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枫将军与杂色武装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彭雪枫德才兼备、智勇双全。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是新四军的高级指挥员。在敌、伪、匪的夹击中,彭雪枫以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广泛发动群众,扩大人民武装。短短两年时间,他就创建了新四军第六支队即后来的新四军第四师,开辟了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争取杂色武装的实践活动
  
  1938年2月,彭雪枫奉命来到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参与筹划中原敌后的抗日工作。到达竹沟后,彭雪枫一面帮助整编新四军第四支队八团队,准备开赴皖东抗日前线;一面参加筹划豫东敌后抗日工作,培训干部,发展抗日武装,为挺进豫东抗日做准备。
  1938年3月,彭雪枫、王国华、张震等商议,通过解决活动于泌(阳)、确(山)、唐(河)三县边境的惯匪安永祥、段可祥两团,扩大人民武装。彭雪枫等人采用智取的办法生擒了安、段两人,解除了两团1000余人的武装。随后对该武装实行改编,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最终将这支土匪队伍改造成了革命的武装。
  在竹沟的这段时期,彭雪枫还对竹沟附近一些较小的杂色武装进行了争取,这些队伍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在经过改造之后,他们中的多数人成为新四军的抗日战士。
  1938年9月2日,河南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将彭雪枫等在竹沟创建的抗日武装300余人整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由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同年9月底,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挺进豫东。
  在豫东的睢杞太地区,彭部一面与日伪军作战,一面争取当地杂色武装,扩大抗日武装力量。当时在杞县有一支地方武装,约500多人,大队长李寿山是旧兵痞出身,爱吸食大烟,他在抗日还是降日的问题上左右摇摆,下层官兵大都是当地农民,要求抗日的呼声十分强烈。针对这种情况,彭雪枫及时派人去争取这支队伍。经过努力,于1939年1月,将该地方武装与新四军游击支队二大队合编为游击支队第二团。此外,彭雪枫还通过统战关系争取了活动于睢杞太地区的地方武装李广居部300多人,该部被编入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二团。
  1938年冬和1939年初春,新四军游击支队离开睢杞太地区,进入豫皖苏三省交界的鹿邑、亳县、永城、萧县、宿县一带后,开始着手创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在此期间,彭雪枫通过积极争取地方杂色武装,使新四军游击支队不断壮大。
  在鹿邑县,有一支约二三千人的抗日武装,是由前国民党失意军官魏风楼所组织。为了便于新四军在当地开展抗日工作,彭雪枫多次派人做魏的工作,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团结和争取了魏部中具有民族感与爱国感的广大官兵,从而为巩固和发展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力条件。
  在永城,彭部进入该县后,针对当地土匪遍地,敌伪如麻的局面,首先锄奸安民。在永城县城东南的高庄集、姜庄消灭了汉奸著匪“两黄加一周”各一部,扩大了新四军的影响,安定了民心。与此同时,彭雪枫对当地的地方武装进行了争取。永城市西有一支彭文焕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其成员多为彭姓子弟。彭雪枫通过认宗,联络彭氏感情,最终收编了这支500多人的地方武装。其时,在永城,还有一支规模较大的地方抗日武装。该地方武装是由鲁雨亭所组织的,此人在1938年5月永城沦陷之前,曾任永城县县长。1938年秋,他在家乡山城集组织抗日武装,从开始的18人发展到960多人,在当地影响较大。经过彭雪枫的积极争取,鲁雨亭率所部加入新四军,被改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总队。
  在萧县,有一支由当地士绅耿蕴斋、吴信容所组织的地方武装。在经过耐心的统战工作之后,彭雪枫将其收编。后来该部被编入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三总队。
  在开辟和巩固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为了打通豫皖苏边和睢杞太革命根据地之间的通道,巩固睢杞太革命根据地,彭雪枫曾多次派军政干部加强睢杞太革命根据地的工作,并于1939年元旦至4月,两次派吴芝圃率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三大队回师睢杞太。其间,收编了杨风云、刘月亭等土匪武装900多人,并将地方抗日武装力量升编为新四军正规军共约1500多人。
  抗日战争时期,豫皖苏边区的红枪会仍然十分活跃。新四军游击支队初到豫皖苏边区时,红枪会会众在一些头目的挑唆下,经常向新四军寻衅。面对这种形势,彭雪枫主动与红枪会头目联系,向他们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通过争取,一部分红枪会会众参加了新四军。红枪会组织则自行瓦解了。
  
  改造杂色武装的基本经验
  
  杂色武装的加入,壮大了新四军的力量,但杂色武装成分复杂,如果不认真改造他们,他们便不能成为真正的革命军队。彭雪枫非常重视对已收编的杂色武装的改造工作。归纳起来,他在改造杂色武装方面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制度上的改造
  
  1、将杂色武装拆散与新四军正规军合编
  彭雪枫对收编来的杂色武装,不论大股武装还是小股武装,都不让其单独成军,而是把他们与新四军的正规军合编在一起组成新的部队。新组建的部队政委一般不从原杂色武装中选出,而是由新四军正规军的军官去担任。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防止原杂色武装在新四军的队伍中拉帮结派。
  2、自上而下建立党和团的各级组织,实现党的一元化领导
  在被改编的杂色武装中自上而下建立党团的各级组织,积极发展党团员,尤其注重吸收原杂色武装的骨干分子加入党团组织。这样一来,军队的领导权便牢牢地被党所控制了。比如,彭雪枫在收编鲁雨亭的部队后,就积极发展鲁雨亭入党。1939年8月20日,鲁雨亭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鲁雨亭牺牲之前,他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总队在永城、夏邑、萧县、砀山边界一带活动,积极打击日伪,成为豫皖苏边区北部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思想上的改造
  
  1、清除杂色武装成员的陈旧观念,使他们树立革命的思想
  杂色武装的成员成分复杂,他们参加杂色武装时的目的各异,其中一些人仍旧有着升官发财的思想。针对这种状况,彭雪枫从改造杂色武装的军官入手,通过适当的教育,清除其原有的陈旧观念,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杂色武装的普通成员,则向他们开展我党光荣传统和我军性质、宗旨的教育,使他们知道新四军是抗日救国的忠贞力量。由于杂色武装的普通成员多为农民出身,彭雪枫便结合农民受压迫、受剥削的实际,逐渐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最终将他们改造为革命战士。
  2、开展严格的军纪教育
  自由散漫、流寇思想是杂色武装的普遍特征。为了将他们训练成真正的革命队伍,必须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军纪教育。彭雪枫注重教育杂色武装的成员:新四军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抗日部队,爱护群众、帮助群众、遵守纪律、军容严整等是新四军的基本要求,对那些不遵守新四军纪律的人,则一定会进行严肃的整顿。
  有一次,在竹沟附近参加新四军的几股地方杂色武装的原头目匪性不改,晚上把部队拉出去干坏事,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彭雪枫知道后,立即把这些人分别召集到几个屋子,当场下了七、八个头头的枪,并对他们进行了严肃处理。对盲目跟着这些人走的基本群众进行了细致的教育工作。同时宣布:愿回家的发给路费,愿留下的必须严格执行人民军队的纪律。促使这些留在军队中的人员得到了彻底的改造,走上了抗日的道路。
  经过彭雪枫的努力争取和认真改造,不少杂色武装加入了新四军,并被改造为真正的革命队伍。1940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新四军发展方针的指示中,对彭雪枫部由三连人发展到12个团给予赞扬。全支队除2个主力团,1个特务团外,另有4个总队和3个独立团,计1.78万人。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已然形成。
  (责编 张潇中)
其他文献
早听说台湾的山西人中五台人居多,而台北山西同乡会的执事人员又多为五台人,刚换届的同乡会总干事赵清福先生便是五台县东冶镇怀荫村人。赵清福先生致欢迎词时,操着一口浓厚的乡音,让人联想到同乡阎锡山。山西旅游协会访问团在台期间,受到了旅居台湾多年的山西乡友盛情接待,并派阎志昭先生陪我们去参观其堂伯父阎锡山在台湾的金山茅屋,觅取阎氏生前、身后的著作。  1949年,阎锡山跟蒋介石逃到台湾后,不到一年,就被革
期刊
任何事情只有亲身经历它,才能深刻地感受它,对于晋南治丧习俗也是如此。2006年1月3日凌晨2时55分,母亲因病治疗无效不幸去世了,在治丧中才使我对家乡的安葬风俗有了更具体的了解。    母亲病逝    2005年12月27日,我去吕梁市考察工作,原计划30日或31日返回太原,不料第二天司机同志告诉我,应该今天赶回太原给车辆缴养路费,否则,将会被罚款。我没有多想,便答应了,在考察完历史名镇碛口后,驱
期刊
1936年2月21日至5月初的红军东征,毛泽东曾四次到石楼县,共和国的10位元帅中就有5位来石楼参加战斗。  石楼是红军东征的根据地。这次东征,红军到过山西几十个县,但石楼人民贡献最大,牺牲的县、区、乡各级苏维埃政府人员最多。在石楼,由李富春、胡耀邦、蔡畅、王达成、白治民、冯雪峰、陆定一、王首道、刘晓、苏耀亮等,建立了县、区、乡三级苏维埃政府37处,斗争了大土壕劣绅165户,斗争出粮食7000石、
期刊
说起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不能不提到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的事。可是对于“南侨机工到底是什么人”、“他们是如何投身抗日战争的”这类问题,知道清楚的人就很少了,特别是在北方更是如此。因此,我们有必要把那鲜为人知的一页呈现在国人面前。    南侨机工的由来    1938年10月,上海、武汉、广州相继失守,抗日战争进入艰难的战略防御阶段。  在海外,华侨社会群情激愤,纷纷掀起了抗日救亡热潮。自从
期刊
他创造了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  他开拓了数论研究中一个崭新的时代;  他凝聚了全世界所有数学家倾慕的目光;  他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自豪和骄傲。  陈景润,福建省闽侯人,我国著名现代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3年5月22日,陈景润出生于一个邮政之家,从小性格内向,爱书成癖,书中仿佛有着一个永远也无法穷尽的迷人天地。10岁时,母亲突然病逝。书,为他分担和化解了难以排遣的忧伤。抗战胜利后,陈景润
期刊
高洪,字容斋,号绵谷山人。1880年生于山西省长子县城东街仓官巷。1904年留学日本东京铁道学堂,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从事反清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被选为山西省首届省议会副议长,并曾出任山西省政府统计处处长等职。1916年,袁世凯洪宪帝制失败,共和再造,以黎元洪为大总统的民国政府,曾授予“一等嘉禾章”,特予表彰。他是辛亥革命时期山西上党地区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之一。    一、艰苦的青少年时期    
期刊
邹鲁、谢持其人    欲知邹鲁、谢持是什么人,先要知道西山会议派的始末。  1925年11月28日,国民党右派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所谓“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当时,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监察委员谢持、邹鲁、林森、居正、石青阳、石瑛、覃振、戴季陶、沈定一、邵元冲、叶楚伦、张继和候补执委茅祖权、傅汝林等参加了会议。这批人后来被称为“西山会议派”。这次会开了10天,正式开会22次,通过了取消共产党员在国民
期刊
毛泽东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整整30年了。从我20岁参加革命时起至现在,毛泽东对中国人民的丰功伟绩已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他在我心中占据的崇高地位,是中国现代史上其他任何人所不能替代的。  毛泽东之所以至今仍为全国人民所怀念,我以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立志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经过反复探索,一旦认准马克思主义,就百折不挠毕其全生精力为之奋斗。他首创“枪杆子里出政权”、“把支部建立
期刊
关于走西口的“西口”    流行于晋、蒙、陕、冀交界处的二人台剧种中,有一出最富有代表性的剧目就是“走西口”。该剧的剧情叙述了新婚不久的太春玉莲夫妻,迫于生计,丈夫不得不出口外谋生而忍痛别离的故事。剧中那依依恋眷的表演和撕心裂肺的唱腔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除戏剧“走西口”外,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走西口也有相传。那么走西口的“西口”到底是指何处?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说法:  
期刊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空军创建了第一支地空导弹部队(又称543部队),我奉命调到这个奇特而又神秘的部队工作了整整10年。10年里,我同战友们一起风餐露宿,艰苦创业,转战南北,设伏歼敌,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战斗任务。现在回想起来,特别怀念那些朝夕相处的战友,更难忘那些艰苦奋斗的岁月。    英明决策 创建导弹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毛主席、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打了几十年的仗,都是以劣势的武器装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