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针对课程特点,立足当前学情,就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中的设计原则和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探讨。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实施效果良好。
关键词: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学做合一;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张立霞(1978-),女,河北枣强人,正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110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00-02
传感器作为信息科学领域的源头技术,用以直接感受被测对象,它所获得的信息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测量或控制系统的成败。汽车产品、电子通讯等产业的迅猛发展离不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作为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主要职业技能课程之一,强调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1]面对课程特点和当前授课对象,要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迫切需要进行课程改革。要实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必须推进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质量的高低。
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特点与授课学生现状
1.“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特点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集电学、光学、化学、数学、力学、机械、工艺和加工等于一体,主要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内部结构、测量电路、应用领域以及敏感元件的工作原理、制作材料和工艺等。传感器种类繁多,原理分析枯燥难懂,测量电路和检测系统繁琐复杂是本课程的最大特点。[2]同时,一系列新型高品质的传感器不断涌现,客观要求教学内容能够与时俱进。传统的课程设置形态重理论轻实践、轻技能培养,同时理论实践分离。这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和以理论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日益显露其弊端。在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中,如何优化教学模式,改进课程设置,加强课程的内涵建设,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亟待进行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授课学生现状
在新的招生政策下,高职院校新生生源起点较低,而其中文科生比例又相对上升,这些学生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授课对象多为大三学生,部分学生即使有学习的欲望,也会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将原有的自信心摧毁,逐渐养成不爱问、不想问,甚至不知道问“为什么”的学习习惯。学生在校期间难以练就一身过硬技能,这也就导致大量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理想工作,而与此同时企业又难以聘用到急需技能型人才的对立局面的存在。在新的教育形式下,认真探究“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提高新形势下学生竞争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1.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设计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逐渐深入,教学方法必须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切入点也得到了职教界的共识,广大教学工作者亦在积极探寻教学方法改革。[3]项目式教学是当前职业教育中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取向。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同时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结合课程综合性强、实践性强、更新快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可塑性,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中,精心组织典型项目。立足使学生掌握主要传感器的原理、特性,掌握各种应用条件下传感器的选用原则和应用电路设计的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情境。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进而将求知、做事和技能有机结合,将学和做有效合一。
2.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实施
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工作过程特点和教学过程特点两者的有机结合,教学过程精心设计4个典型项目和3个教学情境。
(1)典型项目设计。典型项目设计如表1所示。
结合当前学情精心设计和组织项目,项目验收要求采用阶梯方式,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做”起来,并在做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例如,表1所示项目一以温湿度监控报警器为载体,开始项目设计之前,给学生明确验收要求,包括基本要求和进阶要求。基本要求需要做到:传感器合理选型;感测温、湿度实现超过阈值报警功能。进阶要求依次为:数码管显示温、湿度值,蜂鸣器报警;液晶屏显示温、湿度值,蜂鸣器报警;液晶屏显示温、湿度值,语音模块报警;无线监控。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可以选择完成最基本要求的内容,在有事可做的过程中他们会逐渐体会到成就感,进而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基础相对较强的学生也不会闲着,他们可以选择要求相对较高的内容,甚至发挥自己创造性思维,自主设计和制作产品,借此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掌握技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由组合,5人为1小组,小组内再各有分工,通过小组间的设计比赛、焊接比赛、功效比赛、组间评议等方式,学习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的相关知识点。
(2)教学情境设计。根据职业技能标准,课程教学过程设计3个教学情境。
1)以压电式手电筒、压电式野营点火器为实例,带动学生思考其功能实现机理,引导学生学习压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依托多媒体课件丰富的动态效果帮助学生较感性地认识压电效应以及压电式传感器在交通监测、刀具切削监测、触摸键盘等典型电路中的应用。
2)以转速测量仪为实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学习霍尔传感器的检测方法、电路设计以及典型应用。
3)以红外自动干手器和条形码扫描笔为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莫尔条纹,掌握光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光纤传感器对诸如CO等敏感气体的监测作用。
涉及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其测量电路等理论知识的讲解时,以回溯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已经掌握的传感器类型,对“要实现这一功能能否用其他传感器来替代现有传感器”展开讨论,并从中做出各类传感器的优劣对比。在这一过程中,教学内容被转换为个体的学习任务,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借助无限的思考空间,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
三、结论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践。“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近几年的课程教学中,立足当前学情,改革教学模式,将知识传授、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与“做”的有效统一。新材料、新效应、新工艺的问世不断促进着传感器市场的发展,“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不仅要适应需求的变化,更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因此需要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实现学生在校所学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张宣妮.基于“做中学,学中做”的传感器教学模式探究[J].高教论坛,2011,(2):70-71.
[2]徐科军,黄云志,王海欣,等.“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2):52-53.
[3]柳亚平.《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项目式课改实践初探[J].价值工程,2013,32(2):219-220.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学做合一;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张立霞(1978-),女,河北枣强人,正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110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00-02
传感器作为信息科学领域的源头技术,用以直接感受被测对象,它所获得的信息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测量或控制系统的成败。汽车产品、电子通讯等产业的迅猛发展离不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作为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主要职业技能课程之一,强调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1]面对课程特点和当前授课对象,要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迫切需要进行课程改革。要实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必须推进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质量的高低。
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特点与授课学生现状
1.“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特点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集电学、光学、化学、数学、力学、机械、工艺和加工等于一体,主要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内部结构、测量电路、应用领域以及敏感元件的工作原理、制作材料和工艺等。传感器种类繁多,原理分析枯燥难懂,测量电路和检测系统繁琐复杂是本课程的最大特点。[2]同时,一系列新型高品质的传感器不断涌现,客观要求教学内容能够与时俱进。传统的课程设置形态重理论轻实践、轻技能培养,同时理论实践分离。这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和以理论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日益显露其弊端。在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中,如何优化教学模式,改进课程设置,加强课程的内涵建设,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亟待进行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授课学生现状
在新的招生政策下,高职院校新生生源起点较低,而其中文科生比例又相对上升,这些学生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授课对象多为大三学生,部分学生即使有学习的欲望,也会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将原有的自信心摧毁,逐渐养成不爱问、不想问,甚至不知道问“为什么”的学习习惯。学生在校期间难以练就一身过硬技能,这也就导致大量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理想工作,而与此同时企业又难以聘用到急需技能型人才的对立局面的存在。在新的教育形式下,认真探究“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提高新形势下学生竞争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1.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设计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逐渐深入,教学方法必须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切入点也得到了职教界的共识,广大教学工作者亦在积极探寻教学方法改革。[3]项目式教学是当前职业教育中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取向。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同时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结合课程综合性强、实践性强、更新快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可塑性,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中,精心组织典型项目。立足使学生掌握主要传感器的原理、特性,掌握各种应用条件下传感器的选用原则和应用电路设计的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情境。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进而将求知、做事和技能有机结合,将学和做有效合一。
2.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实施
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工作过程特点和教学过程特点两者的有机结合,教学过程精心设计4个典型项目和3个教学情境。
(1)典型项目设计。典型项目设计如表1所示。
结合当前学情精心设计和组织项目,项目验收要求采用阶梯方式,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做”起来,并在做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例如,表1所示项目一以温湿度监控报警器为载体,开始项目设计之前,给学生明确验收要求,包括基本要求和进阶要求。基本要求需要做到:传感器合理选型;感测温、湿度实现超过阈值报警功能。进阶要求依次为:数码管显示温、湿度值,蜂鸣器报警;液晶屏显示温、湿度值,蜂鸣器报警;液晶屏显示温、湿度值,语音模块报警;无线监控。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可以选择完成最基本要求的内容,在有事可做的过程中他们会逐渐体会到成就感,进而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基础相对较强的学生也不会闲着,他们可以选择要求相对较高的内容,甚至发挥自己创造性思维,自主设计和制作产品,借此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掌握技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由组合,5人为1小组,小组内再各有分工,通过小组间的设计比赛、焊接比赛、功效比赛、组间评议等方式,学习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的相关知识点。
(2)教学情境设计。根据职业技能标准,课程教学过程设计3个教学情境。
1)以压电式手电筒、压电式野营点火器为实例,带动学生思考其功能实现机理,引导学生学习压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依托多媒体课件丰富的动态效果帮助学生较感性地认识压电效应以及压电式传感器在交通监测、刀具切削监测、触摸键盘等典型电路中的应用。
2)以转速测量仪为实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学习霍尔传感器的检测方法、电路设计以及典型应用。
3)以红外自动干手器和条形码扫描笔为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莫尔条纹,掌握光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光纤传感器对诸如CO等敏感气体的监测作用。
涉及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其测量电路等理论知识的讲解时,以回溯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已经掌握的传感器类型,对“要实现这一功能能否用其他传感器来替代现有传感器”展开讨论,并从中做出各类传感器的优劣对比。在这一过程中,教学内容被转换为个体的学习任务,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借助无限的思考空间,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
三、结论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践。“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近几年的课程教学中,立足当前学情,改革教学模式,将知识传授、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与“做”的有效统一。新材料、新效应、新工艺的问世不断促进着传感器市场的发展,“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不仅要适应需求的变化,更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因此需要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实现学生在校所学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张宣妮.基于“做中学,学中做”的传感器教学模式探究[J].高教论坛,2011,(2):70-71.
[2]徐科军,黄云志,王海欣,等.“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2):52-53.
[3]柳亚平.《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项目式课改实践初探[J].价值工程,2013,32(2):219-220.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