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挥发性成分的水蒸气蒸馏提取与顶空进样GC-MS分析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a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川芎中挥发性成分。方法:分别采用顶空进样法和水蒸气蒸馏法制备川芎挥发油,并对其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制备的川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类型和相对含量有所差异,顶空进样法制备的挥发油含29个化学成分,其中烯萜类成分占挥发油总量76%,苯酞类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16%。水蒸气蒸馏法制备的挥发油共鉴定出32个化合物,烯萜类占挥发油总量的4.50%,苯酞类占挥发油总量的88%。结论:两种提取方法,分别提供了不同沸点川芎挥发油的化学信息,运用这两种方法可建立更全面的川芎挥发性成分GC-MS信息。
  【关键词】 GC-MS联用;顶空进样;水蒸气蒸馏;川芎;挥发油
  【中图分类号】R28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1-0044-04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and analyze essential oil of Chuanxiong Rhizoma extracted by different methods. Method The essential oil of Chuanxiong Rhizoma were extracted by means of headspace sampling and steam distillation respectively, and the obtained samples were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Result The essential oil extracted by headspace sampling method contained 29 chemical components, among which the terpene account for 76% of the total essential oil, and the phthalein components account for 16% of the total essential oil. And 32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from essential oil extracted by steam distillation, with terpene accounting for 4.50% of total essential oil and phthalein 88%.Conclusion The types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relative contents of the essential oil of Chuanxiong Rhizoma were varied by the two methods. The terpene was the main chemical type of the essential oil extracted by headspace sampling method, while the phthalide was the main chemical type of the essential oil extracted by steam distillation extraction. The information of volatile components of Chuanxiong Rhizoma could be established by two methods.
  Keywords:GC-MS, Headspace Injection, Steam distillation, Chuanxiong Rhizoma, Essential Oil
   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1]。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芎挥发油具有镇静止痛、扩张血管、改善心肌供氧、防血栓形成等药理作用[2],还具有脑神经保护[3]、抗氧化活性[4]、解热[5]等作用。川芎总挥发油对子宫平滑肌收缩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6]。川芎挥发油是川芎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其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主要有效组分之一,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经文献调研,川芎挥发油中主要含苯酞类、烯萜类、烯醇类以及脂肪酸类化合物[7-9]。
   現代多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川芎挥发油,汪洋[10]比较水蒸气蒸馏法、中性乙醇提取法与超临界流体CO2萃取法,发现水蒸气蒸馏法获得的丁基苯酞与藁本内酯等苯酞类占总挥发油的比例相对更高。冉霞[11]比较水蒸气蒸馏法与CO2萃取法获得的挥发油对体外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抑制能力,发现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抑制能力更强。顶空进样法是将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直接导入气相色谱仪中进行分离和检测的一种方法,可专一性收集样品中易挥发性成分,同时避免了一些化学成分因加热而分解、被氧化等问题,可广泛应用于中药材挥发性成分的研究[12]。为全面认识川芎中的挥发性成分,本实验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顶空进样法对川芎挥发性成分进行制备,并对其进行GC-MS分析,比较两种提取方法制备的川芎挥发性成分。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Agilent Technologies 7890A GC System,Agilent Technologies 5975C inert MSD with Triple-Axis Detector;顶空设备:Agilent 7697A。智能型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琅玕实验设备有限公司),BP121S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赛多利斯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1.2 材料 川芎产自四川省都江堰市石羊镇金花村3组,经成都中医药大学卢先明教授鉴定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样品贮藏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标本馆。水为乐百氏纯净水,正己烷(色谱纯,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无水硫酸钠(分析纯,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
  2 方法与结果
  2.1 供试品制备
  2.1.1 水蒸气蒸馏法 精密称取川芎粉末(过二号筛)50g,参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附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提取挥发油,所得到的产物为淡黄色油状物,按每0.1mL挥发油加入10mL正己烷,置棕色瓶中,无水硫酸钠除水,0.22μm微孔滤膜滤过,作为供试品溶液。
  2.1.2 顶空进样法 精密称取1g川芎粉末(过二号筛)置于顶空瓶中密封,置顶空进样器中按顶空进样条件进样。顶空进样条件:加热箱温度100 ℃,定量环温度120 ℃,传输线温度140℃,样品瓶平衡时间30min,样品环平衡时间0.05min,进样时间1min。
  2.2 GC-MS分析条件
  2.2.1 水蒸气蒸馏提取法GC-MS分析条件 Agilent HP-5MS毛细管柱(30m×250μm×0.25μm),质谱检测器。载气氦气;流速:1.0mL/min,进样量1μL;程序升温:初始60℃,每分钟5℃升至120℃,每分钟10℃升至280℃,运行时间28min。分流比10∶ 1,进样量1μL。质谱条件:电离方式电子轰击(EI),电子能量70eV,离子源温度230 ℃,四级杆温度150 ℃,溶剂延迟时间3min,扫描范围:35~550,全扫描方式。检索库为NIST14.L质谱数据库。
  2.2.2 顶空GC-MS分析条件 Agilent HP-5MS毛细管柱(30m×250μm×0.25μm),质谱检测器。载气氦气,柱流量1.0mL/min,进样量1μL,程序升温:初始温度60℃,以8 ℃/min升至220 ℃,运行时间20min,分流比5∶ 1。质谱条件:电离方式电子轰击(EI),电子能量70eV,离子源温度230 ℃,四级杆温度150 ℃,溶剂延迟时间3min,扫描范围:50~550,全扫描方式。检索库为NIST14.L质谱数据库。
  2.3 结果
   2种方法制备的挥发油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获得总离子流图,分别见图1和图2。经NIST14.L质谱数据库自动检索,得出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见表1。
  3 结果
   本实验采用GC-MS对水蒸气蒸馏提取法和顶空进样法制备的川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从表1可知,顶空进样法从川芎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9个化合物,主要是烯萜类和苯酞类成分,烯萜类主要包括桧烯(37.30%)、(+) -α-蒎烯(11.12%)、月桂烯(1.36%)、萜品油烯(7.71%)、萜品烯(5.22%)、5-Pentylcyclohexa-1,3-diene(7.27%) (+) -b-Selinene(2.79%)、Bicyclogermacrene(1.13%)等成分,约占挥发油总量76%。苯酞类成分主要包括E-Ligustilide(11.75%)、(3S,3aR) -3-Butyl-3a,4,5,6-tetrahydroisobenzofuran-1(3H) -one(0.76%)、Senkyunolide(3.19%)等,約占挥发油总量的16%。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川芎挥发油中共鉴定出32个化合物,主要是烯萜类、苯酞类和脂肪酸类,苯酞类约占挥发油总量的88%,其中以藁本内酯含量最高(85.85%),烯萜类次之(4.41%),脂肪酸含量最低(0.17%)。
  两种方法得到14种相同的化合物,但含量差异大。顶空进样法得到(+) -α-蒎烯(11.12%)、桧烯(37.30%)、月桂烯(1.36%)、萜品油烯(7.71%)、γ-松油烯(5.22%)、5-Pentylcyclohexa-1,3-diene(7.27%)、E-Ligustilide(11.75),顶空进样法得到(+) -α-蒎烯(11.12%)、桧烯(37.30%)、月桂烯(1.36%)、萜品油烯(7.71%)、γ-松油烯(5.22%)、5-Pentylcyclohexa-1,3-diene(7.27%)、E-Ligustilide(11.75%),而水蒸气蒸馏法得到(+) -α-蒎烯(0.05%)、桧烯(0.34%)、月桂烯(0.04%)、萜品油烯(0.43%)、γ-松油烯(0.37%)、5-Pentylcyclohexa-1,3-diene(0.61%)、E-Ligustilide(85.85%)。
  顶空进样法得到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大于5.0%的化合物有6种,分别是(+) -α-蒎烯(11.12%)、桧烯(37.30%)、萜品油烯(7.71%)、γ-松油烯(5.22%)、5-Pentylcyclohexa-1,3-diene(7.27%)、E-Ligustilide(11.75)%。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大于5.0%的化合物只有E-Ligustilide(85.85%)。Senkyunolide是川芎的主要药效成分[13],但只有顶空进样法得到该组分,相对含量为3.19%。
  4 结论与讨论
   本实验通过两种方法制备的川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和含量有所不同,水蒸气蒸馏得到挥发油性成分是挥发油,顶空进样是直接由药材在进样器中得到气体直接进行检测,减少了挥发油的冷藏、除水等中间步骤,减少步骤。顶空进样法制备的川芎挥发油主要为烯萜类成分,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的主要为苯酞类成分,主要是E-Ligustilide(85.85%),说明两种方法制备的川芎挥发性成分各有侧重,推测造成这种差异可能与挥发性成分的沸点有关。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耗时较长,这使得低沸点挥发性成分在冷凝过程中收集时损失较大。   本实验首次采用顶空进样GC-MS分析川芎药材挥发油组分,通过将药材粉末装入顶空样品瓶中,加热平衡后,取挥发性气体直接进样分析,具有简便、耗时短、减少化学成分加热分解、转化的优点,能直接获得药材中低沸点的挥发性成分,且损失较小。水蒸气蒸馏提取法和顶空进样法这两种制备方法分别侧重于川芎中不同沸点和不同状态下的挥发性成分,因此,在对川芎挥发油进行GC-MS表征时,应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进行联合表征,则可建立更全面的川芎挥发性成分GC-MS信息。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41.
  [2]杜旌畅,谢晓芳,熊亮,等.川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6(23):4328-4333.
  [3]王月,刘露丝,刘娟,等.川芎油对氯化钴损伤PC12细胞保护作用及其活性成分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7(29):1940-1945.
  [4]李生茂,刘琳,潘媛,等.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2):16-20.
  [5]杨金蓉,李祖伦,胡荣,等.川芎挥发油解热作用及其对家兔下丘脑5-HT、DA含量的影响[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03,19(2):17-18.
  [6]刘娟,蒲忠慧,彭成,等.川芎中总生物碱、总酚酸和总挥发油对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活动的抑制作用[J] .中国药房,2018,29(5):621-624.
  [7]刘洪玲,于良生,紀恒胜,等.川芎挥发油的GC-MS指纹图谱研究[J] .中国药房,2012,23(43):4101-4103.
  [8]刘晓芬,连艳,高必兴,等.不同方法提取川芎挥发油的GC-MS分析[J].中药与临床,2014,5(3):17-19.
  [9]刘晓芬,胡明勋,张颖.高温环境对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17):30-34.
  [10]汪洋.不同提取方法对川芎挥发油成分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2010,(8):114-116.
  [11]冉霞.川芎挥发油对皮肤瘢痕增生的治疗作用及其安全性评价[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12]容蓉,邱丽丽,刘朋,等.干姜挥发性成分的水蒸气蒸馏提取与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1):2810-2812.
  [13]李海刚,胡晒平,周意,等.川芎主要药理活性成分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8,23(11):1302-1308.
  (收稿日期:2019-10-22 编辑:刘斌)
其他文献
【摘 要】 民间医药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观察民间旱烟“烟油”治疗尖锐湿疣1例,临床疗效良好,且未产生不良反应,整理验案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尖锐湿疣;烟油;民间医药  【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1-0076-02   尖锐湿疣(Condyloma aeumin
期刊
【摘 要】 文章旨在从叶天士“营血”理论探析DF的病机变化。营热阴亏、络脉瘀阻而发DF,是营分证在DF的基本病机;热灼瘀血、脉络受损而发DF,是血分证在DF病程后期病机变化,为临床运用中医药预防及治疗该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辨证思路。  【关键词】 糖尿病足;营分证;血分证;血瘀  【中图分类号】R24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1-0001-04  A
期刊
【摘 要】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六君子汤抗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获得LJS活性成分,采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预测活性成分的潜在靶点,并检索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等疾病靶点数据库,以获得LJS抗肺癌的作用靶点。借助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2.1软件构建PPI
期刊
【摘要】通過合理科学地使用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超星学术等学习平台,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尝试在《中药化学》部分章节插入式进行,研究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劣和如何有机结合运用。文章以《中药化学》课程其中两章内容为例,研究对象为中药专业本科2015级和2016级学生,2015级为传统教学模式(对照组),对2016级中药班(实验组)进行基于小组合作构建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
期刊
【摘 要】 目的:测定大风艾药材中总黄酮和3,3′,5,7-四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的含量。方法:总黄酮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于271nm处测定;3,3′,5,7-四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柱为AKZONOBEL Kromasil 100-5C18(4.6×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A) -0.4%磷酸(B),梯度洗脱(0~10min, 45%A;
期刊
【摘 要】 目的:研究七叶皂苷钠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治疗作用。方法:60只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七叶皂苷钠(SA)低、中、高剂量组(1.8、3.6、7.2mg/kg),每组10只。用2,4-二硝基氯苯(DNCB)致敏和激发建立小鼠ACD模型,以小鼠耳部耳廓肿胀度、脾指数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评价指标。结果:七叶皂苷钠能够减轻小鼠腹部皮损炎症情况
期刊
【摘 要】 目的:通过地龙降压胶囊对SHR大鼠凝血相关的血小板miRNAs表达的影响,探讨地龙降压胶囊的降压机制。方法:SHR大鼠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肝素阳性对照组、地龙降压胶囊低、中、高剂量组。药物高、中、低组分别灌胃地龙降压胶囊100mg/kg、50mg/kg、25mg/kg。15d后取血,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检测5种miRNAs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地龙降压
期刊
【摘 要】 目的:研究大枣的炮制方法。方法:运用7种不同的炮制方法对大枣进行炮制,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炮制品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净制,炒黄法,炒焦法,炒炭法,砂烫法,蒸法,煮法7种炮制方法比较,各种炮制方法测得的总黄酮含量有变化,砂烫法中总黄酮含量相对较高且吸收峰图谱几乎与净制品和芦丁对照品的一致。结论:砂烫法为大枣较佳的炮制方法。  【关键词】 大枣;中药炮制;总黄酮;紫外分光光度法 
期刊
【摘 要】 介绍熊芳丽教授运用苗医烧硫磺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临床经验。苗医烧硫磺针疗法是苗族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特色外治技法,具有地方性及民族特色,民间运用较为广泛。熊芳丽教授在收集、整理、挖掘苗医诊法技法的过程中,整理了一系列苗医特色技法并应用于临床,文章列举其应用苗医烧硫磺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验案,以供临床参考。  【关键词】 苗医;烧硫磺针疗法;帶状疱疹;神经
期刊
【摘 要】 目的:建立一种可操作性强的市售檀香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品,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檀香中的总黄酮含量。结果:芦丁标准品和檀香分别经过AlCl3-NaOH-NaNO2显色后最大吸收波长为508nm,其浓度在9.17~55.0μg/mL范围内与吸光度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A=11.714·C+0.0503(R2=0.9995,n=5),平均回收率为98.11%(RSD=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