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正在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为了更快地把握实验精髓,提高课堂效率,要求每位参加“语文主题学习”的教师上一节“语文主题学习”示范课,然后大家一起研讨得失。
有一位教师上了《白鹅》这篇课文,让我感觉耳目一新。她采用“1+1”的课型,把《白鹅》和《白公鹅》进行有机整合。先学习《白鹅》,让学生找出感受到鹅“高傲”的句子,并联系课文谈一谈,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笔下“高傲”的鹅在读者读来却丝毫感觉不到作者对鹅的讨厌?原来“反语”能达到如此效果。接着学习《白公鹅》: “快速浏览课文,找找这篇课文中有没有看似埋怨、批评而又充满爱意的句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听到看似埋怨、批评,实则充满爱意的话?接着学以致用:尝试使用反语填空,尝试使用反语写一种小动物。最后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我家的淘气包》,看看小作者是如何把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写得有趣可爱的。
这位教师针对课文《白鹅》中语言采用“反语”的特点,教学目标明确,紧扣 “反语”举一反三,一课一得。由此,笔者想到了当前课堂存在着贪多求全、面面俱到的现象。教师总觉得什么都是知识点,什么都要讲,生怕讲不全、讲不透、学生不懂。评课教师也是鸡蛋里挑骨头,你人文性设计得好,我就挑你工具性的刺;你注重写法指导,我就说你对词语积累重视不够,总得挑出一点毛病来。久而久之,有的教师为了在评课的时候少一些批评的声音,就把所有知识点都讲全,一堂课成了大杂烩,学生“吃”起来索然无味。最终学生的学习变成了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语文主题学习”就是要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要求大量阅读,要求一课一得。“一课一得”指一节课让学生有一个收获,获得某一方面的知识,提升某一方面的能力。“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可太多,也不可太泛,必须有一个核心教学目标。那么,得什么呢?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有效地确定教学目标。就一篇课文而言,学习内容可以涵盖字、词、句、段、篇、修辞方法、写作特点、文本内涵以及拓展训练等,要根据课文特点进行设计。
对于低年级,教师可以教给学生模仿的方法。《欢庆》一课,可以让学生模仿表达。当学生学完课文之后,让学生先抄一抄课文的前四个句子:“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然后问学生还有哪些事物也用来欢庆祖国的生日,学生想到了很多,学生每说出一句,笔者就将其板书在黑板的积累语句处,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摘抄下去,学生说道:“蓝天献上美丽的彩虹,高山穿起多姿的衣裳,鱼儿唱起动听的歌曲,树林跳起优美的舞蹈,乐团奏出丰收的乐章。”
笔者选择了几句板书后,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前四句,再把课文的“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抄写在最后,这样笔者就表扬孩子们:“现在这首饱满的诗就是你们创作的了,你们多了不起啊。”孩子们很激动。我想,通过这样的模仿句式的训练,日积月累,定会让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更多姿。
《桥》这篇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以下三个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我们可以抓住“语言简练”这个点,通过简洁的语言与啰嗦的语言的对比,体会出简练语言所能达到的表达效果,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让学生体会,比如当一个人非常生气的时候,他说“滚”和“你给我滚出去”所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滚”更能让读者感受他内心的愤怒,也更符合极度生气的人的语言特点。
只要教师能正确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科学合理地进行取舍,每堂课都能突出一点,抓实一点,不仅要让学生“学过了”,更要“学会了”,做到真正、有效的“一课一得”,学生的收获自然也会积少成多。
有一位教师上了《白鹅》这篇课文,让我感觉耳目一新。她采用“1+1”的课型,把《白鹅》和《白公鹅》进行有机整合。先学习《白鹅》,让学生找出感受到鹅“高傲”的句子,并联系课文谈一谈,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笔下“高傲”的鹅在读者读来却丝毫感觉不到作者对鹅的讨厌?原来“反语”能达到如此效果。接着学习《白公鹅》: “快速浏览课文,找找这篇课文中有没有看似埋怨、批评而又充满爱意的句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听到看似埋怨、批评,实则充满爱意的话?接着学以致用:尝试使用反语填空,尝试使用反语写一种小动物。最后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我家的淘气包》,看看小作者是如何把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写得有趣可爱的。
这位教师针对课文《白鹅》中语言采用“反语”的特点,教学目标明确,紧扣 “反语”举一反三,一课一得。由此,笔者想到了当前课堂存在着贪多求全、面面俱到的现象。教师总觉得什么都是知识点,什么都要讲,生怕讲不全、讲不透、学生不懂。评课教师也是鸡蛋里挑骨头,你人文性设计得好,我就挑你工具性的刺;你注重写法指导,我就说你对词语积累重视不够,总得挑出一点毛病来。久而久之,有的教师为了在评课的时候少一些批评的声音,就把所有知识点都讲全,一堂课成了大杂烩,学生“吃”起来索然无味。最终学生的学习变成了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语文主题学习”就是要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要求大量阅读,要求一课一得。“一课一得”指一节课让学生有一个收获,获得某一方面的知识,提升某一方面的能力。“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可太多,也不可太泛,必须有一个核心教学目标。那么,得什么呢?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有效地确定教学目标。就一篇课文而言,学习内容可以涵盖字、词、句、段、篇、修辞方法、写作特点、文本内涵以及拓展训练等,要根据课文特点进行设计。
对于低年级,教师可以教给学生模仿的方法。《欢庆》一课,可以让学生模仿表达。当学生学完课文之后,让学生先抄一抄课文的前四个句子:“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然后问学生还有哪些事物也用来欢庆祖国的生日,学生想到了很多,学生每说出一句,笔者就将其板书在黑板的积累语句处,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摘抄下去,学生说道:“蓝天献上美丽的彩虹,高山穿起多姿的衣裳,鱼儿唱起动听的歌曲,树林跳起优美的舞蹈,乐团奏出丰收的乐章。”
笔者选择了几句板书后,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前四句,再把课文的“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抄写在最后,这样笔者就表扬孩子们:“现在这首饱满的诗就是你们创作的了,你们多了不起啊。”孩子们很激动。我想,通过这样的模仿句式的训练,日积月累,定会让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更多姿。
《桥》这篇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以下三个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我们可以抓住“语言简练”这个点,通过简洁的语言与啰嗦的语言的对比,体会出简练语言所能达到的表达效果,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让学生体会,比如当一个人非常生气的时候,他说“滚”和“你给我滚出去”所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滚”更能让读者感受他内心的愤怒,也更符合极度生气的人的语言特点。
只要教师能正确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科学合理地进行取舍,每堂课都能突出一点,抓实一点,不仅要让学生“学过了”,更要“学会了”,做到真正、有效的“一课一得”,学生的收获自然也会积少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