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革新,中学语文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其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和问题。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学语文教育的改革,促使中学语文教育获得更大的发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中学语文教育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建议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1]。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中心就是考试和升学,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进行中学语文教育必然会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应试教育中存在教育思想的桎梏、课堂教学定式化、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问题。在语文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该怎样实施语文教学呢?笔者结合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以前我国中学语文的教育中,教师是学习的主宰者,掌控着知识学习的大部分过程,学生只是消极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根本没有积极性可言。这种教育方式不但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会极大的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了更好的进行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就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根据学生的差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之于学习,就犹如催化剂之于化学反应,它能加速化学反应的过程,甚至能使原本不发生反应的物质之间发生反应。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的源泉,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2]。只要培养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就能从以前消极被动的老师“让我学”,变成自己积极热情的“我要学”,从而在语文学习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统计资料表明,中国的中学生大部分不知道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学习语文时基本还是被动的听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什么,学生照搬不动的记笔记、还有死记硬背等等,这种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老师[3]。这种传统的语文教育和学习方式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改变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新时期提高中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法。
而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总是老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学生学习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进入中学语文学习阶段,教师就应当充分的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再将学生当做简单的知识传授对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会学”,将原本单向讲授的课堂教学活动转变为以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过程[4]。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学语文教育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己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总的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重要的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好好复习,做到集中精力和时间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教师的讲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学习中的问题,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生活化语文学习,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
“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5]。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语文时对母语的学习,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着无与伦比的语言环境,生活中满眼皆是汉字,满耳皆是汉语,语文课程还与现实有着天然的联系,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大事件,都可以是语文课程的学习资源,生活化语文学习的同时也拓宽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将语文学习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生活化语文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与仅仅面对枯燥干瘪的课本来说,将生活和冲中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更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生活化语文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将中学语文教育根植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能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并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生活语文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希望学到在社会生活中生存的本领和技能,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可以让他们将自己在语文课中学到的知识用于现实生活,学以致用,也扩大了语文学习的范围和空间。
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学语文教育的改革,促使中学语文教育获得更大的发展,将中学语文教育推向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提出了以上建议。通过本文的叙述我们了解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活化中学语文学习对于教师教好中学语文,学生学好中学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好这几点,争取使中学语文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姚柏生.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语文自主性学习初探. 当代教育论坛[J]. 2010(27)
[3]程德强.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9)
[4]李文华. 科教导刊[J]. 2010(36)
[5]何伟华. 文教资料[J]. 2008(34)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建议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1]。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中心就是考试和升学,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进行中学语文教育必然会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应试教育中存在教育思想的桎梏、课堂教学定式化、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问题。在语文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该怎样实施语文教学呢?笔者结合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以前我国中学语文的教育中,教师是学习的主宰者,掌控着知识学习的大部分过程,学生只是消极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根本没有积极性可言。这种教育方式不但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会极大的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了更好的进行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就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根据学生的差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之于学习,就犹如催化剂之于化学反应,它能加速化学反应的过程,甚至能使原本不发生反应的物质之间发生反应。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的源泉,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2]。只要培养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就能从以前消极被动的老师“让我学”,变成自己积极热情的“我要学”,从而在语文学习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统计资料表明,中国的中学生大部分不知道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学习语文时基本还是被动的听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什么,学生照搬不动的记笔记、还有死记硬背等等,这种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老师[3]。这种传统的语文教育和学习方式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改变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新时期提高中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法。
而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总是老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学生学习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进入中学语文学习阶段,教师就应当充分的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再将学生当做简单的知识传授对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会学”,将原本单向讲授的课堂教学活动转变为以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过程[4]。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学语文教育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己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总的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重要的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好好复习,做到集中精力和时间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教师的讲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学习中的问题,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生活化语文学习,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
“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5]。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语文时对母语的学习,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着无与伦比的语言环境,生活中满眼皆是汉字,满耳皆是汉语,语文课程还与现实有着天然的联系,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大事件,都可以是语文课程的学习资源,生活化语文学习的同时也拓宽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将语文学习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生活化语文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与仅仅面对枯燥干瘪的课本来说,将生活和冲中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更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生活化语文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将中学语文教育根植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能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并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生活语文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希望学到在社会生活中生存的本领和技能,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可以让他们将自己在语文课中学到的知识用于现实生活,学以致用,也扩大了语文学习的范围和空间。
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学语文教育的改革,促使中学语文教育获得更大的发展,将中学语文教育推向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提出了以上建议。通过本文的叙述我们了解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活化中学语文学习对于教师教好中学语文,学生学好中学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好这几点,争取使中学语文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姚柏生.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语文自主性学习初探. 当代教育论坛[J]. 2010(27)
[3]程德强.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9)
[4]李文华. 科教导刊[J]. 2010(36)
[5]何伟华. 文教资料[J]. 20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