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泥巴”玩出名堂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ijua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0岁的王玉生退休之前是天津某公司老干部处处长。每日做老干部工作,他也谋划着自己的晚年生活——人老了,要有一点儿自己的爱好,不然,腻烦得慌。
  退休之后,他立刻到老年大学报名,本打算去学篆刻,不曾想,碰到了一位老朋友,老友说,这儿有个泥塑班,咱们一块儿玩泥巴吧。王玉生想起小时候玩泥巴,摔“啪啪响”、扣模子的欢乐时光。小时候没玩够,老了就接着玩吧。一群“老小子”就凑在一起走进了泥塑的艺术殿堂。
  王玉生没有绘画基础,也没有学过素描,对人体骨骼和体形特征更是一窍不通,他就从挖泥开始。赤日炎炎的夏天,只见他大汗淋漓,汗衫贴在身上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连拖带拉弄回家整一个编织袋子,一边拖还一边咧着嘴直笑。
  老伴儿打开淌着黄泥汤子的编织袋一看:嗨!多半袋子土坷垃!把她给烦的。烦心事还在后头呢,大盆小盆全让他占上了,里面泡的全是泥。他用手和,使劲揉,装在塑料兜里,在阳台上啪啪地摔,溅得地上脏兮兮的……
  爱干净的老伴儿实在是忍无可忍,说他,你学点儿嘛不好?弄得这么脏。他嘿嘿一笑,也不言语,把摔成方形的泥巴码在阳台的角落里,抄起墩布擦地。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没有一点儿基础,鼓捣泥塑,难啊!老师像手工作坊的师傅那样教他们,先从仕女头像学起,他反复捏了几次,回到家里把捏的仕女给老伴儿看,老伴儿说,你这哪是仕女呀,是丑丫头,是男扮女装。这对他是一个“刺激”,激起他敢于挑战的劲头儿。王玉生是左撇子,开始做出的人脸不匀称,一边鼓,一边瘪,开脸儿也不好……他相信勤能补拙,就笨鸟先飞、笨鸟勤飞,经过不懈的努力,还就像模像样了。
  后来,他不满足课堂上的教学进度,自己买来泥塑方面的书籍,边看边学边琢磨。让他感觉最难的是做瑞兽貔貅,刚开始,不是貔貅腿软了,就是腰塌了,把他给难坏了。反复琢磨,他把貔貅分开做,头部、腹部、四肢,做好了,晾到半干,再组装在一起,然后把它腹部垫起,腰也不塌了,成功啦!
  他玩泥巴不光自己乐呵,还给家人添乐子。北京奥运会之前,8岁的小孙子“下达任务”要爷爷给他做福娃。他忙活到大半夜,做出了一组5个福娃。孙子看了爱不释手,到处显摆。亲家听说了,也要;亲朋好友们见了,都要。他共做了三十多套福娃,虽然很累,但心里头高兴啊!
  玩泥巴,改变了他的晚年生活,更让他找到抒发自己心愿和情感的途径。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亲戚家发现了一尊石膏的鲁迅塑像。鲁迅是文学大师,“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让他敬佩。他找亲戚借来塑像,照着样子做。做成了,摆在家里,是对自己的精神鼓舞。又做了一个,送给亲戚,人家很高兴,借走一个,送回来俩,能不高兴吗?
  他还有一尊“马恩塑像”,下面写着一行字:“英特那雄耐尔一定要实现”。那是1993年,他去上海社科院开研讨会,一进大门有一尊庄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塑像,他在那里摄影留念。十几年之后,他在翻看老照片的时候怦然心动,于是做了一尊“马恩塑像”。做成了,摆在家里,随时都能勾起那一段美好的回忆,也表达他对革命导师的缅怀之情。
  一位好友的老母亲去世了,老太太生前喜欢他、信任他。他帮助好朋友送老人安详地上路后,他觉得还应该给这位慈祥的老人做一件事。于是找来老人的一张生前照片,完成了一尊老人的整身塑像,好朋友感动得流下泪水……
  王玉生说,玩泥巴里挖泥、搬泥、摔泥都是力气活儿,练力量、练肌肉;捏泥人的时候,练手、练眼、练脑,延缓衰老;它还能让老年生活充满乐趣,广交朋友,精神充实,可见,玩也能玩出大名堂。
  (责编:孙展)
其他文献
在理想上的热存储学期(非生长) 水平荒芜的表面可能在表面精力平衡研究很重要、容易忽视。在这份报纸,在西北中国 Hexi 走廊基于在在中间的 Gobi 沙漠上的一个领域实验分开(39
老公是一家小国企的头儿,每月工资还完房贷不足1000元,我也在国企,工资1200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在母亲眼里,我们却应该是风光无限,富足无比。  去年9月,是父亲的60大寿。“五一”我们回乡下老家,主动提出父亲的生日宴会到城里来办,由我们全权负责,至于要请多少亲戚,都请谁,父母说了算。1个月后,母亲喜滋滋打来电话,说亲戚、朋友大约有30人。于是,我们在档次较高的酒店预订了可容3桌的包厢,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