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860年Trousseau首先注意到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与癌症有关,肺及胃的恶性肿瘤是通常报道的病因,特别是胰体及胰尾的癌肿.至于乳腺癌,虽在多数教科书中提及,然仅作为浅表性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SMT)的偶发原因.作者以Trousseau综合征为题报告了一例SMT发生在播散性乳癌的病例.患者55岁女性,因前腹壁及股上部新发疼痛性、红斑性、线状和条索状损害已数周而来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60年Trousseau首先注意到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与癌症有关,肺及胃的恶性肿瘤是通常报道的病因,特别是胰体及胰尾的癌肿.至于乳腺癌,虽在多数教科书中提及,然仅作为浅表性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SMT)的偶发原因.作者以Trousseau综合征为题报告了一例SMT发生在播散性乳癌的病例.患者55岁女性,因前腹壁及股上部新发疼痛性、红斑性、线状和条索状损害已数周而来诊.
其他文献
SLE时的小脑病变极为罕见。本文报告1例SLE患者突然发生共济失调步态,CT扫描发现有小脑萎缩。患者为一56岁女性黑种人,来神经病科就诊陈诉平衡困难。患者素健,1954年因脸部蝶形皮疹,皮肤变色,脱发和上肢雷诺氏现象而诊断为盘形LE,经强的松和硫唑嘌呤治疗症状改善。1967年左侧躯体发生一过性麻木无力,但不久即完全消失。1977年皮肤症状加重,皮肤活检显示有严重血管炎。
肠道Crohn病患者于远离胃肠道处形成皮肤肉芽肿,称为转移性Crohn病。本文报告两个病例:例1为一患有Crohn病的49岁白人妇女,1968年8月因下腹部溃疡性斑块来诊。1965年发生血性腹泻及腹痛,1967年经手术切除部分左结肠和横结肠后,胃肠道症状改善。术后一年,腹前壁皱褶处发生溃疡性红斑,57cm大小。溃疡切除后伤口裂并又发生溃疡。组织病理显示溃疡伴有非干酪样肉芽肿性炎症。
盐酸氮芥(HN2)大约在40年前开始应用于临床.1956年在匈牙利,Sipos首先证明局部应用HN2溶液于蕈样肉芽肿(MF)皮损有短期疗效低.以后,另一些人证明了这一作用.证明低浓度HN2溶液可以长期安全地用于全身皮肤,对大多数肿瘤前期皮肤的MF,可获得持久的完全缓解,并有可能治愈.而且还发现另一种可供局部应用的烷化类药物――卡氮芥(BCNU)对MF有效.局部HN2化疗还可用于治疗其他疾病,特别是
虽然系统性硬皮病的疗法很多,但效果常不一致,甚或相互矛盾,故迄今尚无肯定有效疗法。本文旨在对近几年来有关进展作一回顾。皮质类固醇虽广泛应用于系统性硬皮病,但并没有确实效果,有人认为反可促发肾衰,免疫抑制剂同样无效,故在本文中对二者未予述及。
本文报告2例寻常狼疮病人,发现其皮损部真与表皮连接处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其中1例测到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
妊娠期特有的皮肤病的名词学日益混淆,作者研究了64例和复习文献,试图提出合理的命名和分类.妊娠疱疹(HG):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病率为1/4000次妊娠,但Kolodny报告为1/6000次妊娠.作者观察了24例,大多发病于多次妊娠,一旦发病,以后的妊娠期总是复发.
虽然一般认为多形性红斑是急性和自限的,但还有一重要类型对之认识还不太清楚。其特点为长期反复发生口腔损害。本文报告了1974~1981年作者所见11例复发性口腔多形性红斑,诊断的依据有:(1)复发性或持久性口腔大疱的病史,唇部和皮肤损害可有可无。(2)临床表现为口腔粘膜或唇部复发性或持久性糜烂,皮损包括斑疹、丘疹或大疱。
疱疹样湿疹又称Kaposi水痘样疹,是由Ⅰ型或Ⅱ型人疱疹病毒的初次或反复感染所致,通常发生于异位性皮炎的患者,是一种较少见、严重者可致命的疾病.作者应用无环鸟苷(Acyclovir)成功地治愈了3例患者.无环鸟苷是一种新的抗病毒制剂,与其他抗病毒制剂比较,疗效高而毒性低.使用剂量每次500mg(儿童250mg)静脉注射,每日3次(20mg/kg),共5天.3例患者均于用药24小时内体温迅速降至正常
患者为一非洲女孩,两岁。一般情况良好。因面部皮疹6月就医。检查:患儿双眼睑、耳廓、唇部、口周、外阴、耻骨及肛周等部有广泛分布的痂、斑及角化过度性病损,并有耳后裂损,鹅口疮及慢性甲沟炎。从面部、口腔、会阴及外阴等处病损均分离出白念珠菌。Hb:5.52mmol/L,血液涂片为低色小红细胞性贫血,血清铁:8.1μmol/L。血清IgG:35.39g/L,IgM:2.23g/L,IgA:<0.01g/L,
随着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2000年人人健康”的口号,消灭麻风的重要性也随之增加了。在印度,消灭麻风也是最近提出的20点计划的非常重要的部分。作者研究了北印度最大的卫生机构,德里市中心的一所医院从1977~1982年的1327名门诊新病人,都是由于其他不适就诊而诊断为麻风的。其中男性病人占82.06%。推测:工业化、都市化和接触开放病例的机会增多可能影响性别流行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