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通往未来的希望之路

来源 :新华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3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出访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
  5年间,“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为实现世界共同发展繁荣注入推动力量、增添不竭动力。
  中国理念,凝聚合作发展强大力量
  “‘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迈出坚实步伐。我们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2017年5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面向来自140多个国家和8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发出呼吁。
  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倡议提出5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在世界和平与发展大潮中不断升华,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信任和支持,关键项目和示范性工程纷纷落地生根,沿线国家人民有了越来越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一带一路”倡议,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已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今年6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进行最新一次扩容,相关程序完成后,亚投行成员总数将增至87个,遍布全球各大洲;“蓝色经济通道”“冰上丝绸之路”“空中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一条条共筑梦想的纽带多元联动,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开辟更加光明的前景。
  日本《每日新闻》刊文指出,在美国奉行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背景下,以经济合作为主线的“一带一路”影响力正变得不容忽视,包括日本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对“一带一路”的建设前景充满信心。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协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持续走深走实。
  从柬埔寨暹粒向东驱车行驶约50公里,一片700公顷的土地已经完成清表工作。这是中国企业在柬投资的“超级项目”——暹粒吴哥国际新机场。
  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正助力柬埔寨多方位打造立体交通网,有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一带一路”倡议致力推动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
  “一带一路”建设落地之处捷报频传、硕果累累: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境内段开工建设,巴基斯坦卡西姆港燃煤电站首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中国援助的阿富汗国家职业技术学院大楼正在施工……
  “这些项目不仅改善了当地基础设施条件,也为解决各自国内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推进工业化起飞提供方案。”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说。
  中国方案,携手各国共享发展机遇
  长江口外,红色塔林密布的上海洋山港,从重庆沿长江东行的班轮将西部腹地生产的汽车零部件等产品源源不断运到,继而转运至中东、非洲和南美。
  拥有上海港外贸航线近半吞吐量的洋山港,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实现“东方大港”的百年梦想。航线所达的非洲,曾是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抵达的最远端。
  作为全球发展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既推动中国走向世界、重构对外开放格局,又将中国发展机遇同沿线和世界各国分享,让各方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和“便车”。
  位于黄土高原的甘肃定西是全国三大马铃薯产区之一。2017年,定西生产的优质种薯通过“一带一路”合作平台,销往埃及、土耳其、越南等6个沿线国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昔日处于对外开放“末梢”的中国中西部地区,因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项目,正在成为开放新前沿。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空间逐步扩大,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回望改革开放40年,中国从融入全球化走向推动全球化,中国经济从引进来转变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落实,中国对外投资规模和领域将继续拓宽,中国优质產能和发展经验与沿线国家正不断实现精准对接,优势互补。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义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彰显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凸显中国打造全方位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的郑重选择。
  共建“一带一路”描绘的,也是合作共赢新蓝图。
  “这是托中国企业的福!”38岁的埃塞俄比亚人特斯法伊没想到,自己的住房梦会因为中国企业的到来而成为现实。
  特斯法伊是中国企业组织施工的非洲首条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的建设者之一。通过勤奋工作,短短两年时间,特斯法伊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安居梦。
  亚吉铁路项目造福埃塞俄比亚民众只是“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国家人民的一个缩影。5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结伴同行、携手发展,打造一个又一个大工程、大项目,“一带一路”成果惠及全球。
  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和重要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建设不仅要加强各国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也要开展政策、规则和标准的“软联通”;不仅接地气,还要高标准;不仅效益好,而且高质量;不仅惠及中国,更要造福世界。
  分析人士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纠正、弥补全球化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开放、综合改善发展环境拉动经济,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助推沿线各国发展。
  中国智慧,推动构建人类美好未来
  “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去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道出对构建人类美好未来的殷切希望。
  “一带一路”倡议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载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无疑,“一带一路”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当今世界,经济增长需要新动力,发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地区热点持续动荡,恐怖主义蔓延肆虐;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全球治理体系的走向,急需新的解决方案。   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开放经济,坚持创新引领、把握发展机遇,坚持包容普惠、造福各国人民,坚持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提供了新的可能。
  从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到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与会各方就共建“一带一路”达成新的共识;今年9月举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把中非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盟《2063年议程》同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推出加强中非全方位合作的新方略、新举措……
  “‘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之一,是不断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制度性话语权,促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向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阮宗泽说。
  共建“一带一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实践平台。
  东牵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覆盖非洲和亚欧大陆,“一带一路”将各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为各国带来共同发展的机会。
  从哈萨克斯坦到印度尼西亚,从雁栖湖边到西子湖畔,从世界经济论坛到日内瓦万国宫……习近平主席利用多个国际场合深刻阐述“一带一路”的时代内涵和历史意义,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这条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合作共赢之路,成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注脚。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照亮银河。5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各方一点一滴坚持努力,日积月累不懈奋斗,以实际行动不断充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
  (摘自8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
  大事记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倡议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4年9月1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中俄蒙三国元首会晤时提出,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欧亚经济联盟”、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对接,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2015年7月9日,中国、俄罗斯、蒙古国三国签署了《关于编制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的谅解备忘录》。2016年6月23日,三国元首共同见证《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的签署。这是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首个多边合作规划纲要。
  2014年11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APEC会议期间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2014年12月29日,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注册成立并正式运行。丝路基金秉承“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为“一带一路”框架内的经贸合作和双边多边互联互通提供投融资支持。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从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等方面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阐释。
  2015年12月25日,亞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北京。亚投行是全球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目前,亚投行拥有87个成员国。
  2016年6月8日,中国铁路正式启用“中欧班列”品牌。截至2018年6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已突破9000列,运送货物近80万标箱,国内开行城市48个,到达欧洲14个国家42个城市。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该论坛是“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内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主题为“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包括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来自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约1500名代表出席此次高峰论坛。
  2017年6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首次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提出中国方案,向国际社会阐释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理念,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海上合作。
  2017年8月17日,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称,截至目前,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已达69个,一系列部门间合作协议覆盖“五通”各领域。(王晴编辑)
  (摘自8月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其他文献
“‘一带一路’倡议非常具有想象力!习主席就像一位高超的指挥家。”中哈物流基地国际部经理阿金汉·别杰洛夫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改变世界、通向未来的倡议。”  2013年秋天,习近平主席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5年来,在他的亲自谋划和推动下,“一带一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一世纪工程造福各国人民的愿景正在变成现实。  记者最近重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尼,记录“一带一路”建设进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热烈响应。当前,我们要以正在做以及将要做的事情为中心,直面国内外现实问题,结合实践深入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第一,彰显中国智慧的理念和方案。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
中国的历史是水,中国的未来是火。—— 题记  曾记得爷爷说过一句话:“河里流着的不仅是水,还有俺们中国的历史。”  现在细想,中国的历史和水紧密相连,比如从千年典故“大禹治水”到闻名古今的赵州桥再到如今的京杭大运河。黄河、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是炎黄子孙,母亲河哺育了我们五千余年,在中华儿女的心中,长江的水永远是甘甜的,黄河里流淌着的永远是我们中国的血脉。  水养育着中华,同时也给予了磨难。
最近,李子柒的名字不光在国内走红,在国外名气也非常高,外国网友送了她一个“东方美食家”的称号。目前李子柒在全球拥有超过3000万的粉丝,其中有740万来自Youtube(美国视频网站)。而美国影响力最大的媒体平台CNN也仅仅比李子柒多了50万粉丝,从中不难感受到李子柒在国外的火热程度。就连中央电视台都忍不住点名表扬,称她的视频没有夸张的手法,用朴实的内容体现出了中国的文化特色  李子柒的家境并不好
2017年1月8日,《欢乐喜剧人》重返电视荧屏,让观众们再次笑翻。不仅如此,像《笑傲江湖》《欢乐总动员》等电视节目,也有很高的收视率。不能不说,人生离不开幽默,因为幽默生活才更精彩。那么,你是一个幽默的人吗?你身边有哪些幽默的故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校园轻喜剧,共度一段快乐时光。  同桌是活宝  赵智仁,这个名字多文雅呀!可是,这两个字用在我同桌身上,真是有点浪费了。  初一时,历史课上讲到最
1999年,是令人难忘的。无论在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中,还是在普通百姓的记忆年轮上,澳门回归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一年,我们在金秋十月欢庆新中国50华诞,在新世纪来临之前迎来澳门回归。  回归祖国20年,是澳门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澳门本地生产总值从1999年的519亿澳门元增至2018年的4447亿澳门元,实现跨越式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99年的12万澳门元跃升至2018年的67万澳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治理也不断调整转变,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治理绩效,治理制度化进入了新阶段。  顶层设计改革理念的提出,体现出了紧迫感和自信心  对于我们党来说,当前改革存在着三个方面的挑战:首先,就改革遇到的问题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些问题给“摸着石头过河”式改革
8月的重庆,骄阳似火。  在重庆大学一幢古色古香的老式建筑内,一群年轻人却未受炎热的影响,围坐在一起,展开了长达一个星期的研习。  这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中,既有高校的青年教师、在读的硕博研究生,也有来自社会组织的一线实践者。他们讨论的话题从21世纪中国的新挑战到如何认识当下的中国,从民国的乡村建设到土改中的文学作品,横跨文学、社会学、史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  研习营的主办方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
他身材高挑,有着乌黑的头发和洁白的脸庞,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一双眼睛乌黑明亮、炯炯有神。他就是我小学的班主任——郭老师。  记得一年级刚踏入学校时,同学们好奇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觉得既陌生又新鲜。郭老师第一次走进教室,就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站在讲台上,展开笑容,用温和的目光环视全班同学。他看得那样仔细,似乎想把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刻在脑海里。听着他充满磁性、语重心长的话语,我感到既
在这本《日益寂静的大自然》里,博物学家、生态专家马歇尔·罗比森从全景角度探讨了物种的多样性与人类文明的繁茂之间的深层关联。一方面,他带我们“回味”过去自然界物种和平共处的美好时光,引领我们欣赏野生世界之美并感受丰富细微的自然声响;另一方面则从生物变迁史的视角,点出了物种多样性的衰减趋势,并剖析了这种不容乐观的趋势是如何影响整个世界的。四百余幅经典博物画,尽显珍稀物种的惊艳美感。  每种生物都能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