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西藏是我多年的夙愿,当我有幸与它零距离接触时,感到震撼的不仅是视觉的冲击,更被它悠久的文化、神秘的宗教色彩深深地吸引。
在西藏,无论是人口稠密的城镇乡村,还是荒无人烟的草原,无论是崇山峻岭的山口,还是碧波荡漾的湖畔,到处都闪耀着艺术的灵光……
那里的寺院依山而建、金光流溢,那里的山口和湖畔翻飞着美丽又神圣的经幡。还有,山顶矗立的古代城堡,佛殿内色彩缤纷的神奇壁画、雕塑和唐卡,辽阔草原奔放的歌舞,到处都展示着智慧的笔触。
佛教和虔诚的信徒
西藏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至今已有约5000年的历史。史前艺术与原始宗教——苯教息息相关,其后的发展则以藏传佛教文化为主体,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苯教是青藏高原史前文明中主要的土著宗教,于公元前5世纪由西藏西部古代象雄王子辛绕米卧且创建。纪元前后,开始向东发展,随后遍布后藏和拉萨地区,并在吐蕃前期发展到了第一个顶峰,几乎主宰了吐蕃前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苯教主张“泛神论”,认为“万物有灵”,大地山川、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飞禽走兽都无不充满了超自然的灵性,执掌着人们的生老病死和祸福吉凶,是人们无法预知的的神奇力量。鬼神不仅统治着人类,甚至认为人本身也是由鬼神创造而来的。统治当时吐蕃社会的赞普被认为是“天子”即天神的儿子,赞普由天界下降人间,死后要沿着天梯返回天界。人的命运也是由依附在身上的战神和阳神等两个神灵主宰,一旦失去了其中一个神灵的保佑,人将远离这个世界。故人死后,要举行盛大的祭献仪式,超度亡灵。因为苯教认为,人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活人的世界,一个是死人的世界。且死人的世界是黑暗和痛苦的世界,死去的人只有通过祭献才能将其灵魂从黑暗和痛苦的世界中赎回,并导入天国。基于这些观念,雍仲苯教形成了一套原始的神、鬼体系和酬神、驱鬼的仪式,这就是著名的苯教九乘理论和实践中四因乘的核心内容。这些理论和实践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在史前的艺术中得到具体体现。
公元7世纪,佛教大规模传入吐蕃后,苯教和佛教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尽管苯教在8世纪中叶失势,但并没有因此而灭绝,而佛教在与苯教的这场冲突中却被吐蕃社会广泛接受,从而赢得彻底的胜利。佛教从苯教中吸收了不少教理和仪轨,并一直流传至今。
我们怀着对西藏宗教文化的尊重与寻访之心,在这次西部行中,重点安排了瞻仰西藏寺院的行程,第一站就来到了大昭寺。
寺里寺外有数不过来的朝拜者,他们虔诚地匍匐在地,有的把自己双腿绑在一块长板上,我们叫不上来这板的名称,也不愿去打扰朝拜的任何一个人,只是暗下思忖,这种朝拜方式,是为了动作更连贯、求佛更真诚。
他们中,有的还带着干粮和水壶,不远万里来到寺院。在大昭寺附近的八角街,当我看到一位信徒全然不顾周围熙攘的环境,一步一叩向着大昭寺前行,不由得按下快门,看上去,他才是个17岁左右的孩子。还有一位壮汉子,当他叩拜完毕站起来,脑门上已经留下了一大块血色茧子。
置身其间,我们确实感受到了一种宗教信仰展现的精神力量,对藏传佛教有了不临其境不得其深的感受。
寺院和其间的艺术
那里的主持告诉我们,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尽管得到了松赞干布的大力支持,但仍遭到了当时处于吐蕃主要地位的传统苯教势力的强烈反对。佛教的传播曾经举步维艰,我们现在看到的大昭寺,传说在兴建时,地基屡屡昼建夜毁,兴佛和反佛两种力量势均力敌。
直到一个世纪以后,即在赤松德赞时期,苯教逐渐失势,公元763年,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院桑耶寺在山南建成,佛教才在西藏站稳脚跟。
虽然,由于急着赶路,我们没有去瞻仰桑耶寺,但我们真的在路上用长焦拍到了耳熟能详的老歌中的“金屏似的小山”,那些有寺的美丽风光也够我们流连。
在这些寺院里所见的,不仅有虔诚的信徒,还有一些神秘灵光的纪念品,比如,在一块头骨上所刻的图案,满带宗教符号又充满艺术魅力,耐人寻味。
15世纪,相继产生了对西藏后来政治、经济和文化具有重要而又广泛影响的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和格鲁派等藏传佛教不同的教派,因此,在西藏,你能看到很多不同形式的传经道具,其内在含义也随教派的不同有不同的艺术性。
由于艺术具有独特的认识、教育和审美功能,佛教也因此从早期的反对涂写圣容走向了后期的像教,藏传佛教又将这一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使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藏传佛教按照现实生活,为释迦牟尼及其眷属构造了一个金字塔的等级结构,艺术家们为金字塔中的神灵们,绘制了一尊尊千姿百态的形象,组成了佛教世界里的众神殿,以至于没有人能够弄清在这个神灵世界中,到底有多少为膜拜对象。在这个神灵世界里,不仅有印度佛教传统中的各种神灵、鬼怪,也有藏传佛教苯教文化中的神灵。
如果说走近西藏是缘分,是精神世界的洗涤,那么走出西藏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我要说:珍惜所有和你有缘的人和事、珍惜每分每秒做好自己喜欢的事、平安是福、平安是最大的福!
相关连接
藏传佛教的教法:
宁玛派 自认是藏传佛教教派中最为古老的教派,主要以弘扬吐蕃时期的“旧密”,即吐蕃时期译入的佛教密宗为主,这些密宗典籍在吐蕃时期灭佛前被莲花生大师等密藏起来,后相继被发掘出来,其中《大圆满法》为其主要的核心教义。传人包括在家居士和出家僧人,以家族和师徒相传为主。
噶当派 更注重于显宗理论的修习。在早期噶当派历史上产生了两位比较重要的人物,他们对后世藏传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位是巴察·尼玛扎,他将印度著名哲学家月称的应成中观学说翻译并介绍到了西藏,该学说的译入对后来中观学说在西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位是俄·列必喜饶,他在1073年建立桑普内邬托寺后,致力于翻译和介绍印度著名哲学家法称的因明学论点,从而开创了藏传佛教的因明学即藏传佛教哲学的传统。
萨迦派显密兼修但更注重于密宗的修炼。萨迦派在元代一枝独秀,其代表人物萨迦班智达顺应时代潮流,顺利地完成了西藏的和平统一,并从八思巴开始,萨迦派僧人一直位居元朝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西藏地方事务帝师的显赫位置。萨迦派从而也获得了较大发展,从西藏一直向东传播到了西夏、上都、大都、云南、杭州、潮州等地。其主寺为1073年贡却杰波修建的萨迦北寺和1280年八思巴时期修建的萨迦南寺。
噶举派 藏传佛教教派中支系最为繁茂的教派,一共有13个支派。该派采用了寻找转世灵童来确定教派继承人的方法,在西藏历史上率先创立了活佛转世制度,建立了黑帽系活佛系统,并陆续为各个教派采用。该派在明代时期的西藏有较大的势力,与明朝中央政府关系十分密切,其中第五世活佛得银协巴于1406年前往南京为永乐皇帝举行佛事,1407年因其“道行卓异”而被永乐皇帝封为大宝法王。
格鲁派 清朝以来在藏传佛教各个教派中影响最大的教派。主张显宗和密宗并重的同时,强调先显后密,只有在圆满完成显宗的修习之后,才能进行密宗的修炼。在显宗方面,主张缘起性空,在印度哲学家月称的应成中观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法称的认识论和逻辑学思想,兼收并蓄,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完备崭新的中观学说体系;在密宗方面,强调修习应该遵循次第,即修习必须由浅入深、由低而高进行。
在西藏,无论是人口稠密的城镇乡村,还是荒无人烟的草原,无论是崇山峻岭的山口,还是碧波荡漾的湖畔,到处都闪耀着艺术的灵光……
那里的寺院依山而建、金光流溢,那里的山口和湖畔翻飞着美丽又神圣的经幡。还有,山顶矗立的古代城堡,佛殿内色彩缤纷的神奇壁画、雕塑和唐卡,辽阔草原奔放的歌舞,到处都展示着智慧的笔触。
佛教和虔诚的信徒
西藏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至今已有约5000年的历史。史前艺术与原始宗教——苯教息息相关,其后的发展则以藏传佛教文化为主体,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苯教是青藏高原史前文明中主要的土著宗教,于公元前5世纪由西藏西部古代象雄王子辛绕米卧且创建。纪元前后,开始向东发展,随后遍布后藏和拉萨地区,并在吐蕃前期发展到了第一个顶峰,几乎主宰了吐蕃前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苯教主张“泛神论”,认为“万物有灵”,大地山川、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飞禽走兽都无不充满了超自然的灵性,执掌着人们的生老病死和祸福吉凶,是人们无法预知的的神奇力量。鬼神不仅统治着人类,甚至认为人本身也是由鬼神创造而来的。统治当时吐蕃社会的赞普被认为是“天子”即天神的儿子,赞普由天界下降人间,死后要沿着天梯返回天界。人的命运也是由依附在身上的战神和阳神等两个神灵主宰,一旦失去了其中一个神灵的保佑,人将远离这个世界。故人死后,要举行盛大的祭献仪式,超度亡灵。因为苯教认为,人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活人的世界,一个是死人的世界。且死人的世界是黑暗和痛苦的世界,死去的人只有通过祭献才能将其灵魂从黑暗和痛苦的世界中赎回,并导入天国。基于这些观念,雍仲苯教形成了一套原始的神、鬼体系和酬神、驱鬼的仪式,这就是著名的苯教九乘理论和实践中四因乘的核心内容。这些理论和实践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在史前的艺术中得到具体体现。
公元7世纪,佛教大规模传入吐蕃后,苯教和佛教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尽管苯教在8世纪中叶失势,但并没有因此而灭绝,而佛教在与苯教的这场冲突中却被吐蕃社会广泛接受,从而赢得彻底的胜利。佛教从苯教中吸收了不少教理和仪轨,并一直流传至今。
我们怀着对西藏宗教文化的尊重与寻访之心,在这次西部行中,重点安排了瞻仰西藏寺院的行程,第一站就来到了大昭寺。
寺里寺外有数不过来的朝拜者,他们虔诚地匍匐在地,有的把自己双腿绑在一块长板上,我们叫不上来这板的名称,也不愿去打扰朝拜的任何一个人,只是暗下思忖,这种朝拜方式,是为了动作更连贯、求佛更真诚。
他们中,有的还带着干粮和水壶,不远万里来到寺院。在大昭寺附近的八角街,当我看到一位信徒全然不顾周围熙攘的环境,一步一叩向着大昭寺前行,不由得按下快门,看上去,他才是个17岁左右的孩子。还有一位壮汉子,当他叩拜完毕站起来,脑门上已经留下了一大块血色茧子。
置身其间,我们确实感受到了一种宗教信仰展现的精神力量,对藏传佛教有了不临其境不得其深的感受。
寺院和其间的艺术
那里的主持告诉我们,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尽管得到了松赞干布的大力支持,但仍遭到了当时处于吐蕃主要地位的传统苯教势力的强烈反对。佛教的传播曾经举步维艰,我们现在看到的大昭寺,传说在兴建时,地基屡屡昼建夜毁,兴佛和反佛两种力量势均力敌。
直到一个世纪以后,即在赤松德赞时期,苯教逐渐失势,公元763年,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院桑耶寺在山南建成,佛教才在西藏站稳脚跟。
虽然,由于急着赶路,我们没有去瞻仰桑耶寺,但我们真的在路上用长焦拍到了耳熟能详的老歌中的“金屏似的小山”,那些有寺的美丽风光也够我们流连。
在这些寺院里所见的,不仅有虔诚的信徒,还有一些神秘灵光的纪念品,比如,在一块头骨上所刻的图案,满带宗教符号又充满艺术魅力,耐人寻味。
15世纪,相继产生了对西藏后来政治、经济和文化具有重要而又广泛影响的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和格鲁派等藏传佛教不同的教派,因此,在西藏,你能看到很多不同形式的传经道具,其内在含义也随教派的不同有不同的艺术性。
由于艺术具有独特的认识、教育和审美功能,佛教也因此从早期的反对涂写圣容走向了后期的像教,藏传佛教又将这一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使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藏传佛教按照现实生活,为释迦牟尼及其眷属构造了一个金字塔的等级结构,艺术家们为金字塔中的神灵们,绘制了一尊尊千姿百态的形象,组成了佛教世界里的众神殿,以至于没有人能够弄清在这个神灵世界中,到底有多少为膜拜对象。在这个神灵世界里,不仅有印度佛教传统中的各种神灵、鬼怪,也有藏传佛教苯教文化中的神灵。
如果说走近西藏是缘分,是精神世界的洗涤,那么走出西藏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我要说:珍惜所有和你有缘的人和事、珍惜每分每秒做好自己喜欢的事、平安是福、平安是最大的福!
相关连接
藏传佛教的教法:
宁玛派 自认是藏传佛教教派中最为古老的教派,主要以弘扬吐蕃时期的“旧密”,即吐蕃时期译入的佛教密宗为主,这些密宗典籍在吐蕃时期灭佛前被莲花生大师等密藏起来,后相继被发掘出来,其中《大圆满法》为其主要的核心教义。传人包括在家居士和出家僧人,以家族和师徒相传为主。
噶当派 更注重于显宗理论的修习。在早期噶当派历史上产生了两位比较重要的人物,他们对后世藏传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位是巴察·尼玛扎,他将印度著名哲学家月称的应成中观学说翻译并介绍到了西藏,该学说的译入对后来中观学说在西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位是俄·列必喜饶,他在1073年建立桑普内邬托寺后,致力于翻译和介绍印度著名哲学家法称的因明学论点,从而开创了藏传佛教的因明学即藏传佛教哲学的传统。
萨迦派显密兼修但更注重于密宗的修炼。萨迦派在元代一枝独秀,其代表人物萨迦班智达顺应时代潮流,顺利地完成了西藏的和平统一,并从八思巴开始,萨迦派僧人一直位居元朝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西藏地方事务帝师的显赫位置。萨迦派从而也获得了较大发展,从西藏一直向东传播到了西夏、上都、大都、云南、杭州、潮州等地。其主寺为1073年贡却杰波修建的萨迦北寺和1280年八思巴时期修建的萨迦南寺。
噶举派 藏传佛教教派中支系最为繁茂的教派,一共有13个支派。该派采用了寻找转世灵童来确定教派继承人的方法,在西藏历史上率先创立了活佛转世制度,建立了黑帽系活佛系统,并陆续为各个教派采用。该派在明代时期的西藏有较大的势力,与明朝中央政府关系十分密切,其中第五世活佛得银协巴于1406年前往南京为永乐皇帝举行佛事,1407年因其“道行卓异”而被永乐皇帝封为大宝法王。
格鲁派 清朝以来在藏传佛教各个教派中影响最大的教派。主张显宗和密宗并重的同时,强调先显后密,只有在圆满完成显宗的修习之后,才能进行密宗的修炼。在显宗方面,主张缘起性空,在印度哲学家月称的应成中观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法称的认识论和逻辑学思想,兼收并蓄,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完备崭新的中观学说体系;在密宗方面,强调修习应该遵循次第,即修习必须由浅入深、由低而高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