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章通过实例分析城市道路系统的规划设计如何在满足物流改善的需要,同时形成在土地占用最小的前提下,形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生态廊道。
中图分类号:U4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框架,有人把它比喻成城市的血管,其设计和景观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在当今城市快速扩张和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生态环境成为制约城市人群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道路设计和生态景观规划不仅能满足物流改善的需要,同时也可以形成在土地占用最小的前提下,形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生态廊道。下面通过正反两个实例加以分析。
1. 两例城市道路的规划和景观绿化现状和分析
1.1城市道路规划和景观绿化不当的实例及分析(图1)
图 1一城市景观大道实拍图
1.1.1对实例图1例说明
本图是一条市内景观大道,宽70多米,中央为宽30米的8车道机动车道,两侧为宽4米的小草灌绿化隔离带,两条宽各为6米非机动车道,两侧是宽各5米的草灌隔离带,两条宽各5米的人行道,最两侧各栽植一列大乔木树种。
1.1.2对实例综合分析
本例的规划设计和景观绿化存在以下缺陷:
(1) 交通通畅和安全性较差。从城市交通的角度来看,由于机动车道隔离设置是在中央划两道黄线,宽约50cm,可以看到不断有人力车、机动车横穿和斜穿,既影响交通又不安全。
(2)从生物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分析,现实绿化设计是不符合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化的要求。第一,由于没有实施生态规划,绿化方式不合理,植物种类单调,特别是乡土适生植物很少,生态空间没有充分利用,路面覆盖率低。第二,生物生产量和利用率低。由于生态空间的规划利用率低,植物也主要以草本和小灌木为主,其生物生产量低,且一般很少被利用,所以生物生产量和利用率低。第三,环境生态效益差。由于植被结构不符合生物生态学原理,生态空间的自然利用率低,导致生态环境效益低下。如吸收二氧化碳及有害物质、吸滞烟尘和粉尘和释放氧气总量小,不能有效减少空气中的含菌量,通风防风效果差,空气中负离子含量少,调节局部温湿度能力差,空气干燥,隔离和消减噪音的效果差,在烈日照晒的夏季,大面积裸露的水泥或柏油路面,是“热岛效应”的热源,冬季裸露的水泥路面则会产生“冷岛效应”等。第四,从生态景观规划的角度来看,这种规划没有很好体现生态景观规划的自然优先原则、持续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等;景观设计也没有体现共生原理和多重利用原理等。第五,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游憩娱乐、健康疗养和生态休闲转变,绿色空间的多少和质量不仅是改善生存的环境质量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生态化的景观植被还有利于调节和维护人们的身心健康,能够使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1.2城市道路规划和景观绿化良好的实例(图2)
图2同一城市另一道路綠化设计现状图(地面只拍到一侧路面)
从图2可以看出,尽管本例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两侧的人行道的乔木在不同立地可有多样性选择,中央绿化带树种选择还有待进一步改进等。但总体上此例的道路设计和生态景观规划在满足物流改善的需要,同时也可以形成在不占用额外土地的前提下,形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良好生态廊道。
2.实例1的道路规划和景观绿化改进措施
由于大的改进需要大量物力、财力和要生态观念的转变,改进模式是指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对景观绿化设计做局部小的的改进。
(1)设计中央绿化带 在8车道机动车道中央设一条宽5m左右的乔灌混交绿化隔离带,已栽种大乔木为主(如法国梧桐,泡桐、毛白杨、油松等)并适当栽种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混交(如刺柏、龙柏、侧柏、冬青、黄杨等)为下层植被。这样既有利于形成立体绿化格局,又可防止行人通过和机动车辆违法穿行。
(2)缩窄机动车道两侧的绿化带并栽种多样性乔木和灌木。
把机动车道两侧的绿化带缩窄外移并栽种多样性乔木和灌木以保证八车道机动车道路面仍然不变。
(3)人行道内侧的草本区栽植以多样性乡土乔灌结合的植被群落。由于此区和人行道相接,并和各单位的临界空地相接,土质较疏松而肥沃,应营造针阔叶混交植被类型,可选用如梧桐、龙柏、油松、杨柳类、刺槐、杨树、市树、君迁子、黄连木、枫树、泡桐、香椿、楝树和臭椿等树木,并在初期适当种植下层草灌植物,以后则自然生长。
(4)人行道外侧两列的栽种植物改造。人行道外侧的两列树种单调行距和枝叶比较稀疏,且大部分地段和办公区或小区院落相接,可在各树之间加栽常绿针叶树或常绿阔叶小灌木,如松柏类乔木或灌木。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改造,不仅保证和提高了道路的通行效率,同时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生态空间,实现最大生态绿化,形成一个良好城市生态廊道。
中图分类号:U4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框架,有人把它比喻成城市的血管,其设计和景观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在当今城市快速扩张和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生态环境成为制约城市人群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道路设计和生态景观规划不仅能满足物流改善的需要,同时也可以形成在土地占用最小的前提下,形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生态廊道。下面通过正反两个实例加以分析。
1. 两例城市道路的规划和景观绿化现状和分析
1.1城市道路规划和景观绿化不当的实例及分析(图1)
图 1一城市景观大道实拍图
1.1.1对实例图1例说明
本图是一条市内景观大道,宽70多米,中央为宽30米的8车道机动车道,两侧为宽4米的小草灌绿化隔离带,两条宽各为6米非机动车道,两侧是宽各5米的草灌隔离带,两条宽各5米的人行道,最两侧各栽植一列大乔木树种。
1.1.2对实例综合分析
本例的规划设计和景观绿化存在以下缺陷:
(1) 交通通畅和安全性较差。从城市交通的角度来看,由于机动车道隔离设置是在中央划两道黄线,宽约50cm,可以看到不断有人力车、机动车横穿和斜穿,既影响交通又不安全。
(2)从生物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分析,现实绿化设计是不符合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化的要求。第一,由于没有实施生态规划,绿化方式不合理,植物种类单调,特别是乡土适生植物很少,生态空间没有充分利用,路面覆盖率低。第二,生物生产量和利用率低。由于生态空间的规划利用率低,植物也主要以草本和小灌木为主,其生物生产量低,且一般很少被利用,所以生物生产量和利用率低。第三,环境生态效益差。由于植被结构不符合生物生态学原理,生态空间的自然利用率低,导致生态环境效益低下。如吸收二氧化碳及有害物质、吸滞烟尘和粉尘和释放氧气总量小,不能有效减少空气中的含菌量,通风防风效果差,空气中负离子含量少,调节局部温湿度能力差,空气干燥,隔离和消减噪音的效果差,在烈日照晒的夏季,大面积裸露的水泥或柏油路面,是“热岛效应”的热源,冬季裸露的水泥路面则会产生“冷岛效应”等。第四,从生态景观规划的角度来看,这种规划没有很好体现生态景观规划的自然优先原则、持续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等;景观设计也没有体现共生原理和多重利用原理等。第五,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游憩娱乐、健康疗养和生态休闲转变,绿色空间的多少和质量不仅是改善生存的环境质量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生态化的景观植被还有利于调节和维护人们的身心健康,能够使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1.2城市道路规划和景观绿化良好的实例(图2)
图2同一城市另一道路綠化设计现状图(地面只拍到一侧路面)
从图2可以看出,尽管本例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两侧的人行道的乔木在不同立地可有多样性选择,中央绿化带树种选择还有待进一步改进等。但总体上此例的道路设计和生态景观规划在满足物流改善的需要,同时也可以形成在不占用额外土地的前提下,形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良好生态廊道。
2.实例1的道路规划和景观绿化改进措施
由于大的改进需要大量物力、财力和要生态观念的转变,改进模式是指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对景观绿化设计做局部小的的改进。
(1)设计中央绿化带 在8车道机动车道中央设一条宽5m左右的乔灌混交绿化隔离带,已栽种大乔木为主(如法国梧桐,泡桐、毛白杨、油松等)并适当栽种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混交(如刺柏、龙柏、侧柏、冬青、黄杨等)为下层植被。这样既有利于形成立体绿化格局,又可防止行人通过和机动车辆违法穿行。
(2)缩窄机动车道两侧的绿化带并栽种多样性乔木和灌木。
把机动车道两侧的绿化带缩窄外移并栽种多样性乔木和灌木以保证八车道机动车道路面仍然不变。
(3)人行道内侧的草本区栽植以多样性乡土乔灌结合的植被群落。由于此区和人行道相接,并和各单位的临界空地相接,土质较疏松而肥沃,应营造针阔叶混交植被类型,可选用如梧桐、龙柏、油松、杨柳类、刺槐、杨树、市树、君迁子、黄连木、枫树、泡桐、香椿、楝树和臭椿等树木,并在初期适当种植下层草灌植物,以后则自然生长。
(4)人行道外侧两列的栽种植物改造。人行道外侧的两列树种单调行距和枝叶比较稀疏,且大部分地段和办公区或小区院落相接,可在各树之间加栽常绿针叶树或常绿阔叶小灌木,如松柏类乔木或灌木。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改造,不仅保证和提高了道路的通行效率,同时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生态空间,实现最大生态绿化,形成一个良好城市生态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