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胸腰椎椎体后壁形态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来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OVF)患者胸椎、腰椎椎体后壁形态学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的98例OVF患者,采用CT三维重建技术及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观察测量T6~L5椎体相关参数.测量椎体纳入标准:椎体无新鲜或陈旧性骨折、无感染征象、无肿瘤性骨质破坏、无半椎体及阻滞椎等先天畸形等;排除标准:已行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的椎体.测量T6~L5椎体CT影像的如下参数:双侧椎体后缘线与椎弓根中轴层面的内侧骨皮质处的交点A、B的连线(AB),骨性椎管凸入椎体顶点O到线AB的距离(OC),椎体最前缘点P到AB的距离(PC),计算R=OC/PC(术中侧位像上骨性椎管凸入椎体深度与椎体中矢状径比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T12与L1椎体OC值.结果:OC值自T6至T12在3.83±0.13mm到5.21±0.06mm之间,PC值自T6到L5在23.42±0.21mm到44.38±4.51mm之间,均呈逐渐增大趋势.OC值自T12至L5在5.21±0.06mm到0mm之间,呈逐渐减小趋势.R值在T6~T12均接近0.16(1/6),腰椎较胸椎明显减小,在L1~L3明显小于1/6,在L4、L5接近于0.T12与L1的O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下胸椎椎体后壁形态与腰椎相比存在明显差异,OC的存在致中下胸椎椎体后壁在侧位像上的真实投影线位于椎体后1/6处.在中下胸椎行PKP时尽量避免骨水泥分布超过椎体后1/6从而减少骨水泥椎管内渗漏的发生.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静脉穿刺的方法及要点,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方法选择最佳穿刺血管及穿刺部位,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快速处理穿刺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妥善固定。结果患儿的静脉穿刺成功率得到了提高,患儿及家属对静脉穿刺技术的满意度有大幅度的提升。结论做好穿刺前的准备工作,以及患儿、家长的配合,可减少负面影响,熟练操作、一针见血、妥善固定是提高小儿穿刺成功率的关键。  【关键词】小儿;静脉穿刺;护理;体会
期刊
期刊