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一个平凡的放学傍晚,陆秀美认真打理好内宿生的晚餐后,便系上那双有点破旧的鞋,拿上手电筒出门了。她步履匆匆,因为她要赶在晚上九点之前走访完外宿生的家庭,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情况,了解并详细记录学生放学后的活动。
“每天晚上,只要看见山道上那束手电筒的亮光,村民就知道是陆老师来了。”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乡中心小学(以下简称忠良中心小学)校长温福华感慨地说,“夏天晚上,山里虫蛇多,就连男人也不敢到处走,但陆老师风雨无阻,村民还开玩笑说,村里的路是陆老师走出来的。”
这样的山路,陆秀美足足走了25年。如今,她的办公桌上已堆放了一大摞学生情况记录本,每一本上都详细记录着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状况、心理状况。“这是我最宝贵的财富。”她抚摸着那摞记录本,如抚摸自己的孩子一般,眼中满是怜爱。
“学生就像我的孩子一样”
陆秀美常年在忠良乡偏远山寨的多个教学点工作,那里山高岭峻,不通公路,交通极其不便,学生的学习用品常常要靠她独自走几十公里的山路,从山外面肩挑手提带回来。当地乡民说:“每次看到陆老师从外面回来,都背着满满一背篓学生用的东西,汗水把衣服都打湿了。”
教学点的工作繁重而琐碎,陆秀美往往要负责几个年级、近十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点里,她是校长、老师、保育员、工友,也是学生的“妈妈”。她除了上课、辅导学生,还要给学生做午餐、烧开水、洗衣服,照顾学生的日常生活。山里穷,有些学生只有一套冬装,为了能让学生穿上干净的衣服,她每天检查学生的衣服,脏了就将衣服洗干净、烘干;为了让学生安全上下学,每逢雨天、雪天,她总要起个大早,亲自去接家离学校较远的学生上学,放学后又挨个送回家;为了学生的健康,她自学了简单的医理,常备一些感冒发烧之类的药品,在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她还每天到山上采集草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熬煮给学生喝……多年来,陆秀美为学生打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家长们都说:“只要有陆老师在,我们就放心了。”
在瑶乡教书,陆秀美担心的还有学生的辍学问题。每学期初,她都要跋山涉水到学生的家中家访,劝说学生赶紧上学。温福华校长说:“她有一双铁脚,她的足迹遍布全乡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1992年9月,陆秀美在忠良乡德香村六桂教学点(以下简称六桂教学点)任教时,当地村民重男轻女的思想较为严重,学生红红(化名)的父母早想让女儿辍学回家帮忙干活。听闻消息后,陆秀美多次上门了解情况,跟红红父母谈读书的重要性,还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和红红的家人一起下地干活,帮忙喂猪、喂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红红的父母被陆秀美感动了,最终答应让红红回校上课。
家访、劝学生上学等事情,对于陆秀美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可瑶胞家长们却记在了心里:家长经常给她送来新鲜蔬菜;每逢过节,家长们总抢着邀请远离家乡的陆秀美到家里过节。有一次,又到了瑶族的传统节日,家长们来叫陆秀美到家里吃饭,但都被她婉拒了,家长们于是把她的锅藏了起来,在一旁笑着说:“陆老师,这回该去了吧。”
2002年9月,由于教育教学成绩突出,陆秀美被调到忠良中心小学任教。2011年秋季学期,陆秀美所教的六(1)班有个女生林林(化名),她父亲因重病瘫痪,失去了劳动能力,生活费和高额的医疗费负担全落在了母亲身上,于是家人打算让林林辍学回家。得知情况后,陆秀美和校长一同到林林家了解情况,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林林的情况,为林林妈妈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解决了林林家里的部分开销,此外还通过乡妇联为林林争取到了资助,让她最终顺利完成了小学学业。
多年来,陆秀美把自己的爱和热情播洒在了瑶乡的土地上,让瑶乡的学生在欢笑中健康成长。
“学校就是我的家”
忠良乡地处偏远,经济不发达,当地教育教学条件落后,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教室是简陋的茅草屋,课桌用石块和长条模板搭成……对于那段时间的教学生活,陆秀美记忆犹新。她是1989年8月来到六桂教学点,开始教师生涯的。“那时候,教室很简陋,一有暴风雨,屋顶就被掀开。”她回忆道。后来,教学点的学生逐年增加,由原来的9人增加到35人,建设新的教室就成了她最大的愿望。1991年10月,她跟六桂村村长商议,倡议村民捐款建校。她主动利用课余时间背沙挑石,为村民做表率。她的行动感动了村民,村民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纷纷加入到建设学校的行列中。
那段时间,陆秀美为六桂教学点的建设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她早上五点便拿着手电筒从学校出发,到90公里外的蒙山县县城购买建材。由于交通不便,她需要走3个多小时的山路,先到蒙山县夏宜瑶族乡请到手扶拖拉机,再搭乘拖拉机到蒙山县县城把建筑材料拉回夏宜瑶族乡,自己再步行回教学点。为了不耽误学生的上课时间,第二天天没亮,她就和村民一起拿着手电筒,到夏宜瑶族乡把材料搬回来。来来去去,陆秀美的手都磨出了血泡,上课板书时一用力就钻心地疼。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一栋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校园内还建起了花坛,绿叶红花给校园增添了勃勃生机。陆秀美因此成为了全乡动员群众建校的典型,受到上级的表彰。
陆秀美说:“安全优美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她每到一处教学点,都积极改善该教学点的办学条件。2000年7月,陆美秀调到忠良乡车田村小学任教,那时该校需要进行改扩建。为了做好校园的“三通一平”工作,陆秀美号召老师们利用休息时间同工人一起铲土运石;没有绿化用草,她就亲自带领学生从野外移植;工程资金不足,她就同学校领导一起到处“跑”捐款……如今,该校已成为忠良乡全乡农村学校校园建设的窗口学校。
热心助人的“陆老师”
温福华校长说:“陆老师除了关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注重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多年来,陆秀美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平时除了经常阅读理论书籍和文学名著,还利用网络资源及时了解课改动态,拓宽自身的视野,提高课改实践能力。对于外出培训学习,她总是保持着高度热情,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并结合山区学校的实际,创新教学方式。金秀瑶族自治县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后,要求全体教师利用多媒体备课,陆秀美积极主动学习,率先垂范,多次利用多媒体为全县教师上示范课、探讨课……
除了严格要求自己,陆秀美还乐于提携青年教师,她经常走进年轻教师的课堂,听课、评课,共享教育教学经验。陆桂平老师从忠良乡林秀村小学调入忠良中心小学后,陆秀美为了让她尽快熟悉新的教学环境,便经常到她的课堂听课,从备课、教学设计、写反思等各方面给予指导,帮助她尽快提升。在陆秀美的指导下,陆桂平的语文创新录像优质课《美丽的小兴安岭》在县、市、自治区各级评比中一路过关斩将,均获得一等奖,并被选送全国小语会参加全国评比。陆桂平说:“陆老师总是无私地给予年轻教师指导,帮助我们快速成长。”
不仅学生、教师视陆秀美为“老师”,当地的乡民也亲切地喊她“陆老师”。陆秀美在六桂教学点任教期间,正值政府开展扫盲工作,政府部门在六桂村建立了“成人扫盲学校”,教育教学重担便落在了她的肩上。她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给村民上课。为了让村民积极参加学习,她放学后经常到村民家里帮忙剁猪潲、喂猪。村民看到她的诚意,学习也很刻苦。有一位大嫂学习非常勤奋,上山干活都带着课本,休息时就坐在树下学习,雨天干不了活,就拿着课本找陆秀美,最后在扫盲学习结束考试时考了最高分。平时,陆秀美还常常给村民尤其是妇女讲授卫生保健知识,提高村民们的自我保健能力。
从教二十多年,陆美秀成绩突出,曾获得国家、自治区、市、县等各级各类奖励共计90余项,并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在省级刊物上。25年过去了,陆秀美的青春在平凡琐碎的教学工作中逐渐逝去。如今,她已双鬓染霜,但依旧不变的,是她那温和的笑容和对教育的热情。
(责编 陈 蓉)
“每天晚上,只要看见山道上那束手电筒的亮光,村民就知道是陆老师来了。”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乡中心小学(以下简称忠良中心小学)校长温福华感慨地说,“夏天晚上,山里虫蛇多,就连男人也不敢到处走,但陆老师风雨无阻,村民还开玩笑说,村里的路是陆老师走出来的。”
这样的山路,陆秀美足足走了25年。如今,她的办公桌上已堆放了一大摞学生情况记录本,每一本上都详细记录着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状况、心理状况。“这是我最宝贵的财富。”她抚摸着那摞记录本,如抚摸自己的孩子一般,眼中满是怜爱。
“学生就像我的孩子一样”
陆秀美常年在忠良乡偏远山寨的多个教学点工作,那里山高岭峻,不通公路,交通极其不便,学生的学习用品常常要靠她独自走几十公里的山路,从山外面肩挑手提带回来。当地乡民说:“每次看到陆老师从外面回来,都背着满满一背篓学生用的东西,汗水把衣服都打湿了。”
教学点的工作繁重而琐碎,陆秀美往往要负责几个年级、近十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点里,她是校长、老师、保育员、工友,也是学生的“妈妈”。她除了上课、辅导学生,还要给学生做午餐、烧开水、洗衣服,照顾学生的日常生活。山里穷,有些学生只有一套冬装,为了能让学生穿上干净的衣服,她每天检查学生的衣服,脏了就将衣服洗干净、烘干;为了让学生安全上下学,每逢雨天、雪天,她总要起个大早,亲自去接家离学校较远的学生上学,放学后又挨个送回家;为了学生的健康,她自学了简单的医理,常备一些感冒发烧之类的药品,在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她还每天到山上采集草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熬煮给学生喝……多年来,陆秀美为学生打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家长们都说:“只要有陆老师在,我们就放心了。”
在瑶乡教书,陆秀美担心的还有学生的辍学问题。每学期初,她都要跋山涉水到学生的家中家访,劝说学生赶紧上学。温福华校长说:“她有一双铁脚,她的足迹遍布全乡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1992年9月,陆秀美在忠良乡德香村六桂教学点(以下简称六桂教学点)任教时,当地村民重男轻女的思想较为严重,学生红红(化名)的父母早想让女儿辍学回家帮忙干活。听闻消息后,陆秀美多次上门了解情况,跟红红父母谈读书的重要性,还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和红红的家人一起下地干活,帮忙喂猪、喂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红红的父母被陆秀美感动了,最终答应让红红回校上课。
家访、劝学生上学等事情,对于陆秀美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可瑶胞家长们却记在了心里:家长经常给她送来新鲜蔬菜;每逢过节,家长们总抢着邀请远离家乡的陆秀美到家里过节。有一次,又到了瑶族的传统节日,家长们来叫陆秀美到家里吃饭,但都被她婉拒了,家长们于是把她的锅藏了起来,在一旁笑着说:“陆老师,这回该去了吧。”
2002年9月,由于教育教学成绩突出,陆秀美被调到忠良中心小学任教。2011年秋季学期,陆秀美所教的六(1)班有个女生林林(化名),她父亲因重病瘫痪,失去了劳动能力,生活费和高额的医疗费负担全落在了母亲身上,于是家人打算让林林辍学回家。得知情况后,陆秀美和校长一同到林林家了解情况,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林林的情况,为林林妈妈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解决了林林家里的部分开销,此外还通过乡妇联为林林争取到了资助,让她最终顺利完成了小学学业。
多年来,陆秀美把自己的爱和热情播洒在了瑶乡的土地上,让瑶乡的学生在欢笑中健康成长。
“学校就是我的家”
忠良乡地处偏远,经济不发达,当地教育教学条件落后,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教室是简陋的茅草屋,课桌用石块和长条模板搭成……对于那段时间的教学生活,陆秀美记忆犹新。她是1989年8月来到六桂教学点,开始教师生涯的。“那时候,教室很简陋,一有暴风雨,屋顶就被掀开。”她回忆道。后来,教学点的学生逐年增加,由原来的9人增加到35人,建设新的教室就成了她最大的愿望。1991年10月,她跟六桂村村长商议,倡议村民捐款建校。她主动利用课余时间背沙挑石,为村民做表率。她的行动感动了村民,村民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纷纷加入到建设学校的行列中。
那段时间,陆秀美为六桂教学点的建设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她早上五点便拿着手电筒从学校出发,到90公里外的蒙山县县城购买建材。由于交通不便,她需要走3个多小时的山路,先到蒙山县夏宜瑶族乡请到手扶拖拉机,再搭乘拖拉机到蒙山县县城把建筑材料拉回夏宜瑶族乡,自己再步行回教学点。为了不耽误学生的上课时间,第二天天没亮,她就和村民一起拿着手电筒,到夏宜瑶族乡把材料搬回来。来来去去,陆秀美的手都磨出了血泡,上课板书时一用力就钻心地疼。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一栋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校园内还建起了花坛,绿叶红花给校园增添了勃勃生机。陆秀美因此成为了全乡动员群众建校的典型,受到上级的表彰。
陆秀美说:“安全优美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她每到一处教学点,都积极改善该教学点的办学条件。2000年7月,陆美秀调到忠良乡车田村小学任教,那时该校需要进行改扩建。为了做好校园的“三通一平”工作,陆秀美号召老师们利用休息时间同工人一起铲土运石;没有绿化用草,她就亲自带领学生从野外移植;工程资金不足,她就同学校领导一起到处“跑”捐款……如今,该校已成为忠良乡全乡农村学校校园建设的窗口学校。
热心助人的“陆老师”
温福华校长说:“陆老师除了关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注重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多年来,陆秀美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平时除了经常阅读理论书籍和文学名著,还利用网络资源及时了解课改动态,拓宽自身的视野,提高课改实践能力。对于外出培训学习,她总是保持着高度热情,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并结合山区学校的实际,创新教学方式。金秀瑶族自治县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后,要求全体教师利用多媒体备课,陆秀美积极主动学习,率先垂范,多次利用多媒体为全县教师上示范课、探讨课……
除了严格要求自己,陆秀美还乐于提携青年教师,她经常走进年轻教师的课堂,听课、评课,共享教育教学经验。陆桂平老师从忠良乡林秀村小学调入忠良中心小学后,陆秀美为了让她尽快熟悉新的教学环境,便经常到她的课堂听课,从备课、教学设计、写反思等各方面给予指导,帮助她尽快提升。在陆秀美的指导下,陆桂平的语文创新录像优质课《美丽的小兴安岭》在县、市、自治区各级评比中一路过关斩将,均获得一等奖,并被选送全国小语会参加全国评比。陆桂平说:“陆老师总是无私地给予年轻教师指导,帮助我们快速成长。”
不仅学生、教师视陆秀美为“老师”,当地的乡民也亲切地喊她“陆老师”。陆秀美在六桂教学点任教期间,正值政府开展扫盲工作,政府部门在六桂村建立了“成人扫盲学校”,教育教学重担便落在了她的肩上。她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给村民上课。为了让村民积极参加学习,她放学后经常到村民家里帮忙剁猪潲、喂猪。村民看到她的诚意,学习也很刻苦。有一位大嫂学习非常勤奋,上山干活都带着课本,休息时就坐在树下学习,雨天干不了活,就拿着课本找陆秀美,最后在扫盲学习结束考试时考了最高分。平时,陆秀美还常常给村民尤其是妇女讲授卫生保健知识,提高村民们的自我保健能力。
从教二十多年,陆美秀成绩突出,曾获得国家、自治区、市、县等各级各类奖励共计90余项,并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在省级刊物上。25年过去了,陆秀美的青春在平凡琐碎的教学工作中逐渐逝去。如今,她已双鬓染霜,但依旧不变的,是她那温和的笑容和对教育的热情。
(责编 陈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