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园办园行为进行规范化督导的路径探索

来源 :启迪·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班级管理是幼儿园科学管理的基础。201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第一条就明确指出,制定《规程》是“为了加强幼儿园的科学管理,规范办园行为,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班级是幼儿园的基本组成部分,提高班级管理质量是加强园所管理的重要一环,也是每一位教师须做好的岗位职责。
  关键词:幼儿园;指导
  一、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内涵
  《规程》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幼儿园教师“对本班工作全面负责”,其主要职责是“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制订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做好卫生保健工作”,等等。明确了幼儿教师在班级管理方面需要遵循的工作职责。
  二、幼儿园教师进行班级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教师的角色意识不清晰
  班级日常运作,除了教师在日常带班过程中的管理外,还涉及课程计划的设置与班级常规的维持。幼儿园每个班的教师配备主要是“两教一保”,合作对班级管理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教师对岗位职责不清晰的情况。一种是教师对自身的岗位职责缺乏认知,另一种是对合作教师的岗位职责理解有偏差,比如,主班教师认为这件事情应该由配班教师做,但配班教师却没有完成。可见,教师对班级管理的岗位职责还需进一步熟悉。
  (二)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偏弱
  许多幼儿园实行主配班教师轮流带班制,即,每个班级有一位教师负责上午的班级管理,另一位教师负责下午的班级管理,除去户外活动,在日常的班级区域活动、集体教学中,都由带班老师负责班级的常规秩序及课程活动的安排,这时候带班教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权,需要充分运用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以维护班级的日常运作。但是,在面对全班幼儿时,一些教师陷入“权威”管理误区,缺少倾听和合作管理,容易让幼儿感受到班级氛围的压抑。
  三、幼儿园教师优化班级管理的路径
  (一)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丰富管理技巧
  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进行班级管理的基础。因此教师个人的内涵提升和班级管理技巧的掌握尤为必要。
  教师不仅参加园内同事之间的交流,而且应主动与附近幼儿园就班级管理进行交流与学习,在同行之间分享管理经验。参加园内外举办的相关培训与学前教育专家讲座,教师可以学习国内外班级管理的知识经验等,一方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以理论为依托,反思当前和以往的管理行为,对班级中的课程实施、环境创设、幼儿表现等进行价值判断,由此调整班级管理方式。
  (二)建构与其他主体的良好合作关系,实现协调管理
  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除了上述的课程计划、环境构建外,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教师来说,其人际关系管理主要体现为与配班(副班)老师、保育员甚至幼儿之间的合作。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由于班级管理者及管理对象的复杂性,教师可以将班级内部的成员视为一个“剧班”集体,将班级管理中的“剧班”类型分为“师幼剧班”和“师师剧班”,做好“剧班”建构,有利于提升班级管理的效果。
  一是“师幼剧班”的建构——做到尊重幼儿、一视同仁。在班级日常管理中,教师往往会遇到不遵守规则、挑战规则的幼儿;也常常担忧在一些正式场合会有调皮的幼儿捣乱。如果教师认为自己是班级规则的制定者、执行者,幼儿都必须要遵守这些规则,而没有倾听幼儿对于规则的认识和看法或者吸收幼儿的意见,那么班级管理很容易出现“教师中心”现象。作为班级共同成员,幼儿和教师的想法是同等重要的。当教师需要幼儿的配合和协助,意味着教师与幼儿站在同等地位,不要试图操纵幼儿,应该支持幼儿个性化表达并给予合理回应。在“师幼剧班”的觀点中,教师应将“前台”和游戏还给幼儿;应走出“权威中心”的俯视,理解幼儿的想法,认识到自己不只是班级常规的制定者,更是引导者;还要帮助幼儿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尊重幼儿想法的同时,避免“先入为主、贴标签式”的主观臆断,让每个幼儿感受到教师同等的关怀和爱护。
  二是“师师剧班”的建构——做到求同存异、友好合作。班级中的常规建设、管理、器物摆放、区域创设、活动设计、课程安排等,都是主配班教师、保育员一起共同完成的,多人之间的合作是否有效,不是看个人能力的强与弱,而是看彼此之间形成的合力。因此主配班教师、保育员之间的配合程度能极大影响班级管理的质量。在半日活动中,大部分教师倾向于其搭班教师是平等协商式的沟通而非个人主导式。因此,教师之间需要形成互助的、可靠的“师师剧班”,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增加与合作同伴之间的关系培养机会,促进“内群体”的形成。“内群体”有助于教师与其“剧班”的合作方之间,在不同情境下协调彼此行为,以更好地应对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新状况。另一方面,教师之间应求同存异。教师需要认真听取另一位教师的意见,实现“差异最小化”,双方要保持良好沟通,在幼儿面前呈现一致的形象。同样的,对待园所中的其他教师需要谦虚、友好,亦成为其他“剧班”眼中值得信赖的同事。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通过“剧班”建构有助于维持自身的班级管理形象,更重要的是自身应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明确班级管理的意涵,充分发挥外部的人、物等资源的合力作用,从而切实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白云霞.班级管理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2]唐淑,虞永平.幼儿园班级管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8.
  [3]钟鸣.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就高三学生考前焦虑问题及如何减少考前焦虑进行有效的复习备考进行探讨,分析了考前焦虑的原因,探讨了作为高三班主任如何帮助高三学生消除考前焦虑进行有效的复习备考。  关键词:高三学生;考前焦虑;有效的复习备考  考前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等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情绪状态,尤其是高三学生的考前
期刊
目的 探讨犬冠状窦肌组织在左右心房间电传导中的作用.方法 16只犬离体心脏在Langendorff灌流下通过冠状窦口电极、冠状窦远端电极和左房侧壁电极进行程控刺激,观察左右心房间电传导.结果 冠状窦口S1S1刺激可记录到冠状窦双电位,传至远端的时间为(44±21)ms,4例S1S2刺激使左房传导顺序改变.冠状窦远端S1S1刺激仅3例诱发电传导,传导时间为(41±15)ms,1例S1S2刺激使左房传
遗传性QT延长综合征(LQTS)是一种家族遗传性电紊乱性心脏病,1957年由Jervell Lange-Nielsen首先发现并报道.临床主要表现为晕厥和猝死,心电图表现为QT间期延长、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室速)。
期刊
目的 构建稳定携带心肌特异报告基因pαMHC-EGFP的P19细胞株并诱导其向心肌细胞分化.方法 应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质粒pαMHC-EGFP到P19干细胞,通过G418筛选和有限稀释法得到稳定携带pαMHC-EGFP的细胞克隆P19-αMHC-EGFP.诱导P19-αMHC-EGFP向心肌细胞分化,在诱导的不同阶段观测其超微结构的变化,在诱导分化进程中监测"跳动"的发绿色荧光的心肌细胞出现.同时
【摘要】音乐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篇文章讲述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并从生活环境中,课堂中,日常生活的游戏中,以及各种音乐中等方面进行了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分析。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音乐,应用策略。  引言  现阶段在小学的教学课程中,音乐这门课程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也有些很重要的作用,小学音乐教学是陪养学生乐感省美能力的主要教学手段,以前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现阶段的
期刊
期刊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和限度.方法 临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的65例患者接受冠状动脉MSCT检查,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0.5 s/转的螺旋扫描、单扇区重建算法和静脉注射对比剂,其检查结果与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对照.结果 在65例患者的冠状动脉889节段(直径≥1.5 mm)中,CT图像满足管腔评价为795节段(占89.4%).对于CT图像满足管腔评价的冠状动脉
摘要:作为人类进入学习生活的起始点,学前教育的开展对于人们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一定影响。传统学前教育活动中的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灌输式、機械式的讲解,幼儿被动听讲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和幼儿热爱游戏的心理需求。因此,幼儿教师应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活动的游戏化设计,通过游戏课程模式的构建,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学前教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实现幼儿的综合发展。基于此,本文章对幼儿园学前教育中游戏教学
期刊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心电图Comell电压标准及其诊断老年男性左室肥厚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自1990年来进行尸体解剖的老年男性患者资料,排除心电图ORS波时限≥0.12 s及起搏心电图的患者.测量死亡前3个月内标准12导联心电图QRS波振幅,分析老年男性Comell、Sokolow-Lyon电压值与左室前壁厚度的相关性.计算老年男性无器质性心脏病组Comell电压值的均数及其97.5%的
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花生四烯酸途径中前列腺素和血栓素A2的形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起到抗血栓的作用.阿司匹林最早在1897年发明时是作为解热镇痛药物在临床上应用,随后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发现该药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并逐渐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