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音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w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时,我家住在苏中平原的一个小村庄。由于我是长子,和弟、妹相差三四岁。
  就在弟弟刚出生的时候,母亲迫于无奈,只能将刚三岁的我,托付给我的爷爷奶奶。在那个“农业学大寨”的特殊年代,农民每天起早贪黑像学生上课和放学一样,辛苦而有序。爷爷奶奶也是一样,几乎每天都是很晚才回家。由于我的胆儿不够大,黑灯瞎火的我很害怕,只要天一摸黑,我就会赶忙插上门闩,像只小猫似的在寂寂中慵蜷于门后,聚精会神地听着外边的动静,其实,是企盼着能早点听到二老的脚步声。就这样,久而久之,使得我对爷爷奶奶的足音特别敏感,以至不管是雨天,还是雪天,我隔着门都能准确辨别,甚至连他们是并行还是一前一后,都猜得八九不离十。他们每次回来的足音都是十分沉重而又仓促的,我知道,这既蕴含着他们一天的辛劳,踩出的是泥土芳香,五谷的芬芳,更是博大而深沉的爱的一种牵挂。
  我长大后,远离家乡来到了部队,虽然再也听不到二老那十分熟悉的足音了,而为此感到很不习惯,甚至特别想家,但就在入新兵连后不久,一次全连队列的演练,却让我又找回了感觉。
  “唰,唰!”此时的大家,我的战友,个个挺胸收腹,人人目光炯炯有神,几乎在同一瞬间,用同一姿势,迸发出同一音符,那声音如同万马奔腾,似汹涌澎湃的浪潮和滚滚不息的洪流,来证实自己的坚强,证实自己的信念和证实自己的忠诚。身临其中的我,第一次触觉到军姿是那样的优美、动人、协调,动作是那样的老到、有力、敏捷。渐渐地,我对军人的足音便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欣赏,再由欣赏到崇尚了。
  那刚毅的足音,我尤其喜欢谛听,的确别具一格。齐步、正步、跑步,早操走队列,会操,阅兵,虽然各有各的距离,各有各的高度,各有各的节拍,各有各的“音符”,通过“一二一”的节拍,把军人的脚步声演绎得惟妙惟肖,可以说这声声脚步都跳动出伟大的中华民族之魂,是我们当今这个时代的最强音。这种足音遍布中华大地,在汶川、九寨沟抗震救灾中有,在大兴安岭扑火救灾中有,在安徽三河古镇抗洪救灾中有……可以说,部队走到哪儿,哪儿就有这种使人难以忘怀的足音。
  但足音是心音,是生命的一種流淌,是心灵的一种跳动,它演绎着军人对祖国、对事业、对人生的选择和态度;足音又是一首歌,是情感的一种勃发,是精神的一种展示,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心境和风貌。
  我告别部队多年了,像一只无名小鸟在城市的夹缝里觅食、生存。被那楼群分割得有棱有角的天空,时常让我感到惶恐和迷惑。我曾经两次登上中洋金砖大酒店的顶层,站在海安这座城市高高的额头上,打着眼罩、拉长目光远眺着前方,好像分明听到了来自军营中那些将士的足音,仿佛自己也在其中,正唱着“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像首歌,绿色军营、绿色军营教会我……”这首《一二三四歌》,通过欢快有力的曲调,踩响出军人的那种挑战自然、挑战困难、挑战自我、挑战世界的倔强之声、自信之声和奋进之声!
  责任编辑:秀丽
其他文献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每逢五月下旬,来自甘肃陇东定西、陕西商县的成千上万条汉子,他们头戴草帽,用镰架子挑着铺盖卷儿,告别妻儿老小,带着叮嘱,带着希望,奔赴即将麦收的关中。他们从潼关一路向西,歷时一月,一路风餐露宿,在炎炎的烈日下,躬身于麦田挥汗如雨,用勤劳的双手换取薪酬。  这些麦客,三三两两结伴同行,徒步撵着成熟的麦子。他们之中有乡邻、有父子、有兄弟,也有夫妻。饿了,掬几捧凉水灌饱肚子;困了,摘下
期刊
对你的相思,从春天出发,到了冬天就飘成了雪花。  那就从遥远的地方寄给你吧,让你存下,好慢慢融化。相思煮茶,相思煮茶,煮一杯我未讲出口的话。再寂寞的寂寞又能怎样?你会是我轻轻撩起的长发。  给我的痴恋,早奔赴天涯,最后留你眼里一抹晚霞。  那就把心底的柔情寄給你吧,午夜时分,用相思煮茶。相思煮茶,相思煮茶,煮一方只属于我们的家。再幸福的幸福不去想它,我只想有你的春秋冬夏。  责任编辑:蒋建伟
期刊
我记得第一次照相时的情景。  春天,一天,父亲突然将我从枯燥的拼音课堂里叫出来,将我带到了幼儿园后的大槐树下。正在读六年级的二姐早已在那里等着。接着来了一个阿姨,胸前挂着一个沉甸甸的黑黝黝的东西,她叫我和二姐站在一起,又要二姐牵住我的手。她刚举起那个感觉很沉的东西,又放下,迅速地跑到旁边的油菜地里,掐下几枝花穗,要我和二姐每人拿一束。“咔嚓”一声,一道白光在我眼前迅疾地闪耀而过。二姐对我说,这就是
期刊
1994年秋天,我读小学四年级。  一个上午,家在镇上的蔡宁同学带来了一本硬皮彩页的《伊索寓言故事》,这本书是她读研究生的叔叔从南京带来的。这本寓言故事的到来,在班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同学都想看。下课的时候,她的座位前就挤了很多人,黑压压的一片脑袋,你推我挤围成了密不透风的围墙。个子矮小又在外圈的我,根本看不见任何一个字,我挤出了人群,默默坐回座位,听着他们或高或低的惊叹、评论,眼睛盯着数学作业
期刊
薄薄的轻雾飘荡在山间,一行行碧绿的茶树顺着山坡延展,坑坑洼洼的小路便从茶道间穿过。茶树刚冒出的新芽,像细细的绣花针浅浅地绿着,摘一两根放进嘴里慢慢嚼,淡淡的清香,一年中,最好的茶便是这毛尖。  走过茶山便进入一片松林,小道隐没在林间。灌木、茅草、蕨苣覆盖了山路,鸟儿在树上欢快地鸣叫。拨开草木,脚下的松针金灿灿的,踩上去软软的,踩碎细枝,便发出轻轻的脆响。童年时,我们背着背篓在这山间割柴,或追野兔、
期刊
婆婆就住在小巷尽头的小屋。  婆婆是南方人,出身还算不错,嫁与夫家后,生活略显拮据。教育五个儿女从小勤俭节约,不要随便浪费任何东西。谁要是轻言浪费,平日里和颜悦色的婆婆就会大发脾气,让大家都感到害怕。听丈夫说,婆婆是家中绝对的权威,她说不的事谁也改变不了。公公在工厂工作,离家远,一台旧自行车骑了好几十年,期间要换台好点的,婆婆总说还可以的还可以的,公公的破自行车一直伴他到退休。丈夫和弟弟上学的学校
期刊
儿时起夜,总能看见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做针线。  等着袼褙风干,母亲预备绱鞋帮的双股线和纳鞋底的麻线绳。我趴在炕沿边儿看母亲做活儿,一手提拎纺线锤,一手续麻皮儿纺锤子悠悠地转,麻皮儿松鼠尾巴似的在母亲的头顶跳着画圈儿。  母亲做鞋,先翻鞋樣子因袭,和去年一模一样。母亲忙,忘了我们的脚噌噌地长。鞋子夹脚,我们嚷疼,母亲头也不抬:“穿过新性就好了!”我们硬着头皮穿,鞋的新性过了,低头看脚,让鞋拿变了形,
期刊
艳秋老师:  在监狱的图书室中,不经意翻开了《散文选刊·下半月》,封面的湖光山色让人沉醉,令人神往,那美好的文章中,各色各样的人,他们的积极生活态度,真实情感,享受美景的感悟,都会让人爱不释手,回味无穷。人生很短暂,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够喜欢一本书、一个人是莫大的缘分,在特殊的环境结缘了让人暖心感动的文字,意味深长的文章,如同结识了良师益友。如果我的人生早日拥有如此的朋友,那该是采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
期刊
待那满树的槐花落尽,小麦就一片金黄了,人们似乎又闻到了馒头的香味,也闻到了艾蒿和粽子的香味。  过罢元宵节,女人们就开始预留好端午包粽子的糯米了,晴好的日子,会在门前的凉床上晾晾那些白花花的糯米。端午的头一天,女人们会到河边的芦苇地里采来青青的苇叶,放在水盆中浸泡。糯米须提前用竹篮淘好控尽水,放在一边,若要包带馅的粽子,还须把花生、蜜枣、红豆等辅料备齐。傍晚时分,农舍的门前,女人们三五个聚在一起,
期刊
老街就在海边沿,呈“Z”字形,长约三四华里,偶尔路过,依然能隐隐约约闻到一股小时候已熟稔了的海腥味。  走在老街上,你会发现一个挺有趣的现象,无论小店铺还是居民住的老屋,门牌号都是以小区来命名。比如沿路有中保小区、老街小区、方井小区、沙塘小区等等。到了老街的终点是一口井,名叫桂花井。桂花井很深,深约五六米,水井清澈见底,打上来的水甘洌爽口。据世代住在井旁边的张大爷讲,这口桂花老井已有600多年的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