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是失败的,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是失职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就是学生与教师组成一个互动体,教学相长,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语文课堂教学更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课堂变成一个生动的、富有个性的语文教学舞台——教师是优秀的导演,学生是出色的演员,而达到默契沟通的工具就是语言。语言是教学的基本功,也是教学的主要手段,语言表现形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1.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语言应该是科学的科学的语言是充满智慧的语言。语文教学语言之所以充满着智慧,除了教师本身的语言文化素养外,主要还由于课文内容所包含的知识含量。正所谓“文以载智”,不管这种知识是语文论文自然的还是人文的,教师都要紧扣教材进行讲课,教师不能把不科学的、没有经过验证的东西,任意发挥传授给学生。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不仅取决于教学内容的正确性,还取决于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首先,语文课堂教学应使用国家宪法规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推广和使用普通话是国家一项重要的语言政策,学校是推广和使用普通话的重要基地,教师是最直接的实施者。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作为一名合格语文教师的必备条件。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用五花八门的方言土语来讲授,显然很难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其次,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应该是准确无误的。只有清晰、准确、合乎逻辑的语言,才最有科学性,才能有条不紊地让教学的舞台剧一幕幕演下去。因此,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语言修养,讲课要做到字斟句酌,要防止语句不通、词不达意、含混不清、逻辑紊乱的弊病出现。有的教师喜欢在教学语言中加入过多的语气词,以为这样会更具亲和力。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干净利落的、简洁精炼的、清楚明白的、准确规范的。这样的语文课堂气氛才是活跃而又庄重的,这样的语言习惯更会使我们的学生受益终身。因为一个人的语言习惯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他(她)的个性和做事风格。
2.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语言应该是富有启发性的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也曾说:“思维就是对未知的探索”。巧妙设计的课堂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培养高尚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环节中的过渡语,也是启发学生探索未知的钥匙。要实现语文教学的科学化、艺术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科学得体的过渡语,是必不可少的。过渡语运用的方式有很多,提问是常用的一种。一个好的提问可“一石激起千层浪”,激活学生的思维。
3.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语言应具有其独特的个性
语言应该是生动的妙趣横生、生动形象的语言,是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法宝”。有人认为语文课最难上,因为教学语言难组织。的确,语文课堂教学成功与否,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教学语言的生动性。一篇优美的散文,一首动人的诗歌,在某些老师的课堂上,可能会变得索然无味;而一篇枯燥的古文,一篇单调的说明文,在某些老师的课堂上,又可能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所以,有人把“趣味性”和“生动形象”比作教学语言中的“食盐”,必不可少。生动、形象、幽默,富有表现力的教学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的必备武器。语文教师应具有这种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艺,在清楚、准确地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运用生动形象、耐人寻味、散发着无穷艺术魅力的连珠妙语,这样才能强烈地吸引、感染课堂上每一位学生。
作为一位优秀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这样的教学语言风格:其问答语言应有柳暗花明之妙,巧妙地设计;其讲述语言恰似行云流水,娓娓动听,充满幽默和风趣;其讲解语言能点石成金,一言一语似春风化雨,渗透学生心田;其朗读语言,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一吟一咏使学生如沐春风,得到美的感受。这样富有表现力的教学语言,依赖于教师平时扎实的语言功底和精心的课前准备。
脱离教材的漫天神侃,虽然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那是违背我们教学目的的。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是通俗的,而不是粗俗的;是幽默的,而非滑稽的。
教学语言的通俗化,是要求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进行讲授。比如鲁迅先生就用“贾府里的焦大是不爱林妹妹的”这样通俗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向学生阐明了“美的阶级性”。这样的幽默、生动,决不是制造粗俗滑稽的笑料。
相反,我们应该警惕由于低级庸俗的所谓“形象、生动”(比如低级的模仿和哗众取宠),而失掉了教师的威严。一切矫揉造作的、有损于教师形象的言语都应彻底摈弃。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教师形象,并非是刻板的固定模式,实际上,每个教师的形象都是非常有个性的。
4.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真情实感的教学语言
语文教师用饱含真情的语言,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引起心理上的共鸣,从而收到教育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效果,即所谓的“亲其师,信其言”。这种情感性的教学语言,能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也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增强是非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远大的人生理想。
因此,教师有了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真实情感,才能搞好教学,才能教育好学生。用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传授的知识,学生不仅容易接受,而且热切地盼望接受。因为,这种注入教师真情的教学语言,就象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扣动着学生的心弦,能引起师生的心底共鸣,使教和学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讲《故乡的榕树》一文时,其语言应是优美流畅、绘声绘色、充满深厚激情的;讲《荷塘月色》一文时,其语言应是优美动人、自然亲切,同时又充满淡淡忧郁的……这样充满真情实感的教学语言,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还得到了审美享受。
教学语言几乎是教师不能须臾离开的最重要的工具。即使现代化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领域,也不能削弱教学语言的作用。相反,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其独特的要求。作为课堂教学主要实施者的教师,只有用科学、生动、富有启发性和情感性的语言教书育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發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1.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语言应该是科学的科学的语言是充满智慧的语言。语文教学语言之所以充满着智慧,除了教师本身的语言文化素养外,主要还由于课文内容所包含的知识含量。正所谓“文以载智”,不管这种知识是语文论文自然的还是人文的,教师都要紧扣教材进行讲课,教师不能把不科学的、没有经过验证的东西,任意发挥传授给学生。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不仅取决于教学内容的正确性,还取决于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首先,语文课堂教学应使用国家宪法规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推广和使用普通话是国家一项重要的语言政策,学校是推广和使用普通话的重要基地,教师是最直接的实施者。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作为一名合格语文教师的必备条件。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用五花八门的方言土语来讲授,显然很难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其次,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应该是准确无误的。只有清晰、准确、合乎逻辑的语言,才最有科学性,才能有条不紊地让教学的舞台剧一幕幕演下去。因此,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语言修养,讲课要做到字斟句酌,要防止语句不通、词不达意、含混不清、逻辑紊乱的弊病出现。有的教师喜欢在教学语言中加入过多的语气词,以为这样会更具亲和力。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干净利落的、简洁精炼的、清楚明白的、准确规范的。这样的语文课堂气氛才是活跃而又庄重的,这样的语言习惯更会使我们的学生受益终身。因为一个人的语言习惯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他(她)的个性和做事风格。
2.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语言应该是富有启发性的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也曾说:“思维就是对未知的探索”。巧妙设计的课堂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培养高尚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环节中的过渡语,也是启发学生探索未知的钥匙。要实现语文教学的科学化、艺术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科学得体的过渡语,是必不可少的。过渡语运用的方式有很多,提问是常用的一种。一个好的提问可“一石激起千层浪”,激活学生的思维。
3.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语言应具有其独特的个性
语言应该是生动的妙趣横生、生动形象的语言,是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法宝”。有人认为语文课最难上,因为教学语言难组织。的确,语文课堂教学成功与否,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教学语言的生动性。一篇优美的散文,一首动人的诗歌,在某些老师的课堂上,可能会变得索然无味;而一篇枯燥的古文,一篇单调的说明文,在某些老师的课堂上,又可能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所以,有人把“趣味性”和“生动形象”比作教学语言中的“食盐”,必不可少。生动、形象、幽默,富有表现力的教学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的必备武器。语文教师应具有这种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艺,在清楚、准确地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运用生动形象、耐人寻味、散发着无穷艺术魅力的连珠妙语,这样才能强烈地吸引、感染课堂上每一位学生。
作为一位优秀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这样的教学语言风格:其问答语言应有柳暗花明之妙,巧妙地设计;其讲述语言恰似行云流水,娓娓动听,充满幽默和风趣;其讲解语言能点石成金,一言一语似春风化雨,渗透学生心田;其朗读语言,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一吟一咏使学生如沐春风,得到美的感受。这样富有表现力的教学语言,依赖于教师平时扎实的语言功底和精心的课前准备。
脱离教材的漫天神侃,虽然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那是违背我们教学目的的。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是通俗的,而不是粗俗的;是幽默的,而非滑稽的。
教学语言的通俗化,是要求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进行讲授。比如鲁迅先生就用“贾府里的焦大是不爱林妹妹的”这样通俗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向学生阐明了“美的阶级性”。这样的幽默、生动,决不是制造粗俗滑稽的笑料。
相反,我们应该警惕由于低级庸俗的所谓“形象、生动”(比如低级的模仿和哗众取宠),而失掉了教师的威严。一切矫揉造作的、有损于教师形象的言语都应彻底摈弃。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教师形象,并非是刻板的固定模式,实际上,每个教师的形象都是非常有个性的。
4.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真情实感的教学语言
语文教师用饱含真情的语言,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引起心理上的共鸣,从而收到教育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效果,即所谓的“亲其师,信其言”。这种情感性的教学语言,能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也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增强是非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远大的人生理想。
因此,教师有了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真实情感,才能搞好教学,才能教育好学生。用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传授的知识,学生不仅容易接受,而且热切地盼望接受。因为,这种注入教师真情的教学语言,就象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扣动着学生的心弦,能引起师生的心底共鸣,使教和学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讲《故乡的榕树》一文时,其语言应是优美流畅、绘声绘色、充满深厚激情的;讲《荷塘月色》一文时,其语言应是优美动人、自然亲切,同时又充满淡淡忧郁的……这样充满真情实感的教学语言,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还得到了审美享受。
教学语言几乎是教师不能须臾离开的最重要的工具。即使现代化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领域,也不能削弱教学语言的作用。相反,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其独特的要求。作为课堂教学主要实施者的教师,只有用科学、生动、富有启发性和情感性的语言教书育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發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