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影片中的抽象色彩运用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ba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色彩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具备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快速地传递给人们文字所无法表达的情感,激发观看者产生与创作者一致的情感,升华作品的内涵。现阶段,人们已经感知了色彩的作用,而很多优秀导演更是将色彩合理地应用进了自身的影片之中,不仅强化了影片的色彩感,丰富了影片的背景,还提升了影片的可观赏性,升华了影片的主旨中心。本文概述了电影色彩,分析了张艺谋影片中色彩运用的作用,并就张艺谋电影中抽象色彩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帮助。
  关键词:张艺谋 影片 抽象色彩 运用
  色彩能够传递语言信息,是电影中非常重要的语言之一。色彩能够被用来营造气氛,传递情感,揭示电影主题,升华影片主旨,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刺激。张艺谋是影视艺术行业里一位非常善于运用色彩的导演,他借助色彩向人们传递独特的审美,不仅提升了电影的美感,增加了影片的艺术气息,更为“张氏色彩运用艺术风格”奠定了基础。
  一 概述电影色彩
  1 色彩具备象征性与情感性
  色彩是事物的基本属性,反映进人眼中能够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进而激发人不同的情感。通常情况下,红色代表了热情、吉祥、火和热;蓝色代表了宁静、理智、水和湖;而黄色则代表了希望、高贵、地位以及金钱。想要表达积极的情绪可以选择明亮、艳丽的颜色;想要烘托悲伤、压抑等消极情绪则可以选用阴暗、沉闷的颜色。色彩伴随人类实践发展,主要作用包括三个:印象、表现、结构。其中色彩的结构也就是象征。象征是色彩特有的艺术品格,是人类思想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共识,因此,因地域、文化差异,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2 电影中的色彩
  电影诞生的最开始,只有黑白两个颜色。黑白颜色隔断了电影与人们的生活,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增强影片的表现力和吸引力,艺术家们从未放弃对色彩及其运用的追求。在黑白电影之后,艺术家们也曾采用手工办法对影片着色,但工作量巨大,且效果不是很好。上个世纪30年代,彩色在电影中的运用已经不受限制,然而彩影制作对绘画有极强的依赖性。上个世纪50年代,彩色胶片开始投入使用,为电影色彩表现创造了条件。再到上个世纪80年代后,人们对色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色彩在电影中的运用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并逐渐成为电影中的重要的艺术语言。
  二 张艺谋影片中色彩运用的作用
  1 体现历史、年代
  在色彩表现方面,张艺谋的手法极具张力,并极善于利用色彩体现历史以及年代。例如,在影片《黄土地》中,张艺谋大量使用广角镜头拍摄漫天的黄土地,不仅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更为影片想要表达的朴实、苍茫、悲惨、苦难情绪埋下伏笔。一旦观众在看到漫天的“悲凉黄色”之后,也更容易进入影片情绪。例如,在影片《红高粱》里,张艺谋用一望无际的高粱地,泛着油光的桐红色皮肤,甚至是空气中漂浮着的淡淡的红色迷雾,渲染出影片中人们铺天盖地的沉重、压抑感。作为暖色调的一种,红色具备极强的张力,反映在泛着油光的桐红色皮肤上,可以带给人心灵震撼,而反映在空气中漂浮着的淡淡迷雾上,则让人感觉到压抑。张艺谋用红色一张一弛的表现力宣泄了压抑在人心中的“隐秘”,带给人一种爆发的畅快感,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里处于压抑环境的人们在遭遇外来侵略时的本能反应。再如,影片《活着》讲述了主人翁徐福贵在大时代背景下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富家公子变成一贫如洗的苦难老人的过程,为了反映历史、年代、时间的发展以及主人翁生活的变化,张艺谋在人物服装上下足了“功夫”,新中国建立前夕到解放战争时期后的大炼钢时代,张艺谋用主人翁衣着的变化以及黄绿色、蓝灰色这些较为灰暗的色调,表现了大炼钢时代人们的盲目、愚昧,再后面出现的红袖标,又进一步地强调了人们的盲从心理,将观众带入了那个特殊的灰暗年代,让观众感知了当时压抑的历史环境。
  2 记录、反映生活
  色彩不仅可以向人们传达优美的画面,还能够帮助人们认知客观世界。色彩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能够对人的直觉能予以肯定。因此,将色彩合理地应用进电影艺术领域,可以有效替代文字,以一种更具艺术性的形式向人们传达信息,帮助人们将现实中的感受移嫁于电影,让人在记录电影内容的同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估量故事发展情节的“潜意识”。纵观中外电影,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相似”的场景,在我们的头脑中“真实化”感觉,让我们产生“这就是生活”的错觉。不得不说,色彩记录客观现实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描绘了一个由死亡开始的爱情故事。黑与白,记录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村传统葬礼的风俗习惯,张艺谋用颜色表达了葬礼的庄重与纯洁,而葬禮又是对一个生命消亡的记录,或者是祭奠。再来分析红色,故事中的母亲有一件红色的棉袄,只有在重要的场合才会被穿在母亲的身上,20世纪50年的爱情,没有更多的手法表达浪漫和爱情,可张艺谋善用了“母亲”衣着的异同,仅用一件红色棉袄就轻易地渲染了少女年代“母亲”对爱情的向往。再加上影片当中出现的红围巾以及淡绿色的头绳都向我们暗示了故事的大团圆结局。影片《我的父亲母亲》的主色调是金黄色的深秋以及银白色的隆冬,但草原、树叶、桦林、白雪、红袄,美人,却无一不让我们联想到爱情,联想到美好、幸福。影片中男女对话虽然不多,可是通过画面的色彩以及背影音乐的渲染,却能够让观众或喜或泣,色彩展示了自身“无声胜有声”的魅力。
  3 营造意境氛围
  色彩具有魔力,如果将之合理地应用进电影艺术,色彩的迷幻特征将会为观众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意境。借助色彩营造意境氛围是色彩语言表达的最高境界。在电影艺术中,气氛的营造、烘托主要借助于色调、色彩的对比。利用色调的对比,观众不仅能够感知艺术家的情感,也能够体会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在影片《英雄》中,张艺谋将黑作为了主色调,在服装上则使用红、蓝、绿、白、辅助。在影片中,秦王自始至终都是单一的深重色,不仅呼应了秦王宫,更将秦国的霸气、秦国的实力渲染得淋漓尽致。除秦王外,其余人物的服装无论从颜色角度分析还是从明暗度角度分析,都相对较弱,这里不仅用黑色代指了权威和政治,也从侧面表现出秦朝崇尚黑色的风俗习惯。在影片刺杀阶段,张艺谋选用了红色作为主色调,为刺杀活动蒙上了一层热血激情,观众甚至可以从无名眼中看到他刺杀秦王成功,秦王血溅当场的复仇的血性和血气。当秦王发现真相之后,无名刺杀失败,希望破灭,张艺谋又选择了寂静蓝;而当残剑讲述刺杀秦王的故事时,绿色又成了主色调,暗示了超脱仇恨之后的平静,也暗示了人们对平静无争生活的追求。诸如此类的颜色运用还有很多,此处不再一一列举。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色彩的科学运用可以为观众营造极佳的意境氛围,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 张艺谋电影中抽象色彩运用分析
  1 红色情结
  有人戏称观看张艺谋的电影就像是参与了一场色彩的旅行。在张艺谋的作品中色彩的作用不仅是突出画面造型,更是人物情感的宣泄。通过观看张艺谋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影片片头字幕都是红色的,如《英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张艺谋似乎格外偏爱红色,更或者我们可以说张艺谋有红色情结。因为除了片头字幕以外,在服装、道具、场景等方面,红色也随处可见。红色遍布于张艺谋的影片,无处不在,灯笼(《大红灯笼高高挂》)、高粱、新娘(《红高粱》)、红辣椒(《秋菊打官司》)、染布池(《菊豆》)、母亲的红棉袄(《我的父亲母亲》)……红色的最大限度使用有效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标注了表达的重点,美化了电影场景,也为影片增添了几分俏皮可爱。当然,在不同的影片中,红色想要表达的意义是不同的,有些代表了时间,有些代表了特定的历史,还有一些没有深刻含义仅仅是张艺谋个人对红色的偏爱……总之,张艺谋借用红色,成功地抒发了自身的情感。在《红高粱》里,红色象征顽强不息的生命力,是热烈如火一般的爱情;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红色不是吉祥喜气的代名词,反而成为腐朽与悲剧的化身,让人同情、无奈;而在《秋菊打官司》里,红色不仅代表了顽强的生命,更指代了秋菊一根筋的性格特征。
  2 追求浓郁色彩
  色彩是张艺谋导演电影中最具个性特征的元素。多年来,张艺谋一直尝试着利用色彩冲击人的视觉,并将之付诸于行。利用夸张大胆的暖色带给人视觉冲击,再将色彩与故事联系,借助色彩表达人物内心,推动电影情节发展。例如,《紅高粱》里的红糖果实、红高粱酒、红脸汉子、身扎红色束带的迎亲队伍,浓郁的红色贯穿了整部影片,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使得人物的形象更为鲜明。再如,《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奢华的皇宫,雄伟的建筑,门窗立柱,甚至是玻璃装饰,一切都是金灿灿的,光芒四射。黄色被打造成了画面中的主色,就仿佛给所有的物品都披上了一层黄金外套,随处可见皇家奢靡之像,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张艺谋的影片中,色彩随着环境情感以及故事发展的情节变化,而张艺谋想要实现的就是色彩与上述之间的有效融合。张艺谋的每一部作品中都包含了独特的色彩基调,一脉相承的色彩运用方式特点在于不断尝试浓郁色彩铺陈,力求色彩运用能实现突破。
  3 冷暖色调对比运用
  故事情节是色调选择的依据,营造气氛渲染环境的最佳方式是运用冷暖色调的强烈对比。在这种较为极端的颜色冲突下,观众的视觉会产生震撼,最大限度地集中观众的注意力,引发观众与创做人在思想上的共鸣。冷暖色调对比在张艺谋的影片中非常的常见,例如,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红色的灯笼与灰色的高墙形成对比,灯笼渺小却个性张扬,带给人暖意,高墙强硬冷清,包裹着灯笼,却也有可能随时将点点灯光吞没。冷暖色调像是主人翁发展的两个对立的极端,可能是主人公克服困难,从逆境中崛起,完成了自身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有可能是主人翁最终失败,颓废失意的人生。又如,在《我的父亲母亲》中,张艺谋运用了大量的对比色渲染回忆氛围,用黑白色的葬礼与回忆中父母美好爱情相对比,用彩色象征浪漫与美好。
  四 结语
  作为艺术语言的色彩具备表现自身独特的内在和外在形式的能力。相对于人类而言,色彩没有国界限制,没有地域限制,它以自身特有的形式向人们传递语言信息,而且很多信息的传递效果甚至比语言信息传递的效果还要具备优势,色彩可以描述文字无法描述的信息,解决文字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我们在用眼睛看的时候,我们在利用心灵进行沟通,理解和解释。正因为色彩引发的情感共鸣胜过千千万万的言语,这也就是为什么张艺谋导演的很多并没有太多语言对话的电影能够取得令人振奋的票房收入的原因。张艺谋是电影界一个座丰碑,而张艺谋电影,更像是一把帮我们打开世界电影艺术大门的钥匙,使我国电影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规划课题(2013B064)。
  参考文献:
  [1] 薛秀平、宋艳峰、王铮芳:《张艺谋影片中的色彩心理分析》,《电影文学》,2010年第19期。
  [2] 万莉:《浅谈张艺谋导演影片中的色彩运用》,《美术教育研究》,2013年第20期。
  [3] 田一然:《浅谈张艺谋影片中的象征主义因素具体运用及生命意义》,《戏剧文学》,2010年第5期。
  [4] 印娅:《意象的符码——张艺谋影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电影评介》,2012年第8期。
  [5] 周明霞:《解读张艺谋电影〈红高粱〉中的色彩运用》,《电影评介》,2011年第17期。
  [6] 张荣美:《解读张艺谋电影中色彩的运用——以〈红高粱〉为例》,《电影文学》,2010年第23期。
  (郭巍,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众所周知,舞台戏剧作为一项含有极高艺术水准和技术含量的艺术表演形式,这些年已经因为观众“替代性消费品”的多元化、大众审美观念的日渐消退以及观摩市场和从业人员的饱和度而愈加不景气。在这样一个时候,还有必要讨论“话剧舞台表演中的语言学研究”的意义吗?  关键词:舞台戏剧表演 影视镜头前表演 语言特点 肢体语言 对白语言  一 引言  舞台戏剧表演是一种十分锻炼演员表演基本功和进阶技能的一种表演方
剧信息:  片名:少林问道  导演:傅东育  编剧:张晓峰  主演:周一围、郭京飞、张志坚、郭晓婷、是安、何赛飞  类型:古装武打  集数:42  电视指南点评:  剧情:★★★★★  演员:★★★★  制作:★★★★  人气:★★★★  服装:★★★★  化妆:★★★★  道具:★★★  故事性:★★★★★  近一年多来,导演傅东育只拍了一部电视剧,那就是《少林问道》,故事中一僧一将一儒一女子贯
本文分析了轮胎异常磨损的过程,找出了轮胎最有可能发生剥落磨损的条件,提出了避免轮胎产生异常磨损的措施。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tire abnormal wear,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