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以农业发展为本,农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直接挂鉤,大力发展节水技术,将节水技术应用到农业水利灌溉中,对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旨在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技术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是极其重要的自然馈赠,更是直接关乎国家发展与社会稳定的战略资源。如今,水资源浪费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频频出现,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短板。常用的农业用水主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及净化废水,然而由于农作物种植模式较为落后,水资源灌溉技术不发达,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浪费现象也十分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灌溉有效节水策略研究意义重大。
1、水利灌溉模式和节水技术的特点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水利灌溉模式和节水技术的优势。水利灌溉模式和节水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缓解农业生产过程中水资源紧缺和水资源浪费的问题。我国有75%左右的水资源都用于农业生产,但是只有35%的水资源被真正利用,其余的水资源都在灌溉过程中蒸发了。实施节水技术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的利用率,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资源的蒸发量。因此,要加强对节水技术的有效利用,确保农业生产工作的有序开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大力发展和推广节水技术,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实现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问题
现阶段,我国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方面存在着管理问题,没有专门的管理技术人员,管理效率低下。虽然我国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已有多年,有些地区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取得了领先地位,尤其是西北地区,节水灌溉技术得到了应用和推广。但是和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有些地区还是沿用传统的灌溉模式和方法,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不利于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我国水电站工程建设存在设备不能定期维修的问题,设备不工作后无法及时进行维修更换,影响了工程建设,造成质量不达标。
3、农田水利灌溉节水技术措施
3.1、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节水灌溉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损耗率,但仅凭借农田灌溉工程节水存在上限,而将灌溉技术与农业技术结合,除了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也能满足增收需求。地下灌溉、滴灌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作物本身水分蒸发,其他灌溉形式在控制作物自身水分蒸发的作用微乎其微,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遮阴率较低,作物间的蒸发量较大。配套农业节水技术有助于减少作物本身水分蒸发量,可采用耕作保墒技术、覆盖保墒技术、喷洒抗旱剂、使用保水剂、采用抗旱品种等,通过技术组合的形式进一步提高水资源效益。
3.2、灵活增大农田水利灌溉节水投资
现阶段,我国对农田水利灌溉节水工程的投资方式主要为国家补助、集体供资、农民集资三个途径。对于投资需求较大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而言,国家政策可导入的补助资金有限,主要还依赖农民集资。这成为很多农民不能持续进行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建设的重要阻碍。为此,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积极建立健全农田灌溉节水补助资金制度,而且可以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由企业出资赞助,待农田获得大的收入后可适当以作物成果进行回馈置换。此外,还应多听取社会各方的建议和意见,灵活实践多种途径加大节水灌溉投资力度。
3.3、做好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
技术应用的关键在农民群众,应该让农民群众认识到节水灌溉技术关系到农业的顺利发展。为此,应该加强对农民群众节水灌溉意识和技能的提升,相关工作部门通过下乡宣传的方式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或者利用农闲时间组织群众参加节水灌溉宣传会和节水灌溉技术培训会,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对新型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和认可,从而提高节水能力。可以向广大农民群众发放节水手册和宣传手册,通过手册让人民群众了解到更多的节水灌溉知识,转变认识,积极参与到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中,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3.4、管理节水措施
土壤监测和灌溉预报,采用张力计、中子法、电阻法等先进手段,对土壤墒情实时监测,通过分析采集的数据信息,配合天气预报数据,预测适宜的灌水时间和灌水量,从而确定水资源灌溉量,控制土壤含水量,实现增产、节水的目标。节水高效灌溉中可将有限的水资源在作物生育期科学分配,让灌溉水更多地被作物根系吸收、存储、转化,提升光合产物向经济产量转化率。优化灌区配水,结合灌区输配水渠道的技术参数、农田情况、作物分布状况,根据水源可供水量、作物生育阶段需水量、水分生产函数,以配水中水资源损失量最小、增产值最大为目标,结合灌溉工程技术手段,制定灌区水资源最优调度方案,实现水资源的科学调配。此外,还应借助灌溉自动化系统,借助电子技术获取渠道水位、河流水库、含沙量、流量、抽水灌区水泵运转等信息数据,自动化系统将这些数据信息处理后,按照所设定的最优方案自动调节闸门开度、调节水泵运行参数,使整个系统进行自动化监测,实现水资源最优化管理目标。
3.5、主动做好中低产农田节水灌溉创新
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节水技术应用同样应针对不同的地域条件选择不同的方式,若在本需要挖井提水的地区外引水源,只会劳民伤财,还可能增加水资源的输送消耗。因此,对于持有中低产盐碱地农田的农民来说,在思考引入节水技术、改造水利设施的同时,应主动思考新的方案,探索以水冲盐、以水压碱的合理方式,掌握好冲洗量,推动盐碱土壤的改良后,再相应建立节水灌溉设施,可以取得更理想的节水效果。
结束语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资源又能促进农业的发展与进步,为此,应该重视农业发展中的水资源的节约,通过修建农田水利工程等方式利用水资源。相关部门结合地区发展情况做好农业灌溉节水工程的统筹规划、管理和宣传工作,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辉.浅析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J].居舍,2019(24):90+100.
[2]魏利鹏,雍鑫.节水措施在农业水利灌溉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21):94.
关键词: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技术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是极其重要的自然馈赠,更是直接关乎国家发展与社会稳定的战略资源。如今,水资源浪费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频频出现,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短板。常用的农业用水主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及净化废水,然而由于农作物种植模式较为落后,水资源灌溉技术不发达,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浪费现象也十分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灌溉有效节水策略研究意义重大。
1、水利灌溉模式和节水技术的特点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水利灌溉模式和节水技术的优势。水利灌溉模式和节水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缓解农业生产过程中水资源紧缺和水资源浪费的问题。我国有75%左右的水资源都用于农业生产,但是只有35%的水资源被真正利用,其余的水资源都在灌溉过程中蒸发了。实施节水技术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的利用率,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资源的蒸发量。因此,要加强对节水技术的有效利用,确保农业生产工作的有序开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大力发展和推广节水技术,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实现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问题
现阶段,我国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方面存在着管理问题,没有专门的管理技术人员,管理效率低下。虽然我国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已有多年,有些地区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取得了领先地位,尤其是西北地区,节水灌溉技术得到了应用和推广。但是和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有些地区还是沿用传统的灌溉模式和方法,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不利于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我国水电站工程建设存在设备不能定期维修的问题,设备不工作后无法及时进行维修更换,影响了工程建设,造成质量不达标。
3、农田水利灌溉节水技术措施
3.1、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节水灌溉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损耗率,但仅凭借农田灌溉工程节水存在上限,而将灌溉技术与农业技术结合,除了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也能满足增收需求。地下灌溉、滴灌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作物本身水分蒸发,其他灌溉形式在控制作物自身水分蒸发的作用微乎其微,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遮阴率较低,作物间的蒸发量较大。配套农业节水技术有助于减少作物本身水分蒸发量,可采用耕作保墒技术、覆盖保墒技术、喷洒抗旱剂、使用保水剂、采用抗旱品种等,通过技术组合的形式进一步提高水资源效益。
3.2、灵活增大农田水利灌溉节水投资
现阶段,我国对农田水利灌溉节水工程的投资方式主要为国家补助、集体供资、农民集资三个途径。对于投资需求较大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而言,国家政策可导入的补助资金有限,主要还依赖农民集资。这成为很多农民不能持续进行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建设的重要阻碍。为此,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积极建立健全农田灌溉节水补助资金制度,而且可以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由企业出资赞助,待农田获得大的收入后可适当以作物成果进行回馈置换。此外,还应多听取社会各方的建议和意见,灵活实践多种途径加大节水灌溉投资力度。
3.3、做好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
技术应用的关键在农民群众,应该让农民群众认识到节水灌溉技术关系到农业的顺利发展。为此,应该加强对农民群众节水灌溉意识和技能的提升,相关工作部门通过下乡宣传的方式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或者利用农闲时间组织群众参加节水灌溉宣传会和节水灌溉技术培训会,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对新型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和认可,从而提高节水能力。可以向广大农民群众发放节水手册和宣传手册,通过手册让人民群众了解到更多的节水灌溉知识,转变认识,积极参与到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中,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3.4、管理节水措施
土壤监测和灌溉预报,采用张力计、中子法、电阻法等先进手段,对土壤墒情实时监测,通过分析采集的数据信息,配合天气预报数据,预测适宜的灌水时间和灌水量,从而确定水资源灌溉量,控制土壤含水量,实现增产、节水的目标。节水高效灌溉中可将有限的水资源在作物生育期科学分配,让灌溉水更多地被作物根系吸收、存储、转化,提升光合产物向经济产量转化率。优化灌区配水,结合灌区输配水渠道的技术参数、农田情况、作物分布状况,根据水源可供水量、作物生育阶段需水量、水分生产函数,以配水中水资源损失量最小、增产值最大为目标,结合灌溉工程技术手段,制定灌区水资源最优调度方案,实现水资源的科学调配。此外,还应借助灌溉自动化系统,借助电子技术获取渠道水位、河流水库、含沙量、流量、抽水灌区水泵运转等信息数据,自动化系统将这些数据信息处理后,按照所设定的最优方案自动调节闸门开度、调节水泵运行参数,使整个系统进行自动化监测,实现水资源最优化管理目标。
3.5、主动做好中低产农田节水灌溉创新
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节水技术应用同样应针对不同的地域条件选择不同的方式,若在本需要挖井提水的地区外引水源,只会劳民伤财,还可能增加水资源的输送消耗。因此,对于持有中低产盐碱地农田的农民来说,在思考引入节水技术、改造水利设施的同时,应主动思考新的方案,探索以水冲盐、以水压碱的合理方式,掌握好冲洗量,推动盐碱土壤的改良后,再相应建立节水灌溉设施,可以取得更理想的节水效果。
结束语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资源又能促进农业的发展与进步,为此,应该重视农业发展中的水资源的节约,通过修建农田水利工程等方式利用水资源。相关部门结合地区发展情况做好农业灌溉节水工程的统筹规划、管理和宣传工作,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辉.浅析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J].居舍,2019(24):90+100.
[2]魏利鹏,雍鑫.节水措施在农业水利灌溉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