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研究蒙古黄芪(Astragalus mongholicus Bunge)种子老化过程中活性氧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与种子活力的关系,筛选提高种子抗老化能力外源药剂的适宜浓度,以不同浓度NAC和CsA预处理的种子为试材,进行人工老化3d处理后测定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活性氧含量和线粒体膜电位.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初始种子,蒙古黄芪种子经人工老化3d后,其胚轴活性氧含量升高、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分别下降32.7%和40.6%;而经10 mmol/L NAC和90 μmol/L CsA预处理的种子,
【机 构】
: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吉林长春13011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蒙古黄芪(Astragalus mongholicus Bunge)种子老化过程中活性氧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与种子活力的关系,筛选提高种子抗老化能力外源药剂的适宜浓度,以不同浓度NAC和CsA预处理的种子为试材,进行人工老化3d处理后测定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活性氧含量和线粒体膜电位.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初始种子,蒙古黄芪种子经人工老化3d后,其胚轴活性氧含量升高、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分别下降32.7%和40.6%;而经10 mmol/L NAC和90 μmol/L CsA预处理的种子,相比于未进行外源药剂预处理(蒸馏水处理)的种子,在人工老化3d后,其发芽率分别提高31.2%和16.2%,发芽指数分别提高38.3%和21.1%,且胚轴活性氧含量有所下降,线粒体膜电位升高.表明通过适宜浓度的NAC和CsA预处理可以增强蒙古黄芪种子的抗老化能力,提高种子活力,延长种子的寿命.
其他文献
水土保持功能是生态系统重要功能之一,关系着区域生态安全和水环境质量.利用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SLE)对雄安新区生态支撑区2000-2018年水土保持功能进行评测,分析了该区水土保持功能时空格局与主要人为驱动因素.结果 表明:(1)研究区水土保持功能多年均值呈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西部太行山区多年均值为191.10 t/(hm2·a),中部丘陵为119.25 t/(hm2·a),东部平原为30.25 t/(hm2·a).(2) 2000-2018年,研究区水土保持量年均值整体呈显著增加趋势,年际间变化较
目前全球粮食生产面临巨大的挑战,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大省,河南省的农业水土资源承载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为客观反映河南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状况,通过构建熵权TOPSIS模型,对近10年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承载能力的时空动态变化做了定量研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 表明:(1) 2006-2018年,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指数平均值0.266,承载力水平总体上升但波动较大,承载力指数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近1.26倍,除2018年外,绝大多数年份处于稳定水平;濮阳、焦作、鹤壁农业水土资源承载
研究耕地空间格局变化对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的影响,能为我国耕地空间格局优化和耕地生态保护提供科学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往研究缺乏全国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动态变化的综合研究,因此在深入分析耕地空间格局演变的基础上,构建了图斑尺度的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异质评估模型,全面评估2000-2015年我国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探究了我国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时空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1) 2000-2015年,中国耕地重心持续向西北方向迁移,水田和旱地重心分别向西北和东北迁移.北方干旱半干
为研究喀斯特山区坡耕地在岩性、土壤类型、坡位和居民点影响下的分布特征,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以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为研究对象,结合花溪区高清影像图、高程图(DEM)、地质图和土壤类型图为主要数据源,利用ArcGIS 10.2平台,基于其空间叠加分析、数理统计等功能,对多因子影响下的喀斯特山区坡耕地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花溪区坡耕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21.07%,占全区耕地面积的63.85%,是花溪区主要耕地类型;在各岩组上,坡耕地的分布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石灰岩组>白云岩组>普通砂页岩组>紫
针对高原湖滨地区土地利用无序扩张等问题,构建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与未来土地利用模拟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框架,并选取云贵高原湖泊分布最为密集的通海县、华宁县及江川区为研究区,开展不同SSPs情景下的未来土地利用模拟.结果 表明:(1) SSP1情景下建设用地与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提升,且大量其他用地被转化为生态用地,是高原湖滨地区最为理想的未来发展模式;(2) SSP2情景下研究区保持现有发展趋势,土地利用变化自然发展;(3) SSP3情景下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随时间变化逐步加强,是未来高原湖滨地区发
为森林景观格局影响因子的探索和研究提供新视角,以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童山片区为研究区域,以ENVI,ArcGIS为软件平台,运用地理探测器计算森林景观格局影响因子权重,对2005-2015年森林景观格局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1)研究区以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为景观基质;2005-2009年景观类型动态变化较为频繁,景观类型转移面积总量为4116.95 hm2,而转移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开展,2009-2015年动态变化强度减缓;(2)从影响因素上看,自然地理因素中的高程因子是影响区域整体景
库区是流域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效应和综合生态风险,对库区生态风险适应与缓解的决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忽视了库区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动态演化过程,有必要进一步考虑库区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时空交互过程,对库区生态风险进行更为综合性和针对性的评价,弥补库区生态风险定量化评价研究空缺.基于此,以丹江口库区为例,综合考虑库区生态环境、景观结构及人类活动等要素,构建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框架的“潜力—连通度—韧性”三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1990-2018年7个年份的数据,对研究区
基于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现况和学术研究前沿,采用文献梳理方法总结并分析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现状,结合国土空间治理的新时代背景,提出主体功能区治理理念下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改进路径思考.研究表明:当前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主要聚焦评价体系、驱动因素和提升政策路径三大方面,已有研究仍然有待从方法上加强空间计量的有益应用,指标体系应特别注重与国家和地方政策相符以确保其典型性与规范化,研究尺度应向县域和中心城市深入拓展,相关配套政策与制度改进应适应地区差别化管理要求并注重主体权益.同时,研究视角应与时代变革需求跟进.主体功能
农业生态效率研究对真实反映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为科学评价长江中游城市群农业发展并为其策略制定提供依据,基于2000-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市面板数据,采用含有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测算农业生态效率,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和空间相关性,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影响农业生态效率的驱动因子进行探测.结果 表明:(1) 2000-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平均农业生态效率整体水平较高,呈现“降—升—降”的走势,湖南、江西省域与湖北省域差距较大,且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发展不平衡,区
鄂尔多斯高原湖泊湿地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趋势研究,可为干旱区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生态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基于Landsat卫星系列影像及气候数据,采用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对1986-2019年的16期影像进行监督分类,通过变化检测、叠加分析,获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各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变化,定量描述了不同时段土地利用数量及空间转化特征.结果 显示:(1)研究期间裸地、低覆盖度草地和高覆盖度草地是流域主导土地利用类型,占整个研究区的93%~99%,水体、建设用地及林地在总体面积中所占比例很少,分别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