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是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主要集中于40~50年代,不过他的前期创作也不可被忽视,它可帮助人们梳理清楚赵树理创作的整个变化,本文以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点为立足点,分析其语言的特点具体表现,以及对研究赵树理小说语言的意义进行论述,从侧面透露了赵树理的创作变化的“被动性”。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寓言化;矛盾性
笔者就赵树理小说语言特点的研究观点作以下归纳树理:一是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二是浓厚的地方色彩;三是口语化、大众化;四是个性化,这样的评价显然过于简单化,而且1929-1943年间小说似乎被遮蔽了,因此本文试图考察赵树理整个小说创作,来探究其中的语言变化。
有读者认为,读赵树理的小说感觉是小学生写作文,没有什么文学色彩,这样的观点显然较为片面而充满主观色彩,因此对于一个作家作品的语言特点探究,就要说明作者的作品与读者群体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有人认为赵树理是一个农民作家,“赵树理的特殊称谓是‘农民作家’,这不仅指他的作品几乎全是农民题材,以农民为的表现对象,并体现农民的欣赏趣味,同时也是指他的精神气质、生活方式和个人形象。不过笔者认为之所以称赵树理为“农民作家”,还有另一层内涵:赵树理始终把作品的读者对象设定为农民。基于这样的读者群体,其小说语言则尽可能地让读者清楚明白,从而形成了小说的语言特色,例如《小二黑结婚》里写道:
刘家峧有两个神仙:一个是前庄上的二孔明,一个是后庄上的三仙姑。二孔明也叫二诸葛,原来叫刘修德,当年做过生意,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三仙姑是后生于福的老婆,每月初一、十五都要顶着红布摇摇摆摆装扮天神。
寥寥数句便将二人的身份和经历交代清楚明白,语言简短,读来没有什么拖泥带水之感,其他作品则将这些基本信息隐藏叙事过程中,让读者自己去慢慢琢磨。以上所述,便是赵树理小说语言特点形成的最重要的动因?赵树理说:“在语言方面应该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叫人听得懂,一是叫人愿意听”。首先应该明确是,赵树理“叫人听得懂”之“人”是指普通老百姓 这些老百姓在当时文化水平都很低或是文盲。所以,立志做一个“文摊文学家”的赵树理为了让普通的老百姓爱看.能看懂,便坚持语言的民间性,形成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风格。
另一方面,关于赵树理小说所吸收的民间文化因素,第一是快板,比如《李有才板话》的李有才编歌。快板是民间曲艺的一种,将其纳入到语言中,增强趣味性与可读性。第二是新评书体。比如小说《登记》:
诸位朋友:今天让我来说个新故事。这个故事题目叫《登记》,要从一个罗汉钱说起。
故事相缀、情节连贯、结构单线、语言通俗是评书体小说的基本要素。新评书体是指赵树理的"评书体"小说,其有独特的五大艺术特征。还有一个传统文化因素也是必须重视的,就赵树理受到中国传统小说章回体小说的影响,例如小说《再生录》就是分回叙事,标注回目,小说开头:
话说河南林县地方,一般人民都以木石、砖瓦、、泥水工匠为业,华北一带到处有他们的足迹。
这一回的结尾部分:
要知他说些什么,且听下回分解。
这些都是吸收了章回体小说的特点。赵树理小说创作中所形成的语言特点的原因是多方面、多维度的,那么对文化的选择上并非单一的,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又有民间文化;既有五四以来的个性化特点,又有解放区文学“大众化”的特点。
综上所述,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点前后有所变化,原因在于他的成长环境和经历。自1942年的《小二黑结婚》发表,他的小说语言特点一改往日,更为通俗,且颇具政治化色彩正是因为如此,对于赵树理的评价一直与政治紧密联系。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作品,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金字》讲的是我替镇长写字,欢送即将调任的区长的令人发笑的故事,小说详细地叙述了我为区长写字的过程。赵树理在1942年之前的作品,都是以一个寓言性语言的故事展开。笔者则以1942年为界,将赵树理小说创作为前后两期,前期的作品大多都是寓言性的短小的故事结篇,现实政治性不强,但具有很强的反讽性,在语言上也具有寓言性。不过还有一个例外,1929年创作的《白马的故事》语言细腻,但清新朴实;后期则是现实政治性较强的作品,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赵树理小说语言的矛盾性。该小说中对小二黑和小芹恋爱过程的描写,再有关于二诸葛与三仙姑思想转变之后的描写,但是这里就存在一个疑问:既然赵树理小说的语言明白晓畅,而且赵树理的小说一个明显的特点:大部分小说都会一节一节地排列,时常还加上标题,那对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由恋爱过程却是一笔带过,而且对“两个神仙”变化之快,这似乎又不符合其小说的语言特点——矛盾性,即其语言在 “游离”,而这种“游离”是有条件的。关于赵树理小说语言的这一特点,分析了《小二黑结婚》这一文本,意在说明赵树理小说中实际上存在着一种语言上的张力,并保持了一个作家自身的个性,这一点尤为重要。
赵树理小说语言的情感是豐富的,既有对民族的同情与博爱,也有对愚昧的讽刺与愤怒;既有对人民自由的向往,也有对封建压迫的仇视。赵树理小说情感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在于人民群众结合性上有着天然的优势。与人民情感基础的统一以及语言风格的通俗化,使赵树理小说成为农民群众的心声, 代表着当时社会广大中国农民的精神生存面貌,客观实际的表达了当时社会条件下人民群众对于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向往。这是一种低沉的情感语言,一种有力的情感语言。
赵树理对雅俗之间的语言驾轻就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民间”语言艺术大师,这里的“民间”有三层含义:第一是赵树理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主动地吸收了民间艺术语言,如评书、古代民间说书人的模式、戏曲语言等;第二是写“民间”,指作家作品的描写对象——民间人,民间事,民间习俗;第三是作家出身民间,被认为是一位“农民作家”。他,不是贴近民间,不是走进民间,而是身处民间,是民间的扮演者,而非局外人。赵树理小说语言有前后两个阶段的变化,前期语言似乎带有鲁迅杂文语言特点的痕迹,时而幽默,时而辛辣;时而清新,时而讽刺,还有诗意的画面,语言特点的多样化,但后期更多的是通俗化、口语化,时时与政治紧密联系。笔者发现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变化分析,它具有“被动性”。
赵树理是从群众艺术中发展起来的人民艺术家, 是民族化语言风格的语言大师。分析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性和情感底蕴, 对于现代的文学工作者以及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在思想层面以及写作技术层面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缪舒珊.浅析赵树理作品中的语言艺术——以《李有才板话》为例[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2] 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M].高原,董红钧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3]贺桂梅.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4]董大中.赵树理全集[M].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008(01).
[5]黄建国.从《小二黑结婚》看赵树理小说的语言艺术[J].河北大学学报,1981,(03).
[6]庄子.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6(04).
[7]朱星畅.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J].现代交际,2017(24):106.
[8]白振有.论赵树理延安时期小说的语言风格[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9(06):48-52.
作者简介:
杜文静(1995—),女,甘肃平凉,西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寓言化;矛盾性
笔者就赵树理小说语言特点的研究观点作以下归纳树理:一是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二是浓厚的地方色彩;三是口语化、大众化;四是个性化,这样的评价显然过于简单化,而且1929-1943年间小说似乎被遮蔽了,因此本文试图考察赵树理整个小说创作,来探究其中的语言变化。
有读者认为,读赵树理的小说感觉是小学生写作文,没有什么文学色彩,这样的观点显然较为片面而充满主观色彩,因此对于一个作家作品的语言特点探究,就要说明作者的作品与读者群体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有人认为赵树理是一个农民作家,“赵树理的特殊称谓是‘农民作家’,这不仅指他的作品几乎全是农民题材,以农民为的表现对象,并体现农民的欣赏趣味,同时也是指他的精神气质、生活方式和个人形象。不过笔者认为之所以称赵树理为“农民作家”,还有另一层内涵:赵树理始终把作品的读者对象设定为农民。基于这样的读者群体,其小说语言则尽可能地让读者清楚明白,从而形成了小说的语言特色,例如《小二黑结婚》里写道:
刘家峧有两个神仙:一个是前庄上的二孔明,一个是后庄上的三仙姑。二孔明也叫二诸葛,原来叫刘修德,当年做过生意,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三仙姑是后生于福的老婆,每月初一、十五都要顶着红布摇摇摆摆装扮天神。
寥寥数句便将二人的身份和经历交代清楚明白,语言简短,读来没有什么拖泥带水之感,其他作品则将这些基本信息隐藏叙事过程中,让读者自己去慢慢琢磨。以上所述,便是赵树理小说语言特点形成的最重要的动因?赵树理说:“在语言方面应该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叫人听得懂,一是叫人愿意听”。首先应该明确是,赵树理“叫人听得懂”之“人”是指普通老百姓 这些老百姓在当时文化水平都很低或是文盲。所以,立志做一个“文摊文学家”的赵树理为了让普通的老百姓爱看.能看懂,便坚持语言的民间性,形成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风格。
另一方面,关于赵树理小说所吸收的民间文化因素,第一是快板,比如《李有才板话》的李有才编歌。快板是民间曲艺的一种,将其纳入到语言中,增强趣味性与可读性。第二是新评书体。比如小说《登记》:
诸位朋友:今天让我来说个新故事。这个故事题目叫《登记》,要从一个罗汉钱说起。
故事相缀、情节连贯、结构单线、语言通俗是评书体小说的基本要素。新评书体是指赵树理的"评书体"小说,其有独特的五大艺术特征。还有一个传统文化因素也是必须重视的,就赵树理受到中国传统小说章回体小说的影响,例如小说《再生录》就是分回叙事,标注回目,小说开头:
话说河南林县地方,一般人民都以木石、砖瓦、、泥水工匠为业,华北一带到处有他们的足迹。
这一回的结尾部分:
要知他说些什么,且听下回分解。
这些都是吸收了章回体小说的特点。赵树理小说创作中所形成的语言特点的原因是多方面、多维度的,那么对文化的选择上并非单一的,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又有民间文化;既有五四以来的个性化特点,又有解放区文学“大众化”的特点。
综上所述,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点前后有所变化,原因在于他的成长环境和经历。自1942年的《小二黑结婚》发表,他的小说语言特点一改往日,更为通俗,且颇具政治化色彩正是因为如此,对于赵树理的评价一直与政治紧密联系。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作品,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金字》讲的是我替镇长写字,欢送即将调任的区长的令人发笑的故事,小说详细地叙述了我为区长写字的过程。赵树理在1942年之前的作品,都是以一个寓言性语言的故事展开。笔者则以1942年为界,将赵树理小说创作为前后两期,前期的作品大多都是寓言性的短小的故事结篇,现实政治性不强,但具有很强的反讽性,在语言上也具有寓言性。不过还有一个例外,1929年创作的《白马的故事》语言细腻,但清新朴实;后期则是现实政治性较强的作品,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赵树理小说语言的矛盾性。该小说中对小二黑和小芹恋爱过程的描写,再有关于二诸葛与三仙姑思想转变之后的描写,但是这里就存在一个疑问:既然赵树理小说的语言明白晓畅,而且赵树理的小说一个明显的特点:大部分小说都会一节一节地排列,时常还加上标题,那对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由恋爱过程却是一笔带过,而且对“两个神仙”变化之快,这似乎又不符合其小说的语言特点——矛盾性,即其语言在 “游离”,而这种“游离”是有条件的。关于赵树理小说语言的这一特点,分析了《小二黑结婚》这一文本,意在说明赵树理小说中实际上存在着一种语言上的张力,并保持了一个作家自身的个性,这一点尤为重要。
赵树理小说语言的情感是豐富的,既有对民族的同情与博爱,也有对愚昧的讽刺与愤怒;既有对人民自由的向往,也有对封建压迫的仇视。赵树理小说情感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在于人民群众结合性上有着天然的优势。与人民情感基础的统一以及语言风格的通俗化,使赵树理小说成为农民群众的心声, 代表着当时社会广大中国农民的精神生存面貌,客观实际的表达了当时社会条件下人民群众对于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向往。这是一种低沉的情感语言,一种有力的情感语言。
赵树理对雅俗之间的语言驾轻就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民间”语言艺术大师,这里的“民间”有三层含义:第一是赵树理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主动地吸收了民间艺术语言,如评书、古代民间说书人的模式、戏曲语言等;第二是写“民间”,指作家作品的描写对象——民间人,民间事,民间习俗;第三是作家出身民间,被认为是一位“农民作家”。他,不是贴近民间,不是走进民间,而是身处民间,是民间的扮演者,而非局外人。赵树理小说语言有前后两个阶段的变化,前期语言似乎带有鲁迅杂文语言特点的痕迹,时而幽默,时而辛辣;时而清新,时而讽刺,还有诗意的画面,语言特点的多样化,但后期更多的是通俗化、口语化,时时与政治紧密联系。笔者发现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变化分析,它具有“被动性”。
赵树理是从群众艺术中发展起来的人民艺术家, 是民族化语言风格的语言大师。分析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性和情感底蕴, 对于现代的文学工作者以及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在思想层面以及写作技术层面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缪舒珊.浅析赵树理作品中的语言艺术——以《李有才板话》为例[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2] 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M].高原,董红钧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3]贺桂梅.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4]董大中.赵树理全集[M].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008(01).
[5]黄建国.从《小二黑结婚》看赵树理小说的语言艺术[J].河北大学学报,1981,(03).
[6]庄子.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6(04).
[7]朱星畅.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J].现代交际,2017(24):106.
[8]白振有.论赵树理延安时期小说的语言风格[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9(06):48-52.
作者简介:
杜文静(1995—),女,甘肃平凉,西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