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令日本面临困境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yk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5月25日至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访问日本,成为“令和时代”的第一位国宾。此次访问整体看起来气氛融洽、宾主尽欢,就连眼下最令日本焦灼的美日贸易谈判问题,特朗普都同意推迟到7月日本参院选举后再出结果,以免影响农民选票。但特朗普这种表面上的拉拢,既掩盖不了美日在贸易上的巨大利益分歧,也解决不了日本在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之下所面临的困境。

中美贸易战对日本影响巨大


  5月8日,就在第十一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开始的前一天,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將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的关税从10%上调至25%。这种咄咄逼人的姿势、出尔反尔的态度,完全是要迫使中国接受“城下之盟”,没有半分其所宣称的“公平”,更没有丝毫商业精神中最基本的诚信。对此,中方深表遗憾,并表示不得不采取必要反制措施。由于美国的这种立场和做法,中美经贸磋商毫不意外地严重受挫,双方的贸易战愈演愈烈。
  作为与中美均存在密切经济联系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不可避免地受到中美贸易战的巨大影响。5月13日,日本内阁府公布了3月份的景气动向指数,这是进入本年来的第二次下调。更令人瞩目的是,这是2013年1月以来日本政府首次将本国经济基本情况判断为“恶化”。在次日召开的“经济财政咨询会议”上,首相安倍晋三也针对这一景气判断做出回应,表示须密切“留意海外经济的动向”。
  从近期经贸数据来看,日本经济形势恶化的直接原因是生产资料和中间产品的出口量减少,其中对华出口萎缩尤为明显。例如,3月份日本对华出口的金属加工机械、液晶产品等同比减少9.4%;4月份,日本的机床订单同比下降33.4%,连续七个月出现下滑。这一趋势背后的主要因素就是中美贸易战。2018年7月6日,美国对华制定的第一批340亿美元加征关税产品清单主要由资本品和中间品构成,包括航空和产业机器人、半导体等中国重点发展的高科技领域产品在内的818个品目。这些品目中有大量商品的部件需要从日本进口,后者也就难免池鱼之殃。据日本财务省最新统计,2019年日本的出口总额中,对华出口和对美出口有可能分别减少20%和19%。
  然而,这还只是中美贸易战对日本经济的直接影响,潜在的长期和宏观影响将更为惊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8年7月的估算,如果特朗普政权将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范围扩大到2500亿美元,两年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将下降0.5%。从国别看,受负面影响最大的是美国自身,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导致个人消费恶化,其GDP将下降0.8%,中国将下降0.7%,日本则要下降0.6%。日本各个智库估算出的GDP下降幅度稍有不同,但也都在0.5?1%之间。对于经济长期不景气、增长率低位徘徊的日本来说,如此之大的GDP下降率几乎是灭顶之灾。日本经济支柱之一的汽车产业损失将会最大。这是因为中国是日本车企最大的海外生产基地,美国则是日本汽车的主要市场,中美贸易战对中美两国的影响均会波及日本汽车产业。

中美贸易战没有日本想的那么简单


  历史上与美国有着丰富贸易摩擦经验的日本对中美贸易战格外敏锐,但中美贸易战似乎比他们预想的更加深刻复杂。
  首先,中美贸易战与上世纪八 九十年代的美日贸易摩擦是不同的。
  日本很容易将中美贸易战与当年的美日贸易摩擦进行类比。1978年,美国的半导体厂商投诉日本设置进口壁垒并给予出口订单政府补贴,认为日本对美半导体出口给美国造成了高技术和国防产业上的威胁。这与如今中美贸易战中,美国所谓的“中国国家主导的产业政策给美国高技术和国防产业带来隐患”如出一辙。美日两国于1986年9月达成协议,包括日本对国内用户使用外国产半导体进行奖励、日本政府对出口美国的六个半导体品目的成本和价格进行监控等内容。但是,里根政府于半年后的1987年3月就以日本未遵守协议为由,对日本产的计算机等产品强行加征100%关税。这个协议导致日本的电子产业发展深受打击,与针对日元汇率的“广场协议”一起,构成了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20年”的导火索。中国如果被与《半导体协议》一样的强制性协议束缚,就可能重蹈日本的覆辙。这一类比当然是有道理的,因为目前中国的经济状况与当年的日本颇为相似:经济规模达到美国的60%以上,对美贸易存在巨额顺差。
2019年5月28日,特朗普在访日期间前往日本横须贺港慰问驻日美军,并宣示美日同盟关系的坚固。

  但是,中日在政治和安全上的立场截然不同。处于美国安全保护伞下的日本是不可能与美国真正对立的,美日贸易摩擦不过是同盟国之间的摩擦,被美国保护的日本不得不接受后者的苛刻要求。而深受“修昔底德陷阱”和冷战思维蛊惑的特朗普政权除了直接使用武力以外,采取各种方式对中国进行围堵打压,贸易战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形式。这个“战争”一旦开始,就不会那么容易终止,因为双方都不能输,也输不起。
  其次,美国的优势并没有那么明显。
  日本很多媒体认为在美国在中美贸易战中显然居于有利地位。因为美国从中国进口额高达5000多亿美元,其中已经有2500亿被征收高关税,剩下的2500亿也在探讨加征。相比之下,中国从美国的进口只有1500亿美元,其中已经适用高关税的只有1100亿美元,剩下的空间也只有400亿美元,均远低于美国。如此看来,中国在关税反制措施上似乎没有什么牌可打。
  实际上,中国手里掌握着不少优势,美国也存在很多弱点。第一,尽管加征关税后中美双方的进口额都在减少,但中国的减少幅度更大,而且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主要产品——大豆和液化天然气,都可以从其他国家找到替代来源。第二,中国有多种途径可以缓解美国加征关税给出口带来的压力,例如在金融上推动人民币贬值。第三,中美贸易战的成本绝非特朗普说的那样“都由中国承担”,而是主要落在美国人民身上。特朗普现在征税的品目中消费品占比越来越大,对这些品目加征关税,将严重影响美国消费者的生活,可能会在政治上大大失分。第四,世界的多极化让美国的围堵日益困难。美国的联盟不再是铁板一块,即便美国要求欧洲都不使用华为产品,但华为已经在欧洲占有很大市场,全面禁止并不容易。
  再次,指望“美国教训一下中国”是很不明智的。
  不可否认,中美贸易战开始后日本抱着隔岸观火甚至幸灾乐祸心态的人不在少数。由于历史问题、主权争议和国力消长等各种复杂因素,这些人希望美国在贸易战中获胜,将中国打得“一蹶不振”。但很快就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发现,美国取得压倒性胜利对日本并没有多大好处。经济上,失去了中国这个最大的制衡砝码,日本在对美贸易谈判中的空间将被大大压缩,在农产品与汽车等核心问题上被迫接受美国的苛刻条件。政治上,美国的强权主义与霸权政治将更加肆无忌惮,日本追求的平等盟友地位和独立外交目标将更加难以实现。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日本的选择


  日本自身的经历让很多人逐渐明白了中美贸易战的几点本质。
  一是特朗普发动贸易战的目的并非减少美国逆差。其主要目的是打击以“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这从其对华为的穷追猛打可见一斑。中美的对立决不限于贸易领域,更多是在先进产业的技术领导权和安全保障方面。因此,想单独在贸易领域达成一致是不可能的。
  二是中美贸易战很可能陷入长期胶着状态。一方面,中美很难在贸易上达成协议,即便达成所谓的协议,也随时会被特朗普政权推翻。另一方面,中美各有所长,可能哪边都无法取得压倒性胜利。因此,中美贸易战将会长期化、泥沼化。
  三是日本将陷入重重困境。中美贸易战持续的话,日本可能面临“选边站”的窘境。美国一定会要求日本帮助围堵中国,禁止日本对华出口高技术类等产品,日本将夹在中美之间进退维谷。中美两大经济体的持续对立也会造成全球商业环境恶化,让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更加黯淡。
  在这样的形势下,日本要何去何从?一些日企为了避免被美国征收高关税而将生产线从中国转移出去只能是权宜之计,长远看将导致失去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继续努力与中美同时推进经济合作或许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实际上,这也是安倍和日本政府正在做的事情。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
其他文献
东盟、欧盟是當今世界两个重要的区域性国家集团,为促进地区融合、维护多边主义发挥着重要作用。两个组织的机构运行都采取轮值主席国等制度和协商一致等原则。2020年伊始,越南、克罗地亚分别担任东盟、欧盟轮值主席国。在国际局势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多的情况下,这两个国家将如何发挥作用?对各自所在组织有何期许?本刊本期编发两篇相关文章。  ——编者手记
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来,其移民政策一直是一个焦点和热点话题,尤其是他一上任就出台的“禁穆令”和日前对非法移民采取的“零容忍”政策,遭到了各界的批评,引来各种反对。一个依靠移民建国、兴国与发展的国家,一个有着悠久移民历史的国家,如果在移民政策上毫无弹性,不顾亲情和传统,恐怕不是所有美国人愿意看到的。    自由移民——限制性移民——选择性移民  移民政策问题是美国政治中的老问题。从19世纪末开始,美
7月30日一大早,美国总统特朗普发了条推特,称“全民邮寄投票”会使2020年大选成为“有史以来最不精确和最具欺诈性的选举”,因而他想“推迟选举,直到人们可以正确、安心、安全地投票为止”。句子最后,他意味深长地加了三个问号。特朗普公开抛出“推迟大选”话题的这一天,距离定于11月3日举行的美国大选投票不到100天。而就在这条推特发布的十几分钟前,美国商务部公布了今年第二季度的美国经济数据:国内生产总值
2019年2月14日晚的美国国会大厦。  过去一年多来,美国国会部分议员频繁就涉华问题立法,有关行为在经贸、科技、美台关系和国家安全等领域尤其活跃,其中部分立法还经由特朗普总统签署正式成法,成为影响中美关系未来发展的“悬剑”。对此,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美国国会共和、民主两党在处理对华关系的问题上已经形成跨党派共识,这种共识包括:第一,中国长期以来的贸易政策实践是有问题的;第二,中国的崛起对美国已构
《平成时代(1989~2019)日本衰退的虚与实》  张玉来/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年版  如何看待刚刚过去的日本平成时代这段历史,国内已有人作出不少探讨。在各种探讨当中,我觉得张玉来博士撰写的《平成时代(1989~2019)日本衰退的虚与实》(下称《平成时代》)很有特色。该书整体勾画出这一时期日本社会的全貌,并在几个重大问题上确立了自己的根本性看法。  细察《平成时代》在几个重大问题上
了解区域合作,先要知道几个重要概念:区域认同,区域定位和区域共识。区域认同是各国对区域归属的认知,也称之为区域的身份认同。区域定位是各国对区域利益、关系的认知,体现为区域政策和介入导向。区域共识是各国区域认同和区域定位的共同点,是开展区域合作的前提。基于不同的考虑,各国的区域认同度和定位导向是有差别的,因此,要成功开展区域合作,必须寻求和构建区域共识。  危机往往是凝聚区域共识和开展合作的重要致因
自从乌克兰的顿巴斯地区爆发武装冲突以来,乌就将国防重心放在了与俄罗斯接壤的东部地区,而与欧盟国家接壤的西部则被认为是其安全的“大后方”。但在2018年9月与10月之交,乌克兰却开始在与匈牙利接壤的外喀尔巴阡州增派军队。事件的导火索则是乌克兰与匈牙利在跨境少数民族问题上矛盾的公开化,最终导致10月4日乌匈两国互相驱逐对方的领事官员。自欧尔班执政以来,匈牙利对生活在乌克兰的匈牙利族人的关注大幅提高。乌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各国的安全发展敲响了警钟。“生物安全”原本是一个象牙塔中的学术概念,却以一种令人震撼的方式赫然跃入公众视野。在生物安全领域,除了自然发生的(如大规模传染疾病)外,还存在人为的甚至以战争面目出现的行为,例如生物战就可能对人类社会造成极大危害。生物战的历史变迁  生物战是使用生物武器进行的战争活动。生物武器由生物战剂和施放装置构成,战剂包括各种致病微生物、毒素和其他生命活性
菅义伟内阁上台后,有日本舆论认为,虽然政策不会出现大的变化,但菅义伟长于内政,将会推行具有自身色彩的“菅经济学”。目前菅义伟挂在嘴边的规制改革(行政)、新冠对策(卫生防疫)、数字厅(IT)等三大政策,就透露出这样的意味,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莫过于在中央政府设立数字厅。菅义伟意欲将数字厅作为常设机构,推动日本进行大胆的行政改革,在疫情期间和后疫情时代使日本社会经济出现全新面貌。日本的“数字败战”  上
近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联合HeroX平台,拿出35000美元的奖金发起一项挑战赛,主旨是为即将开展的重返月球计划中的宇航员们,征集能在月球上使用的“月球厕所”最佳设计,从而为创新的月球系统铺平道路。  NASA的太空专家们并不缺乏设计“太空厕所”的经验--他们的设计正在国际空间站上被使用。但这一次,NASA希望学习到更多先进想法和经验。NASA表示,他们已经在研究如何使现有“太空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