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教学策略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青年与社会·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xampleyuyu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想象力是创造的核心,是创造的源泉,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能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思维的欲望。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启迪和鼓励联想,设计一些化学问题进行想象力训练等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如:引入有机物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在我们的周围你知道哪些物质属于有机物吗,没有有机物的世界会是怎样的,有机物是怎样形成的;在学习氢键时,激发学生想象——如果水分子之间没有氢键,我们的地球会怎样,若外星球也有生命,但没有水,那么哪种物质会相当于水的作用;在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教学时,可提示学生——你还会发现哪些物质的分子结构也为正四面体结构,有没有离子的结构也为正四面体结构,有没有哪些物质虽然不是由分子和离子构成但也存在正四面体结构;甲烷的一氯代物无同分异构体,乙烷的一氯代物无同分异构体,2,2 –二甲基丙烷的一氯代物无同分异构体,由此总结出什么样的规律,又怎样运用此规律有所发现。
  加强实验和观察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途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是验证、探索、创造的可靠手段。观察是创造的入门阶段,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敏锐的观察能力来自于训练有素的观察技能与问题意识的结合。平时观察到的,或偶尔发现的奇异化学现象,要探索它的实质就要动手做实验。因此,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扎实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实践的根基,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必要途径。
  1.端正学生的观察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和观察能力,引发学生联想思维。教师应根据所观察事物的特点,指导学生从大到小、由远及近、由点到面、由短期到长期、由宏观到微观,使学生学会全面、系统地观察,训练出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如,在“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引导学生不应停留在金属钠在水面上“跑来跑去”这一“好玩”的实验现象,而应引导学生观察到钠浮在水面上、反应放出气体、液体颜色变化、滋滋的声音等实验现象。又如在提醒学生认真观察二氧化硫漂白实验后,不能只让学生知道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还要启发学生對照氯气漂白的实验装置和现象思考二氧化硫、氯气漂白原理上的区别。再如,学习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性质时,分组实验,每组发放一支盛有一氧化氮和少量水的试管、一条蓝色石蕊试纸。①观察一氧化氮的色态及溶解性;②打开塞子一会儿,观察气体的颜色变化;③振荡试管观察变化。然后提问:②、③实验中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什么性质?怎样证明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产物?重复②、③操作,并用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上述阶梯式问题、实验、分析、讨论,对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有了深刻的认识,完成了化学反应方程式。然后再提出问题:如何收集和检验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气体?让学生在思考中巩固、应用新学知识,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2.注重课堂演示实验,同时注重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课堂演示实验应尽量让学生去观察实验现象,切勿包做包讲。当然,仅仅观察课堂演示实验是不够的,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带学生到化工厂和污水处理厂参观,并邀请有关人员进行讲解。定期给学生布置参观对象和思考的问题,如家中的食盐为什么会变潮?“乐山大佛”为什么会慢慢被侵蚀?洋县蔡伦墓前的石壁上雕刻的字为什么越来越模糊?该怎样保护?为什么要兴建火力发电厂,而为什么又要关闭一些小型火力发电厂?为什么有些地方的水不能直接饮用?为什么要植树造林?为什么汉江的水混浊不清而且非常臭?不断向学生提出生活问题,不但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拓展思维空间,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要精心设计探索性实验,甚至可以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探索性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如,在进行“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和性质实验”时,就可以先按照常规的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观察实验现象,同时引导学生辨别红褐色沉淀的本质。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没有得到大量的氢氧化亚铁?怎样得到大量的氢氧化亚铁?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甚至还可以对课本上的实验方法加以改进来进行探索。这样学生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经过探索获取知识,还获取了探索方法。又如:喷泉实验改为用盐水收集氯化氢气体,当用大注射器将几滴石蕊溶液注入瓶内后,水自动喷出形成红色的喷泉。学生十分惊奇,水怎么会自动喷出呢?大家分析、讨论了可能的原因。然后另取一瓶接气压计,验证学生的推测。由于学生对喷泉实验原理理解得深刻,他们课后又设计了几种方案。如用无色饮料瓶配上带导管和胶头滴管的双孔塞,收集满氯化氢气体,挤入两滴水后瓶内出现百雾,随后瓶子变瘪,再打开止水夹,形成美丽的喷泉。再如,在做学生实验“乙炔的制取和性质”时,为了使实验顺利进行,学生便大胆进行了改进:有的先加水,倾斜试管,再在试管上端放一块电石和一团棉花,塞进单孔塞,缓缓竖立试管;有的用底部略有破损的试管,通过放入或提出水来控制反应的进行,等等。
其他文献
迁移是已经学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也就是已有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这一现象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目前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迁移的理论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为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概括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进而达到向独立写作的迁移,向不断用原有知识解决新课题的迁移,等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就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
期刊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都表明:兴趣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愿意在某些方面多下工夫。兴趣的作用巨大,大部分表现在学生掌握对象所具有的力量上的准备和为此付出必要的努力和决心上。有了兴趣,就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就能充分发挥主观潜能进行学习,即使遇到各种问题也会想方设法去克服,努力实现自己的学习目的。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基础的学
期刊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肩负着培养、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适应新世纪竞争的合格人才的光荣使命,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也是当代教师面临的时代课题。下面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情境,启迪学生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新知识,教师可
期刊
在学校,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班主任工作直接关系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关系着学生的前途、祖国的未来。所以,做好班主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一位好的班主任要做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统一。  一、“外在”美  当你把学生从父母的手中一个一个地领进教室,然后往讲台一站,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扫向你,一下子,你便成了学生眼中的焦点。这时,你首先得从表面上吸引学
期刊
课堂语言体现了教师的修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课堂语言应更加注重简洁、生动、亲切、规范、机智,从而使得课堂语言在提高学生脑力劳动效率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语文老师该如何讲究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呢?在这里,我们作如下的探讨:  一、课堂教学语言要有鲜明性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重复哆嗦,讲得过多,但观点、概念又不鲜明,用词褒贬义不分,缺乏对比,这样讲课,必然失败。生理学规律表明,“对大脑半球的某一
期刊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通过精心设计导言课来激发学习兴趣;第二阶段,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不断巩固学习兴趣;第三阶段,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來发展学习兴趣。  一、通过精心设计导言课来激发学习兴趣  任何优秀的教师,首先必
期刊
一、坚持教书育人的教学观  要把教学的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上来,就必须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坚持教书育人,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  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少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都有密切联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数学教学
期刊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最基本的理念,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现代教育的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主题,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所谓形象思维,是指对具有形象性的思维材料进行加工,用表象来思维的思维形式。它是文学、艺术等领域运用得最充分、起决定作用的思维类型。语文教学在初中学段重在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的训练,无论是哪一方面,其实都是让学生通过艺术形象来把握和体验现
期刊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实施化学教学,应舍弃传统的化学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必须把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首要的位置。  一、巧妙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探究的问题和兴趣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体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问题,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是一门初中应用性较强的
期刊
自然学习法最初源自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与Tracy Terrell在1983年合著的《The Natural Approach》一书。本文引用此理论,旨在为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寻求一种革新的理论依据和探索方向。  一、诗歌教学导入,强调新、奇,激发学生诗趣  1.保持诗歌的陌生化,有意识地忽略传统的课前预习。长期以来,我们已形成这样的教学模式: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