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辛亥革命时期,三湘大地,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豪杰之士,其中名气最大、功绩最著者当属这四人:黄兴、宋教仁、蔡锷和谭人凤。
黄兴:“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黄兴(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汉族,原名轸,后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曾用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北宋大文豪黄庭坚的后裔。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
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先后参与或指挥了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等多次起义。在黄花岗起义中右手负伤,断两指。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11月13日就任战时总司令,亲赴前线与清军激战,备极艰辛,功绩卓著,为各省独立赢得了宝贵时间。袁世凯攫取政权后,他曾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后又为云南讨袁军筹措军饷。1916年10月在上海病逝。孙中山亲自主持治丧活动。次年4月15日国葬黄兴于长沙岳麓山云麓峰下小月亮坪。
孙中山称他“一身为同人之所望,亦革命成败之关键也”,章太炎高度评价他,“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宋教仁:“中国宪政之父”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得尊,号遁初,一作钝初、遯初、敦初,别号渔父,化名犟斋、宋錬、中岛等,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仙瑞乡上坊村香冲(今漳江镇教仁村香冲组)人。中国近代革命先驱者之一,被称作“中国宪政之父”,国民党的主要缔造者。
1904年2月,华兴会在长沙成立,宋教仁任副会长;同年,因长沙起义失败,他前往日本,入日本法政大学学习西方政治。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在武昌成立,宋教仁致力于建设民主共和政权,大力宣传革命宗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宋教仁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1912年8月,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到處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多数席位。1913年2月,国会选举接近尾声,国民党取得重大胜利,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3月22日凌晨4时48分不治身亡,年仅31岁。
蔡元培曾这样评价他:“(同盟会)其抱有建设之计划者居少数。抱此计划而毅然以之自任者尤居少数,宋渔父先生其最著也。”
谭人凤:“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
谭人凤(1860年9月20日~1920年4月24日),字石屏,号符善,晚年自号雪髯,人称谭胡子。汉族,湖南新化县人。谭人凤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同盟会早期会员和重要骨干,在武昌首义为策反黎元洪起了重要作用。谭人凤少年时加入洪门会党。1904年办“群志”小学,联络会党,谋划长沙起义。1906年赴日参加同盟会,后回国策应萍浏醴起义,未果,再入日本就学法政学校。1908年赴南部边境,策划粤、桂、滇边境武装起义。1911年赴汉促成文学社、共进会合作,并抵沪与宋教仁发起建立同盟会中部总部,任总务部长。武昌起义爆发,至汉协助鄂军政府工作,又促湘军援鄂。曾参与制订《中华民国军政府暂行条例》,随后指挥武昌防卫战,任武昌防御使兼北面招讨使。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力主北伐,并于上海组织北伐机关。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谭人凤回湘策动讨袁,失败后东渡日本。1916年回国参加护国、护法运动。1920年病逝上海。著有《石叟牌词》等。章太炎曾称赞他:“若夫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不忘平生之言者,唯君一人而已矣。”黄兴说他“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
蔡锷:“民国第一骁将”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邵阳人,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发动反袁护国战争,成再造共和第一人。其遗著被编为《蔡松坡先生遗集》。
蔡锷有“民国第一骁将”之誉。1916年11月8日病逝,享年34岁。次年4月12日,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锷也由此成为中华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早于黄兴三天。
黄兴:“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黄兴(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汉族,原名轸,后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曾用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北宋大文豪黄庭坚的后裔。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
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先后参与或指挥了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等多次起义。在黄花岗起义中右手负伤,断两指。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11月13日就任战时总司令,亲赴前线与清军激战,备极艰辛,功绩卓著,为各省独立赢得了宝贵时间。袁世凯攫取政权后,他曾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后又为云南讨袁军筹措军饷。1916年10月在上海病逝。孙中山亲自主持治丧活动。次年4月15日国葬黄兴于长沙岳麓山云麓峰下小月亮坪。
孙中山称他“一身为同人之所望,亦革命成败之关键也”,章太炎高度评价他,“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宋教仁:“中国宪政之父”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得尊,号遁初,一作钝初、遯初、敦初,别号渔父,化名犟斋、宋錬、中岛等,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仙瑞乡上坊村香冲(今漳江镇教仁村香冲组)人。中国近代革命先驱者之一,被称作“中国宪政之父”,国民党的主要缔造者。
1904年2月,华兴会在长沙成立,宋教仁任副会长;同年,因长沙起义失败,他前往日本,入日本法政大学学习西方政治。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在武昌成立,宋教仁致力于建设民主共和政权,大力宣传革命宗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宋教仁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1912年8月,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到處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多数席位。1913年2月,国会选举接近尾声,国民党取得重大胜利,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3月22日凌晨4时48分不治身亡,年仅31岁。
蔡元培曾这样评价他:“(同盟会)其抱有建设之计划者居少数。抱此计划而毅然以之自任者尤居少数,宋渔父先生其最著也。”
谭人凤:“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
谭人凤(1860年9月20日~1920年4月24日),字石屏,号符善,晚年自号雪髯,人称谭胡子。汉族,湖南新化县人。谭人凤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同盟会早期会员和重要骨干,在武昌首义为策反黎元洪起了重要作用。谭人凤少年时加入洪门会党。1904年办“群志”小学,联络会党,谋划长沙起义。1906年赴日参加同盟会,后回国策应萍浏醴起义,未果,再入日本就学法政学校。1908年赴南部边境,策划粤、桂、滇边境武装起义。1911年赴汉促成文学社、共进会合作,并抵沪与宋教仁发起建立同盟会中部总部,任总务部长。武昌起义爆发,至汉协助鄂军政府工作,又促湘军援鄂。曾参与制订《中华民国军政府暂行条例》,随后指挥武昌防卫战,任武昌防御使兼北面招讨使。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力主北伐,并于上海组织北伐机关。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谭人凤回湘策动讨袁,失败后东渡日本。1916年回国参加护国、护法运动。1920年病逝上海。著有《石叟牌词》等。章太炎曾称赞他:“若夫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不忘平生之言者,唯君一人而已矣。”黄兴说他“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
蔡锷:“民国第一骁将”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邵阳人,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发动反袁护国战争,成再造共和第一人。其遗著被编为《蔡松坡先生遗集》。
蔡锷有“民国第一骁将”之誉。1916年11月8日病逝,享年34岁。次年4月12日,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锷也由此成为中华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早于黄兴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