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株小草“治愈世界”的中国奶奶

来源 :七彩语文·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imin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这个故事跟一种疾病有关。你们知道什么是疟疾(nüè ji)吗?它就是爷爷奶奶常说的“打摆子”,发起病来全身一会儿发冷,一会儿发热,严重时还会要人性命。其实疟疾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它已经纠缠人类几千年了,即使在医学发达的今天,全世界每年仍有3亿~5亿人感染疟疾,几十万人死亡……
  疟疾的元凶是疟原虫,它们非常非常小,属于单个的细胞生物,我们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它们。疟原虫是通过蚊子传播的,蚊子吸血的时候,疟原虫会顺着蚊子的嘴进入人体的肝细胞,继而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
  为了战胜疟原虫,全世界的医学家一直在努力寻找具有持久疗效的药物。我国的一位药学家默默地为此研究了一辈子,她带领团队不仅成功研制出抗疟疾药物,还获得了诺贝尔奖呢!
  她就是屠呦呦。
  1930年,屠呦呦出生于浙江宁波,她21岁时考入北京大学学习医药专业,毕业后来到中国中医研究院,一直从事中医药研究工作。一天,屠呦呦接到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寻找抗疟疾的中草药,当时38岁的她担任这个课题组的组长。
  屠呦呦查阅上百份中国古代医学典籍,希望从中获得线索。两千多个关于疟疾的药方需要通过实验一一排查,这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
  当时,美国的医学专家也在研究抗疟疾的药物,筛选了近30万个化合物而没有结果;中国的研究人员也先后筛选化合物及中草药达4万多种,同样没有发现有效结果。1971年,屠呦呦把工作重点放在古代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上面。然而,在反复的实验中,这个古代的特效药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
  青蒿(黄花蒿):
  草本植物,分布于中国全境,以及欧洲、亚洲的温带、寒带和亚热带地区,生态环境适应性强。入药,可以清热、解暑,还可用作香料和饲料;含有青蒿素,是抗疟的主要有效成分。
  有一天,她在翻阅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时,注意到书中记载了用青蒿治疗疟疾的一个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生渍,绞取汁,尽服之。”意思是:一把新鲜青蒿,用二倍的水浸泡它,绞榨取汁,一次全部服下。
  屠呦呦眼前一亮!“是不是之前提取青蒿抗疟疾成分的方法出了问题?是不是在加热的过程中,破坏了药物的效果?”屠呦呦想。随后,她改变了传统中药的高温煎煮法,采用在较低的温度下提取。
  奇迹出现了!用新方法获得的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达到了100%!随后他们在动物身上做了实验,结果令人震惊——有些动物得到痊愈,有些却中毒了。这么辛苦获得的药物用于人体是否安全呢?
  为了尽快进行临床验证,屠呦呦主动要求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充当“小白鼠”。在医生的观察下,她不断增加剂量,而身体各方面都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她的团队成员也做了同样的实验,结果都是有效的。实验成功啦!新一代抗疟疾药物终于诞生了,它的名字叫青蒿素。
  青蒿素抗疟疾的药价格低廉,深受贫苦地区的人们欢迎,它因此挽救了全世界数百万人的生命。在青蒿素研制成功后的44年里,屠呦呦仍如往常一样,潜心科研,默默无闻地工作。直到2015年,84岁的屠呦呦在电视上得知,自己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
  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屠呦呦依然坚持奋斗在科研第一线。青蒿素的治疗是当前最有效的抗疟疾方法,是目前世界成功治疗疟疾的核心。然而,在东南亚和非洲部分疟疾疫区,已经出现了青蒿素抗药性的问题。又经过三年的研究,屠呦呦和她的团队终于在今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延长用药时间和改变辅助藥物,解决了这一难题。
  今年10月22日,屠呦呦又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以表彰她在治疗寄生虫疾病方面的科学研究。
  编辑:王旺
  我的名字取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芩”一句,“芩”就泛指“蒿(hāo)类植物”,父亲为我起了这个名字,没想到,我一生中的事业,也与蒿结了缘。
  葛洪,东晋时期的道教学者、著名的医药学家。他才学出众,少年时为官,曾受封为关内侯,后来隐居山林,潜心炼丹。他的《肘后备急方》记录了各种急性病和慢性病的病症及其诊治方法,被称为“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
其他文献
你們觉得,一个人会说几种语言,才算厉害?一个人精通几门学问,才称得上天才?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这样一位大师。  赵元任出生于天津,他小时候喜欢跟着做官的爷爷到处跑,不到12岁就学会了北京、保定、苏州、常州等地的方言。后来他到南京上学,同时学习英文和德文,又跟同学“偷学”了不少方言。有一次,他和几个外地来的同学一起吃饭,一顿饭工夫,他就学会了八种方言,当场用方言跟同学们挨个儿交流。  28岁那年,赵
期刊
同学们,如果有人向你寻求帮助,而且这人曾经有恩于你,你会怎么做呢?你肯定会说,有恩不报非君子也,当然得伸出援手啦。唐代有个高僧叫一行,也遇到了这样的事,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一行和尚原名张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他主持修订历法,制定了著名的《大衍歷》,也是世界上计算出本初子午线长度的第一人。
期刊
三人成虎
期刊
云云,看看你寫的字!怎么还是这么糟糕?
期刊
在中国,有一座桥被称作中国公路界的“超级工程”。今年,这座大桥受到世界瞩目,获得了国际桥梁大会的金奖,这个獎相当于桥梁界的诺贝尔奖!这座了不起的大桥就是——泸定大渡河兴康特大桥。  兴康特大桥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大渡河的河面上,全长1411米。  在高海拔、多地震带、风场复杂的环境下,建设这样的桥,难度非同小可,很多工程细节都是世界级难题!  这是一座超大跨径的钢桁梁悬索桥,历经5年建成
期刊
唐代,中秋賞月就已经很流行了,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不过到了宋朝的时候,农历八月十五才被正式确定为中秋节。这是非常热闹又重要的日子,老百姓过中秋节都要通宵达旦呢!中秋节少不了吃月饼,现在,月饼又口味众多,小朋友,你最爱哪种口味的呢?  九月还有一个节气是秋分,“分”即为“半”,也就是说到了这一天,白天和夜晚的时间是一样长的。秋分时节,“一场秋雨一场寒”,天气渐渐凉爽,雨水也多了起来。凉凉
期刊
小朋友們,送祝福的方法有很多种,平时多读书多观察生活,开动小脑筋,让语言更加丰富多彩,你一定能成为随时随地送快乐的小福娃!  编辑:陈质彬
期刊
菲菲的爸爸是个摄影师,他有一个特别的爱好——拍摄灯塔。为此,他常常满世界地寻找灯塔,无论它们是建在孤岛上,还是建在波涛汹涌的海岸。受爸爸的影响,菲菲也喜爱灯塔,经常给好朋友介绍关于灯塔的知识。  灯塔由灯具和塔身两个部分组成。灯具位于灯塔的上部,发光源通过聚光透镜将光照射出去。  为了能让远处的船只看见,灯塔的塔身必须有足够的高度。可是,也不能太高,因为过高的塔身容易被云雾遮蔽。  灯塔建在海岸、
期刊
在一片绿油油的田地里,有一个稻草人。白天他不停地挥舞着袖子,吓跑了很多麻雀一类的鸟儿。晚上,他会安静下来,去倾听一片叶子摩擦另一片叶子的声音,也会偷听两只小田鼠吵架的声音。  稻草人最开始是没有眼睛的,主人觉得无论他有没有眼睛,都可以驱赶那些麻雀。但主人还是给他戴上了一顶草帽,这样稻草人就不怕夏日炽热的太阳了。  没有眼睛的稻草人也很快乐,他可以闻到庄稼开花时散发的芬芳,还可以从老田鼠的口中听到很
期刊
东汉末年,兵荒马乱,疾病肆虐。在剡(shàn)溪畔住着两个读书人,一个叫刘晨,一个叫阮肇(zhào)。他俩是好朋友,因为生逢乱世,都不愿去做官,只想当个采药治病的医生。  有一年,刘晨和阮肇来到天台山,寻找一种叫“乌药”的草药,传言乌药有治病的奇效。他们翻山越岭,走了很多天,干粮也吃完了,只能采野果充饥。  这一天,刘晨在小溪旁取水喝,忽然看到水中漂来一片绿菜叶。他开心地叫起来:“水里漂着菜叶子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