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本身是具有前瞻性很强的事业,社会的实际需要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经是教育中的大事,各学科都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学中切实教学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创新能力 历史教学 中学生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培养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江泽民:“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现代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学历史教师应从塑造自身、转变教育观念、采用新教学模式和挖掘历史教学有关内容等多方面去努力探索,以教师的创新带动学生的创新,逐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总结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 笔者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改变教学方法。从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来看,调查结果令人振惊:“中国的学生缺乏创造力”,“缺乏动手能力”,“中国的学生可以称得上是计算器”等等。这样来自外界的声音不断,我国的教育到底怎么了?竞然如此乏力。教师在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已成为大事。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极力倡导“创造教育”,他揭示的深刻内涵在于培养学生一种创新的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这样一个实验:把跳蚤放到一个器皿中,用玻璃盖住。开始,跳蚤挣扎着往外跳,但却被盖子碰了下来。一段时间后,即使把盖子取下,跳蚤也只能跳到器皿那么高,这些往日的“跳高冠军”被封闭在了自己界定的高度上。这个实验让我想起,学生的创新精神,往往被老师自身素质的“器皿”界定,再也跳不出“器皿”。
我国要求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成为创新型的人才,如果没有创新型的教师,怎么会有创新型的学生。那么培养创新型的教师,就是当前学校重要的任务之一。要培养创新人才,关键在于教师。历史教师是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者,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师队伍。而加强历史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提高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理论的研究学习中,教师要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教材改变教学方法。让创新教育成为一种意识,一种思想,让创新教育渗透于历史教学中,形成完整的创新教育体系。
二、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法国教育学家第惠多斯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于激励、 唤醒、鼓舞”。鼓舞什么?鼓舞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积极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把学生的各种潜能充分激发出来,在人生实践的各个方面得到运用,提高创造新生活、创新世界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历史学科感兴趣,才能激发其创新潜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在教学新课前,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史实音像材料和阅读材料,为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提供广泛的背景知识的认知材料。先让学生阅读、接触大量的经过教师精选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背景资料,然后经过课堂教学上的生生探讨、师生对话,可让单一的历史史实在历史背景下形成立体的知识网络,并且得到升华和深化。如在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可以让学生阅读《丘吉尔传》、《斯大林传》、《罗斯福传》、《希特勒传》等,让学生知道他们每个人的不同优点及缺点,从羡慕中对历史学习感兴趣。
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补充大量相关的历史音像资料。例如在讲到“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时,可以播放电影《周恩来外交风云》的片段,通过电影来表现周恩来惊人的外交风采和外交魅力。这样,通过影像材料的生动补充,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思维灵感,激发他们去探索和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积极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在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腐朽的清王朝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怎样帮助他们找到轻松有效的记忆方法?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让每个学生谈谈自己的记忆方法,最后引领大家对学生的记忆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从中找出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比如图示法、数字法、会议法和比较法等。记忆《天津条约》时,采用了数字记忆法,把《天津条约》的内容归纳四点,概括为“一赔款、二人、三船、四口岸”。 一“赔款”对英法两国赔偿军费各200万两,用图示法记忆英商200万两的赔款;二“人”指条约的外国公使和一般外国人,规定外国公使進驻北京,外国人在中国内地经商、游历、传教;三“船”指外国军舰和商船在长江口自由航行;四“口岸”指增开的十字通商口岸。先按地图方位特点记忆“北营口、南琼州、西汉口、东台湾”;如1858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瑗珲条约》规定沙俄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记忆时,学生看着《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在图中找出黑龙江、外兴安岭的具体位置,这样学生并会深刻记住割地范围和面积。在教学中只有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盛不衰的动力,一种文化传承不竭的源泉。对中学历史教学来说,创新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但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教学情况与学生知识水平,切忌率意而行、一哄而上。要深刻认识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必须遵守教育教学规律,遵守创新思维培养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创新教育才能收到实效,才能全面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培瑞.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1(2).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创新能力 历史教学 中学生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培养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江泽民:“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现代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学历史教师应从塑造自身、转变教育观念、采用新教学模式和挖掘历史教学有关内容等多方面去努力探索,以教师的创新带动学生的创新,逐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总结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 笔者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改变教学方法。从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来看,调查结果令人振惊:“中国的学生缺乏创造力”,“缺乏动手能力”,“中国的学生可以称得上是计算器”等等。这样来自外界的声音不断,我国的教育到底怎么了?竞然如此乏力。教师在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已成为大事。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极力倡导“创造教育”,他揭示的深刻内涵在于培养学生一种创新的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这样一个实验:把跳蚤放到一个器皿中,用玻璃盖住。开始,跳蚤挣扎着往外跳,但却被盖子碰了下来。一段时间后,即使把盖子取下,跳蚤也只能跳到器皿那么高,这些往日的“跳高冠军”被封闭在了自己界定的高度上。这个实验让我想起,学生的创新精神,往往被老师自身素质的“器皿”界定,再也跳不出“器皿”。
我国要求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成为创新型的人才,如果没有创新型的教师,怎么会有创新型的学生。那么培养创新型的教师,就是当前学校重要的任务之一。要培养创新人才,关键在于教师。历史教师是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者,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师队伍。而加强历史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提高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理论的研究学习中,教师要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教材改变教学方法。让创新教育成为一种意识,一种思想,让创新教育渗透于历史教学中,形成完整的创新教育体系。
二、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法国教育学家第惠多斯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于激励、 唤醒、鼓舞”。鼓舞什么?鼓舞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积极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把学生的各种潜能充分激发出来,在人生实践的各个方面得到运用,提高创造新生活、创新世界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历史学科感兴趣,才能激发其创新潜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在教学新课前,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史实音像材料和阅读材料,为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提供广泛的背景知识的认知材料。先让学生阅读、接触大量的经过教师精选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背景资料,然后经过课堂教学上的生生探讨、师生对话,可让单一的历史史实在历史背景下形成立体的知识网络,并且得到升华和深化。如在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可以让学生阅读《丘吉尔传》、《斯大林传》、《罗斯福传》、《希特勒传》等,让学生知道他们每个人的不同优点及缺点,从羡慕中对历史学习感兴趣。
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补充大量相关的历史音像资料。例如在讲到“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时,可以播放电影《周恩来外交风云》的片段,通过电影来表现周恩来惊人的外交风采和外交魅力。这样,通过影像材料的生动补充,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思维灵感,激发他们去探索和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积极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在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腐朽的清王朝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怎样帮助他们找到轻松有效的记忆方法?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让每个学生谈谈自己的记忆方法,最后引领大家对学生的记忆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从中找出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比如图示法、数字法、会议法和比较法等。记忆《天津条约》时,采用了数字记忆法,把《天津条约》的内容归纳四点,概括为“一赔款、二人、三船、四口岸”。 一“赔款”对英法两国赔偿军费各200万两,用图示法记忆英商200万两的赔款;二“人”指条约的外国公使和一般外国人,规定外国公使進驻北京,外国人在中国内地经商、游历、传教;三“船”指外国军舰和商船在长江口自由航行;四“口岸”指增开的十字通商口岸。先按地图方位特点记忆“北营口、南琼州、西汉口、东台湾”;如1858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瑗珲条约》规定沙俄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记忆时,学生看着《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在图中找出黑龙江、外兴安岭的具体位置,这样学生并会深刻记住割地范围和面积。在教学中只有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盛不衰的动力,一种文化传承不竭的源泉。对中学历史教学来说,创新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但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教学情况与学生知识水平,切忌率意而行、一哄而上。要深刻认识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必须遵守教育教学规律,遵守创新思维培养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创新教育才能收到实效,才能全面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培瑞.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1(2).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