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宁的“妥协”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fg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列宁给“妥协”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为了同别的政党达成协议而在某些要求上让步,放弃一部分自己的要求,这在政治上称为妥协。”列宁又区分了两种不同意义上的妥协,一种是为客观条件所迫不得已的妥协;另一种是叛徒的妥协,他们贪图私利,甘愿向资本家讨好。列宁认为合理正当的妥协,才是革命时期所需要的。列宁的妥协思想在外交方面、社会生活方面、人际关系方面以及帮助我们解决现实出现的问题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列宁 妥协思想 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A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094-02
  一、列宁妥协思想的提出
  (一)提出的历史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经历了巩固政权的时期和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这些历史时期,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和国内的形势。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所说,要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
  “如果只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还不至于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正值外国的武装干涉愈演愈烈之时,苏俄境内的各种反革命势力也纷纷发动了叛乱。就在协约国与白卫军进行武装干涉和武装叛乱的同时,苏维埃政府控制地区的反革命分子也不甘示弱。在土耳其斯坦、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也相继发生多起暗害破坏活动,国内阶级斗争的形势异常紧张。”[1]整个苏维埃俄国可谓是“四面炮火”。
  (二)妥协思想的提出
  “十月革命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些‘左派’的革命人士,他们为了反对第二国际领袖们的妥协叛卖政策,提出了‘不向任何势力妥协’的主张。他们认为,凡是妥协的都属于机会主义。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2]
  在《布朗基派公社活动家的纲领》一文中,恩格斯指出了共产主义者通过了由历史进程造成的中间站和妥协,而不是共产主义者本身。他清楚地看到了共产主义者坚定不移地追求最后目的,消灭阶级冲突并且建立不再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土地私有制的社会制度。恩格斯通过反对布朗基主义者“不在中间站停留,不作妥协”的极左的说法,他主张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由此,列宁总结了布尔什维克的历史经验教训,不断地深化了恩格斯的观点,从政治上和哲学上全面论述了妥协在历史进程中的的必要性。
  1918年苏俄同德国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就是布尔什维克对敌妥协的一个成功例子。和约上规定:“苏俄割让乌克兰粮食区、顿巴斯煤矿以及波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一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并赔款一百五十亿金马克。”[3]苏俄这次妥协表面上看来是屈辱求和的,但是却获得了休战喘息的时机,在此期间苏俄能够调整全国经济、组建武装分子、巩固工农联盟,以此来应对接连而来的协约国的侵略。列宁指出:“在布尔什维主义全部历史中,无论在十月革命前或十月革命后,都充满着实行机动、通融、妥协的事实。”[3]
  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列宁关于妥协问题也有一些经典的论述:如从政治上考虑,无论对敌人、对朋友、或在革命队伍内部,绝不能像“左派” 一样全盘的否定妥协。在一些客观的条件下还是要做出一定的妥协,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历史的发展,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二、列宁妥协思想的内涵
  (一)“妥协”的含义
  列宁在《论妥协》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判断拥护无产阶级革命的人是否可以同资本家妥协的标准。他说:“一切都要看达成的是什么协议,是在什么情况下达成的。在这一点上,也仅仅在这一点上,才可以而且应当去寻找从无产阶级革命的观点看来是正当的协议和从同样观点看来是叛卖的、变节的协议之间的相互区别。”[4]同时列宁对“妥协”下了一个定义:“为了同别的政党达成协议而在某些要求上让步,放弃一部分自己的要求,这在政治上称为妥协。”列宁认为:“真正革命的政党的职责不是宣布不可能绝对不妥协,而是要通过各种妥协( 如果妥协不可避免) 始终忠于自己的原则、自己的阶级、自己的革命任务,忠于准备革命和教育人民群众走向革命胜利的事业。”[5]
  (二)两种意义上的“妥协”
  列宁将“妥协”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为客观条件所迫必须做的妥协,这种妥协丝毫不会削弱革命斗争的信心和工人们的切身利益以及工人们继续斗争的决心。这种客观条件包括基金告竭、没有外界的任何援助、陷于极度的饥饿和苦难而不能得到救助;另一种是叛徒的妥协,他们贪图个人的利益,遇事总是怯懦畏缩,不考虑工人们的利益和生活困苦甘愿向资本家讨好,屈从于资本家的威胁和利诱。
  列宁认为,拒绝同任何可能的同盟者通融和妥协,是极不理智的做法。“正如我们千辛万苦攀登一座未经勘察、人迹未到的高山,却预先拒绝有时要迂回前进、有时要向后折转,放弃已经选定的方向而试探着从不同的方向走。”[6]列宁指出:“机会主义者就是贪图暂时得到的利益从而牺牲根本的利益。如果要在理论上给机会主义一个明确的说法,这就是它的主要内容。”[7]
  由此可见,列宁对为客观条件所迫必须做的妥协是非常赞同的。从革命的发展进程看,他经常将合理的妥协灵活而巧妙地运用于处理各种问题和制定各种政策的过程中,并且就此阐发了他极为丰富的革命战斗理论思想。
  三、列宁妥协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外交方面
  双方互相让步,情愿谈下去。你退一步,我让一步,这个事情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如周恩来总理参加的亚非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周恩来认为过去殖民统治在亚非国家间所造成的不和和隔阂不应该继续存在。我们应该互相尊重,消除互相间可能存在的疑虑和恐惧。周恩来“求同存异”的思想,有着非常丰富的辩证思维。如果一方不情愿或者拒绝谈话,这就不可能成功,甚至会使双方关系僵硬,结局只能是失败。重庆谈判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最终对于“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不予承认,国共双方未能达成协议。   如今,每个国家都要和周边国家搞好睦邻关系,防止冲突、不友好的事件出现,对于一时谈不拢的,可以暂时缓和一下,不要影响国家关系正常发展的大局。能够解决的,要抓住机遇,因势利导,争取早日解决。对于邻国之间的矛盾、纠纷甚至冲突,有的可适当放缓,有的要积极劝和,要努力谋求解决政治问题的能力,既反对外来势力插手干涉,又要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同时也反对任何地区霸权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更好地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有与周边国家搞好关系,这样才能使自身在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下得到发展。
  (二)社会生活方面
  生活之中处处包含着妥协思想。比如:买卖双方之间的讨价还价,卖方以更高的价格获取利润,采取了更多的方法赢得消费者的购买,如提高产品的质量,将商品的外包装包的更华丽等。买方购买商品为了更经济、更实惠,不停让卖方降低商品的价格。最终交易的成功也就是双方妥协的结果。
  父母与子女之间和夫妻双方之间,如以下两则新闻“一家人为分遗产吵了3年,母子撕破脸,亲情之间断了线”和“一家人为家产闹开,夫妻之间离婚,亲情才是最大的遗产”。如果双方相互妥协、冷静一下,也不至于造成不好的结果。
  房屋拆迁之间,政府向居民征询意见的过程就是谈判的过程,谈判的过程就是双方各有妥协的过程。我们真诚地希望,政府和拆迁户之间满足双方共同利益,实现双赢而不零和,不至于酿成双方对立,这才是真正的和谐。
  在非常时期要学会妥协,妥协是事情走向成功的助推器,路不可能一直是康庄大道,总会有那么一段是凹凸不平的。妥协是人的一种处世态度,为了使一件事能够顺利成功,就应当具备有妥协的处事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正所谓“退一步,就是进两步”也就是这个道理。
  (三)人际关系方面
  妥协一词,一直被人们看做是懦弱、无能的表现,引起了大多数人的反感。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正确运用妥协,我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妥协上升到哲学层面就是矛盾中的一个方面,矛盾就是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而妥协就是统一的那个方面。一事物与另外一事物之间相互妥协,绝不是软弱、懦弱,而应是对某一具体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分析。比如,双方就某个问题争执不下,要想获得一个完满的结局,就应该相互之间先冷静下来,慢慢交谈。
  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具备妥协思想,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妥协思想就是一种处世哲学,更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人人都希望事情有个美好的结局,在一定条件下,就要有妥协精神,别放不下架子,别认为那是一种非常丢人的行为,那恰恰是一个人修养中崇高的表现。我们不要总把胜利看得那么重,要给对手同样以必要的关怀,而给对手以必要的关怀才是真正成功者的风范。
  当一件事情能够取得成功时,一定要把握时机,做必要的妥协,虽然过程让人觉得曲折,会从中失去一些本该属于自身的利益,但结局总归是好的。妥协就是矛盾双方达成一致的见解,取决于双方的既得利益。妥协的反面就是批判、斗争。妥协之中蕴涵着和谐思想,人不可能孤立的存在于社会当中,人应当处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关系中。社会就像一张关系网,人就是网上的一分子,就像社会离不开人、人离不开社会一样。
  妥协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对叛国、出卖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绝不妥协。在坚持正义的妥协下,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能一味认为妥协就是错的、不好的,它也有善的一面。
  四、结论
  生活处处有妥协,关键看你如何用,怎么用对地方,这样才能促使一件事趋向良性发展。人不可能一帆风顺,途中多少有些磕磕碰碰,在面对这些挫折的时候,就应使其变不利为有利。适当做些妥协,我坚信,这样的人生也是非常精彩的。
  列宁当时提出的妥协思想,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是其中的思想精髓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吸取的。为了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维护和谐的社会关系,妥协的思想是不能丢的,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它,必要时用它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寸步难行。”妥协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为什么要妥协?不妥协不行吗?一系列问题,发人深思。
  【参考文献】
  [1]愈敏.1918—1920列宁著作及重要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0.
  [2]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0卷):263.
  [3]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04卷):224-225.
  [4]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8卷):319.
  [5]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2卷):130.
  [6]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4卷):179-180.
  [7]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4卷):314-501.
其他文献
[摘要]生态环境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相互作用。恶化的生态环境导致上述关系的不和谐。近年来因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以及人口问题而引发的事件日益增多。随着事件的发生和社会关系失调,社会整体的生态文明意识有所提高。本文将介绍生态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及一些重要的生态思想,从而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生态 生态学 历史渊源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