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开展英汉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同时,本文认为实施英汉双语教学是需要一些前提条件的,这些条件若不满足则无法正常开展教学,无法达到双语教学的初衷。作者就如何实现这些必需条件提出了具体方案,并指出为了上好双语课,师生们要做的一些心理准备。
【关键词】英汉双语教学 必要性 必需条件 心理准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075-02
【Abstract】This work favors promoting the bilingual teaching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China. But it also points out some prerequisites, without which bilingual teaching would fail. Meanwhile, action plans for realizing the said prerequisites are offered in the same paper, as well as hints on the psychological preparations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make when expecting teaching bilingually a success.
【Key words】Bilingual teaching in English and Chinese Necessity Prerequisites Psychological preparation
一、开展英汉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双语教学该不该推行,在中国学术界和坊间是存在争议的。有人认为弊大于利。因为:
首先,把英语作为主流用语后,会影响母语学习,“把英语作为校园主流语言,容易出现母语学不好,英语也学不好的局面”。[1]
其次,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是在国内工作,“只有少量人员会与国外有直接接触。绝大多数毕业生在近期,以及可以预期的将来,与国外同专业领域的直接交往并不会太多”。
再次,“受教一方的兴趣并不高,学生关注的是采用最有效的方法掌握知识,而并不是很在意是否要用目的语言(英语)掌握这些专业知识”。
最后,“目前高校的教师中,按照最乐观的估计,能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不超过10%。在不发达地区,情况更不乐观。加大对教师的培训,费用从何而来。即使解决了培训费用问题,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至于效果,就更难判断了。不同于MBA等少数领域,在大多数专业领域,双语教学对学生在语言方面的要求较高。以英语为例,英语四级并不够,而且同样掌握一门知识,采用双语教学,学生花的时间至少要增加50%。所以开始时,出于新鲜感,会有一些生源,但长期生源却得不到保证。而且,如果大面积地在高校推广双语教学,势必会将贫困大学生排除在外”等等。
更多的人,包括国家教育部的政策制定者们则对推行双语教学持肯定意见。华东理工大学的王斌华教授认为,有必要实施英汉双语教学是因为“英语是最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目前,许多非英语国家在开设外语课程时,都不约而同地首选英语,在实施双语教育时,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母语/英语双语教育。其重要原因在于英语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承认不承认英语成为最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这是目前的现实决定的,而不是感情可以决定的”。[2]英语成为世界普通话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我国教育部2001年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其中“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
本人是倾向第二种意见即肯定意见的。不仅是因为英语在国际社会的最普适性,还因为用一门与母语相差很大的外语去阐释自己专业所带来的收获——对习以为常的事物产生了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此陌生感源自外语的异于母语的语言逻辑和结构。这一陌生感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开启了一种新的结构路径,拓宽、加深了你对那门专业的认识,等于在你已有的专业起点上再往高处或深处体验了一次。这种学习带来的好处和快乐是极大的。
不可否认,双语教学实施起来有不小难度。但一旦掌握这种技能,对师生来说自身的竞争力就增强了许多。双语教学这一方向是顺应我们这个时代要求的。目前全球性的跨国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不远的将来就会成为常态。能流利使用双语讲学、研究的人,获得的机会显然会更多,走的路也会更宽。它会让你的生活更丰富精彩,在世界范围内更自在地活动。所以发展双语教学这个大方向是没错的。而第一种意见里指出的弊端,的确就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开展双语教学的困难——观念上的阻力以及物质上的掣肘,但只要大家认准了方向,认定了目标,是可以克服的。追求任何一种目标就意味着要克服困难,不经困难就可以达到的目标事实上不是真正的目标,因为目标是高于你现在能力、水平又对你有吸引力的一种状态,肯定需要超越自身现有能力、限度才可做到。超越的过程就是克服障碍的过程。
二、实施双语教学的必需条件
必需条件是一定的英语水平和一定的专业课水平。
具体而言,教师要能做到连续45分钟用比较流利的英语单独以及互动式的讲解;用英语自行制作课件、进行板书。学生的英语水平应在大学四级英语水平以上。而且随着双语教学的推进,师生还应不断有意识地加强英语水平。教师的专业课水平应达到用母语教这门课的教师的平均水平。
若必需的英语水平达不到条件,则教师讲课时容易讲得磕磕绊绊、词不达意,更不用说能做到深入浅出地应对学生的提问了,这样的课学生容易听得不耐烦,最后失去兴趣。而学生若不具备上述的必需英语水平,他们会成为对牛弹琴的那头“牛”,因为英语听力水平不够,听不懂,所以就不知如何反应。这样他们也很快会失去兴趣。不顾起码英语水平强行开展的双语教学只能流于形式,本质上是自欺欺人的。 达不到必需的专业课水平,教师的英语再流利也没用,一讲到正题就讲不下去,讲到专业问题只好语言不详,这很容易失去学生们的信任。相反,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是基于对专业知识的透彻了解。了解越透彻,则你使用的英语会越简洁、越精要,对学生的感染力就越大。
上述的必需条件向师资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结合本人所在学校以及本人了解到的他校的实际情况,前文所引的全国高校最乐观估计只有不超过10%合格师资的说法并非虚言。上述必需条件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低的,用这一标准衡量,现在许多学校正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学单位的学生有过半是不合格的。此难题该怎么解决呢?
三、实现双语教学必需条件的方法
解决师资问题是根本。
不少大学已采取了一些有效方法,如组织教师培训、进修,开展双语教师资格认证等。
本文认为,要在一个学校的全校范围内有力推动双语教学事业,培养师资还可从更大规模上进行跨系部合作,用教师彼此之间的长处互相激发彼此的潜力,实现共同进步。
具体方案如下:所有想开设双语专业课的老师(全院教职工)把专业课名报给教务处,外语系、大学英语基础部及国际交流学院或其他系英语水平比较好的老师从专业课名汇总登记表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与专业课老师结成对子,共同准备这门专业课。若不止两个人选了同一门课,也不要紧,则由选这门课的所有人结成一个小组,来共同准备这门课(准备时间为一个学期)。
每周共同学习四个学时,英语老师给专业课老师上两个小时的英语课,专业课老师给英语老师上两个小时专业课(这可由学校统一安排时间、地点,纳入上课计划)。鉴于老师们的领悟和自学能力较强,自觉性较高,所以这两个小时的辅导以提纲挈领略讲为主,关键是精心布置足够强度的回家预习、复习以及训练的功课,并在下次上课时毫不含糊地检查完成情况。然后再按进度往下互相培训。到一定时候就开始做不停顿地用英语讲课若干分钟的练习等。
一个学期之后,由此两人(或该组)负责这门专业课的授课。两人(或该组几人)商量分工,可以是讲不同章节;也可以是一个侧重找材料、准备课件,一个侧重讲课、出试题等等。
以上方案的好处是成本小,训练量大,有针对性,有制度约束以及教师彼此间的督促,利于发挥团队作用等。
而解决学生必需条件的方法是双语课只让英语水平达标的同学来参加。其他想参加但不够格的同学则让其提高英语,一学期或半学期一测(用与四级水平相当的试题),过关者入班。但这里又会遇到一个难题:如果开专业课时发现并没有多少同学达到该英语标准怎么办,人数明显不足,还开不开班?这就需要学校权衡。因为双语教学的目标和入班起点本来就较高,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目前不具备条件参加。但希望能以此激励他们提高英语水平,早日加入双语班。
四、双语教学班师生需做好的心理准备
对教师来说,主要的心理准备是学生反应可能没那么积极,对你讲的以及展示的东西并不感兴趣。其主要原因可能还是教师未能吃透教材,并且用流畅易懂的英文表达出来。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展现的材料和手段不够丰富、恰当。
还有一个情况是,当你所执教班的不少学生虽然达到了必需英语条件,但读写能力较强,听说能力较弱,英语互动基本上进行不了。教师用英语问,学生基本上听不懂你说的,他们感到茫无头绪,无法沟通。在尴尬的压力下,情势时时迫使教师想用中文沟通,但一旦用中文,往往一发不可收拾,双语课很容易名存实亡。所以这时候教师要做好长期坚持的心理准备,同时做好很耐心、满怀爱心、把学生当做英语世界里的小孩、坚信假以时日他(她)会听懂、跟上英语授课节奏的心理准备。
在这方面,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曾子墨的日语老师很值得我们学习。曾子墨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读大学期间修了日语课。在美国学日语与在中国学英语有相似之处,就是所学语言在该社会缺少语言环境,且所学语言与该社会母语属于相差很大的语系。从现实来看,日语在美国缺少语言环境的程度比英语在中国缺少语言环境的程度还要严重。但曾子墨和她的同学在学了两年后日语就讲得非常流利了。为什么呢?这主要得益于当时那个日语老师的状态——只讲日语,越缺少外部语言环境越坚持讲目的语。曾子墨的自传中写道“一位男生突然举手站起来,不满地说:‘教授,您是不是应该用英语解释一下您在说什么?’……老师顿了顿,脸刷地红了。她坚定地摇摇头,双手在胸前交叉……并且用日语大声说‘在这里,不允许讲英语’。”所有人包括曾子墨都以为她英语讲得差才这样,而在两年后当课程结束,班上十几个学生日语说得很流利时,日语老师讲话了,自传写道“这一次,她没有再讲日语,而是用一口近乎标准的英国口音说,感谢我们这些最可爱的学生,带给她无数的欣喜和快乐,如今我们的日语学业有成,她终于可以开口对我们说英文了……刹那间,大家鸦雀无声,过了许久,掌声和欢呼声才雷鸣般地爆发。两年过去了,我们这些傻傻的学生才第一次知道,老师的英文如此完美”。[3]
当然,该日语老师的这种彻底的坚持很难完全移植过来。若教师在双语教学中做到七八成也是难得的。若每堂课70%~80%的时间坚持用英语,随着课程推进再逐渐加大英语使用比重,则双语教学的成功也就越来越近了。
综上,要上好双语课,教师心理方面的准备可以概括为四个词:坚定、灵活、耐心、轻松。这四个词也适合学生方面的心理准备。值得强调的是,首当其中的是坚定。
学生与教师在心理期待上保持一致,做好相同的心理准备,则双语课堂就能成为产生新知识、锻造新能力、达到新境界的发祥地,双语教学的实施者和参与者就会在这共同事业的努力中获益良多。
参考文献
1 http://iask.sina.com.cn/b/412842.html?from=related
2 王斌华.双语教育教学的中外比较.新华网,2003.11.10
3 曾子墨.墨迹[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55~56
【关键词】英汉双语教学 必要性 必需条件 心理准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075-02
【Abstract】This work favors promoting the bilingual teaching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China. But it also points out some prerequisites, without which bilingual teaching would fail. Meanwhile, action plans for realizing the said prerequisites are offered in the same paper, as well as hints on the psychological preparations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make when expecting teaching bilingually a success.
【Key words】Bilingual teaching in English and Chinese Necessity Prerequisites Psychological preparation
一、开展英汉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双语教学该不该推行,在中国学术界和坊间是存在争议的。有人认为弊大于利。因为:
首先,把英语作为主流用语后,会影响母语学习,“把英语作为校园主流语言,容易出现母语学不好,英语也学不好的局面”。[1]
其次,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是在国内工作,“只有少量人员会与国外有直接接触。绝大多数毕业生在近期,以及可以预期的将来,与国外同专业领域的直接交往并不会太多”。
再次,“受教一方的兴趣并不高,学生关注的是采用最有效的方法掌握知识,而并不是很在意是否要用目的语言(英语)掌握这些专业知识”。
最后,“目前高校的教师中,按照最乐观的估计,能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不超过10%。在不发达地区,情况更不乐观。加大对教师的培训,费用从何而来。即使解决了培训费用问题,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至于效果,就更难判断了。不同于MBA等少数领域,在大多数专业领域,双语教学对学生在语言方面的要求较高。以英语为例,英语四级并不够,而且同样掌握一门知识,采用双语教学,学生花的时间至少要增加50%。所以开始时,出于新鲜感,会有一些生源,但长期生源却得不到保证。而且,如果大面积地在高校推广双语教学,势必会将贫困大学生排除在外”等等。
更多的人,包括国家教育部的政策制定者们则对推行双语教学持肯定意见。华东理工大学的王斌华教授认为,有必要实施英汉双语教学是因为“英语是最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目前,许多非英语国家在开设外语课程时,都不约而同地首选英语,在实施双语教育时,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母语/英语双语教育。其重要原因在于英语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承认不承认英语成为最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这是目前的现实决定的,而不是感情可以决定的”。[2]英语成为世界普通话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我国教育部2001年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其中“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
本人是倾向第二种意见即肯定意见的。不仅是因为英语在国际社会的最普适性,还因为用一门与母语相差很大的外语去阐释自己专业所带来的收获——对习以为常的事物产生了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此陌生感源自外语的异于母语的语言逻辑和结构。这一陌生感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开启了一种新的结构路径,拓宽、加深了你对那门专业的认识,等于在你已有的专业起点上再往高处或深处体验了一次。这种学习带来的好处和快乐是极大的。
不可否认,双语教学实施起来有不小难度。但一旦掌握这种技能,对师生来说自身的竞争力就增强了许多。双语教学这一方向是顺应我们这个时代要求的。目前全球性的跨国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不远的将来就会成为常态。能流利使用双语讲学、研究的人,获得的机会显然会更多,走的路也会更宽。它会让你的生活更丰富精彩,在世界范围内更自在地活动。所以发展双语教学这个大方向是没错的。而第一种意见里指出的弊端,的确就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开展双语教学的困难——观念上的阻力以及物质上的掣肘,但只要大家认准了方向,认定了目标,是可以克服的。追求任何一种目标就意味着要克服困难,不经困难就可以达到的目标事实上不是真正的目标,因为目标是高于你现在能力、水平又对你有吸引力的一种状态,肯定需要超越自身现有能力、限度才可做到。超越的过程就是克服障碍的过程。
二、实施双语教学的必需条件
必需条件是一定的英语水平和一定的专业课水平。
具体而言,教师要能做到连续45分钟用比较流利的英语单独以及互动式的讲解;用英语自行制作课件、进行板书。学生的英语水平应在大学四级英语水平以上。而且随着双语教学的推进,师生还应不断有意识地加强英语水平。教师的专业课水平应达到用母语教这门课的教师的平均水平。
若必需的英语水平达不到条件,则教师讲课时容易讲得磕磕绊绊、词不达意,更不用说能做到深入浅出地应对学生的提问了,这样的课学生容易听得不耐烦,最后失去兴趣。而学生若不具备上述的必需英语水平,他们会成为对牛弹琴的那头“牛”,因为英语听力水平不够,听不懂,所以就不知如何反应。这样他们也很快会失去兴趣。不顾起码英语水平强行开展的双语教学只能流于形式,本质上是自欺欺人的。 达不到必需的专业课水平,教师的英语再流利也没用,一讲到正题就讲不下去,讲到专业问题只好语言不详,这很容易失去学生们的信任。相反,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是基于对专业知识的透彻了解。了解越透彻,则你使用的英语会越简洁、越精要,对学生的感染力就越大。
上述的必需条件向师资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结合本人所在学校以及本人了解到的他校的实际情况,前文所引的全国高校最乐观估计只有不超过10%合格师资的说法并非虚言。上述必需条件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低的,用这一标准衡量,现在许多学校正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学单位的学生有过半是不合格的。此难题该怎么解决呢?
三、实现双语教学必需条件的方法
解决师资问题是根本。
不少大学已采取了一些有效方法,如组织教师培训、进修,开展双语教师资格认证等。
本文认为,要在一个学校的全校范围内有力推动双语教学事业,培养师资还可从更大规模上进行跨系部合作,用教师彼此之间的长处互相激发彼此的潜力,实现共同进步。
具体方案如下:所有想开设双语专业课的老师(全院教职工)把专业课名报给教务处,外语系、大学英语基础部及国际交流学院或其他系英语水平比较好的老师从专业课名汇总登记表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与专业课老师结成对子,共同准备这门专业课。若不止两个人选了同一门课,也不要紧,则由选这门课的所有人结成一个小组,来共同准备这门课(准备时间为一个学期)。
每周共同学习四个学时,英语老师给专业课老师上两个小时的英语课,专业课老师给英语老师上两个小时专业课(这可由学校统一安排时间、地点,纳入上课计划)。鉴于老师们的领悟和自学能力较强,自觉性较高,所以这两个小时的辅导以提纲挈领略讲为主,关键是精心布置足够强度的回家预习、复习以及训练的功课,并在下次上课时毫不含糊地检查完成情况。然后再按进度往下互相培训。到一定时候就开始做不停顿地用英语讲课若干分钟的练习等。
一个学期之后,由此两人(或该组)负责这门专业课的授课。两人(或该组几人)商量分工,可以是讲不同章节;也可以是一个侧重找材料、准备课件,一个侧重讲课、出试题等等。
以上方案的好处是成本小,训练量大,有针对性,有制度约束以及教师彼此间的督促,利于发挥团队作用等。
而解决学生必需条件的方法是双语课只让英语水平达标的同学来参加。其他想参加但不够格的同学则让其提高英语,一学期或半学期一测(用与四级水平相当的试题),过关者入班。但这里又会遇到一个难题:如果开专业课时发现并没有多少同学达到该英语标准怎么办,人数明显不足,还开不开班?这就需要学校权衡。因为双语教学的目标和入班起点本来就较高,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目前不具备条件参加。但希望能以此激励他们提高英语水平,早日加入双语班。
四、双语教学班师生需做好的心理准备
对教师来说,主要的心理准备是学生反应可能没那么积极,对你讲的以及展示的东西并不感兴趣。其主要原因可能还是教师未能吃透教材,并且用流畅易懂的英文表达出来。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展现的材料和手段不够丰富、恰当。
还有一个情况是,当你所执教班的不少学生虽然达到了必需英语条件,但读写能力较强,听说能力较弱,英语互动基本上进行不了。教师用英语问,学生基本上听不懂你说的,他们感到茫无头绪,无法沟通。在尴尬的压力下,情势时时迫使教师想用中文沟通,但一旦用中文,往往一发不可收拾,双语课很容易名存实亡。所以这时候教师要做好长期坚持的心理准备,同时做好很耐心、满怀爱心、把学生当做英语世界里的小孩、坚信假以时日他(她)会听懂、跟上英语授课节奏的心理准备。
在这方面,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曾子墨的日语老师很值得我们学习。曾子墨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读大学期间修了日语课。在美国学日语与在中国学英语有相似之处,就是所学语言在该社会缺少语言环境,且所学语言与该社会母语属于相差很大的语系。从现实来看,日语在美国缺少语言环境的程度比英语在中国缺少语言环境的程度还要严重。但曾子墨和她的同学在学了两年后日语就讲得非常流利了。为什么呢?这主要得益于当时那个日语老师的状态——只讲日语,越缺少外部语言环境越坚持讲目的语。曾子墨的自传中写道“一位男生突然举手站起来,不满地说:‘教授,您是不是应该用英语解释一下您在说什么?’……老师顿了顿,脸刷地红了。她坚定地摇摇头,双手在胸前交叉……并且用日语大声说‘在这里,不允许讲英语’。”所有人包括曾子墨都以为她英语讲得差才这样,而在两年后当课程结束,班上十几个学生日语说得很流利时,日语老师讲话了,自传写道“这一次,她没有再讲日语,而是用一口近乎标准的英国口音说,感谢我们这些最可爱的学生,带给她无数的欣喜和快乐,如今我们的日语学业有成,她终于可以开口对我们说英文了……刹那间,大家鸦雀无声,过了许久,掌声和欢呼声才雷鸣般地爆发。两年过去了,我们这些傻傻的学生才第一次知道,老师的英文如此完美”。[3]
当然,该日语老师的这种彻底的坚持很难完全移植过来。若教师在双语教学中做到七八成也是难得的。若每堂课70%~80%的时间坚持用英语,随着课程推进再逐渐加大英语使用比重,则双语教学的成功也就越来越近了。
综上,要上好双语课,教师心理方面的准备可以概括为四个词:坚定、灵活、耐心、轻松。这四个词也适合学生方面的心理准备。值得强调的是,首当其中的是坚定。
学生与教师在心理期待上保持一致,做好相同的心理准备,则双语课堂就能成为产生新知识、锻造新能力、达到新境界的发祥地,双语教学的实施者和参与者就会在这共同事业的努力中获益良多。
参考文献
1 http://iask.sina.com.cn/b/412842.html?from=related
2 王斌华.双语教育教学的中外比较.新华网,2003.11.10
3 曾子墨.墨迹[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