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
因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运行造成巨大冲击,也为中小企业经营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更直接威胁到就业市场的稳定。
早在3月20日,李克强总理考察国务院复工复产推进工作机制时就强调:“‘六稳’工作的头等大事就是稳就业,而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是就业最大的‘容纳器’,要想尽一切办法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生存下来。”
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874万人,还有数以亿计的灵活就业人员需要稳定就业增加家庭收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要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
毫无疑问,保就业是当前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第一民生工程。而两会的代表委员们也积极为保就业建言献策。
马上就到毕业季了,受疫情影响,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表示“就业压力山大”。
“今年由于疫情,就业工作压力确实非常大,但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让我们看到整个国家和全社会的努力。”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表示,像大学生参军入伍、公务员招录、研究生招生、三支一扶项目等都有比较大幅的扩招,教育部还组织了48所高校对口支援湖北省高校就业工作,从他们学校与湖北工业大学联合举办的几场云招聘来看,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还是不错的,提振了信心。
“一个人能不能成才,最终要看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越是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岗位,越是有价值的岗位。”杨振斌建议,希望同学们把眼光放得更广阔一点,这样选择的余地也会更大一些。今年上海市的1号到10号就业协议都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签署的,都放弃了一些诱惑,选择了最能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岗位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月份主要经济指标有所改善,我国经济运行正逐步向常态化复苏。
复工复产正在加速推进的情况下,杨振斌呼吁用人单位利用这个时间点逆周期而行,提前进行人才储备,有针对性地投放一些计划,为企业以后的发展打下人才基础。
一些企业已经这么做了。
全国人大代表、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今年要再招5000名大学生作为人才储备来培养。“可能要培养十年八年,才能把人才培养出来,能够形成团队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如果现在不招大学生,以后可能就人才断层了,所以这个投入是必须要的。”
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874万人,还有数以亿计的灵活就业人员需要稳定就业增加家庭收入。全国人大代表、步步高集团董事长王填建议,各地政府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规划,评估院校毕业生人数,企业就业岗位情况,出台就业见习和吸纳就业补贴短期政策,鼓励企业提供就业见习机会、招录新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当地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失业人员等劳动人口实现就业。
另一方面,由于当前企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王填希望国家持续释放更加宽松、为期两年以上的稳就业和促就业提振政策,保障企业生存和稳健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已成为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扩大就业规模的重要举措。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下职业技能培训几乎陷于停滞,线上职业技能培训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日渐凸显,这为探索“互联网 职业技能培训”新模式提供了机遇。
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劲波表示,作为用人主体,企业对于人才技能的标准及要求最为了解,应支持企业搭建线上职业教育平台,该平台可优先纳入各地“两目录一系统”,享受国家相应补贴,针对部分在培训内容、技术、师资等方面走在前列的全国性项目,各地政府可将其引入本地,与当地培训机构合作共建,带动本地职业培训发展。同时,他建议,通过市场调研等方式集中推荐最紧缺岗位及相关培训课程,便于劳动者进行选择学习,并鼓励“订单式培训”,实现“招、培、就”环节无缝衔接;也要鼓励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等多方主体共同筹办线上职业技能平台,并给予一定职业资质认证权限,为其招生打开窗口。
姚劲波还提到,疫情期间,推行灵活用工和共享用工模式,可实现企业间快速高效的人力资源互补,分担公司成本,增加就业容量,缓解临时性供需矛盾。政府可以定向补贴等方式来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搭建这样的平台,实现企业间快速高效的人力资源互补,分担公司成本。
疫情期间,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APP、移动支付等新技术的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微经济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迅猛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增就业机会。
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联组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表示,互联网平台催生了一大批新就业形态,因其就业容量大、灵活性强,成为吸纳就业重要渠道。尤其疫情期间,线上零售、线上教育、视频会议、远程办公等,不仅维系着城市正常运转,而且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来自美团的数据显示,从1月20日至5月24日,美团平台上新注册且有收入的“骑手”超过100万人,这些“骑手”有37.6%来自餐饮等生活服务业,27.2%来自制造业企业,13.8%来自小微创业者。
新就业形态迅猛发展,传统的就业制度、就业方式、就业理念等快速变化,从固定岗位到灵活工作,从定时定点工作到随时随地工作,从单一工作到身兼数职,从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到工作关系与合作关系,“新就业形态”改变了传统的就业方式、就业格局,但新就业形态的法律地位有待明确。当前最突出的就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保障问题、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问题等,需要通过相关政策加以规范和解决。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小玫建议,下一步要聚焦保障新业态从业者的合法权益,加快灵活就业立法进程,为新就业形态提供法制保障;也要在劳动者权益保护、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和就业服务等方面对他们有所保障。
责编:吕江涛
因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运行造成巨大冲击,也为中小企业经营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更直接威胁到就业市场的稳定。
早在3月20日,李克强总理考察国务院复工复产推进工作机制时就强调:“‘六稳’工作的头等大事就是稳就业,而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是就业最大的‘容纳器’,要想尽一切办法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生存下来。”
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874万人,还有数以亿计的灵活就业人员需要稳定就业增加家庭收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要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
毫无疑问,保就业是当前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第一民生工程。而两会的代表委员们也积极为保就业建言献策。
建议毕业生拓宽就业选择面,用人单位提前进行人才储备
马上就到毕业季了,受疫情影响,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表示“就业压力山大”。
“今年由于疫情,就业工作压力确实非常大,但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让我们看到整个国家和全社会的努力。”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表示,像大学生参军入伍、公务员招录、研究生招生、三支一扶项目等都有比较大幅的扩招,教育部还组织了48所高校对口支援湖北省高校就业工作,从他们学校与湖北工业大学联合举办的几场云招聘来看,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还是不错的,提振了信心。
“一个人能不能成才,最终要看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越是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岗位,越是有价值的岗位。”杨振斌建议,希望同学们把眼光放得更广阔一点,这样选择的余地也会更大一些。今年上海市的1号到10号就业协议都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签署的,都放弃了一些诱惑,选择了最能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岗位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月份主要经济指标有所改善,我国经济运行正逐步向常态化复苏。
复工复产正在加速推进的情况下,杨振斌呼吁用人单位利用这个时间点逆周期而行,提前进行人才储备,有针对性地投放一些计划,为企业以后的发展打下人才基础。
一些企业已经这么做了。
全国人大代表、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今年要再招5000名大学生作为人才储备来培养。“可能要培养十年八年,才能把人才培养出来,能够形成团队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如果现在不招大学生,以后可能就人才断层了,所以这个投入是必须要的。”
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874万人,还有数以亿计的灵活就业人员需要稳定就业增加家庭收入。全国人大代表、步步高集团董事长王填建议,各地政府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规划,评估院校毕业生人数,企业就业岗位情况,出台就业见习和吸纳就业补贴短期政策,鼓励企业提供就业见习机会、招录新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当地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失业人员等劳动人口实现就业。
另一方面,由于当前企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王填希望国家持续释放更加宽松、为期两年以上的稳就业和促就业提振政策,保障企业生存和稳健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互联网 职业技能培训”新模式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已成为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扩大就业规模的重要举措。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下职业技能培训几乎陷于停滞,线上职业技能培训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日渐凸显,这为探索“互联网 职业技能培训”新模式提供了机遇。
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劲波表示,作为用人主体,企业对于人才技能的标准及要求最为了解,应支持企业搭建线上职业教育平台,该平台可优先纳入各地“两目录一系统”,享受国家相应补贴,针对部分在培训内容、技术、师资等方面走在前列的全国性项目,各地政府可将其引入本地,与当地培训机构合作共建,带动本地职业培训发展。同时,他建议,通过市场调研等方式集中推荐最紧缺岗位及相关培训课程,便于劳动者进行选择学习,并鼓励“订单式培训”,实现“招、培、就”环节无缝衔接;也要鼓励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等多方主体共同筹办线上职业技能平台,并给予一定职业资质认证权限,为其招生打开窗口。
姚劲波还提到,疫情期间,推行灵活用工和共享用工模式,可实现企业间快速高效的人力资源互补,分担公司成本,增加就业容量,缓解临时性供需矛盾。政府可以定向补贴等方式来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搭建这样的平台,实现企业间快速高效的人力资源互补,分担公司成本。
互聯网平台催生的新就业形态
疫情期间,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APP、移动支付等新技术的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微经济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迅猛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增就业机会。
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联组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表示,互联网平台催生了一大批新就业形态,因其就业容量大、灵活性强,成为吸纳就业重要渠道。尤其疫情期间,线上零售、线上教育、视频会议、远程办公等,不仅维系着城市正常运转,而且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来自美团的数据显示,从1月20日至5月24日,美团平台上新注册且有收入的“骑手”超过100万人,这些“骑手”有37.6%来自餐饮等生活服务业,27.2%来自制造业企业,13.8%来自小微创业者。
新就业形态迅猛发展,传统的就业制度、就业方式、就业理念等快速变化,从固定岗位到灵活工作,从定时定点工作到随时随地工作,从单一工作到身兼数职,从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到工作关系与合作关系,“新就业形态”改变了传统的就业方式、就业格局,但新就业形态的法律地位有待明确。当前最突出的就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保障问题、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问题等,需要通过相关政策加以规范和解决。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小玫建议,下一步要聚焦保障新业态从业者的合法权益,加快灵活就业立法进程,为新就业形态提供法制保障;也要在劳动者权益保护、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和就业服务等方面对他们有所保障。
责编:吕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