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印存在潜在的竞争关系早已是众所周知,除了边境争端,复杂的中印巴关系以外,中印在安哥拉、尼日利亚、哈萨克斯坦、厄瓜多尔、伊朗、缅甸等国的石油开发方面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关键词:海外油田 联合竞购 现状
(一) 中印企业在海外能源竞购中的优势和劣势
1, 中国企业在海外能源竞购中的优势和劣势
首先,中国改革开放比印度早十几年,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总体经济规模较大,在对外国直接投资连续几年都是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拥有较为丰富的海外能源并购和竞购的经验。其次,中国共有三家国有石油公司,其实力雄厚,竞争力较强。再次,石油工业体系完整度较高,石油工业基础设施和石油工业勘探和开采技术等方面都要强过印度许多。
但中国能源运输安全性较低,大多数能源靠的是海上交通运输且路线相对单一,有86%的石油进口要经过马六甲海峡,陆上运输通道较少,一旦出现海上运输的围堵,中国的石油供应将面临极大的危险。并且,由于中国国家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上升,西方国家对中国不断加大对海外能源的投资行为十分关注,多持防范和警惕的态度,对中国海外能源投资十分不利。然后,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竞争中,纵然三大国有公司实力雄厚,但与全球化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BP和壳牌等跨国巨头是无法抗衡的。需要寻求更多的合作方来壮大自己的实力。再次,中国石油民营化的滞后。
2, 印度企业在海外能源竞购中的优势和劣势
首先,印度占据了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虽然印度超过80%的进口石油是通过海上运输,但由于其对印度洋的控制,海上通道还是比较安全有利的。其次,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对印度的认同较高,印度与西方国家的对抗也较少,于西方国家有着密切的联系,减少了在海外寻求能源的阻碍,特别是政治上的阻碍。再次,印度国家石油公司的竞争意识更强,具有管理好,具有全球意识,职能组织结构更市场化等特点。
(二) 中印海外能源联合竞购具有互补性
中印作为全球两大能源消费国,都面临着能源供应不足,对外依存度高,以及不断上涨的油价等问题。两国都在积极的开发海外能源市场,但是目前很多出售的能源项目都是开发难度比较大的项目,没有一定的实力根本就做不到。正如中石化集团外事局工作人员所说的,联合竞购可以结合各自的优势,减少政治风险的同时,也可以在勘探开发能力和其他方面有互补。中印除了在减少政治风险和勘探开发能力的互补外,还在企业综合实力,运输安全性上存在互补。中印两国联合在第三国竞购油气资源,不仅可以为双方节省收购资金,缩短收购 周期,而且,还能降低收购中出现的风险。
二, 联合竞购的现状及问题
(一)中印海外能源联合竞购现状
自2002年起到目前为止,中印海外能源联合竞购虽次数不多但也存在着一些成功案例。
1,初尝合作,迎来转折点
中印初次尝试合作是在2002年,在苏丹,印度的石油与天然气公司从中国国家石油公司经营的尼尔油田中买了25%的股份。不仅如此,中国在苏丹首都喀土穆建造了一个炼油厂,而印度则建设了一条石油管道,该管道全长741公里,连接喀土穆炼油厂和苏丹港,可以把提炼好的产品输送到附近的一个港口后再出口。
中印两国国有能源集团的首次联手是在2005年,这次联手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印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ONGC)海外分公司和中国头号石油巨擘中石油首次联手竞标,以5.73亿美元从加拿大石油公司Petro-Canada)在幼发拉底石油公司(Al Furat Production Company)38%的股权。此次合作也标志着中印两国从近年来海外能源争夺的对手关系向深层次合作伙伴关系转化。
2,不断增加的合作
仅在2006年一年中,中印之间成功的海外竞购就达到了四次并且政府间还签订了相关的协议和备忘录。
2006年,印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ONGC)海外分公司与中国第二大石油巨头中石化联手,成功收购了哥伦比亚石油公司50%的股份。
9月下旬印度公司ONGVidesh和中国中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协议,以8亿美元的价格联合从总部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OmimexResources公司手中收购OmimexdeColombia,此举表明双方的竞购策略已经发生改变。
在伊朗,印度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一道共同开采亚达瓦兰(Yadavaran)油田,石化在亚达瓦兰油田开发项目中的权益将达到51%,印度国有石油与天然气公司占29%。
最后,中信集团同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联合竞购主要资产为哈萨克斯坦境内一块重质油田的加拿大国家能源公司(Nations Energy),其所有者是印度尼西亚投资者。主要油田的已探明储量超过4亿桶,估价约在20亿美元左右。
3, 相关合作组织的诞生
随着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不断增加,成立相关的合作组织已是呼之欲出。因此在2007年,中印能源公司诞生,该公司是由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与印度国有天然气公司共同成立的,这也是使得两个同为能源进口大国的中国和印度在该领域有了进一步大合作,将为双方的能源开发使用降低成本。据了解,双方各占50%股份。双方将合作压缩天然气业务,包括在中国和印度建立城市天然气供应系统,天然气运输管道,开拓中国天然气下游领域的商机,购买进口和销售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以及压缩天然气等燃料。
(二) 中印海外能源竞购问题
1, 缺乏真正有效的能源合作机制
虽然中印在能源领域也存在一些合作,但次数不多,且这种合作带有偶然性和随机性,并没有建立一个真正有效的能源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中印能源公司,签订了一系列的协议和备忘录,但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在金砖国家体制下的能源合作也是发展缓慢。两国企业之间并没有一个很好的交流沟通的平台,合作的可能性减少,合作中的阻碍增多。
2, 在能源领域缺乏互信
中印之间缺乏互信不仅仅是因为中印之间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不明朗的印巴关系。而是对有限能源的争夺中,中印两国的竞争存在重合区,印度海外石油活动的主要地区正是中国能源拓展或能源外交与合作的中心区。两国之间存在能源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两国并没有坚定的树立起正确的竞争观,坚决破除零和博弈的观念。在加上受到西方国家关于“中印能源争夺越演越烈,不存在合作可能性”的舆论的影响,双方的互信度始终没有建立起来。
3, 未能形成联合竞购的模式
中印在海外能源联合开发,勘探与联合竞购中的偶然性和随机性较大,稳定性不足。主要是因为对成功经验的分析研究不够,未能形成联合竞购的普遍模式,无法将其在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导致两国的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
三,加强联合竞购的对策
中印在苏丹合作开发能源是成功范例,印度今后还要继续寻求与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在 非洲、撒哈拉、中非、拉美以及亚洲北部寻找共同的合作项目。
为了使两国能在未来的合作中更加紧密,更加顺利,两国政府需做到:
(一) 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增强互信
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加强能源领域企业间的交流,尤其是国有企业间的交流。只有有了良好的沟通,才能有良好的合作。通过相互的交流,增加彼此间的互信。
(二) 形成普遍合作模式,建立有效的能源合作机制
通过对现有的成功案例的具体进程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可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联合竞购的合作模式。建立有效的能源合作机制,不止是限于两国间的合作机制,也可以是多国的合作机制。在多国的合作机制中来进一步的研究讨论两国间的联合竞购。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网,《中石化将开发伊朗亚达瓦兰油田,金额达千亿美元》,2006年11月23日。
[2]杨文武,戴江涛.中印在海外石油能源供给中竞合态势及博弈分析[J〕.生态经济,2006(4):25
关键词:海外油田 联合竞购 现状
(一) 中印企业在海外能源竞购中的优势和劣势
1, 中国企业在海外能源竞购中的优势和劣势
首先,中国改革开放比印度早十几年,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总体经济规模较大,在对外国直接投资连续几年都是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拥有较为丰富的海外能源并购和竞购的经验。其次,中国共有三家国有石油公司,其实力雄厚,竞争力较强。再次,石油工业体系完整度较高,石油工业基础设施和石油工业勘探和开采技术等方面都要强过印度许多。
但中国能源运输安全性较低,大多数能源靠的是海上交通运输且路线相对单一,有86%的石油进口要经过马六甲海峡,陆上运输通道较少,一旦出现海上运输的围堵,中国的石油供应将面临极大的危险。并且,由于中国国家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上升,西方国家对中国不断加大对海外能源的投资行为十分关注,多持防范和警惕的态度,对中国海外能源投资十分不利。然后,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竞争中,纵然三大国有公司实力雄厚,但与全球化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BP和壳牌等跨国巨头是无法抗衡的。需要寻求更多的合作方来壮大自己的实力。再次,中国石油民营化的滞后。
2, 印度企业在海外能源竞购中的优势和劣势
首先,印度占据了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虽然印度超过80%的进口石油是通过海上运输,但由于其对印度洋的控制,海上通道还是比较安全有利的。其次,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对印度的认同较高,印度与西方国家的对抗也较少,于西方国家有着密切的联系,减少了在海外寻求能源的阻碍,特别是政治上的阻碍。再次,印度国家石油公司的竞争意识更强,具有管理好,具有全球意识,职能组织结构更市场化等特点。
(二) 中印海外能源联合竞购具有互补性
中印作为全球两大能源消费国,都面临着能源供应不足,对外依存度高,以及不断上涨的油价等问题。两国都在积极的开发海外能源市场,但是目前很多出售的能源项目都是开发难度比较大的项目,没有一定的实力根本就做不到。正如中石化集团外事局工作人员所说的,联合竞购可以结合各自的优势,减少政治风险的同时,也可以在勘探开发能力和其他方面有互补。中印除了在减少政治风险和勘探开发能力的互补外,还在企业综合实力,运输安全性上存在互补。中印两国联合在第三国竞购油气资源,不仅可以为双方节省收购资金,缩短收购 周期,而且,还能降低收购中出现的风险。
二, 联合竞购的现状及问题
(一)中印海外能源联合竞购现状
自2002年起到目前为止,中印海外能源联合竞购虽次数不多但也存在着一些成功案例。
1,初尝合作,迎来转折点
中印初次尝试合作是在2002年,在苏丹,印度的石油与天然气公司从中国国家石油公司经营的尼尔油田中买了25%的股份。不仅如此,中国在苏丹首都喀土穆建造了一个炼油厂,而印度则建设了一条石油管道,该管道全长741公里,连接喀土穆炼油厂和苏丹港,可以把提炼好的产品输送到附近的一个港口后再出口。
中印两国国有能源集团的首次联手是在2005年,这次联手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印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ONGC)海外分公司和中国头号石油巨擘中石油首次联手竞标,以5.73亿美元从加拿大石油公司Petro-Canada)在幼发拉底石油公司(Al Furat Production Company)38%的股权。此次合作也标志着中印两国从近年来海外能源争夺的对手关系向深层次合作伙伴关系转化。
2,不断增加的合作
仅在2006年一年中,中印之间成功的海外竞购就达到了四次并且政府间还签订了相关的协议和备忘录。
2006年,印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ONGC)海外分公司与中国第二大石油巨头中石化联手,成功收购了哥伦比亚石油公司50%的股份。
9月下旬印度公司ONGVidesh和中国中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协议,以8亿美元的价格联合从总部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OmimexResources公司手中收购OmimexdeColombia,此举表明双方的竞购策略已经发生改变。
在伊朗,印度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一道共同开采亚达瓦兰(Yadavaran)油田,石化在亚达瓦兰油田开发项目中的权益将达到51%,印度国有石油与天然气公司占29%。
最后,中信集团同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联合竞购主要资产为哈萨克斯坦境内一块重质油田的加拿大国家能源公司(Nations Energy),其所有者是印度尼西亚投资者。主要油田的已探明储量超过4亿桶,估价约在20亿美元左右。
3, 相关合作组织的诞生
随着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不断增加,成立相关的合作组织已是呼之欲出。因此在2007年,中印能源公司诞生,该公司是由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与印度国有天然气公司共同成立的,这也是使得两个同为能源进口大国的中国和印度在该领域有了进一步大合作,将为双方的能源开发使用降低成本。据了解,双方各占50%股份。双方将合作压缩天然气业务,包括在中国和印度建立城市天然气供应系统,天然气运输管道,开拓中国天然气下游领域的商机,购买进口和销售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以及压缩天然气等燃料。
(二) 中印海外能源竞购问题
1, 缺乏真正有效的能源合作机制
虽然中印在能源领域也存在一些合作,但次数不多,且这种合作带有偶然性和随机性,并没有建立一个真正有效的能源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中印能源公司,签订了一系列的协议和备忘录,但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在金砖国家体制下的能源合作也是发展缓慢。两国企业之间并没有一个很好的交流沟通的平台,合作的可能性减少,合作中的阻碍增多。
2, 在能源领域缺乏互信
中印之间缺乏互信不仅仅是因为中印之间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不明朗的印巴关系。而是对有限能源的争夺中,中印两国的竞争存在重合区,印度海外石油活动的主要地区正是中国能源拓展或能源外交与合作的中心区。两国之间存在能源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两国并没有坚定的树立起正确的竞争观,坚决破除零和博弈的观念。在加上受到西方国家关于“中印能源争夺越演越烈,不存在合作可能性”的舆论的影响,双方的互信度始终没有建立起来。
3, 未能形成联合竞购的模式
中印在海外能源联合开发,勘探与联合竞购中的偶然性和随机性较大,稳定性不足。主要是因为对成功经验的分析研究不够,未能形成联合竞购的普遍模式,无法将其在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导致两国的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
三,加强联合竞购的对策
中印在苏丹合作开发能源是成功范例,印度今后还要继续寻求与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在 非洲、撒哈拉、中非、拉美以及亚洲北部寻找共同的合作项目。
为了使两国能在未来的合作中更加紧密,更加顺利,两国政府需做到:
(一) 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增强互信
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加强能源领域企业间的交流,尤其是国有企业间的交流。只有有了良好的沟通,才能有良好的合作。通过相互的交流,增加彼此间的互信。
(二) 形成普遍合作模式,建立有效的能源合作机制
通过对现有的成功案例的具体进程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可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联合竞购的合作模式。建立有效的能源合作机制,不止是限于两国间的合作机制,也可以是多国的合作机制。在多国的合作机制中来进一步的研究讨论两国间的联合竞购。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网,《中石化将开发伊朗亚达瓦兰油田,金额达千亿美元》,2006年11月23日。
[2]杨文武,戴江涛.中印在海外石油能源供给中竞合态势及博弈分析[J〕.生态经济,2006(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