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班级管理是幼儿园科学管理的基础。201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第一条就明确指出,制定《规程》是“为了加强幼儿园的科学管理,规范办园行为,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班级是幼儿园的基本组成部分,提高班级管理质量是加强园所管理的重要一环,也是每一位教师须做好的岗位职责。
关键词:幼儿园;指导
一、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内涵
《规程》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幼儿园教师“对本班工作全面负责”,其主要职责是“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制订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做好卫生保健工作”,等等。明确了幼儿教师在班级管理方面需要遵循的工作职责。
二、幼儿园教师进行班级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教师的角色意识不清晰
班级日常运作,除了教师在日常带班过程中的管理外,还涉及课程计划的设置与班级常规的维持。幼儿园每个班的教师配备主要是“两教一保”,合作对班级管理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教师对岗位职责不清晰的情况。一种是教师对自身的岗位职责缺乏认知,另一种是对合作教师的岗位职责理解有偏差,比如,主班教师认为这件事情应该由配班教师做,但配班教师却没有完成。可见,教师对班级管理的岗位职责还需进一步熟悉。
(二)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偏弱
许多幼儿园实行主配班教师轮流带班制,即,每个班级有一位教师负责上午的班级管理,另一位教师负责下午的班级管理,除去户外活动,在日常的班级区域活动、集体教学中,都由带班老师负责班级的常规秩序及课程活动的安排,这时候带班教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权,需要充分运用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以维护班级的日常运作。但是,在面对全班幼儿时,一些教师陷入“权威”管理误区,缺少倾听和合作管理,容易让幼儿感受到班级氛围的压抑。
三、幼儿园教师优化班级管理的路径
(一)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丰富管理技巧
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进行班级管理的基础。因此教师个人的内涵提升和班级管理技巧的掌握尤为必要。
教师不仅参加园内同事之间的交流,而且应主动与附近幼儿园就班级管理进行交流与学习,在同行之间分享管理经验。参加园内外举办的相关培训与学前教育专家讲座,教师可以学习国内外班级管理的知识经验等,一方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以理论为依托,反思当前和以往的管理行为,对班级中的课程实施、环境创设、幼儿表现等进行价值判断,由此调整班级管理方式。
(二)建构与其他主体的良好合作关系,实现协调管理
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除了上述的课程计划、环境构建外,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教师来说,其人际关系管理主要体现为与配班(副班)老师、保育员甚至幼儿之间的合作。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由于班级管理者及管理对象的复杂性,教师可以将班级内部的成员视为一个“剧班”集体,将班级管理中的“剧班”类型分为“师幼剧班”和“师师剧班”,做好“剧班”建构,有利于提升班级管理的效果。
一是“师幼剧班”的建构——做到尊重幼儿、一视同仁。在班级日常管理中,教师往往会遇到不遵守规则、挑战规则的幼儿;也常常担忧在一些正式场合会有调皮的幼儿捣乱。如果教师认为自己是班级规则的制定者、执行者,幼儿都必须要遵守这些规则,而没有倾听幼儿对于规则的认识和看法或者吸收幼儿的意见,那么班级管理很容易出现“教师中心”现象。作为班级共同成员,幼儿和教师的想法是同等重要的。当教师需要幼儿的配合和协助,意味着教师与幼儿站在同等地位,不要试图操纵幼儿,应该支持幼儿个性化表达并给予合理回应。在“师幼剧班”的觀点中,教师应将“前台”和游戏还给幼儿;应走出“权威中心”的俯视,理解幼儿的想法,认识到自己不只是班级常规的制定者,更是引导者;还要帮助幼儿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尊重幼儿想法的同时,避免“先入为主、贴标签式”的主观臆断,让每个幼儿感受到教师同等的关怀和爱护。
二是“师师剧班”的建构——做到求同存异、友好合作。班级中的常规建设、管理、器物摆放、区域创设、活动设计、课程安排等,都是主配班教师、保育员一起共同完成的,多人之间的合作是否有效,不是看个人能力的强与弱,而是看彼此之间形成的合力。因此主配班教师、保育员之间的配合程度能极大影响班级管理的质量。在半日活动中,大部分教师倾向于其搭班教师是平等协商式的沟通而非个人主导式。因此,教师之间需要形成互助的、可靠的“师师剧班”,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增加与合作同伴之间的关系培养机会,促进“内群体”的形成。“内群体”有助于教师与其“剧班”的合作方之间,在不同情境下协调彼此行为,以更好地应对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新状况。另一方面,教师之间应求同存异。教师需要认真听取另一位教师的意见,实现“差异最小化”,双方要保持良好沟通,在幼儿面前呈现一致的形象。同样的,对待园所中的其他教师需要谦虚、友好,亦成为其他“剧班”眼中值得信赖的同事。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通过“剧班”建构有助于维持自身的班级管理形象,更重要的是自身应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明确班级管理的意涵,充分发挥外部的人、物等资源的合力作用,从而切实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白云霞.班级管理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2]唐淑,虞永平.幼儿园班级管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8.
[3]钟鸣.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幼儿园;指导
一、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内涵
《规程》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幼儿园教师“对本班工作全面负责”,其主要职责是“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制订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做好卫生保健工作”,等等。明确了幼儿教师在班级管理方面需要遵循的工作职责。
二、幼儿园教师进行班级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教师的角色意识不清晰
班级日常运作,除了教师在日常带班过程中的管理外,还涉及课程计划的设置与班级常规的维持。幼儿园每个班的教师配备主要是“两教一保”,合作对班级管理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教师对岗位职责不清晰的情况。一种是教师对自身的岗位职责缺乏认知,另一种是对合作教师的岗位职责理解有偏差,比如,主班教师认为这件事情应该由配班教师做,但配班教师却没有完成。可见,教师对班级管理的岗位职责还需进一步熟悉。
(二)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偏弱
许多幼儿园实行主配班教师轮流带班制,即,每个班级有一位教师负责上午的班级管理,另一位教师负责下午的班级管理,除去户外活动,在日常的班级区域活动、集体教学中,都由带班老师负责班级的常规秩序及课程活动的安排,这时候带班教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权,需要充分运用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以维护班级的日常运作。但是,在面对全班幼儿时,一些教师陷入“权威”管理误区,缺少倾听和合作管理,容易让幼儿感受到班级氛围的压抑。
三、幼儿园教师优化班级管理的路径
(一)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丰富管理技巧
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进行班级管理的基础。因此教师个人的内涵提升和班级管理技巧的掌握尤为必要。
教师不仅参加园内同事之间的交流,而且应主动与附近幼儿园就班级管理进行交流与学习,在同行之间分享管理经验。参加园内外举办的相关培训与学前教育专家讲座,教师可以学习国内外班级管理的知识经验等,一方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以理论为依托,反思当前和以往的管理行为,对班级中的课程实施、环境创设、幼儿表现等进行价值判断,由此调整班级管理方式。
(二)建构与其他主体的良好合作关系,实现协调管理
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除了上述的课程计划、环境构建外,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教师来说,其人际关系管理主要体现为与配班(副班)老师、保育员甚至幼儿之间的合作。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由于班级管理者及管理对象的复杂性,教师可以将班级内部的成员视为一个“剧班”集体,将班级管理中的“剧班”类型分为“师幼剧班”和“师师剧班”,做好“剧班”建构,有利于提升班级管理的效果。
一是“师幼剧班”的建构——做到尊重幼儿、一视同仁。在班级日常管理中,教师往往会遇到不遵守规则、挑战规则的幼儿;也常常担忧在一些正式场合会有调皮的幼儿捣乱。如果教师认为自己是班级规则的制定者、执行者,幼儿都必须要遵守这些规则,而没有倾听幼儿对于规则的认识和看法或者吸收幼儿的意见,那么班级管理很容易出现“教师中心”现象。作为班级共同成员,幼儿和教师的想法是同等重要的。当教师需要幼儿的配合和协助,意味着教师与幼儿站在同等地位,不要试图操纵幼儿,应该支持幼儿个性化表达并给予合理回应。在“师幼剧班”的觀点中,教师应将“前台”和游戏还给幼儿;应走出“权威中心”的俯视,理解幼儿的想法,认识到自己不只是班级常规的制定者,更是引导者;还要帮助幼儿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尊重幼儿想法的同时,避免“先入为主、贴标签式”的主观臆断,让每个幼儿感受到教师同等的关怀和爱护。
二是“师师剧班”的建构——做到求同存异、友好合作。班级中的常规建设、管理、器物摆放、区域创设、活动设计、课程安排等,都是主配班教师、保育员一起共同完成的,多人之间的合作是否有效,不是看个人能力的强与弱,而是看彼此之间形成的合力。因此主配班教师、保育员之间的配合程度能极大影响班级管理的质量。在半日活动中,大部分教师倾向于其搭班教师是平等协商式的沟通而非个人主导式。因此,教师之间需要形成互助的、可靠的“师师剧班”,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增加与合作同伴之间的关系培养机会,促进“内群体”的形成。“内群体”有助于教师与其“剧班”的合作方之间,在不同情境下协调彼此行为,以更好地应对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新状况。另一方面,教师之间应求同存异。教师需要认真听取另一位教师的意见,实现“差异最小化”,双方要保持良好沟通,在幼儿面前呈现一致的形象。同样的,对待园所中的其他教师需要谦虚、友好,亦成为其他“剧班”眼中值得信赖的同事。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通过“剧班”建构有助于维持自身的班级管理形象,更重要的是自身应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明确班级管理的意涵,充分发挥外部的人、物等资源的合力作用,从而切实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白云霞.班级管理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2]唐淑,虞永平.幼儿园班级管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8.
[3]钟鸣.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