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常态下,语文课堂教学也要顺应时代,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教师遵循教育规律、课堂教学规律、优化课堂内容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等方面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关键词: 新常态语文课堂有效性
新时代新形势,教育革新暖风频吹。在2018年9月10日召開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及顶层设计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2018年11月27日,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在四川省教育大会强调,要始终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持续用力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五唯”痼疾,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短板,形成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然而遗憾的是,当下社会的喧嚣,国民的浮躁,家长的焦虑,教育的功利性,让教育失去了应有的美好。语文课堂要么死气沉沉,要么热热闹闹,学生死记硬背,死整蛮干,课堂“靠拼”成为考试的集中营。在新常态下,我们必须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提高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台南大学教授、楚天学者林进材指出教学有效性是指如何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上成功、行动上具有优良的表现,以追求最好的教学活动实施、课程与教学实施、教学评量实施成效,塑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达到预定的目标。立足这一点,就新常态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看法。
1、新常态下加强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培养更多的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现在的学生自主性强,个性鲜明,老师鼓励学生不盲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有所减弱,有的不良行为被老师忽视,这既是新形势下课堂日渐抬头的个性自由意识的表现,也是对过去极权威的师道尊严下做法的一种自主意思的反弹。比如学生不动脑筋乱说一气,哗众取宠,有时学生的集体观念、制度观念、服从意识淡漠,如果长期下去也是集体凝聚力的腐蚀剂,应引起老师的高度重视。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评选、奖励语文教学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促进学生的协调团结,共同成长和进步,鼓励在细、实上发挥各自潜能,保护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持之以恒的把握学习的主动性,深入学习的习惯性,让学生学有所获,也能明白学习成果来之不易。以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为例,根据学生学习具有独立性、创造性的特点,既不能“限得过死”,也不能撒手不管,以保证课内外结合,确保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让语文课堂假设的目标成为可能,让学生愉快学习、快乐成长,一个个能成为有正能量、懂得担当的合格公民。
2、新常态下引导教师遵循教育规律,破除“五唯”痼疾,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短板,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能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对接学校家庭社会的资源,能够达成教育质量是尊敬出来的共识,如果对老师多些包容和理解,对老师的工作多些善待和支持,加强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化发展,克服单纯以分数衡量学生的观点,全面地动态地监测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评价树立全面衡量观念。而今师生和家长容易过分追求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眼光和耐挫力,欲速则不达。例如有学生厌学逃学,轻生甚至弑母的悲剧发生。2018年4月陕西省米脂县第三中学校门外发生恶性伤害事件,发生这样的一个惨案的背后,肯定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促成,包括个性特征、家庭的原因,社会的责任,当然也有教育的缺位与缺失。
3、新常态下引导教师遵循课堂教学规律,课内外结合促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形成,汲取知识与发展“情商”相统一的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一致的规律等,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实实在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它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在以往教学中,教学的资源由老师收集提供给学生,再设置问题情景由学生讨论,这样的教学资源由于不是学生本人的直接体验,所以很快学生对老师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文以载道”,生活化的语文必须结合学生的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来丰富、扩展和提升学生个体的认识,把社会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发挥现实生活世界、直接经验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独特的作用。比如人民币上的风景与文字,新闻联播前的广告,身边发生的奇迹和不可思议的事,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探索,收效甚丰。
4、新常态下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的每个要素都达到“优质”组合,同时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尤其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适当增加选择学生当堂练习的内容。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5、新常态下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增强协作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许多教师竞争意识强,但缺乏协作意识,教师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要增强协调力,保持合作的理念。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多样化,多媒体辅助教学交互性强,操作界面丰富活泼,学生对形象生动、色彩逼真的动画效果有着直观感知,让课堂教学踏上信息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习情感,形成学习动机,也易于知识之间的渗透和条理化,把左脑的抽象逻辑性与右脑的具体形象性相结合。还可以增加了课堂的容量,而且实现了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效果最优化的高度统一。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抽象概念、原理具体化、形象化,也易于学生接受知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 新常态语文课堂有效性
新时代新形势,教育革新暖风频吹。在2018年9月10日召開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及顶层设计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2018年11月27日,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在四川省教育大会强调,要始终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持续用力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五唯”痼疾,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短板,形成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然而遗憾的是,当下社会的喧嚣,国民的浮躁,家长的焦虑,教育的功利性,让教育失去了应有的美好。语文课堂要么死气沉沉,要么热热闹闹,学生死记硬背,死整蛮干,课堂“靠拼”成为考试的集中营。在新常态下,我们必须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提高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台南大学教授、楚天学者林进材指出教学有效性是指如何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上成功、行动上具有优良的表现,以追求最好的教学活动实施、课程与教学实施、教学评量实施成效,塑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达到预定的目标。立足这一点,就新常态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看法。
1、新常态下加强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培养更多的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现在的学生自主性强,个性鲜明,老师鼓励学生不盲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有所减弱,有的不良行为被老师忽视,这既是新形势下课堂日渐抬头的个性自由意识的表现,也是对过去极权威的师道尊严下做法的一种自主意思的反弹。比如学生不动脑筋乱说一气,哗众取宠,有时学生的集体观念、制度观念、服从意识淡漠,如果长期下去也是集体凝聚力的腐蚀剂,应引起老师的高度重视。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评选、奖励语文教学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促进学生的协调团结,共同成长和进步,鼓励在细、实上发挥各自潜能,保护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持之以恒的把握学习的主动性,深入学习的习惯性,让学生学有所获,也能明白学习成果来之不易。以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为例,根据学生学习具有独立性、创造性的特点,既不能“限得过死”,也不能撒手不管,以保证课内外结合,确保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让语文课堂假设的目标成为可能,让学生愉快学习、快乐成长,一个个能成为有正能量、懂得担当的合格公民。
2、新常态下引导教师遵循教育规律,破除“五唯”痼疾,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短板,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能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对接学校家庭社会的资源,能够达成教育质量是尊敬出来的共识,如果对老师多些包容和理解,对老师的工作多些善待和支持,加强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化发展,克服单纯以分数衡量学生的观点,全面地动态地监测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评价树立全面衡量观念。而今师生和家长容易过分追求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眼光和耐挫力,欲速则不达。例如有学生厌学逃学,轻生甚至弑母的悲剧发生。2018年4月陕西省米脂县第三中学校门外发生恶性伤害事件,发生这样的一个惨案的背后,肯定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促成,包括个性特征、家庭的原因,社会的责任,当然也有教育的缺位与缺失。
3、新常态下引导教师遵循课堂教学规律,课内外结合促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形成,汲取知识与发展“情商”相统一的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一致的规律等,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实实在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它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在以往教学中,教学的资源由老师收集提供给学生,再设置问题情景由学生讨论,这样的教学资源由于不是学生本人的直接体验,所以很快学生对老师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文以载道”,生活化的语文必须结合学生的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来丰富、扩展和提升学生个体的认识,把社会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发挥现实生活世界、直接经验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独特的作用。比如人民币上的风景与文字,新闻联播前的广告,身边发生的奇迹和不可思议的事,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探索,收效甚丰。
4、新常态下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的每个要素都达到“优质”组合,同时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尤其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适当增加选择学生当堂练习的内容。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5、新常态下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增强协作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许多教师竞争意识强,但缺乏协作意识,教师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要增强协调力,保持合作的理念。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多样化,多媒体辅助教学交互性强,操作界面丰富活泼,学生对形象生动、色彩逼真的动画效果有着直观感知,让课堂教学踏上信息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习情感,形成学习动机,也易于知识之间的渗透和条理化,把左脑的抽象逻辑性与右脑的具体形象性相结合。还可以增加了课堂的容量,而且实现了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效果最优化的高度统一。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抽象概念、原理具体化、形象化,也易于学生接受知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