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折扇成了我们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东西,当它不在身边的时候,也并不怀念,但当手持一把属于自己的折扇时,却会对它心爱有加。轻轻摇动一把笔墨山水的折扇,清风徐来,几许优雅,几分怀旧。
作为重庆之西的荣昌紧接四川,在这里,还保留着那份浓厚的移民文化。不管是夏布、陶器、茶叶还是折扇,在这里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关于折扇,更关于荣昌折扇,传说曾经是宫廷贡品,这不仅是重庆制造,特别是当它与皇室宫廷发生关联时,这难道不是极具中国风的“奢侈品”么。
时代腰间的“奢侈品”
在荣昌县政府旁的步行街里,我们见到了一家叫万扇堂的折扇门店,里面一把把折扇整齐地罗列着,数量不算多,但是每一把折扇都很精致。老板付爱东从事折扇工艺已经十余年了。在店内,除了能看到正宗的荣昌折扇,还有几把比较小巧秀气的苏杭折扇。付爱东告诉我们,其实,与苏州绢绸扇、杭州书画扇相比,荣昌折扇是以工艺制作精良取胜的,繁琐的制扇工艺流程分为青山、同骨、棕风、削批子、捆扎等多个工段,有一百多个操作工序。
荣昌折扇,从农耕时代走向信息时代,历经300年悠悠历史。它像展翅的鸟一样不停地向前飞,紧跟时代的步伐。
可是,荣昌折扇在上世纪90年代,如此辛苦才能打制的1把折扇,利润很低。一把折扇主要由扇骨、扇页和扇面三部分构成。普通的折扇,一般用竹木做扇骨,韧纸做扇面。讲究一点的,扇面上还要题诗作画。高级的折扇,扇骨和扇叶往往要用象牙制作。上边呢还要雕刻出各种纹饰,扇面也大多带有名人的字画。折扇一名“折叠扇”,又名“聚头扇”。折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故又称“撒扇”。
据荣昌折扇传承人陈子福介绍,其实,折扇最早始于日本,北宋中期才进入中国,算是泊来品。最开始,折扇的功用还是只是满足人们清凉的目的,直到明朝以后,折扇慢慢为文人所用,并且变成了一种文人身上必不可少的文化符号。
明清以后,折扇成为文人手中的必备品,文人把玩折扇,扇面上通常描绘着书法、国画、诗词等内容。而荣昌折扇之所以经久不衰,陈子福告诉我们,有两个原因,在实用性上来说,上世纪50年代以前,几乎没有电扇,必须通过这折扇来纳凉,又因为荣昌折扇结实耐用,实用性强,好携带等特质,远销国内外。从文化性上来说,它是文化用品,扇面上有名家的字画,拿在手上还可以“炫耀”一番。
随着时代变迁,荣昌折扇也不断推陈出新,工艺折扇渐成新宠,挂扇、夏布扇成为人们珍藏的艺术品。1997年,西南地区最大的“扇王”在荣昌诞生。这是一把两米雕刻白绸绘画挂扇,扇面是《川江晓雾图》,其水墨渗染之浓烈,使画面庄重伟岸,气势磅礴。
说到折扇的将来,陈子福显得信心十足。“早在十年前,就有记者采访过我,问我折扇有一天会不会消失。我是这样回答的:除非中国文化灭亡,否则折扇不可能消失。折扇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根深蒂固了。
至今,荣昌折扇至今仍然保留着最纯粹的手工制作,之所以不用机器,是怕破坏这种手工工艺。折扇在引风纳凉方面的作用,远不如蒲扇直截了当,但无论团扇,还是折扇,都是在实用基础上的进步,是对生活美化的装点。它是挂在时代腰间的奢侈品。
折扇、夏布的“珠联璧合”
关于夏布折扇,不得不说到一个人,他就是陈子福。
陈子福13岁就当了折扇学徒,对他来说,从小就开始吃荣昌折扇这碗饭。所以,当他四十多岁从企业出来以后,又重新拾起了荣昌折扇这碗饭。而这一次,似乎带着某种使命感出发,注定要给荣昌折扇的历史增添一些什么……
1996年,对陈子福来说,是转折性的一年。当时,他怀揣着全部家当3000多元,背篼里插着20把折扇,踌躇满志地赶到北京历史博物馆参展。而这些钱还关乎即将高考的儿子上大学的费用。妻子也并不支持这样的举动,而他这样告诉妻子:“别人赌钱一个月都要输上成千上万,我这辈子从不赌博,就堵这一次吧!”无路可走时,就只能往前走。
可是,到了北京以后,承办单位却要求他交3000元展位费,他厚着脸皮,磨叽一整天,终于将价格讲成600元,分到了展会二楼最角落的一个展位。不仅如此,出入展厅,主办方还要求他单独购买门票,受尽了主办方的各种刁难,陈子福毫不泄气,坚决要把这场“硬仗”打下去。
但好折扇不怕巷子深,虽然最后一个展台,但陈子福的折扇获得了众多人的青睐。第二天,带去的二十几把扇子全部卖完了。并且还在北京受到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引起不小轰动。
陈子福一个人背着荣昌折扇闯北京,一时间也成为了一段佳话。因为在1996年要上中央电视台是非常难得的事情。这件事给足了陈子福信心,直到1997年,他发明了夏布折扇。
夏布和折扇都是荣昌名特产品,夏布和折扇结合则是珠联璧合,开创了荣昌折扇新的名品,夏布折扇的问世填补了中国折扇史上的空白。荣昌松竹轩扇庄主人陈子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将夏布与折扇艺术融为一体研制成功夏布折扇及夏布绘画风格,展现了巴渝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其古朴、典雅、深沉的艺术风格深受海内外收藏界人士的关注与欢迎。
为庆祝建国五十周年,陈子福以独特的折扇语言,设计制作了“纪念建国五十周年大型纪念套扇”一套。该套扇51把,从49工分起至99公分止,每扇增长一公分象征共和国成长的年轮,全套扇51个造型设计,装饰手法采用了烙花、彩绘、阴刻、阳刻、嵌刻等传统技法。融规模性、工艺性、纪念性于一体,首开国内“先河”,堪称西部第一国内罕见。
2002年4月,陈子福制做的竹匣夏布折扇获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银奖,这是三百多年来荣昌折扇获得的最高荣誉。至此,荣昌折扇的知名度又有了很大的提升。
如今,64岁的陈子福扔在孜孜不倦地寻求创新荣昌折扇的方法。对于他来说,这除了是谋生手段,更重要的,是传承制扇家族曾经名闻大江南北的“绝活儿”。不光如此,陈子福还到处查阅关于荣昌折扇的史料,关于“贡品”一说,仍然是个谜。他希望能够把荣昌折扇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史料填充得更加丰富。
折扇不管是当作礼品还是文人自身收藏喜爱,都有着很好的销路。除此以外,折扇厂家生产的舞蹈扇成为了荣昌折扇的一种补足,舞出了荣昌之古典美。
一柄折扇,两种画面。一面历史,一面现实。一面书画,一面可能是空白,留给后人思考后填充。在今天,折扇已成为中国的折扇。
作为重庆之西的荣昌紧接四川,在这里,还保留着那份浓厚的移民文化。不管是夏布、陶器、茶叶还是折扇,在这里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关于折扇,更关于荣昌折扇,传说曾经是宫廷贡品,这不仅是重庆制造,特别是当它与皇室宫廷发生关联时,这难道不是极具中国风的“奢侈品”么。
时代腰间的“奢侈品”
在荣昌县政府旁的步行街里,我们见到了一家叫万扇堂的折扇门店,里面一把把折扇整齐地罗列着,数量不算多,但是每一把折扇都很精致。老板付爱东从事折扇工艺已经十余年了。在店内,除了能看到正宗的荣昌折扇,还有几把比较小巧秀气的苏杭折扇。付爱东告诉我们,其实,与苏州绢绸扇、杭州书画扇相比,荣昌折扇是以工艺制作精良取胜的,繁琐的制扇工艺流程分为青山、同骨、棕风、削批子、捆扎等多个工段,有一百多个操作工序。
荣昌折扇,从农耕时代走向信息时代,历经300年悠悠历史。它像展翅的鸟一样不停地向前飞,紧跟时代的步伐。
可是,荣昌折扇在上世纪90年代,如此辛苦才能打制的1把折扇,利润很低。一把折扇主要由扇骨、扇页和扇面三部分构成。普通的折扇,一般用竹木做扇骨,韧纸做扇面。讲究一点的,扇面上还要题诗作画。高级的折扇,扇骨和扇叶往往要用象牙制作。上边呢还要雕刻出各种纹饰,扇面也大多带有名人的字画。折扇一名“折叠扇”,又名“聚头扇”。折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故又称“撒扇”。
据荣昌折扇传承人陈子福介绍,其实,折扇最早始于日本,北宋中期才进入中国,算是泊来品。最开始,折扇的功用还是只是满足人们清凉的目的,直到明朝以后,折扇慢慢为文人所用,并且变成了一种文人身上必不可少的文化符号。
明清以后,折扇成为文人手中的必备品,文人把玩折扇,扇面上通常描绘着书法、国画、诗词等内容。而荣昌折扇之所以经久不衰,陈子福告诉我们,有两个原因,在实用性上来说,上世纪50年代以前,几乎没有电扇,必须通过这折扇来纳凉,又因为荣昌折扇结实耐用,实用性强,好携带等特质,远销国内外。从文化性上来说,它是文化用品,扇面上有名家的字画,拿在手上还可以“炫耀”一番。
随着时代变迁,荣昌折扇也不断推陈出新,工艺折扇渐成新宠,挂扇、夏布扇成为人们珍藏的艺术品。1997年,西南地区最大的“扇王”在荣昌诞生。这是一把两米雕刻白绸绘画挂扇,扇面是《川江晓雾图》,其水墨渗染之浓烈,使画面庄重伟岸,气势磅礴。
说到折扇的将来,陈子福显得信心十足。“早在十年前,就有记者采访过我,问我折扇有一天会不会消失。我是这样回答的:除非中国文化灭亡,否则折扇不可能消失。折扇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根深蒂固了。
至今,荣昌折扇至今仍然保留着最纯粹的手工制作,之所以不用机器,是怕破坏这种手工工艺。折扇在引风纳凉方面的作用,远不如蒲扇直截了当,但无论团扇,还是折扇,都是在实用基础上的进步,是对生活美化的装点。它是挂在时代腰间的奢侈品。
折扇、夏布的“珠联璧合”
关于夏布折扇,不得不说到一个人,他就是陈子福。
陈子福13岁就当了折扇学徒,对他来说,从小就开始吃荣昌折扇这碗饭。所以,当他四十多岁从企业出来以后,又重新拾起了荣昌折扇这碗饭。而这一次,似乎带着某种使命感出发,注定要给荣昌折扇的历史增添一些什么……
1996年,对陈子福来说,是转折性的一年。当时,他怀揣着全部家当3000多元,背篼里插着20把折扇,踌躇满志地赶到北京历史博物馆参展。而这些钱还关乎即将高考的儿子上大学的费用。妻子也并不支持这样的举动,而他这样告诉妻子:“别人赌钱一个月都要输上成千上万,我这辈子从不赌博,就堵这一次吧!”无路可走时,就只能往前走。
可是,到了北京以后,承办单位却要求他交3000元展位费,他厚着脸皮,磨叽一整天,终于将价格讲成600元,分到了展会二楼最角落的一个展位。不仅如此,出入展厅,主办方还要求他单独购买门票,受尽了主办方的各种刁难,陈子福毫不泄气,坚决要把这场“硬仗”打下去。
但好折扇不怕巷子深,虽然最后一个展台,但陈子福的折扇获得了众多人的青睐。第二天,带去的二十几把扇子全部卖完了。并且还在北京受到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引起不小轰动。
陈子福一个人背着荣昌折扇闯北京,一时间也成为了一段佳话。因为在1996年要上中央电视台是非常难得的事情。这件事给足了陈子福信心,直到1997年,他发明了夏布折扇。
夏布和折扇都是荣昌名特产品,夏布和折扇结合则是珠联璧合,开创了荣昌折扇新的名品,夏布折扇的问世填补了中国折扇史上的空白。荣昌松竹轩扇庄主人陈子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将夏布与折扇艺术融为一体研制成功夏布折扇及夏布绘画风格,展现了巴渝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其古朴、典雅、深沉的艺术风格深受海内外收藏界人士的关注与欢迎。
为庆祝建国五十周年,陈子福以独特的折扇语言,设计制作了“纪念建国五十周年大型纪念套扇”一套。该套扇51把,从49工分起至99公分止,每扇增长一公分象征共和国成长的年轮,全套扇51个造型设计,装饰手法采用了烙花、彩绘、阴刻、阳刻、嵌刻等传统技法。融规模性、工艺性、纪念性于一体,首开国内“先河”,堪称西部第一国内罕见。
2002年4月,陈子福制做的竹匣夏布折扇获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银奖,这是三百多年来荣昌折扇获得的最高荣誉。至此,荣昌折扇的知名度又有了很大的提升。
如今,64岁的陈子福扔在孜孜不倦地寻求创新荣昌折扇的方法。对于他来说,这除了是谋生手段,更重要的,是传承制扇家族曾经名闻大江南北的“绝活儿”。不光如此,陈子福还到处查阅关于荣昌折扇的史料,关于“贡品”一说,仍然是个谜。他希望能够把荣昌折扇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史料填充得更加丰富。
折扇不管是当作礼品还是文人自身收藏喜爱,都有着很好的销路。除此以外,折扇厂家生产的舞蹈扇成为了荣昌折扇的一种补足,舞出了荣昌之古典美。
一柄折扇,两种画面。一面历史,一面现实。一面书画,一面可能是空白,留给后人思考后填充。在今天,折扇已成为中国的折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