“人灌”变为“机灌”,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考的园地,让学生真正地投入进去并主动学习。总之,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研究性学习与政治课程的整合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的一大特色是增加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教育部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明确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即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就要求政治教师整合思想政治课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使之实现“双赢”。
1. 研究性学习与政治教材的关系。
政治教材内容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理论基础,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和信息网络中搜寻分析相关资料,服务于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反过来,研究性学习与政治学科的有效整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提高他们运用课本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间接知识同直接参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特别是学生把研究性学习的兴趣、观念转变到课堂学习中来,更会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总之,搞好研究性学习与政治教材的整合,可以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 研究性学习与政治教师角色之整合。
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由单一的教学者变为复合的组织者、指导者。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你讲我听、你写我记的呆板模式,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明显提高。一方面,作为课题的指导者自身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包括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题、实施计划、途径以及如何解题等要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指导。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开阔视野,具有比学生更丰富、更详尽的资料,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另一方面,学生的研究又往往会涉及本学科前沿或深层次的领域,甚至涉及相关学科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做到既专又博,不断学习充电,以适应学生无形中给我们提出的要求。
科学指导,整合角色。在课题立项阶段,由于大部分同学以前基本上没有从事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开始时可能会茫然不知所措。此时,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社会热点,或以学生希望关注的问题为切入点,提炼一些适合他们研究的课题以供学生选择,学生会受此启发纷纷提出自己的一些课题项目。我们则指导学生从学校、社区的社会资源及学生自身条件出发,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师的指导力量、时间保障等方面进行筛选、加工、提炼并进行可行性研究,以确定适合他们研究的课题。如我们已经实施的《尝尝炒股的滋味》、《家庭投资理财计划》、《央行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必要性及其影响》,这些课题既切合学生实际,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本重点难点知识的落实。在课题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广泛开展搜集资料的工作,包括浏览网页、查阅资料、实地了解,作为组织者在此过程中要开发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当然,教师要自己适度超前研究相关课题,以便更准确、更及时地提供给学生有效搜集信息的途径及相关内容,比如教师提供与课题有关的网站名称等。在研究一段时间后,有的学生可能会出现懈怠现象,此时作为教师应充当加油者的角色,为他们加油鼓劲,或者选择的课题本身就充满挑战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我把参与模拟炒股的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定相同的资金数额和期限,学生通过证券交易平台了解股票行情进行模拟炒股,各小组展开竞赛,以此激发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分享成功的快乐。结题阶段,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后阶段,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所搜集到的资料如何进行梳理,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进行整理。同时,指导学生如何撰写结题报告,最后,组织同学相互交流、质疑,发表不同见解,共同提高。
四、文综整合能力
随着高考试卷综合化趋势日益加强,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材料不仅具备政治上的时效性,而且有历史上的延续性和地理上的区域性,试题的内容也不是简单的大拼盘,而是学科的有机渗透,这种结合由此及彼地将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内容融会贯通,从而加强了对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的要求,体现了文综试题的发展与创新。对此,我们学校政治、历史、地理三科教师多次由备课组长牵头,就整合三科内容的渗透点、交叉点和结合点展开讨论,这样有利于各科教师打破学科界限,更多了解其他学科的基本内容以及本学科向其他学科辐射的知识点、辐射的程度和范围,以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辐射与整合。
同时,对于重大时事的出现,我们又组织政治、历史、地理三科教师分头搜集与本学科有关的知识点。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政治角度看,体现了认识论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从历史角度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我国经济建设长期摸索的结果,如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20世纪60年代前后提出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以阶级斗争为纲”都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从地理角度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体现了人类对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符合科学生态观。总之,通过教师跨学科整合这种途径,可以有效增强教师综合运用政治、历史、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